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且沒有文化斷裂的國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往往強調謙遜的品質,但是歷數一些著名的文人墨客,他們為人為文似乎都與謙遜搭不上邊。
謙遜的人愈發老成持重反而光芒暗淡,狂傲不羈的文人往往因其性格特色而引發歷代爭論,反而在文化的長河中掀起了滔天的浪花。
《新華字典》上對"狂"字有以下幾個解釋:①形容一種疾病,發瘋或發狂。②縱情任性或放蕩驕恣的態度。③文學作品的風格,狂放。
其實狂的本意與"犬"有關,是指一種病態。其後逐漸延伸出了性情與風格的含義。
文人墨客的"狂"其實是有一些分別的:有的是為人縱情任性,有的是為文風格豪放,有的是為人為文都狂傲,有的是真狂傲,有的是假狂傲,有的因狂傲而成其風骨,有的是借張狂而恃才傲物。我們不妨稍稍歷數一下這些風流人物。
01.歷史上的狂人
嵇康崇信老莊,但是骨子裡卻是貨真價實的儒家弟子,他的修養非常好,劉孝標在《嵇康別傳》中說他喜怒不形於色,而且從來沒見過他氣得面紅耳赤的樣子。這樣一位方正典範到底狂在哪兒呢?
鍾會年少高才,十九歲就入朝為官,隨後青雲直上,二十九歲就進封關內侯。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嵇康卻不願與之交好。當時鐘會聽聞嵇康的聲名特意去拜訪他,但是嵇康卻將他晾在樹下,不聞不問,自己在一邊光著膀子專心致志地鍛鐵。嵇康也正是因此得罪了鍾會,為自己日後的蒙難埋下了禍根。
不慕權貴,詩酒縱性,這是嵇康的"狂"。
說起陶淵明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山水田園詩人"。談起他就會想到他那些淡泊高遠的詩句。一個能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人怎麼能和狂扯上關係呢?
陶淵明的"狂"正是隱藏在這些恬淡的田園詩背後的。他屢次拒絕入朝為官,情願寄性田園,甘願過著清貧艱辛的生活,無非是以此來反抗當時那個黑暗的世道與政治上殘酷的爭權奪利。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是陶淵明的"狂"。
駱賓王是七歲作《詠鵝》的天才兒童,也被後人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武則天做皇后、太后把持朝政的時候,駱賓王就敢上書皇帝,直言諷刺武則天,他也因此入獄。第二年遇赦被放還,出任臨海縣丞,他卻因不滿時事而決然棄官。武則天稱帝之後,駱賓王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徐敬業反叛的隊伍中,寫下了文採非凡,令武則天嘆服不已的《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著實辛辣: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這段對於武則天的辛辣指責真正稱得上張狂無忌,文末的那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更是鏗鏘有力,讓人激蕩。
不畏強權,敢於抗爭。這是駱賓王的"狂"。
王勃是個年少高才,但卻令人唏噓不已的人物。《滕王閣序》中他寫了這樣一句話:"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看起來很謙虛,但是背後的故事卻不是這樣的。
在滕王閣中王勃意興橫發,洋洋灑灑寫下名篇《滕王閣序》,序末奉上自己的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獻文之後便瀟灑離去,都督閻伯輿捧卷閱讀,拍手稱道。但是卻發現最後一句詩句少了個字,成了"檻外長江自流"。一眾文人墨客紛紛猜測漏掉的字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是"水",有人說是"獨",這都不能讓閻伯輿滿意。因此閻公派遣小廝去追趕王勃,詢問漏下的字是什麼。
王勃聽聞來意,卻令隨從回覆說自己一字千金,因而不肯輕易相告。無奈之下,閻公只得帶上紋銀千兩與眾賓客一起來到王勃的住處詢問。
此刻王勃卻又故作謙虛道:晚生怎麼敢漏字呢?空者,空也。檻外長江空自流而已。
眾人聽聞都嘆"空"字用得秒,閻公神色微妙地誇讚王勃:一字千金,不愧是當世奇才。
文章風流,賣弄才氣,這是王勃的"狂"。
說起"狂"想必大家第一個就會想到李白。少年俠氣的李白散盡千金,結交江湖好友,積極尋求入仕,求而不得之後寫下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的豪放之言。
驚聞玄宗徵其入仕時,李白又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負之言。
縱酒狂歡之下,他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春風得意之下三首《清平調》橫空出世,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驚豔了千年。這是40多歲時春風得意的李白。可在這不久之後李白就見棄於唐玄宗,遭逢謫貶,並且再也沒有被起復。他畢生汲汲以求的高光時刻只維持了兩年。
杜甫曾寫詩稱讚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僅這一句就寫盡了李白的狂傲。
縱酒任性,詩傲人傲,這是李白的"狂"。
王翰以一首《涼州詞》光耀大唐,後人評其僅《涼州詞》一首也足以名世了。杜甫曾經寫"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來讚揚他,足見他的才華。
與才華相對應的是他的狂傲。他常常以王侯卿相自居,舉止豪放,不拘禮節。高中進士之後,王翰整日飲酒為樂。別人為賀他高中特地擺宴慶祝,興之所至,他就在宴席上自歌自舞。此外,王翰家資富饒,好養名馬,還喜歡豢養家妓取樂。其放誕可見一斑。
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跡就是當他高中進士赴任吏部時,曾將天下文士分為九等,並張榜公示。榜內第一等文人僅有三人,分別是有"一代文宗"之稱的張說、有大名士之稱的李邕,以及他自己,以此足以窺見他性格之中的張狂。
