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蛋蛋又回來了。」
溫馨提示:本文無劇透,請放心食用
本周一提前看了《王牌特工2:黃金圈》的點映,那感覺,真是五味雜陳吶。
雖然之前看過一些影評,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卻沒想到比預想的還要更差些。
該系列的第一部,2015年的《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以別致考究的英倫紳士風、輕快歡暢的英式幽默結合乾淨利落的動作戲,開創了一個迥異於《007》《諜影重重》和《碟中諜》的特工類電影。
作為續集的《黃金圈》本有望繼承遺產,將這個系列打造成更別具一格、更風格化的特工電影,形成與另外三大特工系列分庭抗禮的局勢;
然而,《黃金圈》有辱使命,它浪費掉了系列第二部本該有的巨大潛力。
影片明天公映,這裡不做過多解讀。
小十君要聊一聊「王男」系列的誕生,以及它與三大老牌特工電影的淵源趣事。
這個趣事的主角不是影片裡可萌可猛的紳士特工「蛋蛋」埃格西,而是影片的締造者馬修·沃恩。
他以製片人的身份進入電影行業,與他的英國老鄉蓋·裡奇是好基友,曾擔任蓋導《兩桿大煙槍》《偷拐搶騙》和《浩劫妙冤家》的製片人,也是蓋導和麥當娜的婚禮伴郎。
馬修·沃恩真正在好萊塢名聲大噪,是因為2010年他執導的動作片《海扁王》(爽片盤點,戳我回顧)的成功。
《海扁王》改編自漫畫家馬克·米勒的同名漫畫,以炫目的動作戲、出彩的配樂和無節操小幽默見長。
自此,與漫改結緣的馬修·沃恩與米勒成為好友;他也通過本片樹立了自己的風格,自成一派。
這段往事成了《王牌特工》得以誕生的基礎。
很少有人知道,《王牌特工:特工學院》(Kinsman: the Secret Service)也是根據馬克·米勒的漫畫《the Secret Service》改編的。
畫風略重口▼
《特工學院》裡的動作戲與《海扁王》一樣,乾淨利落、一氣呵成,讓人看得爽快。
而《王牌特工》與007的淵源則更為久遠一些,這裡不得不提馬修·沃恩的處女作了。
馬修擔綱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夾心蛋糕》是一部嚴肅的黑幫犯罪片,裡面有一些蓋·裡奇的影子。
有沒有注意到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
說起來,馬修正是丹尼爾事業上的貴人;丹尼爾正是因為本片才得到了出演007的機會。
▲007電影製片人芭芭拉·布洛柯裡女士因為這個鏡頭,而相中了丹尼爾
並且,007的軍需官Q博士也出現在本片中,提前與「邦德」上演了對手戲。
《天幕殺機》Q(本衛·肖)與邦德初次會面,基情瀰漫▼
可能你覺得這個淵源有些牽強了,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的間諜、特工片都與007有著緊密的聯繫(業界統稱間諜片,不過個人理解,間諜片以鬥智為主,而特工片則是加上大量動作戲的間諜片)。
007系列的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是間諜小說的鼻祖。
他創造了一個魅力非凡的特工形象——代號007的詹姆斯·邦德,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智力與行動力雙高,甚至對女人的吸引力也無人能及。
別說飛機潛艇,連挖掘機都不在話下▼
邦德的神勇幾乎無敵,能與之平分秋色的特工則是,湯姆·克魯斯在《碟中諜》系列扮演的男主角伊森·亨特。
Mission: Impossible,字面意思就是不可能任務。
因此,《碟中諜》以各種「不可能」的驚險動作奪人眼球,比如徒手扒飛機、高空跳傘。
阿湯:哥玩兒得就是心跳▼
除此之外,有強大的團隊做後盾、主角總是在最後時刻力挽狂瀾拯救世界的設定與邦德非常相近。
沒有原著做支撐,《碟中諜》伊森·亨特的形象大體上借鑑了007。
《碟中諜》實際上翻拍自1966年的美劇《虎膽妙算》,追根溯源的話,跟007電影(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62年的)是同一年代的產物。
