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人物】賈昱冰:我希望能用棒球讓中國的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棒球人

2021-02-18 來玩棒球吧


                                           

對於曾經運動無能的我來說,第一次接觸到賈昱冰這個名字還是通過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6年前,湖南衛視才剛剛開播兩年的《天天向上》專門做了一期介紹「中國棒球五虎」和基本棒球知識的節目,而這也算是我這種連漫畫都不愛看的人和棒球的第一次接觸了。那時主持人汪涵還親切地稱他為「皮皮」,說「皮皮」正在美國西雅圖水手隊的小聯盟打球,同時也是07年中國棒球聯賽的全壘打王。熟悉賈昱冰的棒球迷都知道他02年就加入了中國國家隊、07年被西雅圖水手隊選中籤下小聯盟契約,但仍多次代表中國隊出戰,這其中就包括了08年自家兒門口的北京奧運會。在節目裡,當時27歲的「皮皮」說,「假如我將來要是有一個兒子的話,我希望他去完成我沒有完成的夢想——登上美國大聯盟的舞臺,去展現中國球員的風採。」 如今「皮皮」也已成長為孩子們心中的「賈教練」,在北京從事著青少年棒球培訓。採訪前,我滿心期待能從這位大人物口中聽聞更多有關美職棒的、一手的、「波瀾壯闊」的故事。過後才發現,採訪變成了閒聊,他就如同是我的一個朋友,和所有人一樣,用一段段見聞來開拓思維、用一件件小事兒來書寫經歷、用一次次教訓來累計勝利。聊天中,他和我分享了他在小聯盟的心得以及在美國的這段日子對他之後人生的啟發,同時他也有聊到他對國內棒球發展狀況的看法,足以讓我對國內的棒球發展充滿認同和希望。

心情當然是很興奮,但其實也很平靜,因為一開始就知道小聯盟只是敲開大聯盟之門的第一步,但後面還有太多的挑戰,不保證一定能跨越。

 

(上圖:2007年王偉與賈昱冰入選並籤約西雅圖水手隊小聯盟)

即便如此,當時對自己還是充滿信心的。從和同期的選手較勁的感覺看來,覺得自己至少應該可以拚進2A。老實說,對我來講,上大聯盟是有點太夢幻的目標,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深信自己可以在小聯盟築夢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進步與成長。

具體哪個時間點打的記不得了,只記得當時因為一直沒上場機會,所以在休息室生悶氣,天氣又有點悶,就在昏昏欲睡中突然被叫上去打擊。當時壘上有2名隊友,我一棒打出中外野方向安打,本來是想說雖然這是第一支安打,但還是低調一點不要有太多慶祝動作,在一壘上整理一下護具就好,結果沒想到一轉頭看到我的隊友們都衝上來了…再見安打(因為這支安打球隊贏球,跟對手說再見,所以又叫再見安打)~~是再見安打~~Walk off hit!! 我就這樣用再見安打戲劇性地拉開了我在美國的序幕,事後想想真的是蠻有趣的,而那顆球當然也被我留下收藏起來,現在還擺在我家柜子~


說實在的也忘了,但和首轟比起來,有個更有印象的故事想分享:其實美國的棒球訓練是非常注重團隊的。有次比賽賽前教練就和大家說「今天不管誰上場,第一顆球都不準打。」命令是下了,但有時選手的本能拉不住,尤其在你今天賽前練習就自己覺得狀況好到應該可以打出全壘打的時候…

那時第一打席我忍住了,但第二打席第一球我還是忍不住出手了。雖然球沒飛出全壘打大牆,但也是打到全壘打牆上的深遠二壘安打;然而,這支二壘安打的結果是連句讚美都沒有,就被當時怒氣衝衝的教練換下去了。

當下雖然不服氣,但事後想想,這也是來美國之後一直被強調的「態度和團隊」啊!

