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又年老,
連靈魂都無聊至極,
我失去了表情,
整個人消失不見。
我的靈魂失語了,
我的心在冷卻,
下沉,
顯出疲軟的病態,
你不該在這裡,因為我不在這裡,
你看到的我,不過是個空殼。
這是一段抑鬱症患者的獨白,我想,或許哥哥張國榮也有類似的想法吧?
2003年4月1日,愚人節那天,張國榮在香港縱身一躍,他留下了被疾病折磨破碎的心,帶著自由的靈魂離開了世界。這麼多年過去了,關於他的人生,關於折磨他很多年的憂鬱症,一直未曾離開我們的視線。
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心理疾病?
導致了這麼多人就此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選擇走上再也無法回頭的道路?
什麼心靈強大,什麼抵抗抑鬱,
也許看完這部分致病因素你會明白,
得抑鬱症是難以自救的一場溺水意外。
儘管目前對於腦科學的研究依然處於盲人摸象階段,抑鬱症研究領域的主流觀點認為,和其他大多數疾病一樣:大部分的抑鬱是基因遺傳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無論你的抑鬱情緒有多輕或多重,了解抑鬱的成因對你都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可能的風險,我們才能有意識地規避那些我們可以掌控的因素。同時,了解,才能更好地減少對患者不必要的傷害。
擁有強大的心靈,即學會堅強,
是人成長的一個重要議題。
有的人走在一條崎嶇的人生道路上,
別說學著堅強,
他們的心靈早已破碎。
很多人對抑鬱症致鬱原因的認識都是「發生了某一件大事」,所以致鬱了,但事實上不是,致鬱的過程可以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跨度,這個過程也往往是許多負面事件疊加起來的。
-生命早期情感喪失和創傷
這個因素下,最突出的童年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的群體,就是留守兒童、獄二代。與父母分離、情感的喪失是非常容易產生持續性的抑鬱症風險的,後期多個負面事件疊加影響,則可能誘發重型抑鬱。
英劇《梅爾羅斯》裡,出生在上流社會的梅爾羅斯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是從小遭到父親的虐待,母親對此不聞不問。成長在孤獨和虐待裡,他遭受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創傷,這使得他長大後通過酗酒和吸毒麻痺自己,藉此掩蓋狂躁、抑鬱的內心。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些研究發現,早期創傷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情感上的,這些影響可以是實質性的大腦結構或大腦功能的變化,包括大腦中生物化學物質水平的變化,或對神經細胞產生損害,從而導致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應激事件和壓力
如果過去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叫做創傷,那麼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就叫做應激。比如重大意外事故、家庭破碎、至親去世、分手等。人們往往認為,應激事件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長期慢性的壓力其實比應激的事件更容易導致抑鬱。比如,長期失業或長期的工作壓力、長期處於被虐待或不被關心的關係中、長期被孤立或感受到孤獨等情況所造成的,隱隱的、長期的不開心,都會導致不可輕視的影響。
10月份身亡的大連理工研究生,
在他的微博留下了他最後的文字,
曾經陽光的男孩子,最終選擇離開。
他的遺書裡沒有什麼驚天動地,
更多的是記錄生活中的那些尋常片段,
這些片段充斥的一摞摞壓力,最終壓到了他。
如果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之中,抑鬱風險將會大大增加,發生一個應激事件,則可能成會引發抑鬱的導火索。一個人的所有應變能力被擠壓到了極限,應激事件就向即將崩斷的弦施壓最後一牛頓力,人的所有信念會因此崩塌。而這,也是壓倒現代人最常見的致鬱原因。
-家庭環境
與上面提到的「童年愛的缺失」不同,此點更加側重於父母對子女性格的培養:家庭是人生教養的第一場所,哪怕在進入社會之後,家庭一直是人寄託心靈以及學習為人處世的地方。
一個在家庭環境裡沒有感受到愛、溫暖、安全感
成長在爭吵、暴力中的孩子,不僅容易成為家庭悲劇的犧牲者,還往往會因為沒有學到正確解決問題、調節個人情緒的方法而難以應對生活的壓力,最後被抑鬱打敗。
即便再堅強的人,
