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說蘇東坡是
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
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
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
.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
一個月夜徘徊者,
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一提到蘇東坡,
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
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
——林語堂《蘇東坡傳-自序》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第一季第15集)
和珅獻給皇上一件東坡之物,而後和紀曉嵐許下脫靴之賭,如果第二天上朝紀曉嵐沒有拿出東坡遺物,不僅欺君之罪,還要為和珅脫靴。文人的氣節怎麼能丟,但一個修四庫全書的文官,哪裡來的錢去買東坡真跡,但第二天紀曉嵐還真的獻上了貨真價實的東坡之物——東坡肉。紀曉嵐的機智引得皇帝開懷大笑。
1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蘇軾的整個仕途中,剛進士及第,母親就病逝了,甚至沒有聽到他高中的消息,算是蘇軾的一大遺憾,然後妻子和父親接連逝世,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守孝三年,期滿,回歸朝堂,這時,震驚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因為新舊黨爭,然後貶官,自此奔波在回京,貶官,回京,貶官的路上,最終死在了這個回京的途中。
官途並不是那麼美滿,但所到之處,無不擁戴,不論官職高低,真真正正是一個愛民利民的好官。相信所有讀四書五經的士人,初心都是治國平天下,但是在官場這個染缸走一圈之後,還能保留赤誠之心的,萬分難能可貴。蘇軾的內心必然有一條座右銘:士,不可以不弘毅。
除此之外,他遊教書畫詩酒食,無疑都是宋朝第一人。
2
嘉祐元年(1056年), 蘇門三父子( 蘇洵,蘇轍,蘇軾)進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 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 梅堯臣,,蘇軾的《 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 曾鞏所作,為了避嫌,狀元變探花。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就問蘇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其實是他自己編的,但歐陽修不知道啊,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因為歐陽修的稱讚,蘇軾一時名聲大噪,每有詩作便傳遍京都,上至太后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對其稱讚不已。
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蘇軾的成績為「百年第一」,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后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父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3
蘇東坡走上仕途,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了。蘇軾,蘇轍兩兄弟扶柩還鄉,又是守孝三年。
父親去世一年後,感情深厚的妻子王弗過世。親人的接連過世,讓蘇軾深受打擊,整整三年在眉山上種了3萬棵樹。
十年後,夢中驚醒,為亡妻王弗做了一首詩《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十九歲,品學一流,王弗年方十六,年輕貌美。
「有一天,他的老師王方帶領眾學生去春遊,在一碧波池前駐足,想為其取一名,眾學子爭相取名,王方都覺得不太滿意,看向蘇軾,蘇比較謙虛說:」晚生才疏學淺,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違背。池中魚兒很解主客之樂,喚之即來,揮之即雲。」於是大筆一揮,一氣呵成「喚魚池」。清新而又雅致,巧的是,王方的愛女王弗,也題名「喚魚池」,讓丫環送至湖邊,眾人驚呼,王方情不自禁說:「此乃天緣之合」。並且王方本身就欣賞蘇軾的一身才華,便將愛女許配給了蘇軾。從此,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蘇軾生性好交朋友,幾乎對每個人都坦誠相待,毫無防人之心。交得朋友多了,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於是,每次有朋友來時,王弗便立在屏風後面聽他們交談。等朋友離開後,她再根據客人剛剛說的話,對來客的人品進行點評。開始蘇軾還是將信將疑,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王弗每次點評都精準無比。
王弗的去世,對蘇軾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詩中深情與懷念,後世讀之,亦不禁淚目。