其實我非常幸運、也非常感恩,當時因為體制的關係使我有機會被球探選中進入小聯盟,有機會打奧運。


然而,由於我們是國家體制栽培的選手,因此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受到管制和徵召,所以當時其實一個球季下來,比較沒有辦法完整地留在美國接受完整的訓練和比賽。

這樣一來,對國內教練而言,由於我們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美國,所以我們的狀況他們比較不好掌握;但對國外球隊來說,我們在球季當中回來,其實就是訓練和比賽時程的中斷,對於系統地培養球員這個角度來說是不利的。

09年那時本身的狀態其實不錯,當時水手隊的老闆提到有三支日本球隊想買斷我跟水手隊剩下的的合同,可是那時正好遇到我球員生涯的情緒低谷,在不冷靜的狀況下,最後就放棄了這個提案。

另外一次機會是在13年。13年有去美國獨立聯盟(在大聯盟MLB與小聯盟體系之外的美國職業棒球組織,均統稱為獨立聯盟)的機會,當時那支獨立聯盟球隊的主教練是以前水手2A的總教練,他那時候在找一位一壘手,就找上了我;其實合同那時候都已經來了,但很巧的老婆也來了,考慮了自己的年紀還有家庭,最後還是選擇留下來。

目前效力於臺灣職棒的陳鏞基和高國輝,這兩位都是我當初在美國時候的隊友,兩個人都很有天分。

(上圖:陳鏞基,現於統一獅隊)

(上圖:高國輝,現於義大犀牛隊)

陳鏞基很謙虛而且打得又好,但可惜就是當時的運氣不是很好,兩次狀況正好都是被觸身球砸中頭;而高國輝個性比較外向,個人感覺他天分更高,可惜後來受傷復建,身體狀況沒有調整好,機會就變少了。

(許桂源是首位有MLB中國棒球發展中心培養的選手,目前效力於巴爾的摩金鷹的小聯盟系統,進行延長春訓。)能被籤約的人,就表示他的天賦和能力受到了大聯盟球隊相當程度的肯定。


(上圖:許桂源,在巴爾的摩金鷹訓練)

他現在年紀還小(高中剛畢業),進步空間還很大,但就我當年在MLB中國棒球發展中心待過一個多月的近距離觀察,單就賽前打擊練習時擊出球的力道和飛行距離來說,19歲的他已經比國內一半以上職業隊的大人打的都好了。當然外面可能對他還是有些懷疑,但重點不在於許桂源本身能走多遠,而是國內的環境有沒有機會培養出下10個甚至100個許桂源。NBA花了20年拉了一個姚明,但拉出姚明的前提是中國籃球在那之前原本在世界就是強權之一,所以等到有更多的許桂源出現時,到時要談找出所謂的」棒球姚明」可能會更有意義一點。

出去之前覺得日本訓練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了,但在水手春訓期間,看到年薪千萬美金的球星依樣跟著小聯盟選手從基本動作練起,單一個反手接球就可以持續要求,頓時發現日職和MLB之間的薪水差距還是有原因的…「今天比賽勝負不是我關注的事情,我在意的是大家有沒有把今天教的動作用在比賽當中」,結果那場比賽雖然我們球隊以大比分獲勝,卻還是有幾個選手賽後被拉出來大罵,原因就是隨著比賽分數拉開,他們就忘了賽前教練提醒的事情了。

 


另外就是到了美國跟了第一次訓練後,我突然有種」我怎麼好像變得不會打球了」的感覺,原因就是除了到了新環境之外,重點是有太多東西是以前有接觸但沒有實際深入研究過的,也因為我在那邊時時警惕自己、保持學習的心態,在開眼界之餘,我才有機會持續成長。

另外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上過MLB層級的那些選手,私底下怎麼樣我們不知道,但在休息室時遇到我們這種小到不能再小咖的選手,也是親切的聊天,甚至不藏私大方分享他們的經驗。那時我就在想,」如果這些年薪幾個億的選手都能做到這樣,那為什麼國內很多所謂的大牌選手做不到呢?我們要給小朋友學習的榜樣是哪一種呢?」

「教練..輸了10分怎麼辦?  抬起頭走回來,每個人離開球場前大笑30秒才準離開~」我現在在帶自己的小朋友培訓隊的時候,很多觀念都是從美國來的。在美國有時候教練會叫我「Big Face」,因為我臉大大的又笑笑的這樣。因為其實我認為打球重點還是要開心,所以像今天我們比賽打輸了(採訪的當天賈教練正帶領球隊參加比賽),結束前我和他們說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每個人對著我大笑30秒,要笑出聲的,不然不準離開球場。」

 


另外關於態度,棒球和籃球、足球不一樣,一個人超級強大是影響不了戰局的;沒有團隊就沒有勝利,沒有勝利就沒有英雄,就算賽揚獎(MLB每年頒給球季中表現最優異的投手)巨投來投球,他也是需要其他8個隊友來幫他完成比賽。

 

在我的隊中,只有態度不好的選手就會被換下來或被教訓;而只要有登錄在名單中,不管你水平如何,我一定讓你在比賽中至少上場一次,畢竟練球就是為了要比賽,而在孩子的比賽中,搞不好你讓他今天上場一次,那怕他被三振,可能都幫中國棒球多養出一個新的球迷。

 



另外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很多時候是在沒自信的情境下長大的,希望藉由棒球讓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一點,這也是我堅持要讓每個孩子都上場的原因,哪怕只是接到一顆球,都是對它們信心的莫大鼓舞阿!(這個地方我是忍不住要鼓掌,問題的核心說的太對了!!!)

