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臺灣電影產業發展概況

2021-02-15 銀幕穿越者

銀幕穿越者

穿越君:乾貨系列又來了,此前穿越君分享了關於美國以及韓國的電影產業發展概況,細心的同學大概就發現穿越君這批乾貨的特徵啦!沒錯,我們搜集了各地近年來電影產業發展的概況。

這麼做的原因是希望幫助廣大的電影愛好者們也就是你們更專業地了解電影產業。赤裸裸地福利啊!

在此,也提醒,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1990年代以來,臺制電影市場景氣一片低迷,1998年,臺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11部,至2006年,臺灣電影於臺灣市佔率則僅1.62%。

近幾年,新秀導演以不同方式拍攝出臺灣人的故事,使國片市場重新燃起新希望高。2008年是低迷已久的臺灣電影出現戲劇性發展的一年,臺制電影總觀影人次卻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

就票房方面,以臺北市首輪票房為例,臺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臺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臺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

因為臺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

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臺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

《雙瞳》劇照

2000年後,臺灣的國產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聖石傳說》、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臺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國片持續處於弱勢。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臺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臺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

《海角七號》劇照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臺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

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臺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臺灣破億影片;

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

2008年臺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

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

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臺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臺北市首輪院線映演臺灣影片、港陸影片暨其它外片之票房歷史統計(單位:新臺幣)

(臺灣市戲院公會所公布的只是臺北市首輪電影院的票房數字,臺灣全省並沒有統一的票房統計,但根據臺灣電影產業學者盧非易的經驗,將臺北的票房再加一倍大約就是臺灣全省的票房。這是一個平均的說法,但不同的片種又有區別,比方說功夫片會增加1.2倍來計算,文藝片除了瓊瑤之外的大概是0.8倍,因為中南部的觀眾口味差異。臺灣的學者就是根據這樣的做法來推斷大部分電影的票房數字的。)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臺灣影片數量依然稀少。

以2006 年為例,臺北市電影票房總計約26.78億新臺幣,其中臺灣電影有18部,外國影片269部;

臺灣本土片票房佔有率僅為1.62%,而94.68% 的票房份額由外國影片囊括。

由於臺灣缺乏全臺票房統計機制,只能以臺北市首輪院線票房推算,全臺票房約為臺北市的兩倍,即53.5億元。

2006年的數字只是新世紀以來臺灣電影業低迷態勢的縮影,除2008、2010年以外,外國影片的票房都達到了90% 以上,反觀臺灣電影票房,除2008 年外均低於8%。

近10年來,臺灣電影的數量和票房佔有率都遠遠低於外國影片,甚至不足外國影片的十分之一。

商業性是電影產業的基本屬性,商業利潤是衡量影片的十分之一。一個地區電影產業的發展狀況,由以上數據可見臺灣甚至難以支撐起自己的電影產業,但奇怪的是臺灣是好萊塢頗為重視的海外市場,每年都躋身好萊塢前15大輸出地。

韓國電影產業發展對臺灣電影的啟示

從1990年代起,為了救亡圖存,臺灣文化評論界連續地鼓吹"新新電影"、"新新浪潮"、"電影新勢力"等運動,企望能複製1980年代"新電影"的聲勢;"新聞局"發放的電影輔導金也每年持續加碼,到現今為止投注的現金總共超過十億元臺幣。

這一連串的救亡措施下來,結果是臺灣電影眼前的困境依舊,臺產影片的平均年產量一直約20部左右,票房佔有率平均不足百分之二。

這個現實並沒有因為什麼臺灣重大計劃的宣示而有巨大的起伏。臺灣電影振興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光影幻象"。

韓國與臺灣相仿,兩者的電影在過去均受到威權體系的管控與好萊塢的傾銷,發展根基並不紮實。在1980年代韓國電影的發展甚至遠不如臺灣。

進入21世紀,面對全球化競爭的衝擊,兩者皆把電影納入重點計劃的文化產業項目中,但如今呈現的局面是,臺灣電影持續困頓,而韓國則在亞洲市場掀起"韓流",其產出的作品不僅在國際影壇普獲肯定,而在國內市場的票房紀錄更是屢創新高,市場佔有率超過五成,竟然超越好萊塢,成為各國稱頌的"漢江奇蹟"。

探究這一起一落的現實原由,即是促使本研究開展的初始動機。

電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即是經營一條環環緊扣的產業結構鏈。這在產業內部需要具有相當實力的"領導企業"(Leading firms)去統整作運。

臺灣電影現狀分析

縱觀臺灣電影發展歷史,從武俠功夫片到鄉土電影,從「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到瓊瑤愛情片,從新電影的崛起到沒落,再到現在的後新電影時代,新新導演的異軍突起,我們不難發現,臺灣電影始終經歷著沉浮,繁華到沉寂的過程。

那麼如今的後新電影時代,能否成就一番臺灣電影的輝煌盛景,想必是所有臺灣電影人內心存在的疑問。臺灣電影如何擺脫困境,重新創造一個完美的時代,成為目前臺灣電影人共同努力的目標。

2009年初臺灣電影《海角七號》的熱映,使臺灣電影突然出現了一個短暫性的回暖,使臺灣影人看到了臺灣電影復興的希望,但這卻又是一個不可複製的例子,這樣的尷尬境地使臺灣影人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但卻為臺灣影人提供了一個反思的空間,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創作方向,回歸現實生活題材成為許多導演的共識。

臺灣新電影的發展


臺灣的新電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間作為一個整體貢獻出了52部電影,隨後他們的電影逐漸成為一種個人化的寫作。

