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紀錄片怎麼講解名畫?騰訊視頻於8月19日上線的紀錄片《此畫怎講》交出了一份不一樣的答卷。
網友評價
《此畫怎講》是以真人演繹中國傳世名畫的真人番微紀錄片,以「古畫活起來」的形式,用畫中人物的口吻,為觀眾普及名畫鑑賞知識。該紀錄片中既有虛構的獵奇看點,亦包含真實的歷史文化知識,在為名畫鑑賞提供更大想像空間的同時,也讓觀眾生動地感知傳統文化與古人的妙趣魅力。
輕喜劇降低藝術門檻
當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成為年輕人的潮流風向,國風、東方美學等受到全球追捧。同時,傳統文化概念也正以全新創意形式與表達,進入大眾視野。在內容生產領域,一系列圍繞「傳統文化藝術」升級創新的原創內容也陸續湧現,引發年輕人的關注與追捧。《此畫怎講》就是其中一例。
不同於傳統的文化藝術類紀錄片,《此畫怎講》通過單集3—5分鐘的輕量化篇幅,進行真人演繹,賦予傳統名畫全新的生命力。
為了拉動名畫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此畫怎講》融入諸多貼近當下年輕人生活的話題。例如,首集出現的唐代仕女畫中的經典作品《搗練圖》現藏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是一幅表現初唐時期婦女生活的傳世珍品,一直以來都享受著萬千中外遊客的關注。
在《此畫怎講》的講述裡,畫中的仕女們一改嚴肅認真的神情,毫不留情地開啟了「吐槽」的模式:「領導一到下班就派活」「遠程辦公就是24小時工作制」「來波士頓這麼多年,從未享受過夜生活」。從古畫中活過來的她們,像極了為了養家餬口拼命奔波的當代「社畜」,加班、學區房、車釐子自由等話題,從古人的嘴裡說出來,仿佛讓觀眾與古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搗練組的《大碗寬面》
果親王直播
在一眾傳統的文化藝術類紀錄片中,《此畫怎講》用「短平快」的風格抓住觀眾的眼球。通過畫中人的吐槽和爭辯,對靜態的畫作進行了動態演繹,使古畫不再是一個名詞,而是變成一段具體故事,這其中既有創作背景、畫作風格、古代文化知識,也具備了名畫野史的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巧借演員之口,《此畫怎講》營造一種平等對話的氛圍,拉近紀錄片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比起第三人稱的旁白介紹,這種用第一人稱講話的方式,更富感染力。同時,流行喜劇元素的加入,也消解了人們對名畫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增加了紀錄片的趣味性與吸引力。
解釋畫作內容
《此畫怎講》的「新」不僅體現在內容上,還在於它的傳播方式。為了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製作團隊還為每支片子推出了多支橫、豎屏的幕後花絮,迎合當下年輕人碎片化的欣賞習慣,讓傳統文化藝術與年輕人熱衷的文娛方式接軌,使高深的藝術變得有趣易懂,迅速抓住了用戶眼球。
微觀化放大匠人精神
《此畫怎講》每一集開端畫面,都聚焦在博物館的展廳裡。細看才會發現,畫框裡已經不是原作,而是喜劇演員們扮演的畫中角色。在線下劇場歇業的這幾個月裡,騰訊視頻集結了喜劇團隊上海開心麻花,極盡還原最真實場景,為觀眾呈現出這部腦洞大開的名畫真人番。
該片選取了《搗練圖》《果親王允禮像》《礪劍圖》《聽琴圖》《唐人宮樂圖》《雍正半身西服像》《文苑圖》《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14幅名畫,時間跨度大,對於服化道要求也很高。騰訊視頻集結了博物館級專業團隊,對畫中人進行復原,大到服飾、道具,小到服裝質地、釵環仿妝,每個細節都盡力達到100%符合原畫的標準,營造了極強的臨場感和代入感,最終達到讓原畫動起來的神奇效果。
通過1:1實物還原,主創團隊對名畫細節進行具象化、直觀化呈現。在清代名畫《果親王允禮像》裡,果親王化身親切的網絡主播,向觀眾介紹自己的服裝和四周物件,引導觀眾關注畫作的細節,比如筆筒裡的湘妃竹毛筆、玉如意等。
微觀化不僅放大了名畫細節,更凸顯了畫家的匠人精神。這些畫作的手工之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匠人對中華傳統美學的堅守,穿越千年而不朽,直至今天仍震撼著觀眾的心靈。
紀錄片固然要不斷地探索新的表現形式,才能擴大受眾範圍,但更重要的還是不忘承擔歷史責任,做好價值引領,將匠人精神傳承給年輕的一代。
來源: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影視產業觀察、騰訊視頻行業透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