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曾經運動無能的我來說,第一次接觸到賈昱冰這個名字還是通過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6年前,湖南衛視才剛剛開播兩年的《天天向上》專門做了一期介紹「中國棒球五虎」和基本棒球知識的節目,而這也算是我這種連漫畫都不愛看的人和棒球的第一次接觸了。那時主持人汪涵還親切地稱他為「皮皮」,說「皮皮」正在美國西雅圖水手隊的小聯盟打球,同時也是07年中國棒球聯賽的全壘打王。熟悉賈昱冰的棒球迷都知道他02年就加入了中國國家隊、07年被西雅圖水手隊選中籤下小聯盟契約,但仍多次代表中國隊出戰,這其中就包括了08年自家兒門口的北京奧運會。在節目裡,當時27歲的「皮皮」說,「假如我將來要是有一個兒子的話,我希望他去完成我沒有完成的夢想——登上美國大聯盟的舞臺,去展現中國球員的風採。」 如今「皮皮」也已成長為孩子們心中的「賈教練」,在北京從事著青少年棒球培訓。採訪前,我滿心期待能從這位大人物口中聽聞更多有關美職棒的、一手的、「波瀾壯闊」的故事。過後才發現,採訪變成了閒聊,他就如同是我的一個朋友,和所有人一樣,用一段段見聞來開拓思維、用一件件小事兒來書寫經歷、用一次次教訓來累計勝利。聊天中,他和我分享了他在小聯盟的心得以及在美國的這段日子對他之後人生的啟發,同時他也有聊到他對國內棒球發展狀況的看法,足以讓我對國內的棒球發展充滿認同和希望。
心情當然是很興奮,但其實也很平靜,因為一開始就知道小聯盟只是敲開大聯盟之門的第一步,但後面還有太多的挑戰,不保證一定能跨越。
(上圖:2007年王偉與賈昱冰入選並籤約西雅圖水手隊小聯盟)
即便如此,當時對自己還是充滿信心的。從和同期的選手較勁的感覺看來,覺得自己至少應該可以拚進2A。老實說,對我來講,上大聯盟是有點太夢幻的目標,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深信自己可以在小聯盟築夢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進步與成長。
具體哪個時間點打的記不得了,只記得當時因為一直沒上場機會,所以在休息室生悶氣,天氣又有點悶,就在昏昏欲睡中突然被叫上去打擊。當時壘上有2名隊友,我一棒打出中外野方向安打,本來是想說雖然這是第一支安打,但還是低調一點不要有太多慶祝動作,在一壘上整理一下護具就好,結果沒想到一轉頭看到我的隊友們都衝上來了…再見安打(因為這支安打球隊贏球,跟對手說再見,所以又叫再見安打)~~是再見安打~~Walk off hit!! 我就這樣用再見安打戲劇性地拉開了我在美國的序幕,事後想想真的是蠻有趣的,而那顆球當然也被我留下收藏起來,現在還擺在我家柜子~
說實在的也忘了,但和首轟比起來,有個更有印象的故事想分享:其實美國的棒球訓練是非常注重團隊的。有次比賽賽前教練就和大家說「今天不管誰上場,第一顆球都不準打。」命令是下了,但有時選手的本能拉不住,尤其在你今天賽前練習就自己覺得狀況好到應該可以打出全壘打的時候…
那時第一打席我忍住了,但第二打席第一球我還是忍不住出手了。雖然球沒飛出全壘打大牆,但也是打到全壘打牆上的深遠二壘安打;然而,這支二壘安打的結果是連句讚美都沒有,就被當時怒氣衝衝的教練換下去了。
當下雖然不服氣,但事後想想,這也是來美國之後一直被強調的「態度和團隊」啊!其實我非常幸運、也非常感恩,當時因為體制的關係使我有機會被球探選中進入小聯盟,有機會打奧運。
然而,由於我們是國家體制栽培的選手,因此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受到管制和徵召,所以當時其實一個球季下來,比較沒有辦法完整地留在美國接受完整的訓練和比賽。
這樣一來,對國內教練而言,由於我們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美國,所以我們的狀況他們比較不好掌握;但對國外球隊來說,我們在球季當中回來,其實就是訓練和比賽時程的中斷,對於系統地培養球員這個角度來說是不利的。
09年那時本身的狀態其實不錯,當時水手隊的老闆提到有三支日本球隊想買斷我跟水手隊剩下的的合同,可是那時正好遇到我球員生涯的情緒低谷,在不冷靜的狀況下,最後就放棄了這個提案。
另外一次機會是在13年。13年有去美國獨立聯盟(在大聯盟MLB與小聯盟體系之外的美國職業棒球組織,均統稱為獨立聯盟)的機會,當時那支獨立聯盟球隊的主教練是以前水手2A的總教練,他那時候在找一位一壘手,就找上了我;其實合同那時候都已經來了,但很巧的老婆也來了,考慮了自己的年紀還有家庭,最後還是選擇留下來。目前效力於臺灣職棒的陳鏞基和高國輝,這兩位都是我當初在美國時候的隊友,兩個人都很有天分。
(上圖:陳鏞基,現於統一獅隊)
(上圖:高國輝,現於義大犀牛隊)
陳鏞基很謙虛而且打得又好,但可惜就是當時的運氣不是很好,兩次狀況正好都是被觸身球砸中頭;而高國輝個性比較外向,個人感覺他天分更高,可惜後來受傷復建,身體狀況沒有調整好,機會就變少了。(許桂源是首位有MLB中國棒球發展中心培養的選手,目前效力於巴爾的摩金鷹的小聯盟系統,進行延長春訓。)能被籤約的人,就表示他的天賦和能力受到了大聯盟球隊相當程度的肯定。
(上圖:許桂源,在巴爾的摩金鷹訓練)
