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取材自轟動全港的滅門慘案,故事講述中年離異的「港伯」李森在大陸娶了家在四川的年輕貌美的曉玲,一家四口人靠綜援在天水圍生活。
··· ···
影評:
《天水圍的夜與霧》這部影片以香港的社會現實——人口老齡化、過阜新娘等為背景。香港政府的人口政策研究報告中,一方面指出香港的人口正急劇老齡化,另一方面提到隨著內地新移民的增多,香港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強調的首先是要做到個人心智成長和家庭和諧,而後才能治理國家。中國社會歷來重視家庭建設,有很多涉及家庭治療方面的專業理論與技巧,比如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與法學等相關專業。這部影片所描述的家庭,就像平靜海面下洶湧著暗潮。用「冰山理論」來理解,家庭生活實際上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人只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十分之一,就是他們能夠看到和聽到的那十分之一。有些人猜想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事物,但是他們不知道是什麼,也不知道怎樣去發現。而「不知道」會讓家庭置於危險的進程,一個家庭的命運依賴於理解日常生活事件下面隱藏的感受和需要。下面將從社會工作專業其中的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 影片裡李森和曉玲結合的家庭,和其他在天水圍娶大陸妻子的家庭沒有兩樣,丈夫年暮留在家裡照顧孩子,成天胡思亂想不停懷疑年輕的老婆不忠。自我價值及自尊,是一種態度,也是頭腦中形成的概念,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而當人們感到他們的自我價值很低的時候,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人羞辱和鄙視。角色是與一定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相聯繫的被期望的行為。個人在家庭中行使的自己的角色時,一般會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個人經驗能力、自我參與程度和行使角色的時間長短。在生態系統理論看來,人成長到適婚年齡,進入婚姻,就會有特定的角色和任務。李森是二婚,曾在上一段婚姻中擔任丈夫和父親的角色,然而,上段婚姻中,李森的角色是否行使到位,我們無從得知。其次是自我參與程度,一般而言,自我參與程度會影響到角色行使的認真程度,自我參與的程度越深,自我投入越多,角色行使越加認真。在家庭中,曉玲認真行使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然而李森參與程度較淺,自我投入較少。互動交流包含很多層面,它包括人們接收和發出的信息,信息的利用方式以及人們是如何賦予這些信息以實際意義的。影片裡李森和曉玲的溝通全在飯桌上進行,李森氣勢洶洶,曉玲低聲下氣,雙方只是把表面的東西表達出來,並沒有真正說出內心的感受和需要。由此可見,在溝通中,是否願意與搭檔分享多少自己的內心活動,這個問題足以表明兩者時間的關係是否自然輕鬆。如果一方想到要和對方講自己的感受就害怕得發抖的話,他可能就不會告訴對方太多。當一個人沒有發展出健康的自我價值感時,他與伴侶之間會產生的畸形的溝通方式。在溝通中,曉玲作為一個討好者的角色,李森作為指責者的角色。
這裡所講的重組家庭,更具體的指的是再婚家庭。李森已有過一段婚姻,之後和曉玲二婚。對於李森而言,一個重新結婚的離異者,上段婚姻離婚的經歷可能會非常痛苦,離婚包括失望,並且有可能發展出對婚姻的不信任。某種程度上說,第二個配偶必須比第一任要好得多。李森對曉玲的監視」、不信任與虐待,是重組家庭普遍出現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家庭中的李森,首先是自我價值感較低,加上與曉玲之間的溝通方式不當,更是加劇了雙方的矛盾。這樣領著綜援過日子,有家暴現象存在的重組家庭,除了需要自己的努力外,還應重視將家庭和社區的資源相聯結。在影片中,鄰居、社區議員、庇護所的夥伴和社工的出現,向我們展示了可以運用的社區資源,也即以這個重組家庭為案主系統的行動系統。然而,在影片中,行動系統並沒有起到應該起到的作用。社工秉承著助人自助、同理、中立等價值理念。相信了影片的觀眾,或多或少都對裡面的社工產生質疑,而這也是社工的反面教材。以下將羅列影片中社工的幾點不足之處。第一沒有耐心。作為一名合格的社工,首先要有足夠的耐心,以便在諮詢的時候能認真聽完、聽懂案主的陳述,不打斷案主,並時不時給予回應。然而,影片裡的社工在曉玲陳述的時候,不斷插嘴,儼然沒有耐心。第二,沒有做到中立。社工在這部影片裡主要是作為一個治療者的角色,過程中明顯表現出自己對李森的偏袒,作為一名男性社工,他以自身男性的角色度量女性在婚姻中的任何想法和決定,多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曉玲身上,違反了中立的原則。第三,沒有做到案主自決。案主自決即社工鼓勵案主,讓案主進行自我決定,尊重案主個體的獨立性,相信案主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至始至終認為,人的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成為社會人的重要基礎之一,無論是案主還是社工,健康的自我價值感能為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於社工而言,高的自我價值感能讓社工以更開放的態度工作,從而提升服務質量。
來源:《青年與社會》2014年第25期
▇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