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音樂的故鄉與他鄉

2021-02-16 粵人情歌

對於前輩在藝術前進道路上的艱難與迂迴,餘其偉甚感悲涼,又覺任重道遠。今天,這種憂患意識繼承在餘其偉身上,便是對廣東音樂在他鄉傳播發展的研究、對廣東音樂優秀傳統技藝的繼承、對廣東音樂交響樂化嘗試的思考、對粵港兩地音樂教育的比較、對廣東音樂修史迫切性的呼籲。

餘其偉對廣東音樂的敘述,充滿歷史觀和時代感。

20世紀20—40年代,以何柳堂、丘鶴儔、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易劍泉、陳文達、梁以忠、陳俊英、陳德鉅、邵鐵鴻、崔蔚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廣東音樂家共同開創了廣東音樂的黃金時代,創作了大批廣東音樂的經典作品,如《平湖秋月》《孔雀開屏》《娛樂昇平》《花間蝶》《西江月》《步步高》《凱旋》《鳥投林》《春風得意》《寶鴨穿蓮》《流水行雲》《禪院鐘聲》等。廣東音樂旋即風靡全中國乃至華人所居之世界各地,成為具世界性影響的新樂種。

廣東音樂在經歷這一黃金時代之後,隨著社會文化、歷史的大氣候休戚起伏。20世紀50-60年代前後,再度出現創作的高潮,集中湧現了不少優秀的藝術家和精品。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柳浪聞鶯》《春郊試馬》《春到田間》《魚遊春水》《月圓曲》《普天同慶》《歡樂的春耕》《花市迎春》,代表人物是劉天一、梁秋、方漢、朱海、黃錦培、蘇文炳、陳萍佳等。

1955年2月2日,廣東省廣州市戲曲改革委員會粵劇音樂研究組合影

廣東音樂的黃金時代,正是從故鄉到他鄉發生影響的時代。

餘其偉在文章中寫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香港和上海,舞場及茶座歌場的興盛,唱片工業的引領,廣東音樂第一個黃金時代因之形成。這就是一些學者津津樂道的 『雙城的故事』。其中一個特別的貢獻,是有《步步高》《驚濤》《醒獅》《狂歡》《醉月》《迷離》《龍飛鳳舞》《甜蜜的蘋果》《依稀》等一批輕音樂作品產生,開拓了近現代意義上民族輕音樂之先河,也作為中西音樂交流之結晶,而加載中國音樂史冊。」(8)

在粵劇學者沙龍中,餘其偉更深入、詳盡地解釋了廣東音樂在這個「黃金時代」前後的變化,包括名家名作、創作題材、藝術風格在時間上的伸展與空間上的蔓延。

餘其偉說,此「黃金時代」,正是廣東音樂在上海舉足輕重的時代,也是廣東音樂自成體系、揚名天下的時代。而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雨打芭蕉》《賽龍奪錦》這些廣東音樂經典作品,產生於這個「黃金時代」之前,約在晚清至民國初期,暫可稱為「本土時代」或「沙灣時代」。沙灣何氏,粵樂先鋒,沙灣是廣東音樂發源地之一。廣東的沙灣、臺山等地,都產生了大批廣東音樂的名家名曲。此時廣東音樂立足本土,吟唱生活,採擷自然,連「外觀性」地命名為「廣東音樂」的意識也沒有。「本土時代」的作品,題材上帶有典型的農業文明氣息,沙田萬頃,稻穀豐收、魚蝦滿船。水鄉人彈琵琶、譜新聲,自娛自樂,悠閒富足。粵人對權力不是很熱衷,對世俗生活則津津樂道,更傾向於對海洋文化的羨慕。這種在移民文化浸染下的粵樂生存,吸納能力和輻射能力都很強。傳統的廣東音樂沒有很強的侵略性,也沒有「做官」的意識,是鳥語花香中的一種哲學。

 

廣東音樂之所以能在他鄉有這麼強的適應性、滲透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在本土的開放性、融合性。

