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的一天,值班後本打算睡上一覺,無奈天氣好得不得了。薄霧蒙秋日,微風戲落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於是吃飯午飯,下午一點左右毫不猶豫到達老釣點,和預料的一樣,人比魚多,看看漁獲大部分都是「航天工作者」,心想,管他呢,這是我的主場,自信滿滿告訴自己:俺是炮兵,從不開飛機,開個玩笑。
當天最高溫度17度,微風,水深2.5米左右,用的是硬調的4.5米手竿,線組使用1.0主線+0.4子線+2#金袖鉤(有刺),打窩料是鯽魚顆粒和麝香小米,釣餌是一:鯽魚套餐+藍鯽5號和速攻野戰版;二「肉夾饃」:化氏藻元素4#6#鯽加紅蟲,拉搓相結合;還有中間換上蚯蚓。最後實踐證明,這三種釣餌輪番使用,效果絕對是牛,一點不誇張的說,20米內釣友絕對當不了冠軍,我能釣到魚,而周邊多數是空軍。
我的釣位位於一處避風處,下面有軟軟的暗草,不掛鈎,水下有暗流,開餌支竿調漂一氣呵成,調2目釣3目,微微有些走漂,不過不礙事。打窩後,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居然一口不見。
於是我便緊急把紅蟲肉夾饃,搓拉結合,因為前幾次藍鯽的失敗表現,於是決定用藻元素4、6#配合。然後開始,一竿、兩竿、三竿……大概在第7、8竿的時候,只見浮標入水站立後剛剛下降一目就緩緩頂起,由於我用的是棗核漂,行進中的信號比較真實,所以我果斷提竿,一尾二兩左右的小鯽魚出水,哈哈,終於暫時不用當飛行員了 。
陸陸續續的口變快了,但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麥穗和白條不停地騷擾,浮漂動跳舞、截口、活塞式,非常矛盾,沒有口吧,擔心會空軍,有了口吧,又怕鬧小魚。終於我忍無可忍,換上了蚯蚓,誰知第一竿下去,浮標真的就沒有再跳舞,直到釣目,約過了十秒鐘以後,只見浮標被緩緩託起,有魚,提竿發現是條袖珍大嘴,我暈。
用蚯蚓魚口明顯變慢,所以我只好肉夾饃拉餌與蚯蚓交替使用,一方面要誘魚,一方面還要過濾小魚,就這樣堅持到三點左右,一艘快艇從面前飛馳而過,留給我層層波浪,十多分鐘後,還沒拋幾竿,那艘快艇又來了,鬧心死了。
那層層波浪讓我再無心戀戰,草草的幾竿過後,便開始收拾東西,最後把魚獲全部放生。最後,看了一遍釣友們的漁獲,最多的只釣了兩條小鯽魚,白條麥穗無數,今天我的漁獲:鯽魚11尾,白條、麥穗、大嘴十餘尾,泥鰍1尾,均全部放生。
最後總結,天氣很冷,但乍寒還暖的天氣,已不足以讓鯽魚等魚類回到近岸淺水覓食,只會讓本已消停的小雜魚們會做最後的掙扎,大個體的魚基本已開始向深水靠攏蟄伏,基本上正午以後才有口,而且吃口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