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短視頻化」的《此畫怎講》不僅是騰訊視頻創新布局的一大步新鮮嘗試,更啟發著紀錄片的創作,動搖著大眾對「紀錄片」本身的認知。
文 | 黎河
5分鐘的時間裡,在《此畫怎講》的收官畫作《簪花仕女圖》中,不僅貴族仕女養尊處優、無所事事、遊戲於花蝶鶴犬之間的生活情態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且「以古喻今」地討論家暴新聞,包括打殺妻子的姚文秀、老婆吃醋的房玄齡、婚姻不幸的李清照等故事也都一一展開。
用戶的年輕化、個性化,以及受眾碎片化的視聽習慣,都在極大地影響著紀錄片創作的走向。短視頻化的紀錄片裡又能多大程度適應這種變化呢?30集講述14幅中國傳世名畫的《此畫怎講》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輕量知識+碎片陪伴,紀錄片
「短視頻化」會成為新趨勢嗎?
當下媒介生態中,短視頻在年輕用戶的時間序列中佔了大部分。相較於純粹娛樂的短視頻而言,短視頻紀錄片在碎片化的情感陪伴、輕量式的知識吸收等方面的兼具,讓它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據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73億,較2018年底增長1.25億,佔網民整體的85.6%。從年齡結構上看,短視頻整體用戶也偏年輕。這部紀錄片的用戶畫像中,18-24歲年齡段的用戶比紀錄片頻道和平臺大盤用戶分別高出了7%與4%以上。
但要怎樣把短視頻的特點與紀錄片用戶的嗨點連接起來呢?
一方面,較短的播放時長為人們在碎片時間內注意紀錄片內容提供了可能。在「注意力為王」的社交時代,紀錄片的「短視頻化」通過獨立又出人意料的情節安排、高度濃縮的藝術科普等,以最快速度吸引受眾碎片化的注意力。於是也出現了地鐵番、泡麵番等,多元化的生活場景中也出現得以適配的卡段,滿足用戶多樣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釋放這部紀錄片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短視頻相對門檻較低,提供的大多是年輕化、娛樂化和創意性強的語言表達,各類人群都可以進行創作並搜尋自己關注的短視頻。但如果要真的去美術館或博物館欣賞一幅著名畫作,不僅有時間和金錢上的成本,嚴肅藝術本身的門檻也把大多數人擋在外面。《此畫怎講》抓住了這種矛盾,也使用戶能夠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欣賞完一幅畫。
更重要的是,作品賦予觀眾隨時隨地豐滿的選擇,主題鮮明,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講述了一幅畫中相對完整的故事。這種劇本結構讓觀眾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挑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畫和段落。這改變了以往紀錄片的線性敘事,在某種程度也顛覆了創作邏輯。
事實上,把日常嚴肅的知識短視頻化,不僅是在滿足用戶的多種信息需求,更是在踐行「讓知識無處不在」的理念。我們能夠預見,在未來的場景中,短視頻呈現出的紀實故事、知識點更加地凝練、「輕量」和觸手可及,都將變成常態。在觀眾吐槽短視頻越來越低俗的時候,這樣的反向嘗試,也在從另一個角度重塑著媒介生態。
五分鐘刷完一個「知識點」,
讓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消失
