從地域看各省強兵 歪樓篇
—文/四娃(阿努皮施) —
(鴻思學社公眾號:hongsixueshe)
按照本來的規劃是繼續按照地域來侃各省的歷朝歷代的強兵,今天的主題是以陝西為主,結果沒注意,寫著寫著自我放飛太過,發現歪樓歪的有點遠,自己也覺得好笑,不過本來也不是什麼嚴肅論文,就這麼著吧。
前文說過,四川因為大部分時間是遠離中原逐鹿,其實歷朝歷代佔據舞臺中心的時間並不多。真正經常常年出現在舞臺中心的省還是以黃河流域為主的省市比較多,那麼出名的軍隊也就比較多了,這其中陝西尤其顯得很有特色。
商朝夏朝因為年代太久遠,本身流傳下來的文化就很少,還摻雜了很多神話傳說之類,很難考究,不過到了春秋戰國戰國時期,陝西就已經躍居中原文化的中心。
從春秋五霸開始,雖然對春秋五霸有各種說法,但大體上齊桓公,晉文公是沒有什麼爭議的,然後秦穆公,楚莊王的爭議比較小,從春秋戰國史中就可以看出秦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成為中原逐鹿的主角之一,而陝西就是秦國的原址。
不過按照現在的理解,那會齊國晉國以及後來的趙國被認為是當時的文化禮儀中心,即使楚國也被認為是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而秦國那會大概是被認為文化是比較落後的地帶,能與諸侯爭鋒其實是秦國吧……他真的很能打……這和後來陝西一度成為中國文化中心的漢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會吧很多東西現在看著都很有趣,比如那會江南都還沒有開發出來,後來秦漢統一中國以後還是屬於偏遠落後的地方,說發配江南就和後來說發配邊遠地區一樣,還真不是開玩笑。一直到宋朝嶺南地區都屬於偏遠地區,後來蘇東坡政治鬥爭失敗被安排到嶺南當官也被認為是發配,此一時彼一時,拿到現在這些地的官員搶破頭皮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秦國本來就很能打,後來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就更能打了,雖然商鞅變化觸動了秦國眾多世家的利益,以至最後落個死無全屍的命運,但秦國人很務實,並沒有廢除商鞅的變法。國力和戰鬥力一躍為諸侯之首,後來更是獨抗諸國,和諸國聯軍多次大戰最後秦始皇橫掃千軍統一天下。秦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我不是軍事歷史專家,就不去細緻描寫討論秦軍的編制什麼的,只說一個有趣的對比。
戰國後期有四大名將之說,秦趙各兩位,秦國的是白起王翦,趙國的是李牧廉頗,白起這種真正做到了身經百戰,所向無敵幾乎近似神話的人物放到一邊不說,王翦和李牧都曾經被安排到各自的邊境應對匈奴人的進攻。至少說明在那個時候,匈奴人就已經是邊境的大患了。但同時也僅就如此而已,秦國趙國甚至燕國明顯是更多精力軍力放到中原徵戰之中。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連接秦國趙國燕國各國城牆鑄成萬裡長城應對匈奴。不說壓著匈奴人打吧,感覺匈奴人也就那樣,戰國七雄隨便抽出一個都可以應對。
問題出在什麼時候呢,出在秦始皇死了沒多久,劉邦項羽跳出來造反了。經過常年徵戰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算是給這段時間的亂世劃下了一個句號。但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劉邦攜立國之威,帶領大軍與匈奴大戰的時候,被匈奴當頭一棍敲的差點就洗洗睡了。匈奴人把劉邦大軍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漢軍饑寒交迫,糧草殆盡,幾乎改寫了漢朝甚至中國的歷史,後來是通過對冒頓單于的女人行賄才得以逃出生天。說這個的意思就是對比一下,當年秦國同時與兩邊開片,北拒匈奴,南與戰國諸國爭鋒尤有餘力,統一中原是這個結果,到了漢朝劉邦舉全國精兵強將與匈奴爭鋒是這個結果……雖然戰爭不是這麼簡單,他也包含了主帥的指揮地形的了解更多層次各方面的因素,但個人覺得秦軍的戰力由此可見非同一般。
話說統一天下以後秦軍不分散的話,大概是沒劉邦項羽什麼事的,為啥這麼說呢,項羽除了最後被劉邦韓信層出不窮的各種計策陰死以前,幾乎就是另一個弱化版白起,南徵北戰無往不利。
項羽的成名戰巨鹿之戰就是打敗了秦軍名將章邯率領的秦軍而聞名的。而秦軍章邯也不是什麼無名小將,他在項羽崛起以前連續打敗了田藏李歸鄧說等各地義軍,甚至逼死了第一個舉起叛旗,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章邯屢戰屢勝幾乎把當時有名的敵軍都打敗的差不多了,連項羽的叔叔項梁都死於章邯的刀鋒所向。到巨鹿之戰時候此時的章邯認為楚軍已不足為慮。秦軍包圍了趙軍,各地前來增援趙軍的義軍竟然只敢遠遠在旁邊看著而不敢真正與秦軍交戰。而離奇的是秦軍也不把這些義軍當回事,繼續大搖大擺的圍殲趙軍。
