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自烏臺詩案以後,蘇軾的人生幾乎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貶」。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些都是蘇軾曾經貶謫去過的地方,在每一個地方,蘇軾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跡,為當地帶去了改變。
每一個去過的地方,蘇軾都深深的喜歡著,挖掘著貶謫生活中,不易被發現的快樂,有時候快樂的太過張揚,被朝廷中的政敵發現,就再貶去別處,於是再去發現生活的美好。
黃州是蘇東坡之名誕生的地方,也是東坡肉等名菜誕生的地方,買不起當時流行的羊肉,就去吃豬肉,寫《豬肉頌》,就去買羊脊骨,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羊蠍子。在惠州吃荔枝,大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後來被貶去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學乖了,寫信給親戚的時候,偷偷說,這裡的荔枝很好吃,不要往外說呀,我怕別人來搶。
後來,宋哲宗病死,蘇軾終於「遇赦北還」,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養老的地方,但是也還沒去成,就死在了路上。
【臨其詩境】
在從海南島返回大陸的時候,需要乘船過海,這次渡海的經歷,確切時間是在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紀年的1100年的六月。
此時的蘇軾雖然已到耳順之年,但是能夠重返北方,心中還是高興的像個孩子一樣。
度過海之後,就是一馬平川回中原,結束了自己小半輩子的貶謫生涯,雖然自己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但至少能夠在喜歡的地方養老,這對於蘇軾來說已經足慰其心了。
渡海之前,本來是陰風苦雨,雷電交加的,路程走了一大半之後,天氣也慢慢地放晴,蘇軾心情大好,寫下這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堪稱千古絕唱,各位細細品讀。
【經典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條分縷析】
這首詩粗看來很淺顯,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寫景兼抒情的作品,前後分明。然而蘇軾在前半部分的景物中多次運用「比」的手法,寄意深遠,成為本詩的一大特色,用現代一點的話說,就是在詩中「瘋狂暗示」。
畢竟要回家了,心中肯定有些「貼心的話」想要對當年迫害自己的政敵說,但是又不好明說,怕再得罪了誰,就一輩子待在海南了,於是蘇軾把這些話寄托在了景色中,讀來很是有趣。
起筆先從景色寫起,參鬥都是星宿的名字,參橫鬥轉就意味著將要三更,也就是黎明將至,太陽將升起的一段時間,這一句已經暗示了天氣的變化,星宿明亮,天空自然是無雲遮擋的明淨。後邊說苦雨終風,老天爺也該放晴了吧,也就意味著天氣已經轉好了。
第二句還是寫景,這一句就有點意味深遠了。
雲彩散了,月兒明亮掛在天空,它需要誰的點綴呢?我想並不需要,天的色彩,海的波浪本就是澄清無塵的。
即便豁達如蘇軾,我們也聽得出這首詩在暗示什麼了,雖是寫景之句,更有抒情和議論之筆。
第三句用了兩個典故,分別是孔子和黃帝,用來說明自己此時的心態和志向。孔子曾說過「道不行,浮於海」,也就是放下自己的政治包袱浪跡江湖,黃帝曾經奏樂刻畫過大海的模樣,如今我親臨其境。
由這兩句,蘇軾意興大發,回顧自己貶謫以來的各種經歷,發出了深深的感嘆。
被貶謫在南荒,縱然九死一生我也沒有什麼遺憾的,為什麼?因為這一段時間奇崛的人生經歷實在是冠絕平生,是端坐朝堂的人做夢也想不到的境地。
蘇軾終歸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蘇軾,即使從一個英姿勃發,大有作為的少年,被構陷成一個流離各地的貶官,老頭兒,其心中的達觀和豪邁卻絲毫未減。
讀著最後一句話,仿佛能想像到一個歷經滄桑,仰天長笑的老者,笑盡了世間一切的煩惱與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