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史:鄭莊公掘地見母,黃泉相見之始末

2020-12-24 乇三千

因史籍資料的缺失,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爭議之處,比如今天的主人公,鄭氏三公的集大成者鄭莊公,關於他的名字就有爭議。

鄭莊公本名鄭寤生,莊是他的諡號,即死後根據其生平功績而做出的簡略的評價。而後面的「公」這個稱呼並不完全正確,鄭寤生的爵位是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應該稱他為鄭伯。而之所以叫他鄭莊公,只因「公」是當時對諸侯死後普遍的尊稱。當然,正如我們大部人所了解的「禮崩樂壞」,到東周時期,尤其是後半段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逐漸僭越行事,一些周王室的禮儀就就開始亂套了。

春秋時期起名字有個習慣,即根據出生時的狀況起名,比如胎記、長相之類,這個方式在當時叫做「信」,其他還有義、象、假、類等(以後有機會我會整理一下)。鄭寤生這個名字,就是用「信」的方法起的。

寤(wù),有說夢話的意思,但古語又通牾(wǔ),有逆的意思。所以,對鄭寤生名字的由來,史學界就有了兩種說法。其一,是因為母親睡夢中生下了他,所以叫寤生;其二,是因為生產時先出的腿(正常胎兒先出頭),是逆著生出來的,所以叫寤生。總之,鄭寤生的出生,造成了其母武姜的難產,所以武姜覺得他不吉利,從小就不喜歡他!而這,也造成了後面一系列故事~

危機中的幸運,鄭寤生繼位

鄭寤生有個弟弟叫段,長得英俊瀟灑一表人才,所以武姜很喜歡他。

平常人家父母喜歡小兒子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最多爭風吃醋,家裡矛盾多些。但到了帝王之家就會出大問題!周代一直是嫡長子繼承制,即王位傳給大兒子,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後代爭王位引起內亂。如果引起內亂,輕則家庭不睦,重則導致國家戰爭!

但是武姜沒有這個覺悟,因為單純地喜歡段而討厭寤生,她就一直在鄭武公身邊吹枕邊風,想讓他立段為世子(未來繼承人)。好在鄭武公掘突也是個人物,畢竟輔佐過周平王東遷,對傳統禮儀比較看重,於是對這件事表示了堅決反對。

就這樣,公元前543年,當鄭武公薨逝後,14歲的鄭寤生便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了鄭國的國君。而這一切看似順理成章,實則非常幸運!幸虧鄭寤生有個英明的爹鄭武公,否則幼子奪嫡的場景很可能發生在鄭國。

但是,即便順利繼位,鄭寤生的來路,卻並非一帆風順。

(以下事件,是在20多年的時間內發生的,因史籍資料欠缺,所以沒有具體時間點)

星星之火的危機,從段到京城大叔

14歲的鄭寤生,自小受到母親的冷落,所以非常渴望母愛。而武姜,也是抓住了這點。她不停在鄭寤生身邊訴苦,大概如「你看你弟弟段,和你同根,你做了大王,而他卻什麼也不是!你該給他封地,讓他得到更好的待遇,這樣為娘也就放心了!」這般~

寤生無奈,為了取悅母親,便在母親的「唆使」下,把僅次於都城的京邑封給了段。而段,因在鄭國的權勢僅次於鄭寤生,便被人們叫做「京城大叔」。雖然被稱為「大叔」,但此時的段最多也只有十幾歲。

當時的城市,是按照城牆周長大小來確定規模的。而城牆的尺寸,在當時用雉表示,比如鄭國國都就是300雉。按照鄭國的規矩,封地是不能超過國都三分之一的,也就是不能超過百雉,這為的是防止手下人勢力坐大,威脅國君地位。

而段成了京城大叔後,便恃寵而驕,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一再擴充城牆的圍度,甚至吃掉了周圍的兩個邊邑。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鄭國眾大夫的不安和不滿,大夫祭足屢次向鄭寤生進言,都被鄭寤生敷衍過去了,用的都是同一句話「這點小錯誤,即使懲戒他了,也不能拿他怎麼樣,多行不義,必自斃,等著瞧吧」~(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出處)