崔顥也是進士及第出身,年少高才,詩名茂盛。讓李白都自嘆不如的名篇《黃鶴樓》就是他的手筆。這篇《黃鶴樓》也被譽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
《舊唐書》中曾一度評判其"有俊才,無士行"。也就是說他才華俊逸,但是卻沒有士人的德行。為什麼這樣說呢?少年時期崔顥自負輕狂,喜好賭博與飲酒,並且娶妻只以年輕貌美為標準,稍稍不如意就離棄。
年少為詩,名陷輕薄,這是崔顥的"狂"。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中的領袖人物,他的詩文有先秦遺風,古樸翔實,委實與"狂"扯不上關係。但是,在當時儒家日益衰微,師道不古,人人恥師的情況下,他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抗顏為師"。因為這個緣故,他被時人恥笑,被譏為好為人師的狂徒。
當時整個唐朝都崇信佛老思想,唐憲宗更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唐憲宗打算迎法門寺的佛骨舍利入宮供奉,滿朝文武都雲而從之,只有韓愈上書闡明迎佛骨的不當之處,並且直言佛骨是"朽晦之物"。年邁的韓愈也因此被貶謫到苦瘴之地。
韓愈的狂是一種抗爭,他的"狂傲"背後是他的一腔救國熱忱。今天我們再看他的文章,恍惚有一種老夫子在諄諄教導的感覺,沒有輕狂放蕩,只有長者的語重心長。但是,韓愈卻由衷地認為自己是一位"狂人"。他曾在《芍藥歌》寫道:"花間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這是他對自我的描述與認知。
直言善諫,敢與流俗相左,這是韓愈的"狂"。
黃巢是唐朝末年的詩人,也是一位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幾次參加科舉都沒能高中。昏暗腐朽的唐末官場令黃巢惱恨不已,再次落選之後他寫下了殺氣騰騰、傲氣沖天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久之後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並且屠了長安城。
心高氣傲,一怒之下就推翻整個王朝,這是黃巢的"狂"。
02.狂人之我見
文人也多,狂人更多。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可若是到老到死也輕狂呢?又該如何評判?
王勃自不必說,太惹人嘆息了,寫下《滕王閣序》不久之後即溺死。但在其短短二十七年的人生中,想必他也嘗盡了輕狂的苦果。否則他就不會畏宦途如虎了。他的德行也引人深思:有一個官奴曹達犯了死罪,可能是出於同情,王勃將其窩藏在自己的宅子裡,但是後來怕被追究,他又索性殺了曹達,事情敗露之後,王勃被判了死刑投入大牢中。後來才又幸逢赦免。有著這樣的本性,也就不難理解他會賣弄才華戲弄閻公了。
李白、王翰因其張狂,終其一生都仕途坎坷。李白不必說了他的狂放背後總是透著一股鬱郁不得志的自負,他本人的政治眼光也差極了,否則就不會被牽連了。王翰自恃才高,眼高於頂,卻屢屢得罪同僚,如此才華被一貶再貶也成了意料中事。
黃巢慘一些。張狂難收、戾氣難收的黃巢在屠城之後被斷糧圍殺。黃巢是狂妄太過了,對他我只能說:殺人者人恆殺之。
李白、王翰、王勃、黃巢都是狷狂之人,可卻並不能讓我欽佩。他們的狂充其量只是在賣弄自己而已,本質都是想要追名逐利罷了。
他們的"狂"是流於表面的,可能稱之為"傲氣"與"恃才傲物"更恰當一些。
呂氏兄弟因為相爭一女子而互生嫌隙,嵇康居中調和卻深陷其中,受到牽連而入獄。被嵇康得罪過的鐘會藉機陷害他,最終嵇康被處以死刑。可是就在臨刑之前嵇康卻能淡然自若地彈奏名曲《廣陵散》,臨近死亡他憂愁的卻是:《廣陵散》從今以後怕是要失傳了。
陶淵明一生屢被徵召卻多次拒絕為官。臨終前,他還頗有雅趣地寫下了《自祭文》來自我悼念,稱得上「真名士自風流」了。但是"人生實難,死之如何?嗚呼哀哉"一句中的悲苦,讀之卻令人淚目。
韓愈最終被貶,悽涼之下對韓湘吟詠出了"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障江邊"的告別之句。
駱賓王的結局好一些。造反失敗後,他與徐敬業僥倖逃脫。因為造反一事清算的人有上萬之多,武則天不願再擴大影響,追逃時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徐、駱二人得享天年。
嵇康、陶淵明、駱賓王、韓愈也狂,不同的是他們為人有修養、有涵養、有擔當,在面對大是大非或者內心堅守的時候能夠做到堅定不移,對旁人的威逼利誘不屑一顧。這才是真正的文人風骨。因此,這樣的"狂"稱之為傲骨可能更恰切。
藝術大師徐悲鴻曾經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何為傲氣?韓寒年少時曾在他的文集《零下一度》中表示:現代的文人中他只喜歡李敖,也只瞧得上李敖。為什麼喜歡李敖?就是因為李敖狂,敢罵天下人。這就是韓寒的傲氣。他因為傲氣、才華、長相而備受追捧,當時許多人都覺得這個年輕人真酷。可是慢慢地我們發現韓寒變了,變得不再那麼桀驁不訓,變得謙遜。高曉松曾回憶韓寒:年輕時韓寒見到他時視若無睹,可是隨著年紀漸長再見到他時,韓寒也學會了主動握手,並口呼"高老師"了。
何為傲骨?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狂不狂?狂極了。但這就是傲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見很多"狂人",他們頤指氣使,一身優越感。其實我想說就算你真的很有才華,也沒必要這麼傲氣。收斂自己的傲氣也是一種修養。
著名的國學大師王陽明曾說過: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最後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成為有傲骨而無傲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