打球打了20年有了,要說在這過程中看到比我有天分的人,沒有100也有50個人,但最後可能因為從小沒被正確的訓練,或是被過度的使用,或是沒有好的後勤防護系統等種種的原因;甚至單純就是運氣不好,最後結果也就天差地遠。以後勤營養防護系統來說,我剛到美國時,一個193公分的大個,體重才150斤不到,但僅僅半年的科學力量訓練加強下,我體重了來到了180斤,而且增加的全部是讓我身體更有力量的肌肉(例如原本偏弱的下肢),所以常聽到所謂的東西方人人種不同所以身體條件有差異,我都可以半年長40斤,中國之前都可以在世錦賽的田徑項目拿牌了,還有甚麼人種差異可言呢?對選手的保護也是重點,我自己帶球隊也特別要求小朋友的投球數,超過70顆是肯定要被換下的,投再好也得下,這裡不是甲子園,拚完棒球後人生還很長。

另外有時候既使你做出一切努力,可能成果還是不會像你想的這樣,或許也是時機未到,像是張寶樹(Ray Chang),當初他高中就滿懷信心投入選秀,但是落選,但後來進入大學後,身體在科學的訓練後長壯了,之後也獲得了向小聯盟敲門的機會。


(上圖:張寶樹)

最後提到教練,當時我很幸運的在MLB投入大量資源來幫助中國棒球的時候和老吉姆(Jim Lefebvre)有過一段師徒之誼。當時我是唯一一個中國球員每天練習後可以留下來和他兒子一起特訓的選手,而當我到水手系統打完第一次BP(打擊練習) 之後,打擊教練跑來和我說,「從你身上,我看到了老吉姆在你身上所花的時間。」


希望自己去過美國還有這一路走來的經驗,能讓更多小朋友對棒球產生興趣。當然我也知道國內的教學系統下,孩子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但是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接觸到的小朋友中,有人因為我的分享少走了一點冤枉路而真的登上了大聯盟,那麼哪怕我只和他講過一句話,我都覺得這是錢買不到的成就感。

看完這麼棒的訪談內容後,大家是不也想送自己的孩子去給身材高大但內心纖細又以孩子價值觀為主的賈昱冰老師教導棒球呢? 

在北京他們的俱樂部叫做 「牛棚棒球」,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前往一探究竟歐~不管在棒球還是在人生上,賈老師都是您值得認識的優秀人才~