粵樂素有「集眾優於一身」的名聲,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兼容並濟,獨開新境。廣東音樂從西洋樂器中吸收的樂器,為我國樂種之最,包括小提琴、木琴、吉他、昔士風等,多達四十餘種。「洋為粵用」的文化現象遍及粵人的語言、風俗、繪畫等多個領域,多元善變,絢爛多姿,生機勃勃。

黎田、黃家齊《粵樂》對此有專門的闡述。「粵樂文化性質中的開放性,實際上就是主動的『引進』吸收,間中也摻雜一定量的被動的『輸入』,或者說是被外來一些文化所『滲透』。但粵樂文化也與嶺南整體的文化一樣,素來對於外來文化,皆抱著開放的態勢,以我為主地從中選擇眾所認同謂有益可用的東西,吸收、融匯,使其入俗而化,這個『入俗而化』的粵化過程,也就成了粵樂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滲透過程,這種以我為主地以滲透的改造方式兼融,使一些認為可取,可改造的外來文化通過了滲透式的改造,使其從量變至質變,這是粵樂吸收外來滲透而入的東西所採取的態度,以其滲透還治滲透,如粵人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現象在粵樂中便不罕見,而是在粵樂的形成與發展中較多出現,這是粵樂文化滲透性的表現。」(9)

餘其偉在演奏及教學實踐中,對這種粵文化汲取外來文化為營養的強大消化能力,有更深感悟,並寫成文章。

「早期從外省傳進的《昭君怨》《小桃紅》《漢宮秋月》(即《三潭印月》)等一大批曲目,經過廣東人特有的花指、滑音及其抑揚頓挫處理後,逐漸變為極具地方色彩的很動聽的廣東音樂了。李澤厚先生有『樂觀的包容性質』一說:以自己原有的一套來解釋、貫通、會合外來的異己的東西,就在這種會通解釋中吸取了對方、模糊了對方的本來面目而將之同化。(見李澤厚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第322-323頁,東方出版社,1987年)李澤厚在哲學及思想史上的研究成果,也很適用於廣東音樂的衍生規律。陳德鉅先生有證:『傳統曲目中《柳青娘》《哭皇天》等都是外省流行的曲,不過……到了廣東人演奏,也多少有些把它改變,無論在曲調處理和演奏的技巧,都和外省有所不同……晚一點傳入的如《漢宮秋月》《三六板》《歡樂歌》等(俱江南曲),更和當地人士所演奏的大異,把它變得廣東地方民族色彩更濃厚而成為地方音樂。』(陳德鉅《廣東音樂常識講義》,廣州音樂專科學校油印本,印刷年代約在五六十年間,準確時間待考。)時下省港粵劇曲藝界常將外省《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秋江泣別》或外國《蘇珊不要哭》等譜成粵曲來唱來奏,可見粵人這種『樂觀的包容性質』比諸舊時有過之而無不及。」(10)

在本土大方地擁抱外來文化,形成兼容並濟的體質,當廣東音樂遠渡他鄉,亦是某種意義上的回到故鄉。

當呂文成、尹自重等音樂家在上海奏起廣東音樂,並把對新世界的認識與姿態在樂聲中流瀉而出,這時的廣東音樂對他鄉發生了重要影響,超脫於故鄉,成就於時代。上海則是這種巨大影響的發生地之一。廣東音樂風靡上海、香港。在這些商業發達、十裡洋場的城市,餐館酒樓、茶座舞廳、戲臺劇院鱗次櫛比。外來生活方式對一個城市的影響,往往高速於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膠著。對普通市民而言,更易接受有著時尚外衣,卻依然保留著鄉土情懷與東方審美中的藝術。廣東音樂行雲流水,天然地滿足了萬象初開之際人們崇尚自然的精神訴求。此時的廣東音樂,已從「沙灣時期」的鄉村士紳文化特徵,過度到「上海時期」的都市市民特徵。

另一邊廂,天津的「粵聲津度」也有百年歷史,現在的天津廣東會館仍然是天津市戲曲演出的重要場所,被列為天津戲劇博物館。大門牌匾上寫著「粵聲津度」,戲臺上的牌匾寫著「薰風南來」。

