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垃圾分類「鄰避效應」怎麼破?文二西路...

2020-12-23 瀟湘晨報

去年10月起,城西香樟公寓推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地點選定在南門口。

距離較近的3幢、4幢居民不答應了,擔心夏天有異味,還可能滋生蚊蟲、蟑螂和老鼠。

今年4月,社區打算在南門口建一個密封式垃圾集置點。一來視覺上影響較小,二來是全密封環境,異味也小。方案公示後,3、4幢部分居民不滿意,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下來了。

「定時定點」投放 是不是太早了?香樟公寓建於2000年,正好卡在老舊小區的分界線,在這一年之前建成的小區,通常算是老舊小區。

老舊小區規劃建設時,垃圾分類還是天方夜譚,自然沒有考慮到垃圾房配套。現在要搞垃圾分類,需要一個垃圾房。居民都知道這是好事,可建在誰家後院都不樂意。

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讓社區主任周密犯愁,「這段時間一直睡不好,協調會開過,居民意見也徵集了,明明是為整個小區好,居民說我不為大家考慮,就為了工作」。

昨天撥打周主任手機,響起了「垃圾分類靠大家……」的鈴聲。周密說,為了宣傳垃圾分類,自己把手機鈴聲都用上了;自己家的垃圾,每天分得清清楚楚。這樣做就是希望居民能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可是事與願違。

前幾天,有居民把南門口垃圾桶堵在了物業門口,昨天一早,又有居民到社區「吵鬧」。

2019年10月之前的香樟公寓,垃圾分類一直做得不錯,只不過當時垃圾桶分布在小區裡,大家都沒意見。現在「定時定點」投放,臨時清運點來到了部分居民家門口,「鄰避效應」產生了。

居民們希望,投放方式恢復到2019年10月之前的模式,隨到隨投。原因很簡單,「天天要掐著點丟垃圾,去晚了還得帶回家,太麻煩了」。

周主任何嘗沒想過定時定點投放麻煩,但他發現,小區垃圾分類這麼多年下來,光靠居民自覺分類,分類準確率很難保證,而且垃圾桶附近,會一直有清理不完的垃圾,更容易滋生蚊蟲、老鼠。

如果「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分類投放成為家家戶戶每天必做的事,大家會更認真對待。當然,也更容易安排監督員檢查大家的分類情況,更利於垃圾分類進一步推進。

周密有時候也在想,現在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是不是太早了,為什麼居民不理解。

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香樟公寓碰到的困擾,杭州很多老舊小區也存在。大部分小區居民和垃圾房之間還在僵持,但有的已經率先破題。

文二西路上的蘭桂花園,是杭州的一個明星小區。去年9月16日,小區正式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同樣出現了「鄰避效應」,大家都不想垃圾房建在自家樓下。

業委會主任周國柱不慌不忙,他勘察步量,初定了兩個點,最遠的住戶離投放點不超過250步。隨後,小區召開動員大會,公布垃圾房地點、資金來源,做好會議紀要,開始進行15天公示。

「公示期間,就是讓大家提意見,開始意見越多,後面阻力越小。每一條意見我們都認真討論、解答,這樣居民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蘭桂花園的兩個定時定點投放點,居民們為什麼沒意見?周主任說,因為一個建在我家門口,一個建在副主任家門口,我們以身作則了,居民也沒話好說了。打那以後,周國柱多了個身份——桶長,每天監督大家分類是否準確。

只有管理得好,居民才會叫好。如何杜絕不按規定時間投放?業委會想了個辦法,比如在小區轉盤處的垃圾房,周邊安裝了3個攝像頭,監督居民投放。業委會還制定了紅黑榜,做得好的就獎勵,做得差的就扣分。

此外,小區給每個易腐垃圾桶做了布套,等待清運期間,套起來,防止異味飄散;垃圾桶的清洗點,放在小區角落,儘可能不影響居民。

現在,蘭桂花園的「定時定點」投放點,成了小區的一個景點,吸引不少小區前來參觀取經。

「鄰避效應」如何破?浙江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逢銀:

