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現場。(左:愛心棒球基地創辦者 孫嶺峰 右:馬虎)
國內少見的棒球題材、叫好又叫座……這些不全是《棒!少年》受到眾多推薦的因素,更熱血的原因就寫在海報上——「叫板命運」。
鏡頭對準了一幫被命運拋棄的少年。如果這是一部少年熱血漫畫,他們就是主角團,出身貧困,各有不幸,但他們幸運地抓住了棒球,努力練習,嘗試揮棒逆命。但導演許慧晶及其團隊不滿足於記錄少年成長,講述一個向上拼搏的勵志故事。他們的野心更大,從少年的身份和家庭切入呈現出留守兒童、鄉村貧困、親情缺失等議題。⚾️
揮棒迎擊命運的少年們
▼
2016年,前棒球國家隊隊長孫嶺峰在北京市郊創立了愛心棒球基地,他希望通過棒球改變一班少年的命運。這幫少年的身份特殊,可能是孤兒,是服刑人員子女,是殘疾人子女……他們幾乎處於困境當中。幸好,棒球給予了少年們一個新的人生選擇。他們組成了「強棒天使隊」,在70多歲的教練張錦新的指導下從零開始學習棒球。大致情節好比少年漫畫的走向,一班熱血少年心懷夢想,刻苦訓練,朝著冠軍努力,期間有衝突和矛盾,也遇到了現實問題——基地球場和宿舍面臨拆遷。很快,他們將代表中國出戰少年棒球聯盟世界大賽。這是少年們揮棒迎擊命運的好機會。一棒擊中,棒球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上會拋出怎樣的弧線?在眾多「困境少年」之中,導演許慧晶選擇了以馬虎和小雙的成長故事為影片基調。這兩個人物非常巧妙地調和了影調。 在馬虎來到基地之前,基地的規則是固定的。所有人在球隊裡已經找到自己的位置,人物關係相對平和。新入隊的馬虎打破了原有規則,努力想要融入集體,卻像一個火球似的不被其他隊友所接受,自身形成了矛盾關係。許慧晶認為,「(馬虎)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物,可以像一個樹幹似的,將所有的枝節全部串起來。」馬虎有一種抓人眼球的魔力。面對固定機位,他突然地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馬虎,今年12歲,來自十字路口,就走丟了,就讓愛心棒球基地的人見到了,謝謝大家」,然後鞠了個躬;被師爺罰站時,他不服氣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遠處正在教訓其他隊員的師爺發生奇妙的隔空對話,那邊,師爺說,「應該把你們都訓練成一匹狼」,這邊,馬虎生氣地對著許慧晶的鏡頭抱怨,「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個流浪狗」。馬虎愛唱歌,打完架被教練訓話後,他一邊洗手一邊跟著基地裡的音樂生氣地唱「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回到老家被奶奶訓話後,他一邊走一邊唱「我要像夢一樣自由」。
如果說馬虎是外放的,另一位主人公小雙是一個對照。小雙是隊裡的投球手,他心思細膩,性情敏感。許慧晶最早是被小雙的眼神裡的茫然狀態所打動。他怯怯地,話不多。
球場上,師爺說小雙不夠自信,缺乏猛勁兒;私底下,小隊員說他「不陽光」。但小雙也有他的情緒外發。在美國的比賽輸掉後,他崩潰大哭,嘶啞著嗓子著對馬虎說,「你知道這麼一次比賽多難得,還有咱們對得起關心咱們的人嗎?」
還有一次則是他回到老家後,棒球基地的創始人孫嶺峰來看他,希望能帶他回基地。小雙拒絕了。孫嶺峰走後,大伯走進屋瞪著小雙,小雙哭喊,「我就是不去嘛,你想往死裡逼我是嗎?」
相比馬虎,他更敏銳地感受著他者對於自己的評價與看法,大部分的時候,這些情緒淤積在他的內心中,也不會像馬虎那樣莽撞又直接地表達出來,然後自我修復。
⚾️
面對困境時,
少年為何選擇不同?