出去之前覺得日本訓練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了,但在水手春訓期間,看到年薪千萬美金的球星依樣跟著小聯盟選手從基本動作練起,單一個反手接球就可以持續要求,頓時發現日職和MLB之間的薪水差距還是有原因的…「今天比賽勝負不是我關注的事情,我在意的是大家有沒有把今天教的動作用在比賽當中」,結果那場比賽雖然我們球隊以大比分獲勝,卻還是有幾個選手賽後被拉出來大罵,原因就是隨著比賽分數拉開,他們就忘了賽前教練提醒的事情了。
另外就是到了美國跟了第一次訓練後,我突然有種」我怎麼好像變得不會打球了」的感覺,原因就是除了到了新環境之外,重點是有太多東西是以前有接觸但沒有實際深入研究過的,也因為我在那邊時時警惕自己、保持學習的心態,在開眼界之餘,我才有機會持續成長。
另外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上過MLB層級的那些選手,私底下怎麼樣我們不知道,但在休息室時遇到我們這種小到不能再小咖的選手,也是親切的聊天,甚至不藏私大方分享他們的經驗。那時我就在想,」如果這些年薪幾個億的選手都能做到這樣,那為什麼國內很多所謂的大牌選手做不到呢?我們要給小朋友學習的榜樣是哪一種呢?」「教練..輸了10分怎麼辦? 抬起頭走回來,每個人離開球場前大笑30秒才準離開~」我現在在帶自己的小朋友培訓隊的時候,很多觀念都是從美國來的。在美國有時候教練會叫我「Big Face」,因為我臉大大的又笑笑的這樣。因為其實我認為打球重點還是要開心,所以像今天我們比賽打輸了(採訪的當天賈教練正帶領球隊參加比賽),結束前我和他們說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每個人對著我大笑30秒,要笑出聲的,不然不準離開球場。」
另外關於態度,棒球和籃球、足球不一樣,一個人超級強大是影響不了戰局的;沒有團隊就沒有勝利,沒有勝利就沒有英雄,就算賽揚獎(MLB每年頒給球季中表現最優異的投手)巨投來投球,他也是需要其他8個隊友來幫他完成比賽。
在我的隊中,只有態度不好的選手就會被換下來或被教訓;而只要有登錄在名單中,不管你水平如何,我一定讓你在比賽中至少上場一次,畢竟練球就是為了要比賽,而在孩子的比賽中,搞不好你讓他今天上場一次,那怕他被三振,可能都幫中國棒球多養出一個新的球迷。
另外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很多時候是在沒自信的情境下長大的,希望藉由棒球讓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一點,這也是我堅持要讓每個孩子都上場的原因,哪怕只是接到一顆球,都是對它們信心的莫大鼓舞阿!(這個地方我是忍不住要鼓掌,問題的核心說的太對了!!!)
打球打了20年有了,要說在這過程中看到比我有天分的人,沒有100也有50個人,但最後可能因為從小沒被正確的訓練,或是被過度的使用,或是沒有好的後勤防護系統等種種的原因;甚至單純就是運氣不好,最後結果也就天差地遠。以後勤營養防護系統來說,我剛到美國時,一個193公分的大個,體重才150斤不到,但僅僅半年的科學力量訓練加強下,我體重了來到了180斤,而且增加的全部是讓我身體更有力量的肌肉(例如原本偏弱的下肢),所以常聽到所謂的東西方人人種不同所以身體條件有差異,我都可以半年長40斤,中國之前都可以在世錦賽的田徑項目拿牌了,還有甚麼人種差異可言呢?對選手的保護也是重點,我自己帶球隊也特別要求小朋友的投球數,超過70顆是肯定要被換下的,投再好也得下,這裡不是甲子園,拚完棒球後人生還很長。
另外有時候既使你做出一切努力,可能成果還是不會像你想的這樣,或許也是時機未到,像是張寶樹(Ray Chang),當初他高中就滿懷信心投入選秀,但是落選,但後來進入大學後,身體在科學的訓練後長壯了,之後也獲得了向小聯盟敲門的機會。
(上圖:張寶樹)
最後提到教練,當時我很幸運的在MLB投入大量資源來幫助中國棒球的時候和老吉姆(Jim Lefebvre)有過一段師徒之誼。當時我是唯一一個中國球員每天練習後可以留下來和他兒子一起特訓的選手,而當我到水手系統打完第一次BP(打擊練習) 之後,打擊教練跑來和我說,「從你身上,我看到了老吉姆在你身上所花的時間。」
希望自己去過美國還有這一路走來的經驗,能讓更多小朋友對棒球產生興趣。當然我也知道國內的教學系統下,孩子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但是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接觸到的小朋友中,有人因為我的分享少走了一點冤枉路而真的登上了大聯盟,那麼哪怕我只和他講過一句話,我都覺得這是錢買不到的成就感。
看完這麼棒的訪談內容後,大家是不也想送自己的孩子去給身材高大但內心纖細又以孩子價值觀為主的賈昱冰老師教導棒球呢?
在北京他們的俱樂部叫做 「牛棚棒球」,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前往一探究竟歐~不管在棒球還是在人生上,賈老師都是您值得認識的優秀人才~
作者:阿福、Samuel、Ulrikke
編輯:Ulrikke
圖片:網絡來源、賈昱冰
音樂:QQ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