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死之時,為何用「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評價自己?

2020-12-24 老張侃詩詞

公元1101年,60多歲的蘇軾逐漸感覺到老邁了。這個年過花甲、飽經風霜的老人,依然在旅途中奔波——正如他把最好的三十年都放在旅途當中一樣。

人生最好的三十年,蘇軾一直在奔波當中度過,其實也就是遭遇被貶。徐州,密州,惠州,儋州,黃州,杭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雖然被貶之地越來越遠,雖然職位也越來越低,但是卻也更激發了他的才華,在不同的地方,都留下了經典之作。

公元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徵),六月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

此時的他雖然身在經歷春夏之交,但是已經感覺到生命的即將終結。漫山遍野的春日的朝氣,更加映襯出蘇軾的年邁。而這種悲苦的情緒,更是在他的筆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這是《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真州遊金山龍遊寺時所作。當一向豪放的蘇軾寫出這樣的詩句來,我們不得不審視他當時的心境了。他的心是「已灰之木」,已經被燒透的木頭,沒有了任何的生機,只剩下一片狼藉,再也無法將其收集起來繼續迸發力量。

而他的身體,更是帶給他悲苦之感,「身如不系之舟」,身體就好像斷了線的風箏,就好像沒有系纜繩的小船,失去了束縛,但是也失去了控制,就那樣在江河之中隨波逐流,再也無力控制。

一句話概括,蘇軾對此時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完全失控了。

失控是最可怕的,因為不知道這隨波逐流會帶人走向何方。我們清楚地知道,這個「何方」就是死亡,但是死亡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恐怕無人知曉,也無人說得清。作為一個生命體,在面對死亡時是恐懼的,這是本性;而對蘇軾來說,此時用盡一生的力量回顧自己這一生,才算是給自己蓋棺定論。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在身心失去控制之時,用這12個字評價自己的一生。

回頭來看自己這一輩子的成就,那就是三個地名,一個是湖北黃州,一個是嶺南惠州,還有一個是海南儋州。

為什麼是這三個地方?因為這三個地方讓蘇軾印象最深刻。

黃州是蘇軾經歷烏臺詩案之後死裡逃生的地方,若非宋太祖留下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蘇軾恐怕難逃一劫。不過在當時諸多文人的幫助之下,蘇軾總算撿了條性命。在這裡他靠在「東坡」躬身農耕養活自己,為自己博得了「蘇東坡」的雅號;在這裡他得以遊覽赤壁,寫下了著名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在這裡他一改此前專注婉約詞的傾向,真正把豪放詞推上了歷史舞臺。

1089年到1094年,蘇軾接連來到杭州西湖和潁州西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為兩個西湖都修建了長堤,此後被貶廣東惠州。在惠州,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荔枝的敘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當年此地尚未開化,但是蘇軾依然甘之如飴,此種心境,絕非常人可比。

但是老天就像是故意捉弄他,在這裡,他的侍妾王朝雲因病去世,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都早早離他而去,尤其以年邁之時訣別的王朝雲讓他最為傷感。蘇軾不僅僅為她寫了悼亡詞,還親手為她修建了亭子,甚至還專門寫了一副楹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3年後的1097年,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依然沒有敵得過命運的捉弄,當時被流放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然而此時蘇軾卻已經是心存淡泊。在這裡,他寫出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他辦學堂,介學風,幾乎用一己之力讓這裡逐漸開化,甚至讓許多人不遠千裡來到儋州追隨他。

在黃州,他的功業在文學上,開創豪放詞,留下《赤壁賦》;在惠州,他的功業是安貧樂道,在未開化之地依然甘之如飴,收穫愛情,卻也經歷生死訣別;在儋州,他的功業是開化啟蒙,讓邊遠之地真正感受到中原文明。

蘇軾絕筆之作,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之時,回望自己這一生,得出「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結論,雖然有幾分悲苦,卻也總有幾分欣慰吧。