▼
影片最後,小雙選擇離開球隊,馬虎選擇怎麼融入了這個球隊。是什麼東西造成兩個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同時面臨困境時,作出不同的選擇?
導演許慧晶說說:「我覺得更深的問題是親情的缺失。他們內心需要這種親情的連接。所以我們要理解馬虎的家人性格都很外向,雖說也面臨各種問題,他還是在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環境裡面長大,更多缺失的還是他媽媽的不在場。至於小雙,他一出生他爸爸就去世了,媽媽走了,哥哥沒有見著就送人了,然後身邊親人陸續去世。在他十幾歲的生活裡面,經歷的東西太多了,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馬虎的故事是一個男孩如何融入團體的故事,但小雙的故事涉及體育、機制、原生家庭,把影片的背景拉向了一個更深的層面。「小雙有更大眾的一面,那是一種沉默的狀態。馬虎是折騰別人,小雙是折騰自己,可能大多數的人是都像小雙一樣,折騰自己。」
但許慧晶沒有選擇在片子中深入展開一些現實議題,比如在這種以體育訓練作為階級跳躍的形式裡,孩子和棒球真正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這個體系之中,成年角色對於小隊員、對於棒球又有著什麼樣的期許和情感?以及影片中,棒球基地因為拆遷而多次搬遷的現實背景,等等。
許慧晶有自己的考慮,他希望影片首先更大範圍地抵達受眾,「如果想讓大家更多地去討論、去關注什麼,首先要傳播出去。」《棒!少年》中,體育運動和孩子的題材具備天然的傳播基礎。觀眾隔著兩個少年的故事間或能感受到現實問題的存在。
許慧晶:一方面直接的意思就是棒球少年;另外,從我的理解裡面,我覺得它是有一個拎棒子的少年的意思,就是拿著棒子就上臺,然後去——許慧晶:對,填空式的。這是我理解的意思,然後英文翻譯是 Tough out 。許慧晶:我們第二次拍攝的時候,馬虎才去到基地,一去就很「炸」,和人自來熟。他也會不停地讓我們拍他,展示各種技能,翻跟頭、唱歌,搗亂……他的表現欲非常強,攝像機無法離開他。城市畫報:最後的呈現上,對於小雙似乎沒能足夠深入,是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能夠打開自己嗎?許慧晶:我們有很多東西都剪掉了。除此之外,很多時候內容是把它當成背景去使用,而不是讓它成為主要內容。同時如果我們從小朋友的視角走,小朋友關注更多的是他這個年齡段他所經歷的事情。關於外界的變動,大家更多是被動接受,而不是直接地遇到。▶️投球手小雙城市畫報:這樣是否會迴避掉一些問題?像你過去的作品,比如《媽媽的村莊》指向都非常明確。許慧晶:那倒沒有,我覺得可能是一種方式。我們做片子,要考慮這個片子初衷是什麼,最終想讓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對於我們來說,更多是希望這個片子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幫助,帶來一些可能性。許慧晶:就這群小朋友。能給我們拍攝對象的生活帶來更多可能,他們可以健健康康地成長到18歲,或者給他們帶來更長遠的正向影響。
許慧晶:像馬虎學短視頻裡跳「摩託搖」,我就特別喜歡。最後我們還是做了一個小的變體,讓它繼續存在。我覺得那是屬於馬虎的11歲兒童時期的音樂,非常特別的一個喜好,代表他自己的東西。以及開頭小雙坐在山裡石頭上的畫面,我也想盡各種辦法將它放進來,我覺得那也是屬於他的世界,就跟馬虎一樣,那是屬於他的、絕對最具有安全感、足夠讓他放鬆,能呈現個人內心世界的一個地方。▶️馬虎很有表現欲,在跳短視頻裡的舞蹈▶️小雙靜靜地坐在山裡石頭上《對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影展和市場,我都想要》12月10日中午12點前
評論區點讚前3位的讀者
將每人獲得城畫君送出的
2張《棒!少年》電影票
(不限城市和場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