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
因為春秋的時間跨度近三百年,分析起來非常繁瑣,所以筆者將其劃分成了特徵明顯的三個階段,即平王東遷、諸侯稱霸、吳楚越戰爭,三者之間略有交叉。其中平王東遷主要包括在鄭晉兩國支持下平王東遷以及最後與鄭晉反目的幾個歷史事件,時間跨度從前770平王東遷開始,至前677晉武公去世結束。
按照一般的說法,周幽王死後,前770,廢后申後所生的廢太子被申侯擁立為王,是為周平王。由於國都鎬京被犬戎威脅,不得已東遷至洛陽,開始了東周。但是實際上,他是在申國被擁立為天子,而申國就在洛水附近的南陽盆地。與此同時,另一支以虢國為首的諸侯則擁立了周攜王在鎬京即位。這才是平王東遷的真相,因為周朝的大本營渭水流域被周攜王佔了,周平王沒法回去即位。
周平王將國都定在洛陽之後,周王室徹底走向沒落。大部分諸侯因為他有弒父的嫌疑(申國聯合諸侯幫助外孫復闢,或者是周幽王為了殺他而攻擊申國身死),對這一支周天子並不認可。所以平王只能倚重支持他晉國和鄭國,進而被鄭國綁架朝政(晉國很快內亂,故而鄭國獨霸)。
擁立周攜王的一支諸侯是虢國。虢國的初代封君是周文王的同母弟,所以虢國在西周地位極高,爵位是公爵。總的來說,這個虢國也算是能人輩出,幾乎所有西周事件,都有虢國人的身影,比方說建議周厲王專利的兩人之一是虢公長父,周宣王擊敗西戎時率軍出徵的是虢季子白,向周幽王建議烽火戲諸侯的是虢石父,以及擁立周攜王的虢公翰。
嚴格意義上講,周平王應當是順理成章的周天子,但是周平王有弒父嫌疑,再加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們反而支持周攜王的多一些。這一局面大約持續了二十年。前750年,晉文侯攻入鎬京,殺掉了周攜王,結束了東周初年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鄭互質
鄭國是東周早期非常重要的諸侯國,而周王室與鄭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徹底摧毀了周王室的權威,導致周王室淪為了諸侯稱霸的工具。
鄭國的前三位國君都是非常有作為的君主。這一點從他們的諡號就能看出來,分別是桓公、武公和莊公。這三位擔任國君加一起一百多年,這一百多年裡面,鄭國扮演了一個超級大國的角色,甚至鄭莊公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至少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鄭桓公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預見了西周會出大亂子而把鄭國東遷到洛水的那位,他的諡號「桓」,一般用於形容對外戰爭取勝,開疆擴土的人(但是筆者發現,但凡用這個諡號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得好死的人,比方說鄭桓公就是跟著周幽王一起被殺)。他兒子武公則擔任了周平王的卿士,大概相當於國務院總理的職務,同時他也兼併了一些諸侯國,擴大了鄭國勢力範圍(最早展開諸侯兼併的就是鄭晉);鄭莊公就是鄭伯克段於鄢的那位鄭伯,東周的衰敗跟他有直接關係。需要說明的是,武公的老婆,也就是鄭莊公的媽,是申侯的女兒,所以鄭武公相當於周平王的姨夫和堂叔。
鄭莊公時期,周王室迅速與鄭國交惡,導致周王室一蹶不振。如果說申侯只是把周王室打翻在地,告訴周王室諸侯們實力的強大,讓周王室老實點,那麼鄭莊公就是又狠狠捅了趴在地上的周王室一刀,讓他永世不得翻身;具體而言,鄭莊公做了兩件事情,即周鄭互質及後續的繻葛之戰。
平王東遷之後由於只有晉國和鄭國支持,而晉國正忙著內亂,所以鄭國把持了朝政。武公和莊公連續半個世紀擔任卿士。但是平王后來寵信虢公,想分莊公的權(只是想想,沒落實),為了安撫和取信於鄭莊公,平王派王子狐(實際是太子)和鄭莊公的世子忽交換為人質,史稱「周鄭互質」。平王死了之後,桓王(王子狐之子,王子狐因為悲傷過度,死在了即位的路上)打算任命虢公為卿士,結果莊公發怒,派軍割了洛陽附近的麥禾。因此,周桓王不禮遇莊公,還免了莊公的在朝權力;莊公不再朝見天子,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結果被鄭國打敗,而且周恆王還中了一箭。史稱「繻葛之戰」。
更可笑的是,這位周桓王想任命為卿士的虢公的爹,也就是上一位虢公,擁立了周攜王。大致估算一下,應該周攜王被滅了之後,這位或者上位虢公才入朝,侍奉周天子,並在周平王繼任周桓王(平王之孫)時期接連父子兩任擔任卿士。
這兩件事情,意味著周王室在名份上和在現實中都喪失了對諸侯的直接控制,使得自身淪為有實力的諸侯為了稱霸所操縱的工具;南方的楚國更是在前704年楚武王時期稱王。此外,周桓王死後(前697),因為沒錢按照天子儀仗安葬,於是棺材放了七年才下葬,可見周王室財政的窘迫。
不過鄭莊公去世後(前701),他的四個兒子先後六人次擔任了國君,導致鄭國政局近三十年的混亂,直到鄭文公即位(前673)才得以穩定。自此以後,鄭國逐漸淪落成諸侯中的二流國家,並且經常在晉楚爭霸中被蹂躪的死去活來。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更多井底望天的經典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井底望天)
(財經時事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井底望天財經周報)
訂閱井底望天財經周報,請點擊下方「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