《步輦圖》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左右簇擁著仕女,拿著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抬著步輦等;左邊的三個男士則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在原作中並不清晰的情況下,通譯者、祿東贊、典禮官和唐太宗和抬輦侍女除了人物活起來之外,更需要故事使其生動。創作者把唐代公務員「請假」的情節融入其中,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而《簪花仕女圖》中對「吃醋」典故的介紹,《聽琴圖》中對北宋官僚貴族社會場景的細緻描繪等,《此畫怎講》在五分鐘裡帶來有趣故事的同時,又沒有刻意的戲說,整體提升了紀錄片短視頻化的門檻與創作標準。「讓用戶在觀賞節目之餘,將名畫中的『散裝知識』瞭然於胸。」《此畫怎講》監製、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說。
在《此畫怎講》中,通過紀錄片的短視頻化,所謂高級藝術和低級藝術、日常生活物件和藝術作品、藝術家和普通人之間的界限消失,當感官上的愉悅和無差別的審美沉思都在同一個紀錄片中融合,它更有社會層面的意義。
除此之外,這部紀錄片的細節力求最大程度地復原原畫,妝發、服飾和道具等幾乎都根據名畫做1:1實物還原,保證了節目的質感。比如《果親王允禮像》的畫者莽鵠立受清代「海西畫派」影響,在技法上兼具了中西特色,所以他的畫不同於傳統中國畫的墨法輪廓勾勒,而是直接層層著色和渲染,這幅畫在片中的呈現面部立體感和皮膚質感都更明顯。
正因如此,觀眾在看故事的同時,也能近距離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風俗等,這比影視劇中的復刻改編更直接、也更震撼。《此畫怎講》用優質的內容除了讓紀錄片更加出圈和年輕態之外,也讓人們告別了瀏覽千篇一律短視頻時那種短暫的快樂,而得到一種長久的知識滿足——這或許正暗合著後現代敘事的內涵:當我們抱著娛樂放鬆的心態去接受信息時,卻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知識滿足。
「網際網路紀錄片」創作無邊界,
騰訊視頻創新打造新矩陣
近年來,網際網路紀錄片正在搶佔用戶越來越多的時間,也帶來了許多的驚喜。但我們不禁要問,它還有哪些新可能?
騰訊視頻在紀錄片布局上有一貫的先鋒姿態,除了大量國內創作較為薄弱的自然科技類紀錄片,歷史文化類、美食生活類紀錄片的創新研發也一直走在前面,包括《風雲戰國之列國》採用劇情紀錄片形式,把歷史深處的戰國故事講得栩栩如生;《早餐中國》通過5分鐘一集,早上編排上線等方式打破常規,讓紀錄片真正地符合年輕人的收視習慣,引領網際網路紀錄片的創作熱潮。
創新姿態體現在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上,但他們都有一以貫之的線索。正如朱樂賢所說,「降低繪畫藝術欣賞的門檻,努力推動一些藝術啟蒙。」《此畫怎講》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有啟示意義,因為只有在體驗式、感官式的呈現,而非機械式、標準化的重複中,大眾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才能被激活。這種不按常規出牌的創新突破,也是當下紀錄片創作最需要的。
能夠看到,注重作品的互動性和傳播性,通過豐富有趣的形式擴展邊界,成為紀錄片的新出路。當下的文化和藝術越來越被忽視的時代,更需要深刻的文化內容的充實,紀錄片無疑是良好的選擇。我們看到,在時代的背景下,紀錄片和短視頻其實是一種雙向的選擇。
從創作者層面看,《此畫怎講》的「短視頻化」有望帶來行業整體趨勢的變革,從渠道到服務、從資源到定位,每個紀錄片創作者都需要擔負將內容升級為產品的責任,時時刻刻對用戶負責;而從平臺層面看,騰訊視頻提供了行業領先的平臺資源、海量的潛在粉絲基群,以及每月百億流量,也為紀錄片的短視頻分支轉型全面賦能。
對未來的想像,朱樂賢認為第一季作為試水,相對來說選擇了一些場景更可控的畫作。「第二季也許可以做一些新的嘗試,一些有山水風景的畫作;或者像《雍正行樂圖》,裡面有神龍飛澗這樣需要虛擬實現的場景,甚至是《清明上河圖》,都會看看有沒有可能找到新穎的表達角度和呈現方式。」
我們也能夠預料,隨著更多新技術、新視角被放進紀錄片的試驗田中,在對紀錄片本身定義更熱鬧的探討之外,觀眾也將收穫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