直到項羽趕來,各地義軍都勸項羽秦軍不可力敵。項羽不聽勸阻強令渡河,然後命令部隊將渡河的船隻擊沉,做飯的鍋碗瓢盆全部打爛,只留下三天的糧食,以示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成語破釜沉舟就是這麼來的。
然後沒有了後路的楚軍就與秦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結果楚軍悍不畏死,一舉打敗了秦軍,不僅於此,還繼續追擊秦軍,激怒了章邯多次回頭與楚軍再戰,結果連續九次被楚軍打敗,從此巨鹿之圍被解,秦軍也被打的軍無士氣,再也沒有振作起來直到秦朝滅亡。
但是說的是,這支看起來也很能打的這支秦軍其實不是真正的秦軍……他是章邯去赦免的驪山刑徒組建的軍隊。當時陳勝派周文率大軍進逼鹹陽,秦二世胡亥大驚,問怎麼辦,章邯說敵人已經逼近我們,調集其他軍隊已經來不及,驪山有很多囚徒,希望把他們放出來,發給他們兵器,讓他們去與敵人作戰,胡亥同意了章邯的建議,結果章邯去了驪山解放了囚徒,就帶領這隻部隊與各地起義的義軍作戰,連戰連捷,直到被項羽打敗。而原本的秦軍沒有詳細記載,可能是被派遣到各地。比如被迫害而死的太子,公子扶蘇一起抵抗匈奴的邊軍。以及遠徵南下的趙陀等等。遠徵南下的趙陀一度打過今天胡志明市,最後幾乎佔據了今天越南的一半領土。
陝西這地隨後常年是中國的文化政治中心。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被後人成為西漢,後來漢朝衰落,位面之子漢光武帝劉秀崛起(這是個神仙)定都洛陽,文化中心開始東移。為什麼說劉秀是神仙,因為這位的遭遇太離奇,被敵軍大軍包圍,然後敵軍遭遇大範圍隕石雨,變得一片混亂,劉秀乘機一舉擊敗敵軍,這特碼不是神仙是什麼東東,當時與劉秀為敵的敵軍估計當時全部都是心裡崩潰的。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這裡是這麼記載的,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我記的看到這裡當時就是是一句我了個大擦,老實說我看到這裡心裡也挺崩潰的。被穿越者王莽拉歪了的歷史車輪又被位面之子糾正了過來……
好吧玩笑開過了,話題遠了說回來,陝西的文化政治中心地位大概一直延續的隋唐時代。其後開始一直向南遷移,這大概是因為大量人口聚集,水土流失造成的沙漠化以及常年徵戰,其後的首都開始往北京南京和洛陽偏移。但陝西出強兵的特色並沒有改變,甚至還有強化的趨勢,這大概是因為這裡常年需要面對草原遊牧民族的常年侵擾。比如後來的突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等等。不能打是真不行。
以宋朝以及後來的明朝為例,這兩個朝代雖然軍隊眾多,最能打的都是邊軍,而陝西這邊一直是邊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絕對主力。以宋朝為例,所謂楊家將,呼家將除了楊繼業以外,什麼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楊門女將等等其實大部分都是小說編造的,真正常年抵抗西夏女真的將門是種家將,折家將。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和花和尚魯智深這兩大高手就是出於老種經略相公門下,還有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和他的徒弟九紋龍史進也一度希望投奔老種經略相公,這老種經略相公就是種家將有名的種鄂。當然這不是正史,野史都算不上,僅僅是明朝人寫的宋朝小說而已。
前篇文章說過有句俗話說無湘不成軍,看近代史這話也成立,剿滅太平天國的就是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其後左宗棠組建的楚軍,李鴻章組建的淮軍,甚至後來的北洋軍閥都和湘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說無湘不成軍,多少有他的道理,但如果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來看,這句話就很難成立,個人覺得無秦不成軍可能更加符合現實一些。
(鴻思學社公眾號:hongsixueshe)
如果喜歡本文,請分享並點個讚。您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