相關焦點

  • 蘇軾傳世之作,用12字評價自己一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傳世之作,用12字評價自己一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說起蘇軾,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幾句他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不識廬山真面目」、「天涯何處無芳草」 等等。大家對他的評價也都很高,才子中的才子,文豪中的文豪。他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天才+全才,才名之盛,影響之大,縱觀古今,無出其右者。
  •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43歲時,從烏臺詩案的牢獄中走了出來,被貶黃州。
  • 「問汝生平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一言以述生平功業
    自題金山畫像宋 蘇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本詩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但是,雖然詩人寫自己「心似死灰」、「不系之舟」,道儘自己一生坎坷,述出自己漂泊之無奈困苦,卻在後一句「問汝生平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之中,見豁達,有撥雲見月之感,仍然表達出自己豪放的性格。詩中提到了三個地名,分別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 蘇軾晚年用一首趣詩為一生做總結,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晚年的蘇軾一直想要回到故鄉,畢竟一個人身處在天涯海角,對於故鄉的思念可以說是刻進了他的骨子裡,所以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後來終於在宋徽宗當上皇帝之後,為了大赦天下,準許他回到中原,這對於蘇軾來說無緣是天大的好消息,所以他連夜啟程,乘坐一葉扁舟從海南儋州出發,然後沿江而上。
  • 蘇軾:問我平生功業?做個人吧!
    在生命的盡頭,他仍在路上……蘇軾去世前兩個月,曾路經真州(現在的江蘇儀徵),與朋友同遊金山,在金山的寺中看到了舊友為自己畫的一副畫像,他在畫前佇立良久,落筆提了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問汝平生功名,黃州惠州儋州.
    就問蘇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其實是他自己編的,但歐陽修不知道啊,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對王安石的不滿也僅僅限於政治觀念上,蘇東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難之後寫詩給他,說「從公已覺十年遲」,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自己的這位政敵,說正因為天意要託付「非常之大事」,才產生王安石這樣的「希世之異人」,並稱讚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 問汝平生功業 舊友與新知
    如果說故宮大展所呈現的更多是蘇軾的文採風流,那麼這本書就補足了他仕途經濟的一面,一身二任,所謂「文章太守」皆如是,而蘇軾大概屬於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那一撥。 與弟弟蘇轍長期任職中央相反,蘇軾一生在地方任職時間更多,晚年他自己回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蘇軾這首「絕命詩」,堪稱一生自畫像,心如死灰的原因何在?
    蘇軾如此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作者說自己當時「心如死灰」,在論及自己一生功業的時候,說了三個地名「黃州惠州儋州」這是為什麼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蘇軾為什麼寫這首《自題金山畫像》。
  • 蘇軾與黃州,是不是前生走散的情人?
    黃州是個特別適於涵養詩情的地方,也是個容易使靈魂回歸靜寂的地方。逃離烏臺詩案糾纏的蘇軾一來到這裡,滿心的傷痛、滿目的荒涼便化作這傳世詩行。黃州,這個大宋版圖上毫不起眼的荒僻之地,從此與東坡相偎相依,相生相長,共同演繹了歷史上的絕唱。蘇軾何其幸運,遇上這樣一個善解人意質樸無華的地方。這兒不浮躁,無喧囂,只有深深的同情與真誠的包容。
  •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在黃州重生了嗎?
    「一樽還酹江月」用酒敬他們,敬江月,也敬自己抓住往後的時光。這就是根據詞的內在邏輯推倒出蘇軾這樣的內心活動來。那麼,蘇軾當時到底想什麼呢? 讓我們從這首詞先後的作品中,尋找一下答案。1082年,這時他來黃州已經兩年多了,這段時間讓蘇軾癒合了傷口,他變得積極面對生活了。「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 蘇軾夜晚乘船過海,見雨過天晴寫下首妙詩,最後14字豪邁冠絕今古