鄭伯克段於鄢

一年年過去,隨著年齡的增長,段的勢力越來越大,野心也漸漸暴露,加上武姜這個安插在鄭寤生身邊的內應,段便迫不及待開始了他的表演。而此時的寤生,也上演了一場將計就計的好戲。

公元前722年,這一年,段的兵車人馬早已準備妥當,便和武姜商量好了來個裡應外合,打算一舉攻下國都,繼承王位。

河南的鄭國故城遺址

而這年,鄭寤生也已經30多歲了,心智可謂相當成熟。他早已察覺武姜內應這回事,並且截獲了他們的秘密計劃。於是他將計就計,用了調虎離山之計,在段攻打都城的時候,派人拿下了段的老巢京邑。

段攻打國都不成,又聽聞自己的京邑被拿下了,便逃亡到了鄢。最終,在寤生大軍圍攻下,段不得已逃到了共國。

趕走段後,鄭寤生便沒臉再見自己的母親武姜,雖然她合謀段謀國,算是罪人,但身為寤生的生母,殺了她又太無情。於是鄭寤生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便把她囚禁在了潁地。

掘地見母

前面講了,鄭寤生因為從小得不到母親的關愛,可謂極其缺乏母愛。雖然現在的鄭寤生已過了而立之年,但從心理學講,童年時期欠缺的,永遠都是不可治癒的心病。而且身為一國之君,一舉一動都要作出表率,趕走弟弟,囚禁母親這樣的事,雖然合法,但不合情,於國家建設是不利的。

於是,在放出「黃泉相見」的狠話後不久,鄭寤生就後悔了,而且一度因此事悶悶不樂。上有所喜好,下必有回應,於是,幾經輾轉,此事便傳到了潁地。

潁地的地方官叫做考叔,因封於潁地,便名為潁考叔。

潁考叔聽聞此事,便前往拜見鄭寤生。鄭寤生大概也猜到了潁考叔的來歷,便設宴請其吃飯。

席間,潁考叔把鄭寤生賜給他的肉悄悄留了下來,鄭寤生問他,他便答「因家母沒吃過國君賞賜的肉,想拿回家給母親吃」,由此引出了關於鄭寤生母親武姜的話題。

鄭寤生說:「你有母親可以侍奉,而我的母親卻因我一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導致今生不能相見,何其痛苦啊~」

潁考叔早有打算,便將自己的計謀一五一十說予鄭寤生,鄭寤生聽聞大喜,兩人把酒言歡,不在話下~

次日,潁考叔便返回潁地準備。他按照鄭寤生的誓言,在地下挖了一個通道,裡面弄了一個水池,名曰「黃泉」,並安排鄭寤生和武姜在此相見。如此,算是圓了鄭寤生「黃泉相見」的誓言~

在這個「黃泉」中,鄭寤生和其母武姜摒棄前嫌,和好如初!

鄭寤生有感而發:「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成語「其樂融融」的出處)

武姜也趁機說道:「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yì)!」

於是,兩人挽手走出隧道中,以母慈子孝的面目重見於世人。

自此,鄭莊公以仁孝治國,國力日盛!而潁考叔,也因此事有功,成了鄭寤生的左膀右臂。但是,成了國君面前的紅人卻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潁考叔最後,死的可謂莫名其妙......

小結:

對於鄭莊公,人們一直覺得是他故意放縱其弟弟段,從而導致段膨脹過度而身敗名裂。因此,鄭莊公也一直被定位成一個老謀深算,踐踏親情的形象。但從歷史資料,尤其是從時間點來看,鄭莊公恰恰是個非常注重親情孝道的人,而他的老謀深算,也是「克段」的成果,而非起因。

鄭莊公繼位時才14歲,這時的段最多也就十幾歲,莊公對段的放縱,初衷肯定不是刻意讓其膨脹,而是遵從母命,甚至說不定有點純真的兄弟之情。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隨著段的愈加放肆,隨著眾官員的不斷提點,經過二十幾年的明爭暗鬥,鄭莊公也漸漸變得老謀深算,才完成了「克段」這件事。而也正是這段歷練,成就了鄭莊公的「春秋小霸」。