縱橫四海的廣東人還把廣東音樂帶到北京、瀋陽、延安等地,如今更是輻射全球,成為粵人流淌於血脈中的鄉音親情。廣東音樂在他鄉,也陸續產生名家名作,樂社遍布民間,成為當地文化藝術不可分割的構成。

廣東音樂輻射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入鄉隨俗,曲目、演奏和當地文化結合而發生變化,並把廣東人的文化、習俗、性格帶到當地,這也是嶺南文化反哺中原文化的一種表現。正如餘其偉對天津廣東會館大門牌匾「粵聲津度」的理解——「度」的含義比「渡」更為廣義,不僅包括「遠渡」,還在到達之後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從「遠渡」到「度化」,是時間和空間共同進化的繁衍。

天津廣東會館,如今是天津戲劇博物館

多元的文化淵源,造就了廣東音樂多元的藝術魅力。餘其偉的文章對廣東音樂的藝術風格有過全面而感性的介紹:「廣東音樂藝術精神雖也是有中和平穩之處,但主要的傾向是華美、流暢而活潑的。它以精短的體裁、較直捷的形式,傳達了人間世俗的喜怒哀樂。映照出南方都市新興市民階層及一般城鄉平民百姓的生活風採,感情真切、自然,旋律上以不太強烈的衝突或分裂去擺脫了一味調和的氛圍……傳統的廣東音樂較少深沉的人生喟嘆與哲理深思,較少士大夫的典雅習氣,也沒有類似中原古典那種悠深曠遠的歷史蒼涼感。長期以來,不斷融匯古今中外、東南西北音樂文化之優長,使致近現代廣東音樂內涵更為豐富,具鮮明而獨特的嶺南風採,呈示出多元性格的文化特徵。」(11)

這種多元化特徵當然也集中體現在高胡藝術的具體人物和作品上。餘其偉另有文章論述到:「縱觀高胡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它的藝術表現力是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的。現代高胡演奏藝術的天空,出現群星燦爛的景象:劉天一,華麗、明朗、雍容、情景交融(代表作:《平湖秋月》《春到田間》《鳥投林》等);朱海,古樸、含蓄、嚴謹,極具風韻(代表作:《雙聲恨》《昭君怨》《歡樂的春耕》等);駱津,風流瀟灑、自由豪放(代表作:《醉月》《歸時》《凱旋》等);沈偉,玲瓏別致、圓潤清爽(代表作:《連環扣》《小桃紅》等);何幹,端莊婉約、工整典雅(代表作:《楊翠喜》《禪院鐘聲》等)。」(12)

餘其偉對各位高胡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概括,可謂精闢入微。而餘其偉自己的演奏風格,更是風神朗逸、古雅穩健。在他的音符中,華麗與憂傷從不泛濫。他的克制,是「琴者禁也」的中國古典藝術之詮釋。他的演奏,更有說服力地證明了廣東音樂絕非僅有輕盈華麗之篇章,而是高山流水有憂患,繁花滿地見質樸,俗世生活顯鮮活,夢幻空寂始忘情。他演奏喬飛紀念人民英雄而作的《思念》,已超越對某一人的思念,升華成為東方式的《悲愴》,深沉哀怨,聞者落淚;他演奏陳德鉅的《西江月》,彈指間追慕古秀才指點江山之情思,曠古悠遠、盪氣迴腸;他演奏失明音樂家孫文明的《流波曲》與華彥鈞(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可點擊收聽)這等江南情韻,又見沉鬱蒼涼、瑟瑟踟躕。餘其偉的高胡藝術,行雲流水之際見磅礴,欲言又止之間見高妙。停頓不是空白,是大音希聲。徘徊不是艱澀,是好酒掛杯。

藝術達到臻美境界,自有連通地域、貫穿古今的圓融。

廣東音樂在故鄉,如月照江河,千家萬戶,共飲清暉 。

廣東音樂在他鄉,如一花五葉,結果自成,生機點點。

所謂故鄉,所謂他鄉,對於文化藝術的發生和生長,界限不應囿於一紙地圖。廣東音樂在故鄉與他鄉的成就,正如費孝通先生的箴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相關焦點