但是,憑藉著阿湯哥的搏命演出和一張帥臉,還有各種高科技,伊森·亨特也足以奠定自己在特工界的地位。
邦德和伊森都是打擊壞蛋、拯救世界的能手,與此二位剛好相反,《諜影重重》的主角則是被壞蛋追的到處跑、時刻都準備著拯救自己的不起眼小人物。
而他與007的淵源更為有趣。
上世紀60年代開始,007電影開始風靡,詹姆斯·邦德成為特工的標杆兒,既是標杆兒,就會有人想要打倒。
同時代的美國小說家、有「現代驚悚小說之父」美譽的羅伯特·陸德倫第一個「不服」。
他立志要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美國特工形象與邦德打擂臺。
為了表示「不服」,他專門以James Bond的名字縮寫JB來命名他筆下的主人公——
傑森·伯恩(Jason Bourne),《諜影重重》系列小說的主角。
《諜影重重》與007系列相比,更加嚴肅,被認為是最貼合真實特工情境的間諜小說——「不服氣」的羅伯特·陸德倫成功了。
由此改編的同名電影也非常成功,馬特·達蒙主演的三部曲,無論是專業性還是藝術性上都要比007電影、《碟中諜》高出一個境界。
手搖鏡頭、快速剪輯、近身格鬥以及高超的偵察與反偵察手段扣人心弦,為人所稱讚。
尤其是影片的動作戲,一改好萊塢多年來的肌肉硬漢身體對抗式的王八拳打法,走起了兇狠凌厲的類似於東方格鬥技巧的寫實打鬥風。
這在好萊塢動作片裡是一大創新,影響了後來的很多電影,包括《美國隊長2》《王牌特工》等。
美隊戰冬兵▼
《特工學院》帥了幾秒的蘭斯洛特▼
低調務實的傑森·伯恩與處處留情的詹姆斯·邦德、高調挑戰各種「不可能」的伊森·亨特形成了強烈反差,打破了007對特工塑造的固有印象,樹立了自己的風格。
以至於「諜影」三部曲給觀眾留下了烙印般的深刻印象:
傑森·伯恩貌似不起眼,走在大街上與常人無異,但是只要他盯上你,那你只能自求多福了。
以上簡單縷了一下三大老牌特工系列電影,然後,我們再回到《王牌特工2:黃金圈》的話題;
說說我為什麼不喜歡這部原本挺期待的「王男」續集。
簡單說就是,硬體配置全面升級,軟體方面節節敗退。
硬體之一,首先就是演員陣容,兩位奧斯卡影后朱利安·摩爾、哈利·貝瑞;兩位影帝科林·費斯、傑夫·布裡吉斯,加上英國流行天王埃爾頓·約翰(在本片中挺搶戲),絕對稱得上是夢幻組合了。
可是這些影帝影后個個都在賣人設,包括「臉叔」科林·費斯的角色也崩壞了,好在男主角「蛋蛋」埃格西還在發光發亮,撐起了這部「喜劇版的007電影」。
最大亮點就是他了——鮮肉演員塔倫·埃格頓,賤萌風騷一如往常。
硬體之二,趕超007、《碟中諜》的高科技,從第一部的刀鋒義肢進化到了未來形態的人工智慧。
不知為何,這個機器人小姐姐,讓我一秒穿越到國產爛片《澳門風雲3》裡的傻強和他對象奀妹……
當然刀鋒義肢的梗也被沿用了,從腳換到了手上,直接導致動作戲……畫風大變……
硬體之三,滿世界取景,打一槍換一地,學007學得都算失敗的。事實上,二、三兩個方面全面向007靠攏,這裡集中說一下影片裡大量的007元素。
第一部中就出現了一條叫JB的狗,相信前面JB這個名字的梗大家已經了解。影片刻意否定了James Bond、Jason Bourne的說法,實際上就是玩了這個梗。
007電影裡,邦德的上司M夫人的辦公桌上一直擺放了一隻披著英國國旗的陶瓷狗;在《天幕殺機》中,M夫人去世後,把這隻狗送給了邦德。
這個陶瓷狗的品種是英國鬥牛犬,而英國鬥牛犬是邱吉爾的象徵。邱吉爾非常喜歡英國鬥牛犬,他曾說:
英國鬥牛犬後翻的鼻子是為了死死咬住敵人的時候,還能夠順暢地呼吸。
這與邱吉爾強硬的政治手腕不謀而合,也是以邱吉爾為代表的英國精神的象徵。
M夫人把陶瓷的鬥牛犬送給邦德,就是為了提醒他時刻保持忠誠和堅強。
《王牌特工:特工學院》則把鬥牛犬換成了巴哥犬(就是哈巴狗啦),命名為JB。
埃格西誤以為是鬥牛犬而選了它,後來後悔不已。
《王牌特工:黃金圈》裡的JB▼
好吧,JB這條狗的故事權當是致敬好了,可是下面的東西就……
牛X閃閃的潛水汽車看似很高端,其實是1977年《007:海底城》裡玩爛的老梗。
《黃金圈》▼
《007:海底城》▼
某大佬耍帥扔帽子的動作更是老版邦德的標誌性動作。
《黃金圈》▼