作者:阿福、Samuel、Ulrikke

編輯:Ulrikke

圖片:網絡來源、賈昱冰

音樂:QQ音樂

相關焦點

  • 中國棒球浮世繪:15年鐘擺發展,「世界盃」1分窘境與正在燎原的星星...
    這麼多年過去了,張寶樹永遠是中國棒球的寶樹。沒有想到,這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球迷的共鳴。像中國棒球這樣的國家隊,登上媒體頭條的機會本就少得可憐,大比分輸球比贏球甚至更容易受到關注。比如這次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三戰盡墨,得1分丟24分,放在首頁扎眼,放在球迷眼裡扎心。所以,我決定寫點什麼。體制、商業化之類宏大命題儘量少談,隨便哪個記者都能比我批判得深刻。
  • 「棒球之父」故鄉建棒球小鎮|中國少年棒球隊(U12)在此選拔訓練
    東升鎮城軌站下方,有一個可容納2000人左右的標準棒球場,這只是訓練用的副場,球場後的一片地還要建設一個可容納2萬人左右的大型棒球場,從2011年起,每年鎮上要舉辦「熊貓杯」棒球賽,鎮上還有一支名叫「熊貓」的棒球俱樂部,俱樂部內多是十一二歲打棒球的孩子,他們不少人是如今中國少年棒球隊(U12)的隊員。
  • 《中國棒球志》試映 中國媒體人棒球隊成立
    日前,記錄中國棒球的大型體育類紀錄片《中國棒球志——信仰的指引》在北京蘆城體育運動技術學校舉行了試映儀式。同一天,「人民棒球」媒體人棒球隊也在蘆城體校正式成立,共有近30家新聞媒體的體育記者成為了球隊的首批隊員。
  • 【棒球人生】陽森:出身於棒球世家,以棒球為一生的事業耕耘
    大家好,我是陽森,來自中國臺灣的阿美族,很多人會好奇我的姓氏,其實這是一個高山族姓氏,我們家也還有個稱呼——陽家班,因為家裡的人出了很多職業的棒球選手,有名的有我的舅舅陽介仁、表哥陽建福、表弟陽岱鋼與陽耀勳,當初在跟著舅舅一起打棒球時,怎麼也沒想過自己能打出成績來,竟然打到了職業水平,從9歲開始到現在
  • 大聯盟之路:這是中國棒球少年的追夢故事
    為了記錄這四位中國少年棒球故事,MLB中國用鏡頭拍下了他們的成長,這便是2020賽季《大聯盟之路》系列紀錄片誕生背景。 少年們是怎麼接觸到棒球的,又是如何被MLB選中,前往世界棒球大舞臺的?去美國之後,他們有何目標需要實現?
  • SISU棒球少年的棒球魂!
    他們在上外帶動起一股棒球熱潮,用絕對實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項運動的魅力。在充滿汗水的棒球場和一次又一次的揮棒練習中,身披紅白色隊服的上外棒球英豪們取得了屬於他們的榮耀。法學專業的課業壓力、棒球隊的訓練、體育部的工作,三者該如何平衡是一個需要好好思量的問題。但是在邢柏昂看來,這些並不衝突。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我能夠很好地兼顧這三者,調節好自己的時間。」除此之外,他平時還會抽空打打籃球,去健身房鍛鍊。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運動少年還喜歡彈吉他,他曾取得過吉他九級的證書。
  • 《棒球英豪》帶我去了東瀛日本看棒球
    《棒球英豪》這部動漫在我初中的時候風靡校園。跟打打殺殺的動漫不同,這部動漫以棒球為背景,用一段三個人的感情帶著整個故事走。所以這部動漫男生愛看,女生也愛看。我隔壁辦公室有個奇葩小哥,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去看了一場MLB比賽,然後就愛上了棒球。工作以後整天在辦公室搗鼓那些棒球視頻,還跟我說棒球怎麼怎麼好玩,引誘我買了一雙棒球手套,一有空就拉我去廣場上跟他傳球。前段時間我去了趟日本,去之前就很想去看一場日本職棒,幾經周折終於買到了棒球票,去感受了一把日本職業棒球。
  • 中國有一幫靠棒球改命的少年
    他們組成了「強棒天使隊」,在70多歲的教練張錦新的指導下從零開始學習棒球。大致情節好比少年漫畫的走向,一班熱血少年心懷夢想,刻苦訓練,朝著冠軍努力,期間有衝突和矛盾,也遇到了現實問題——基地球場和宿舍面臨拆遷。很快,他們將代表中國出戰少年棒球聯盟世界大賽。這是少年們揮棒迎擊命運的好機會。一棒擊中,棒球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上會拋出怎樣的弧線?
  • 棒球空間-棒球打擊館-室內棒球
    ,卻讓大多數人為之沉迷,為了可以簡單的快樂的體驗棒球打擊,就現在了棒球打擊館採用休閒的方式體驗棒球運動,讓環境對非專業的球迷更友善。可以通過規劃體驗方式投球區和模擬棒球打擊區,滿足棒球娛樂的基礎需求,適合做棒球體驗消遣活動
  • 68個孩子的「爸爸「給了孩子一個棒球夢
    視頻: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頒獎現場  「今年有一部紀錄片闖進大家的視野,打動了很多人的心,這部電影也讓一群邊緣少年棒球小子走進大家的視野,他-就-是-紀錄片《棒!
  • 中國棒球崛起之路:少年強則棒球強