所以,想看清歷史真相,不止要了解史實,更要能分得清楚因果關係。

網圖侵刪,參考資料:《左傳》《史記》

相關焦點

  • 有關信譽兒戲不得:姬宮涅烽火戲諸侯,鄭莊公黃泉見老母
    有關信譽,一言九鼎:姬宮涅烽火戲諸侯,鄭莊公黃泉見老母 信譽這東西玩笑不得。
  • 【民間故事】鄭莊公「黃泉」會牛母 牛脾山祠廟祭考叔(一)
    尉氏縣洧川鎮南10裡有座牛脾山,山上有座考叔廟,是春秋時鄭國國君鄭莊公為潁考叔所修。
  • 春秋真正的第一個霸主鄭莊公,掀開了群雄爭霸亂世的男人
    莊公想了一下說:「制為鄭國的防衛重地,地處軍事險要,國法規定不能作為臣子封地,還請母后重選一處,孩兒無不答應!」武姜冷笑一聲,說:「那好,你既如此說,就把國都附近的京城賜給他吧!」莊公無奈,只好答應了。傳旨當日,鄭大夫祭仲私下求見莊公,再三叩頭勸他:「京城之地遠大於國都,這已超出祖制國法,臣恐日後太叔段有尾大不掉之勢,於主公不利,還望主公三思。」
  • 鄭莊公│2020年12月1日
    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漸衰落,周天子威信蕩然無存,標誌性的事件是「與鄭交質」和「與鄭交惡」。這兩件事的主角除了周天子,就是春秋早期的諸侯小霸王鄭莊公姬寤生。《左傳》開篇的第一個故事是「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就是莊公寤生,從名字可以看出,寤生指逆生,即先出腳後出頭。
  • 帝王跟母親說:不到黃泉不相見,結果,他硬挖出了「一條黃泉路」
    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周天子因不滿鄭國勢力的增強,便集結虢、陳、蔡、衛等國進攻鄭國,史稱「繻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鄭莊公空前勇猛,打敗了五國聯軍,使得周天子顏面盡失,就此奠定了鄭國「春秋小霸王」的地位。 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頂著長子之名出生的鄭莊公,自幼便受盡了苛待。
  • 「黃泉相見」並不是到死才相見,古人還有大智慧攪動你的頭腦!
    不久,鄭武公去世,寤生即位,是為鄭莊公。武姜見段一無所有,就要求鄭莊公將地名叫制(河南滎陽汜水鄉,當時也稱虎牢關)的地方封給段。但武姜仍然處處想著如何能讓段得到全國,就不斷地在鄭莊公面前念叨:「你們都是先王的親生子,怎麼能不管你的弟弟呢?把京城封給你弟弟吧!」鄭莊公禁不住母親的多次念叨,於是將京城之地封給段。
  • 國學 | 不被原生家庭偏愛的鄭莊公,為何能成為一代霸主?(上)
    幸虧鄭武公組織原則性很強,一直秉承「立長不立幼」大政方針,否則,真聽了老婆的枕邊風,恐怕歷史上就沒鄭莊公這個君王了。但武姜還是不甘心,於是就在《左傳》裡就留下了「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這個故事咱們都很熟悉,這段,仗著武姜喜歡,有恃無恐,一而再再而三地蹬鼻子上臉,不把哥哥鄭莊公放在眼裡。
  • 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鄭寤生殺死了親弟弟段,他內心也極其痛恨母親的對弟弟的偏愛, 他終於對著那個不愛他的母親發飆了,他命令武姜搬離新鄭,臨行前還託人帶話說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他的意思很明確,雖未說「死生不復相見」,但也代表了活著不願再見武姜了。
  • 鄭莊公:真孝子?偽君子?
    既然如此,你聽說過「春秋三小霸」嗎?估計大部分人都是蒙圈的。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鄭莊公。說實話這世界上的是非善惡是很難判斷的,光明正義如孔子也做過因為少正卯講課把他的學生搶走而誅少正卯的醜事,荒淫無道如商紂王早年也是英明神武的中興之主。
  • 被稱為奸雄鼻祖的春秋霸主:他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寤生即位,是為莊公,其母武姜立即給他寶貝兒子叔段討賞。武姜首先討要的是制地,制地原屬東虢,東虢被鄭武公滅後,制地納入鄭國版圖。制地易守難攻,莊公當然不願意把這塊地拱手相讓,於是就藉口東虢國主虢叔死在這裡,這裡不吉利為由拒絕。武姜改為討要京地,京地同樣城高塹深,不適合作為封地。但是武姜態度堅決,鄭莊公只好選擇忍,封京地給叔段。
  • 130個成語背後的春秋戰國史(上)