垃圾房是一種典型的「鄰避設施」。在落實垃圾定點投放、定點收集過程中,幾乎任何小區都存在「鄰避效應」,這也讓垃圾站房建設成為引發社區治理矛盾的「導火線」。

破解「鄰避效應」,我認為對已建垃圾站房存在明顯「鄰避效應」的小區,街道、社區、物業等落實垃圾分類的工作力量,應努力做好鄰近居民溝通工作,爭取居民的理解;同時切實完善好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加大推廣帶有除臭、消毒等功能的整裝式智能收集亭或智能收集設備,做好清潔、清運工作,把垃圾投放後的二次汙染影響降到最低。當然,有條件的社區,可考慮對受影響居民給予相關補助。

定時定點投放不僅能夠提高垃圾分類質量,還可以提升垃圾清潔直運的效率。但目前,廣大居民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存在較大差異,定時定點投放的確讓很多居民感覺不方便。

我認為,在推廣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工作過程中,要堅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加強宣傳、引導力度的同時,配合設置24小時垃圾智能分類投放設施,對少數居民無法定時定點投放的,進行必要的工作補充,讓居民逐步養成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

現在,杭州垃圾分類到了進一步深化的時候了。我認為一是繼續推進、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法治託底、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分類工作原則和工作格局,鼓勵市場力量參與,系統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產業鏈。

二要繼續堅持打造「無廢城市」工作目標,從比拼錦上添花式的樣板工程,轉變為評比治理短板的提升水平上,不比最好的「盆景」,而比誰的短板最短、最多。

三是要補齊硬體設施、設備建設的短板,加快末端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加大清潔直運工作力度,完善分類收集,分類投放設施、設備的改造,儘快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流程的閉環管理。