  • 他鄉裡的故鄉
    因為是第一次去歐洲,第一次參展如此規格的盛會,他有些緊張,擔心地域文化、社會形態迥然不同的他鄉的觀眾,能夠理解拍攝於他的故鄉,中國汾陽的故事嗎?》 切爾諾夫 200-150cm 賈樟柯在《小鎮》裡找到了自己的故鄉,因此他相信,即使在柏林這個他鄉,也一定有人能夠看懂他的《小武》,找到他們自己的故鄉。
  • 從此,他鄉是故鄉
    今天推出第十集:《他鄉是故鄉》,講述了主動申請延期駐村的第一書記張紅全,在三年駐村工作中舍小家為大家,把百姓當成家人、把他鄉當作故鄉,一心為老百姓脫貧做好一件件實事的故事。《加油!脫貧攻堅》第十集《他鄉是故鄉》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編輯/施傑校對/張媛、蘇敏微聚廬江傳播廬江聲音展示廬江風採—— 分享新聞
  • 《異鄉人》融不進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
    初聽李健的《異鄉人》的時候,它的旋律十分的優美它的歌詞很平淡,沒有一點華麗的詞藻,有的只是生活中的普通感受,但正是由於這些簡單的句子總能在不經意間擊中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故鄉和他鄉。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異鄉人》這首歌是寫給所有遠離故鄉的遊子的,這首歌表達所有遊子們在他鄉奮鬥的艱險希望得到的安慰。
  • 他鄉作故鄉 遊學志
    我在遠方,在一個我願意直把他鄉做故鄉的地方。欄目編輯:路人甲2016.4.15突然間唱起一首歌,才發現對於這個季節的臺灣來說「窗外陰天了,音樂低聲了,我的心開始想你了。」這種情愫就是單曲循環的頻率。臺北總下雨,潤物細無聲。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 張曉雄作品《他鄉》| 無論是誰,定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
    時間:2017年11月25  20:00場館:廣東歌舞劇院小劇場製作人:蟻薇玲協同編舞 :吳建緯服裝:林璟如舞臺監督/舞臺技術指導:王耀崇技術統籌/燈光:吳文安音樂/影像設計:林經堯劇照攝影:張曉雄影像拍攝:林伯勳平面設計:葉天琪舞者:吳建緯、王元俐、陳佳宏、林鈺華 特別演出:吳素君、王心心驀然回首,故鄉已成他鄉而他鄉,卻從未是故鄉……穿越文字與身體的空間
  • 【學則優秀學生作品之影評】——淺析紀錄片《再說長江之他鄉故鄉》
    新朋友點上方學則教育快速關注遷徙中走向繁榮作者:朱麗華故鄉情細密地連接著所有故鄉人的身心
  • 《故鄉是潮汕》——潮籍歌手湯媛媛作品欣賞
    對於音樂,她更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她希望通過自己對於情感的理解,可以將人們內心對情感的那種渴望與珍惜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小編整理了湯媛媛兩首潮語代表作品MV推薦給各位,希望大家喜歡。  故鄉是潮汕  作為一位一直旅居在海外的廣東潮汕的歌手,每日每夜對故鄉的那種思念透進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歌曲《故鄉是潮汕》唱出了湯媛媛對故鄉的無限憧憬和美好回憶。  歌曲中描繪的很多場景都是我們曾經的經歷,當我們身在家鄉的時候,這些場景再平凡不過;可是一旦當我們漂泊他鄉,這些場景又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甜蜜鄉愁。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雖然這首古詩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卻引起多少思鄉情!且看: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 純音樂 |《故鄉的原風景》
    打開音樂聆聽雲上的聲音背井離鄉多年,才明白,他鄉只是徵途,故鄉才是歸宿。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把我們深沉的情感引到自然山川的美景,並恰到好處地融入其中。通過大自然來表達自己濃鬱的情感,使它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卻不帶一絲人間的煙火味兒。莎士比亞說,無言的天真,往往比說話更能打動人心。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從天真走向世俗,而是從俗世回到天真。