    文/顧無【引觴漫談】自烏臺詩案以後,蘇軾的人生幾乎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些都是蘇軾曾經貶謫去過的地方,在每一個地方,蘇軾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跡,為當地帶去了改變。每一個去過的地方,蘇軾都深深的喜歡著,挖掘著貶謫生活中,不易被發現的快樂,有時候快樂的太過張揚,被朝廷中的政敵發現,就再貶去別處,於是再去發現生活的美好。黃州是蘇東坡之名誕生的地方,也是東坡肉等名菜誕生的地方,買不起當時流行的羊肉,就去吃豬肉,寫《豬肉頌》,就去買羊脊骨,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羊蠍子。
  • 「說聞解事」「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咋就這麼灑脫?
    蘇東坡為何能入選?概而言之,涉及品性、人格、精神、才華等多方面。《世界報》評蘇東坡為「千年英雄」 圖/眉山網首先,他品性高潔,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他智慧而堅韌,寬容而豁達,無論遭遇什麼挫折,「一蓑煙雨任平生」。
  • 不能說的秘密:蘇軾為什麼會成為美食家發明家?真是因為貧窮嗎?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蘇軾是我國歷史上一位現象級的文人墨客,可謂是琴棋書畫、衣食住行樣樣精通,各有建樹。除了在文、詩、詞、書、畫等文學藝術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之外,在美食製作,服飾設計等領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美食有我們熟知的東坡羹、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魚等等,衣服有東坡帽等等,這些發明無不體現了蘇軾的聰明才智。
  • 一首《汲江煎茶》成絕響,這位不斷被貶謫的文人,用煎茶書寫人生
    蘇軾的人生態度似乎總是淡然的,就像是桌面上的那一壺清茶。東坡先生曾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過總結: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當年被貶謫在儋州的東坡先生,生活處境並非一個苦字可形容的,好在蘇軾最大的特點就是苦中作樂,那首《汲江煎茶》便是這個時期寫下的名作。
  • 蘇軾:被詩詞耽誤的美食家
    在揚州時,飲酒過午輒罷。客去,解衣盤礴,終日歡不足而適有餘。蘇東坡自謂平生三不如人:飲酒、唱曲、下棋。他自己也說了自己的酒量其實並不大,但是喝的次數比較多,而且一喝完酒就喜歡作詩。仕途不順了,喝,和朋友相見了,喝,高興了,喝,不高興,更要喝,一喝完,蘇軾就覺得自己飄飄然。
  • 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能打動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對範仲淹這樣的賢人說的,我輩若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可說是自討苦吃,因為根本不可能做到。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才更像是一個普通人。那麼,「人生得意須盡歡」,人生失意時,又該如何呢?
  • 蘇軾遊覽山寺,見溪水西流,寫下一首振奮人心的詞,流傳千古
    ——宋代: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因烏臺詩案而險遭殺身之禍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僥倖逃過一劫,經歷過死的絕望,在他心裡也留下了巨大陰影。片時的慶幸,很快又陷入長久的悽愴神傷之中,再不似往日那樣躊躇滿志,而是變得一蹶不振,心灰意冷。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儘量記住這7句
    蘇軾,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後世甚至將他和屈原、曹植、李白放在一起評價。蘇軾一生官場沉浮,因為寫詩還差點丟了性命。不過因為他善於感悟,善於描繪情景,所以他的詞靈動自然,有著別樣的美感。蘇軾用這樣的一首詩,表達了他對這句話的理解,人在深陷一件事的時候,往往難以理解其中的深奧之處,只有跳出來才能全面理解。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蘇軾遊赤壁後寫下一首詞,全詞氣勢恢宏情感充沛,成為千古名作
    在金山寺的畫像前,蘇軾一時間感慨萬千,他追憶了自己一生的經歷,於是他寫下了一首《自題金山畫像》的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北宋李公麟·《蘇軾畫像》在這首詩中,蘇軾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將貶謫生涯視為「功業」,這有自嘲的味道,其實也寫出了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在他的貶謫生涯中佔據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