四是利用好信息技術賦能的治理優勢,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城市大腦等最新的技術手段,對分類設施、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搭建垃圾分類處理考核、監管信息平臺,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智慧分類和智能化建設。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
  • 宜昌市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宜昌市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6日 11:42 來源:湖北日報   該項目是為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興建的民生工程,歷時兩年科學論證和綜合比較,項目選址夷陵區鴉鵲嶺鎮鳳凰觀村四組,計劃總投資10.6億元,佔地面積200畝,設計總處理規模為2250噸/日,建成後年最大上網電量17055萬千瓦時。  像不少地方一樣,該項目在醞釀階段就引發「鄰避效應」。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破「鄰避效應」 重在公開透明
    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說到底都是「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指的是人們擔心某些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帶來負面影響,產生該項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 通信基站是關係到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設施,建設需求龐大。
  • 廚餘垃圾分類的熱點話題
    要從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推動群眾習慣養成、加快分類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快構建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長效機制,樹立科學理念,分類指導,加強全鏈條管理。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不斷推進,全國已經有333個地級行政單位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推行垃圾分類。
  • 深圳加快建設廚餘垃圾處理設施
    分類投放居民仍未養成分類習慣督導員分類「蒙查查」垃圾分類,源頭在於分類投放。代表們在走訪中發現,不少市民還沒養成分類投放習慣,直接整包投放。一些小區為了管理方便,只設置一個廚餘垃圾投放時段。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表示,城管局推動垃圾分類獎懲機制結合,對垃圾分類做得好的社區和家庭,給予精神與物質獎勵。對做得不好的,予以懲罰。今年9月1日以來,執法部門開出了4280多例罰單,其中近4000例是個人罰單。「處罰只是推動垃圾分類的有益補充,處罰見效快,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能以罰代管。」楊雷說。
  • 【今日推薦】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的臺灣模式
    不僅是垃圾焚燒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通過長時間平穩運行、所有信息公開、邀請居民參觀、歡迎社團監督,焚化廠和社區居民建立起了信賴關係。而且,焚化廠每燒1噸垃圾,就要拿出200元新臺幣,作為給居民的回饋金,用於支持當地建設和民眾福利。這就是逐漸把「鄰避困境」變成了「鄰喜效應」。公眾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無大害和無大礙,他們就能夠承受;如果利弊相權,只要利大於弊,或者利弊相抵,他們臉上就綻放笑顏。
  • 垃圾分類做得好,居民們收到榮譽證書和「過年大禮包」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圖12月18日,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局獲悉,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已覆蓋190個鎮街、1361個社區、10576個小區的561萬戶居民,其中,中心城區覆蓋365萬戶,覆蓋率97.2%。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她的任務是將廚餘垃圾桶裡所有的塑膠袋重新打開進行「二次分揀」,確保裡面沒有塑膠袋、玻璃瓶等物品。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其實我是站在這兒告訴你怎麼分的,不是來替你們分的。」她一邊快速將垃圾袋破開,熟練地把垃圾倒入回收桶,一邊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旁邊,一位居民見狀主動挑出袋裡的廚餘垃圾遞給她,她還道了一聲謝謝。
  • 廈門今年將全面實行垃圾分類直運 提升垃圾分類實效
    廈門今年將全面實行垃圾分類直運  可有效減少二次汙染和混裝混運現象,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實效  記者從市垃圾分類中心了解到,2019年,島內思明、湖裡兩區其他垃圾直運率已經超過60%,2020年,全市範圍內有望實現垃圾100%分類直運,形成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鏈條「涇渭分明」的分類流水線。  告別多次轉運 杜絕混裝混運  在垃圾分類直運之前,居民小區產生的垃圾採用傳統的多次轉運方式。
  • 垃圾分類寫入廣州社區居民公約
    南方日報訊 (記者/郭蘇瑩)「戒菸戒酒身體好,垃圾分類不亂扔……」社區公約居民定,約束的是居民自己。近日,一則社區居民公約二次徵求意見稿貼在了廣州市天河區絹麻社區11號大院的公告欄,成為居民們談論的熱門話題。結合了文明新風尚、由居民制定的社區公約正在廣州推廣,沿襲千年的「村規民約」有了新內涵。垃圾分類、文明養寵成為居民們建議寫入居民公約的「高頻詞」。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蘇州精心打造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自今年6月1日《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在蘇城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明大提升。眾 執制度先行 執行保障高門檻確保高標準推進這場硬仗怎麼打?隨著《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決策者、管理者同步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章法,為《條例》有效落地明確了更為具體的「作戰圖」。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同時需要建設的基站密度也要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
  • 阿拉一道來|七寶鎮:聯合中介解決租戶垃圾分類難 學生發明「破袋...
    同時將黨員骨幹、群文團隊、青少年等組織起來,建立五支志願者服務隊,80多名志願者輪流站在垃圾箱房旁,手把手指導居民垃圾分類,不厭其煩地指引、勸說、提醒,讓居民逐步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對於不配合的居民進行上門宣傳,為獨居、腿腳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代扔垃圾服務。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在對電磁輻射缺少科學認知的情況下,部分公眾對通信基站深懷恐懼,一邊投訴基站有電磁輻射,一邊投訴手機信號不好,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容易陷入「建站-投訴-拆站-再投訴」的困境。  從目前各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履責情況來看,其更多關注的是行業發展,在開展電磁輻射監測及信息公開、科普宣傳等工作方面並不理想。
  • 垃圾分類怎麼做?示範小區有「妙招」
    溫州網訊 垃圾分類事關民生,市區各小區究竟做得如何?記者日前走訪鹿城、龍灣、甌海的垃圾分類示範小區,調查了解垃圾分類工作落實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示範小區垃圾投放分類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已基本形成分類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 垃圾分類打出「文藝牌」二道區垃圾分類系列匯演深受社區居民歡迎
    一年前,長春市正式施行《長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為完善制度建設、深入宣傳教育、打造專業化志願者團隊、豐富活動載體,著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進度。近幾個月,二道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工作小組聯合綠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長江花園、御景名都、長電紫盈花園等小區舉辦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系列主題文藝匯演。
  • 臺灣「鄰避運動」的化解之道
    一些朋友發布的文字和圖片顯示,他們對自己家附近要建垃圾焚化廠這事非常不滿,於是召集了一些鄰居到政府機關「散步」,要求收回成命。  恰在此時,我接到了一個邀請:去參觀臺北北投垃圾焚化廠。  臺灣的垃圾分類做得如何好,這已成為老生常談,我無須再贅述。我關心的是,臺灣目前正運行的垃圾焚化廠,正是在臺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公民維權此起彼伏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
  • 居民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習慣,貓先生垃圾亭房助力南京撤桶並點
    6月24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這部條例先後修改26稿,列入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必須定時定點集中投放、違規者自願參與社區服務可免罰等條款。自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治理的「必答題」。如何幫助居民更方便地正確分類投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