    慚愧的是我對此也只是囫圇吞棗略知一二,索性就借這個機會好好梳理一遍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歷史。        「春秋五霸」在學術界也有好多種說法。目前常用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不過我六七歲時候接觸到的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自前403年三家分晉始,至前221年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全國止。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無休止的兼併戰爭,到戰國時僅剩十數個。
  • 此人是一國之君,對於母親,發下毒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此人是一國之君,對於母親,發下毒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打敗了西戎人,各諸侯商議,決定立太子姬宜臼為周天子,就是周平王。留下鄭國世子掘突為周平王做事,其他諸侯各自回國。鄭武公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不斷地開疆拓土,把當時的諸侯國曹國滅掉,拓展了自己的地盤,到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時期,鄭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成為周王朝的卿士(相當於丞相),也因此和周王有了權力上的衝突。公元前743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了君位,史稱「鄭莊公」,其實在鄭武公在世的時候,武姜就因為討厭寤生,多次勸說鄭武公廢黜寤生的太子之位,改立他們的小兒子共叔段為太子。
  • 民間故事:漁翁初走黃泉路
    作者:賀俊傑黃泉路是指人死後到陰曹地府報到時走的路。《東周列國》中有一段「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鄭莊公的父親是鄭武公,娶姜氏為妻,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二兒子叫段。但後來被莊公識破,段自刎而死,莊公大怒之下把母親從京城趕到穎地,還發誓說:「不到黃泉不相見。」可是他事後非常後悔,畢竟姜氏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啊!當時穎地的官員叫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一向有孝順仁愛的美譽。
  • 因難產不被生母待見,因取禾不被史官待見,一國之君姬寤生太難了
    從現存文字記錄中,看不到武姜與姬寤生(鄭莊公,姓姬,與周王室同姓)母子情深,只有小兒子共叔段才是媽的好大兒。甚至大兒子當了鄭國國君,小兒子共叔段要謀反,當母親的不但不調節,還支持小兒子,密謀與其裡應外合。故事的結局,共叔段外逃他國,至死也沒有回到鄭國。鄭莊公將母親遷到城潁(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並發下狠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不久,鄭莊公後悔了。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春秋時,華、戎猶雜處。哀公十七年傳敘衛莊公登城見戎州,可以為證。《水經注水注》:「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逕戎城北,《春秋》「公會戎於潛」是」。據《青統一志》,山東省曹縣北有戎城。 潛,以《管子小匡篇》返魯侵地常與潛證之,潛為魯地,當在今濟寧市西南。
  • 「掘地見母」中的主角,鄭武公的夫人武姜
    武姜這個"掘地見母"中的主角,鄭武公的夫人,鄭莊公和共叔段的母親。這個來自申國申候的掌上明珠之所以會嫁給鄭武公,和周幽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個原來和周幽王有著沾親帶故的關係,因周幽王廢后的波及而捲入了那場戰爭中,成為聯姻的犧牲品而嫁給鄭武公。
  • 兄弟相殘、母子入「黃泉」方相見 一個偏心母親的悲傷故事
    很久以前就一直想講一講春秋戰國美麗女性的故事。仙號重開,一時也沒想到好的話題,那就還是說說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