也無法和不可逆轉的機體病變做對抗。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可能得抑鬱症,就像感冒一樣,抑鬱症有發病的生理機制。人可能會突然得抑鬱症,比較顛覆大眾認知的是,抑鬱症是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的。
我們在談到張國榮時,往往會惋惜,天上的星星隕落了,感嘆他生前承受了太多。我們不能否認哥哥短暫人生中經歷的種種痛苦,可是實際上,診療結果可以確定他的抑鬱症是內源性抑鬱症。不像影視劇中演出的「遭受重大打擊」才得的病,他的抑鬱症可以看做是大腦病變。
他性格開朗,言談風趣,樂於助人,勤勞敬業,「一生未做壞事」,但是抑鬱症偏偏降臨在他身上。包括張國榮本人在內,香港媒體、他的許多朋友都曾對抑鬱症一無所知
積極地看病,但斷斷續續地吃藥。抑鬱症的藥物常常有非常劇烈的副作用,頭痛、嘔吐、暈眩,這是張國榮不願意看到的。他一直都希望能儘快地用自己的毅力抵抗病痛,殊不知大腦病變並不是靠意志力可以改變的——更何況抑鬱症患者的意志力本已備受摧殘。」
更令人發愁的是,此時他的胃酸倒流舊疾也不斷反覆,用醫生的話說「嗓子腫得像個蘋果」,胃痛常常使他直不起身來,以致不能正常工作。出席活動都只能儘量不出聲,以微笑應對。
而患上抑鬱症之後,日常的負性事件會被數倍放大,從而愈發加劇病症。
張國榮的抑鬱症到底有多嚴重?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的伴侶曾驚險地救下他的一次輕生;
只知道他的家姐曾接到他幾次電話意圖「say goodbye」;
只知道他的幾位密友,得知他意外離世時並不感到特別驚訝……已可見其病情程度。
哥哥比我們想像的更堅強,他一直與病痛抗爭,與發作時撕裂肌肉的痛苦抗爭。他也一直在與偏見、謠言作鬥爭。但是長時間、持續性、無理由的情緒低落和意志減退,是大腦物理病變,不是靠一兩句安慰就能夠解決的,現代醫學對抑鬱症的研究沒能夠足以治癒他,這才是他選擇結束生命的原因。
他曾感嘆「我這一生從未做過壞事,怎麼偏偏得了這種病」,這是他的無奈,這也是全人類的無奈,目前來看,包括內源性抑鬱症在內的許多患病機制,依然沒有被人類認識清楚。
個人是否容易抑鬱,
其實首先取決於他的基因。
如果一個人關係親密的家屬(父母兄弟姐妹)得抑鬱症,那麼這個人將會有2~4倍多於常人的概率得抑鬱症。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得抑鬱症,那麼這個人的子女,同樣會有很大的概率得抑鬱症。
所以,當一個人的親屬得抑鬱症時,這有可能代表這個人有家族遺傳的抑鬱症基因。
但是科學家目前還沒有發現某一個基因是導致抑鬱的關鍵基因,而是許多基因以特殊的方式相互作用才導致了抑鬱。
所以嚴謹來講,親人得抑鬱症代表著家族內部有抑鬱症遺傳基因,雖非必然,但也是一種提醒。
既然抑鬱症有先後天的基因因素,
那麼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又有什麼關係呢?
理論上來說,具有先天抑鬱症基因的人,也有更高的概率會在後天因素誘導下患抑鬱症。
這可以通過生物化學解釋,不論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的影響,得抑鬱症的生理機制都是人體缺少可以一些使人快樂的激素(5-羥色胺、多巴胺)。
遺傳的基因有可能使得某人的大腦會有相關機制的缺陷,再加上後天誘發因素,大腦無法分泌物質,人就會越來越難過,形成惡性循環。
抑鬱症加重到一定程度還會影響人的生理,像失眠、嘔吐、心慌等,人的情緒就會因此更加低落。
這樣的惡性循環一旦形成,
無論內心多麼強大都會被擊潰,
因為強大是有界限的,
而循環是無止境的。
本文提到的一些主客觀的致鬱因素,基本都是患者難以靠主觀意志改變的因素,他們在和病痛苦苦抗爭,但是就算是這樣,他們仍然飽受「太矯情」「不勇敢沒點用」的汙名化和不理解。
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內捲化、人越來越焦慮的社會裡,人得抑鬱症的可能性越來更大了,人往往在病魔和概率性面前束手無措。他們不該承受這麼多無理由的汙名化和誤解。
關愛抑鬱症患者,因為他們容易因為誤解而放棄自救,因為尋求醫學進步需要全人類的努力。
科普抑鬱症、了解患者的生活、幫助患者,不僅僅意在減少對他們無形的傷害、給他們帶去人間的一絲溫暖,也許更是在關心未來的他、你和我。
歡迎被抑鬱情緒困擾的朋友
來中心尋求幫助。
我們想要看到快樂的你。
我們都渴望,
一個更溫暖的世界。
[1]哈維瓦德, 斯皮傑克等.(2013).普通人群中重性抑鬱障礙的復發及其預測因素:來自荷蘭心理健康調查和發病率研究的結果 .心理醫學-倫敦.0952-8229,15-20.
[2]康,金,維等.(2015).成人重性抑鬱症復發和復發的預防:對照試驗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雜誌.1461-1457,45-48.
[3]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文字編輯 | 佳樹
排版編輯 | 佳樹
圖片來源 | 來自攝影師張牙痛憂鬱症系列
責任編輯 | 陶劍飛 崔洪波 王琴 歐陽沁寧 李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