《007:諾博士》▼
還有許多高科技小道具也是老版007用過的,現在的007已經拋棄了這些東西,比如多功能武器手錶、炸彈鋼筆等。
電影中運用高科技道具沒什麼錯,用多了卻會適得其反,而《王牌特工:黃金圈》已經到了濫用的地步。
軟體的退步,是該系列從第一部的驚豔淪為第二部的平庸的根本原因。
主要是劇情弱,涉及到劇透,不多展開。
動作戲方面,由於換掉了第一部的兩個動作指導,畫風大變,觀感不佳。
第一部的華裔武指沒有回歸;設計動作戲,還得是武行出身的華人在行▼
另一個不能接受的是,第一部立起來的最大特色——紳士風格,也給弄丟了;表面上還在強調,但在內核上已經變味了。
不過要說起紳士特工,這也不是《王牌特工》的首創。
老版幾任007一直以來都在塑造儒雅紳士的英倫特工形象,從肖恩·康奈利到皮爾斯·布魯斯南(公認最帥最瀟灑的007),邦德就是一個正義、多情的紳士形象。
丹尼爾·克雷格的硬派007,則是因為劇情需要而轉型。《皇家賭場》裡他剛剛被任命為007,就是說他還是成長期的年輕邦德。因此他塑造了一個與前任007不一樣的魯莽硬漢形象。
而在後來的《天幕殺機》裡,雖依舊硬漢,但他已經變得成熟。
你可以說他耍帥,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成熟紳士的本質修養。
這樣看來,《王牌特工》其實是特工電影的集大成者,學習《諜影重重》的動作戲,《碟中諜》的高科技和驚險大場面,並把007電影裡的紳士特工重新演繹,作為主要賣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學人所長無可厚非。「世界的就是我自己的」——玩出新花樣,玩出格調,大有機會超越前輩。
《特工學院》學成了,給人以驚喜,可《黃金圈》還躲在它的光環裡迷失……
以上是我對《王牌特工:黃金圈》的想法,吐槽較多是因為愛得深沉!
不是說它沒有優點,也不是給準備去看的朋友潑冷水(其實也攔不住你們)。
那就放心大膽地去看吧(看完可以回來交流),畢竟觀影是很個人的行為!廣大朋友期待的英式幽默、各種惡趣味梗都還在,笑點密集,娛樂性很強。
作為一個特工電影迷,我認為它應該做得更好,發展和豐滿《特工學院》所樹立的紳士特工的特色和格調,完善這個全新的特工電影系列。
但它卻重新回到了老套路上,與曾經急於撇清關係的老牌特工電影們越來越像。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系列電影的續集少有能夠超越前作的;
另一方面,內在因素可能還是在於導演馬修·沃恩。
電影風評不佳,馬修·沃恩接受採訪的時候倒是很實誠:
了解馬修·沃恩的影迷應該知道,馬修一貫的理念就是對拍續集這個事兒持反對意見。
當年的《海扁王》成功之後,獅門影業力邀他繼續拍續集,他堅決不肯,最後勉為其難掛了一個監製的署名。
果不其然,《海扁王2》上映後一片罵聲,慘澹收場。
不得不說馬修確有先見之明,他堅持不拍是正確選擇。
而這一次他打破了堅持已久的原則,熟悉的「續集多爛片」的噩夢在自己身上上演了。
他對續集本就不怎麼上心,因此這樣的結果在所難免。
他之所以壞了自己的規矩,原因在於《X戰警:第一戰》以後,他成了20世紀福克斯影業的一員得力幹將。
資歷尚淺的年輕導演得到好萊塢大公司的器重,應該是所有電影人夢寐以求的事吧。有得必有失,與此同時,馬修也失去了一些自主的話語權。
我想,好萊塢大佬呼風喚雨的能力,大家最近已經被哈維·韋恩斯坦的事情給驚到了吧。
但是作為電影的直接創作者,一個導演能夠經得起多大的褒獎,也應該受得住多大的批評——你的作品,你必須負責到底。
我對《王牌特工》系列的期待沒能在《黃金圈》上得到滿足,但是影片結尾又給出了新的希望——續集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如此說來,我就把《黃金圈》當做第三部的預告片好了。
因為,鮮肉男主角「蛋蛋」實在是討人喜歡。
希望未來的《王牌特工3》能以真正的王者姿態回歸,還我們一個(群)不一樣的英倫紳士!
推薦閱讀
「猩球崛起」三部曲,這篇才是正解
所有好萊塢超級IP的命運,他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