4
王弗去世三年後,蘇軾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為妻,相差11歲,王潤芝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嫁給蘇軾後,盡心盡力得照顧三個孩子,陪伴蘇軾走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先後經歷烏詩臺案和黃州貶謫,「烏臺詩案」中,蘇軾被捕入獄,驚慌的王閏之將過錯歸於蘇軾寫下的那些詩文,為了不給別人口實,她將家中的詩文稿全部燒毀。這成無數蘇軾迷心中的一大遺憾了,亦是蘇軾心中的遺憾。
王潤之
貶謫起伏中,始終相隨。更讓感動的是,當家中的經濟緊張時,蘇軾決定自己開荒種田,而從未乾過農活的她,也毅然下地幫忙,上山採菜,下地耕田,她都做得不亦樂乎。蘇軾在王閏之死後,寫下了一篇祭文,「我日歸哉, 行返丘園。曾不少須, 棄我而先。孰迎我門, 孰饋我田。已矣奈何 , 淚盡目幹。旅殯國門, 我實少恩。惟有 同穴, 尚蹈此言」
在妻子死後百日,蘇軾請她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幅羅漢像,並請和尚為其超度,將這10張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死後與其合葬,實現了祭文中唯有同穴的願望。
5
這時,蘇軾再次還朝,震驚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他的父親和弟弟、他敬愛的朝中元老、他的親朋好友,幾乎無一不是站在舊黨一邊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東坡本人的政治觀念與新法南轅北轍,他的學術思想也與新學格格不入,註定站在王安石的敵對面。他的很多師友包括當時賞識他的歐陽修,因為反對變法或與王安石政見不和,離開京師。
「王安石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 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
王安石
這時候,如果蘇軾順應變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以變通,或許宋朝還能繁榮昌盛幾百年,而蘇軾也將登上那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
但是蘇軾當時是反對變法,因為他在返京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在盛世之下,五穀豐登的年月,逼得百姓有家不得回,回家便被捕之入獄,因為尚未還清對官家借的款項和利息。故覺得新法是「富國」而「貧民」。
而新黨誇大了新法的優點,對其弊端閉為不談。所以每逢有新法實施,蘇軾必上書反對,某年冬天,神宗想要討得後宮的歡心,採納王安石減價收購浙燈四千盞的主張,蘇軾針對這一主張又上《諫買浙燈狀》一書,反對朝廷為了元宵節觀燈的娛樂,奪去千百賣燈小民必要衣食的做法,神宗覺得蘇軾說的在理,馬上下令停止收購。對此事,浙西人民無不拍手稱好。就此,蘇軾覺得自己可以造福於民,皇帝又肯採納建議,於是就接連續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和《再上神宗皇帝書》,全面抨擊新法。王安石對蘇軾的言論再也難以容忍,視他為反對派主要人物,開始指使人開始彈劾他。於是,變法派中有人聯名攻擊他,有人趁機陷害他,於是,萬般無奈,自請離京。
其實宋神宗也算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雖然文韜武略都有點拿不出手,但是立志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所以重用王安石,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甚至為此將歐陽修等保守派趕出中央,所以利用這次機會,新黨趁機趕走了早就礙事的蘇軾 。
王安石本身是一個非常有理想和才華的人,王安石,蘇軾,歐陽修並存的階段也是北宋的一段非常精彩的歷史,彼此作為對方的政敵即是幸又是不幸。三人的衝突也決定了蘇軾的宦海生涯,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
蘇軾對王安石的不滿也僅僅限於政治觀念上,蘇東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難之後寫詩給他,說「從公已覺十年遲」,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自己的這位政敵,說正因為天意要託付「非常之大事」,才產生王安石這樣的「希世之異人」,並稱讚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這樣持續了將近10年。迎來了人生的第一禍端。
6
這時候的蘇軾已見其豁達,天下的事情,他做不了主,,但一個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是我所管轄,我就把它治理好,果然,深得民心,政績斐然。遂給皇帝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牽連甚廣,蘇軾坐了103天牢獄,深知在劫難逃寫下絕命詩時。一場救援活動由此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包括已經經辭官的王安石挺身而出上書皇帝,營救朋友兼政敵蘇東坡:「豈有盛世而殺才士者?」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曹太后也提醒神宗說:「當年你祖父將他當做後世子孫的宰相來培養,怎麼說殺就殺?」