  • #隨筆#尋找他鄉的故事
    歡上喜多郎的音樂,是源於很久以前亞視的一出人文電視劇《尋找他鄉的故事》,講述一些身處他鄉的中國人的故事。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對遙遠的他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後來迷戀上了經年在他鄉遊玩。    故鄉對於中國人有非常特別的含義,得意了,需要回家顯擺一下,所以有衣錦還鄉,失意了,故鄉是最好的療傷的港灣。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遊子心裡藏著的一個夢想。
  • 舊夢連新夢,他鄉作故鄉,何歸桑梓地,唯有雁聲長
    千裡外故鄉又難眠《故鄉在夢裡》文/紫曦夢裡,我回到了故鄉故鄉的清晨鳥兒啼鳴我聽到夜裡千蟲自由的對話我聽到了滿天繁星的蜜語甜言。憶故鄉文/夜雨野渡落金光,風吹水鏡揚。漁歌彌柳岸,晚照漫秋塘。舊夢連新夢,他鄉作故鄉。何歸桑梓地,唯有雁聲長。
  • 北上廣終將變成你的故鄉
    現在我們回味故鄉,可能沒有那麼多「情深義重」的東西在裡面,大多情結都在回憶中流轉。因為我們太忙了,忙工作,忙跳槽,忙牽手分手,忙結婚離婚,還忙於各種焦慮中掙扎求活,早上一睜眼花唄、信用卡、水電煤氣、車貸房貸都勒住我們的脖子,連鬧鐘也在時間上欺負我們。哪還有時間在意生活的地方是故鄉還是他鄉?
  • 在他鄉遇見故鄉——宜蘭阮義忠臺灣故事館
    阮義忠臺灣故事館 我是從阮義忠老師的攝影集《正方形的鄉愁》裡認識宜蘭的,翻看書裡的每一張老相片,似乎都能感受到鏡頭背後那溫情脈脈的目光,那些故鄉的草木和人物通過阮老師誠摯動人、真情流露的文字,仿佛帶著溫度悄無聲息地走進並停留在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可愛可親。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印度跑者只把廣州當故鄉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進出國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 《龍在澳洲》再尋他鄉故事(多圖)
    ■記者謝曉 實習生李亦菲  留學生活題材廣受關注  展現澳洲人文史目前由澳大利亞澳中經濟文化交流協會、廣東電視臺等單位聯手製作的大型電視專題片《白雲深處是故鄉———龍在澳洲》正在澳洲實景拍攝,預計於明年3月與觀眾見面。人們都知道澳大利亞有優美旖旎的風景,卻對她的人文歷史了解不多。19世紀澳大利亞掀起了淘金狂潮,眾多華人赴澳探險。
  • 《成都》英文版: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成都》引出許多情懷話題,人們在這首歌裡找到了各自的共鳴:因為一首歌,愛上一座城;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在歌詞裡,第一眼看到的,似乎是一段朦朧又美好的感情。有男孩皺巴巴的衣袖,有路燈下一對璧人的挽手,也有女孩兒被親吻的額頭。
  • 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原標題: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人間百味鄉情最濃,遊子把鄉思鄉愁都寄托在故鄉的酸甜苦辣之中,時時回味,不曾相忘。正如歌曲《味道裡的故鄉》所唱:「如今我在他鄉,時時不曾遺忘,遠方的家,親愛的娘,味道裡的故鄉。」
  • 吾悅廣場返鄉置業季|他鄉遊子 歸來便是故鄉的驕子
    核心提示:飲水思源,落葉歸根,倦鳥歸巢人返家,中國人素來都有「鄉愁」情結,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無論在離家多遠的他鄉漂泊,都要踏上返鄉的歸途,臘月已至,春節也不遠了,在外漂泊打拼的你,是否打算回家過年了呢?
  • 我的扶貧故事|郝瀚:扶貧路上用心幫 已把他鄉作故鄉
    我的扶貧故事|郝瀚:扶貧路上用心幫 已把他鄉作故鄉 2020-11-26 2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