    近幾年,我國棒球風悄然颳起,多個省市開始大力發展青少年棒球運動,各類全國性和地方性聯賽層出不窮,這背後有多方面的利好因素。長遠來看,「從娃娃抓起」能夠為中國棒球運動的發展儲備充足的人才資源,而且以青少年為切入點的發展模式在國際中已有成功案例。日本的青少年棒球運動發展十分成熟,在日本國內首先建立的高野連已經覆蓋了3971所學校,野球部部員數量達到15萬3184人之多,覆蓋度十分出眾。
  • 從NPB日本職業棒球到MLB美職棒 中國棒球聯賽能有多少借鑑
    日本棒球文化雖然傳自美國,但日本職業聯賽的發展同樣成熟,這也促進了他們在奧運會上的表現,5屆含正式棒球比賽的奧運會摘得1銀2銅。日職NPB在學習美國MLB的過程中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以下我們就針對MLB和NPB的特點進行比較,希望能給中國棒球聯賽一些借鑑。
  • 棒球少年
    棒球少年愛心基地是一年前由幾位三十多歲,已不再年輕的年青人發起創辦的,當地的有為青年王小龍負責統籌,曾經的國家棒球隊球員孫嶺峰負責到處「討」器材裝備,媒體圈兒的王磊則記錄著尋找孩子與生活訓練的點點滴滴。
  • 少年》教練:棒球只是表現形式,我希望他們變成有能力的人 | 當事人講述
    少年》在中國大陸上映,獲得了8.7的豆瓣評分。觀眾通過鏡頭認識了強棒天使基地的孩子們,中國國家棒球隊前隊長孫嶺峰,則是基地的發起人。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2015年前後,孫嶺峰前往北京周邊尋找生活困苦的孩子,希望改變過自己命運的棒球再次改變他們的人生。他和朋友找到了父親去世、母親離去,從小寄養在大伯家的小雙,還有母親這一角色同樣缺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的馬虎。
  • 棒球專欄 | 《棒!少年》,會成為中國棒球走向春天的標誌嗎?
    (點擊圖片查看文章)到下半年,終於又有一部令人激動人心的棒球紀錄片《棒!少年》得以上映,也再次激起了我「長篇大論」的欲望。它所獲得的榮譽包含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及觀眾選擇榮譽、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紀錄電影獎等國內紀錄片領域的重要獎項。
  • 少年》:棒球之外 他們更需要被關注
    棒球在中國是一項雖然人盡皆知,但卻鮮少有人參與的冷門體育運動,相信很多人對棒球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歐美的影視作品中,而對中國棒球的發展是知之甚少的。《棒!少年》所講述的故事,便是中國棒球的故事,曾經的中國棒球國手張錦新,建立愛心棒球基地,在北京和他的團隊成員們一起去訓練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們,引領他們去成為棒球運動員,並前往美國參加棒球友誼賽。
  • 孩子從小學棒球有什麼好處?這五個特徵,讓你孩子愛上打棒球
    導語:如今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學習打棒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家長把孩子送去練習打棒球呢?其實了解過棒球的人都知道,這項運動是競技類體育運動項目,不過它除了體育競技外還能鍛鍊我們的身體。想知道它對身體有哪些好處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北控兄弟棒球俱樂部成立,中國棒球迎來新力量
    北控作為資本雄厚的國有企業,與同樣雄厚的臺灣中信兄弟俱樂部的合作,這有可能成為中國棒球和兩岸體育交流未來幾年快速發展的歷史性事件。  趙建鎖介紹,兩支俱樂部將藉助臺灣棒球產業在國際上的水平優勢,打造高水平棒球隊,通過賽事交流、人才輸入與輸出等,提升中國棒球競技水平及國際影響力,做好棒球基礎建設、青訓、後備梯隊人才建設,共同推動中國棒球事業的發展。
  • 少年》掀起棒球熱浪 能為中國棒球的發展插上翅膀嗎?
    少年》講述了一個更令人動容的棒球故事,以少年視角展現了現實生活與棒球人生的特別際遇,少了熱血激昂,卻有滿滿的溫情與感動,這也正是觸動觀眾內心的情感落點。在《棒!少年》放映廳,一家三口是非常多見的觀影組合,觀影后父母們對小孩學習棒球表示出極大的意願,因為這是一項非常適合陪伴孩子成長、能帶來無限快樂的運動。就這一點來說,《棒!
  • 【棒球冷知識】左撇子打棒球可能更強!
    按照統計的比例,全世界人口中只有大約10%的人是左撇子,屬於非常罕見的,所以只要一說起「左撇子」,許多人都會立馬聯想到「比較聰明」、「很有吸引力」和「非常有創意」等良好的印象。 然而身為左撇子的你,有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特性呢?🤔數據顯示,左撇子運動員在局勢緊張的對決性體育運動中佔有獨特優勢,如棒球、板球和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