▲ 為蘇軾求情的曹太后
「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
神宗才饒他一命,將他貶到黃州。
▲ 宋神宗—趙頊
儘管蘇東坡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水火不相容,但他們卻相互欽服各自的人品和文才,能夠為此而冰釋前嫌,尤其是晚年雙方相處得甚歡,感情相當融洽。
蘇東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難之後寫詩給他,說「從公已覺十年遲」,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自己的這位政敵,說正因為天意要託付「非常之大事」,才產生王安石這樣的「希世之異人」,並稱讚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可以說是既是水火不容的政敵又是可以冒死相救的朋友。
「烏臺詩案」差點讓蘇軾喪命,而被貶黃州,卻是蘇東坡生命的起點。
7
初到黃州,生活環境十分糟糕,幸好太守徐君猷為他闢了「臨皋亭」;俸祿微薄,他便在黃州城外的東坡上開荒種地,建了「東坡雪堂」,「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當時,太貧窮了,只能捕魚,挖筍吃一些不耗錢財的食物。
此時黃州糧多豬多,但黃州人大多喜食羊肉,故而豬肉的價格是及其低廉的,蘇東坡便經常買來食用。用其四川老家眉州的方法烹製,一次偶然的機會,和友人對弈,忘記了還煮著的豬肉,局終,恍然想起,以為肯定燒焦了,結果東坡肘子面世了,還寫了一首《豬肉頌》:「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現在他是蘇東坡了,東坡名聲實在是響——琴棋書畫詩酒花,柴木油鹽醬醋茶,無不涉獵。豪放灑脫,明白暢達,並未因生活窘迫而怨天尤人,反而成為他走上北宋第一詞人轉折點。其書法最高成就的《寒食帖》就是在黃州完成的。
[北宋]蘇軾《寒食帖》
8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 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 駕崩。
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
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 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 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 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 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 中書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由之前反對新黨變法,到抨擊舊黨腐敗,可見蘇軾的政治思想是「以人為本,仁政愛民,」不畏強權,不盲從權貴,以是否有利天下蒼生作為自己的處事準則,對於王安石變法中的冒進與害民之處,堅決反對與上書皇帝。到司馬光當政之時,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之舉。
在差役法廢除與否的問題上,蘇軾置私人感情與個人榮辱於不顧,與司馬光發生激烈爭執,以激憤於太過保守大罵其「司馬牛」。
試想,如果蘇軾對於王安石稍加附會定得重用,畢竟當時皇帝重用王安石,看重新法。對於司馬光如果不是一味反對,定可飛黃騰達。然而蘇軾只求獨行其是,將一切付之悠悠。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9
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 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裡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10
蘇軾《瀟湘竹石圖》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裡,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儋州百姓紛紛來恭喜蘇軾,終於可以北歸中原了,蘇軾卻並沒有太多的喜悅,隨口吟出一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北歸途中,路經常州,那裡有蘇軾曾經置下的房產,也有美味的蔞蒿、蘆芽和河豚,是他過得最舒心的地方,也是他選擇的終老之地。
東坡看見著名畫家李公麟多年前留在那裡的一幅蘇軾像,回顧自己跌宕坎坷垂垂老矣的一生,便提筆在畫像上自題了四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卒於常州(今屬江蘇),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 太師,諡為「 文忠」。
ps:
東坡食肉誦經,或云:「不可誦。」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慚愧,闍黎會得!」
——《誦經帖》
蘇軾一邊吃肉,一邊誦經
和尚:你這樣不行啊!
蘇軾:那我漱漱口再誦
和尚:漱了口也不行
蘇軾:我錯了
醫生說:你得了紅眼病,儘量不要吃肉
蘇軾:我的大腦想聽你的,但是我的嘴不聽。
圖片皆來自網絡
說叨
一個讀書人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