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質量的紀錄片漸漸進入大家的視野。
比如說受大家追捧的BBC紀錄片,它雖然既沒有用聲名顯赫的國際大腕,也沒有用特殊的故事情節,卻能夠每出一部都能在豆瓣穩拿9分以上,因為它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大千世界的變化。
這類紀錄片雖不枯燥,但大多嚴肅,感興趣的人自然覺得有趣,不感興趣的人很難看的進去。
而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不太一樣的紀錄片。
《此畫怎講》既不是歷史現實主義的紀錄片,也不是一種直接電影。它是一種虛構的現實主義。它將虛構的事情和想要傳達的信息一起放入於歷史上享有讚譽的14幅畫作世界中,再通過真人演繹的方式,把平面的畫用立體的表演形式表達出來,以便觀眾更容易的領會其中想表達的內容。
紀錄片中的這些畫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五代最晚又能涉及到清代,其中既包括了單人的肖像畫,也涵蓋了描繪了婦女們生活的仕女圖。就像跨越了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又從中結實到了林林總總的人物,既真實又美好。
在《此畫怎講》裡,導演先簡單的對畫作內容進行了介紹,而後用緩慢推移的鏡頭方式將我們一起帶到畫中的世界,使觀眾真的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搗練圖》作為被演繹的第一幅畫,描繪了唐代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全過程。
作者張萱在作畫的時候就將婦女們的勞動分工明確的畫成了三部分:搗練,熨平,理線縫衣。所以導演便順著這三部分,將這幅畫分成了三小集。
負責搗練的四姐妹,其中一個覺得自己的工作又苦又累,而別人的工作看起來比自己的輕鬆簡單,心裡便開始委屈、覺得不平衡,從而產生了想要替換別人工作的念頭。這也是當下社會中許多人都有的心態,別人的葡萄看起來比自己的甜,別人的生活看起來比自己的要平順。
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她在羨慕理線縫衣那一組的時候,小姐妹勸她說那一組勞心費神,捻線需要將線捻的緊實勻稱,縫衣服也需要很強的專注力,不然衣服一下子就報廢了。連旁邊說說笑笑的負責把布熨平的工作也被她說的辛苦勞累,說笑只是她們用來掩飾心裡的不暢快,分擔工作上帶來的糟心事。至於他們所做的搗練的工作,既然這幅畫都叫《搗練圖》了,那C位是哪份工作自然不必多說。
你看,人總是在羨慕別人的生活,當你知道了對方真正的生活狀態之後可能又會覺得對方過的還不如自己。別人的葡萄不一定就會比自己的甜,別人的工作未必就會比自己的輕鬆,羨慕別人的生活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生活不那麼的滿意。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一直在羨慕別人的生活在度過,不如將自己的生活過成自己羨慕的那樣。
而負責熨燙的那一組,典型的社畜組。早7晚11完全是常態,遠成辦公其實就是24小時辦公,一到下班時間的前一刻立馬來了新工作。
這完全是當代社畜的心酸寫實有沒有!!!要不是因為自己卡裡的餘額,誰要當社畜!!!
是不是覺得和古代的社畜有了共鳴,是不是瞬間覺得這部紀錄片所講的故事也沒有那麼的遙遠。
甚至連理線縫衣那一組也不能倖免。孩子的教育問題,學區房的問題,家庭之間的攀比問題,為了讓觀眾們徹底了解這幅畫,導演真是煞費苦心的把現代人的生活放進了畫中。
他將紀錄片改編成一場精心布置的幽默小劇場,在這大量的虛構劇情中再現了當下生活裡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其中不乏諷刺意味。而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既希望觀眾能夠了解古代文化的相關知識,又希望他們能引發對現在生活狀態的一種思考。
可以說這個導演是一位很有野心的導演了。
不僅如此導演的野心除了表現在劇情方面,《此畫怎講》為了能夠讓觀眾一下子進入畫中世界,他們的美術設計團隊完全按照畫作的時代的服飾風格進行裝扮,連髮釵首飾這種細節都不放過,甚至妝容也幾乎達到了原畫的標準和效果。
將那個時代的人物形象復刻出來,就是創造出了一個絕佳的視覺效果將那個時代的人文環境呈現出來。
每一幅畫作都是將那時候的生活記錄下來的媒介,每一刻的生活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有著特別的意義,它們給了我們很大的參考價值。我們透過畫作看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又通過《此畫怎講》來分析畫作,這對觀眾來說實在是一件樂事。
《此畫怎講》能夠作為橋梁把兩者連接起來,無疑是具有獨特性的。這對於一部紀錄片來說還是非常值得觀看的。
美中不足的是這部紀錄片有的時候太偏重搞笑,忽略了它主要想介紹的是這幅畫,還是這幅畫的創作背景。《此畫怎講》腦洞很大,但是乾貨不足,所以在內容便顯得有些單薄。如果在闡述畫的內容上更加的飽滿一些,會更讓這部紀錄片加分。
當然,想要完美的將搞笑和文學畫作相結合,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只有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總有一天會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目前《此畫怎講》只更新了十集(一共30集),一幅畫會講兩到三集。據我所看後面還有「果親王直播在線翻車」,「鐵拐李的第99次創業」,這種奇奇怪怪的標題。但是又讓人忍不住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講的又是哪幅畫?歷史上真的有這件事嗎?
當你打開百度的那一刻,只能說導演贏了,他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