這個期間,侯孝賢對於臺灣自己的"根性"和臺灣自己的歷史的追問,在鄉土這個起點開始發力,他的作品是"臺灣意識"強烈外現的重要歷史標尺。

而楊德昌一直關注的是一個極為"知性"的問題,也是1950-1960年代歐洲電影大師在歐洲戰後經濟奇蹟時代的一個重要"話題"--現代都市裡的人的處境。

1992年蔡明亮以導演自己的處女作亮相,從一個更為寓言和尖銳的視角開掘著臺灣都市一代的困境。

這三個人勾勒了臺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的基本風貌,構築了臺灣非主流商業電影的話語空間。

臺灣的新電影運動是在臺灣意識形態領域逐步走向解凍,臺灣的電影市場還沒有完全向外國(主要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徹底開放前,臺灣本土電影業的一次自我革新的救亡運動。

臺灣新電影運動最主要的貢獻是讓臺灣極具才華的一批電影人找到了發洩自己才華的空間,這個契機來自於對臺灣史的重寫欲望,或者說是來自臺灣自身的複雜性。

這種傾訴欲望對於各種背景的年輕創作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刺激,而後又獲得臺灣當局的"輔導金"政策的保駕護航。臺灣的鄉土和都市於是生動而且日益深邃地展現在銀幕上。

臺灣新電影運動在國際上的成功還對臺灣當局的電影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了臺灣新新電影的出現。臺灣這批電影人,在當局和電影業的雙敗中成為惟一的贏家。

臺灣的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在臺灣的電影工業結構中影響甚微,而新電影人們所自創的獨立製版公司在飄搖中也偃旗息鼓,比如最早的由侯孝賢成立的"萬年青公司"幾乎是曇華一現。

侯孝賢、楊協昌這些導演現在的拍片資金完全依賴於國外,不是日本就是法國。

他們的作品在臺灣大眾甚至是小眾的視野裡逐步消失,成為暗盒裡的拷貝,即使還有一些渴望的眼光也沒有機會使得這些膠片上的影像得以乍現,這已經成為臺灣電影發生機制的一大問題。

其實一個國家(地區)的電影政策在無力保護這個區域的電影工業體系的時侯,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支持電影作為一種民族話語權利的價值。臺灣的輔導金政策所扶持的商業電影在資金回收上還不及藝術電影可能是一個生動有趣的例證。


目前臺灣輔導金政策被要求有很大的變革,就是從只資助電影生產轉變為資助電影生產、發生和放映的全過程,讓本土電影贏得自己的空間。

臺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就是這樣存在在一個非獨立非商業的環境中,一旦電影作為話語權利受到保護成為臺灣政策的核心後,也許還會產生更為新的電影人,也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光柱把暗盒裡拷貝上的影像投向銀幕,投向一直存在的眼睛,即使眼睛的數量永遠像晨星一樣寥落。

臺灣電影的未來

臺灣電影有一個限制就是它本身的市場不夠大,表示內需不足,跟香港一樣。香港電影10年前失掉臺灣市場就開始一直往下掉,到現在還沒有起來,雖然還有內地市場,但那是另外一塊,他們還摸不著。有幾個香港片子能在內地大賣的?不多。

這其中的區隔,比如城市文明的累積還沒有辦法同步,所以沒有辦法在那邊賣。唯一的一個是周星馳,算厲害的,兩岸三地通吃。還有周杰倫,目前是兩周的天下。

不過周星馳這種導演也是少數中的少數,他有自己的特色,別人無法取代。周杰倫是酷,他的歌酷酷的,又夠聰明,有人願意投資,這個起點非常高,因為他的製片人好像做過《臥虎藏龍》,腦子是很清醒的。

臺灣電影的出路在其最好的時候沒有好好把握,現在就無法繼續。其實臺灣電影表達的內容最適合內地的,比臺灣還要適合,所以在臺灣的華人區裡面,你要扮演什麼角色,政府是不管的。




相關焦點

  • 在知乎結識一臺灣法碩生,要和我們談談臺灣電影產業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從民國八十年開始設置輔導金,獎勵優秀的電影劇本,基本上現在活躍的臺灣導演都是拿過輔導金的,雖然現在有很多聲音檢討輔導金制度,認為輔導金是在票房慘澹的情況下設立的,現在臺灣電影票房有所提高,應該減少輔導金;還有檢討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才初見成效。這個部分大陸也可以學習,國家介入扶植電影產業發展。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及啟示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已累積了一定的成功經驗,祖國大陸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借鑑。而整合臺灣的智慧與文化魅力,結合新的創意,並將其應用於產品發展或生活品質與美學中,不啻是臺灣許多產業煥發新生機、新潛能與新商機的關鍵策略,既能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成長,同時也能平衡臺灣過度偏向製造業的產業發展型態。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源於臺灣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旨在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社區總體營造」。
  • 2021年中國香料香精行業發展概況及前景預測
    (二)按照香料在香精中的作用分類從香料在香精中的作用出發,香料可以分為主香劑、和香劑、修飾劑、定香劑和香花香料五大類,具體情況如下:二、行業發展概況香料香精行業是國民經濟中食品、日化、菸草、醫藥、飼料等行業的重要原料配套產業,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遊行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是現代社會人類高質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 《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20)》中英文版首發|全球電影產業發展...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日前,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青島電影之都辦公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第三部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20)》,由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勞特裡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一併在青島亮相首發。
  • 積極探索產業創新,中國創意攜手臺灣友松娛樂,共榮兩岸文化產業發展……
    友松娛樂是一家臺灣的媒體傳播公司,成立於1996年,以製作無線、有線電視臺節目為起點,近年來跨界製作大型晚會、經營藝人經紀及製作劇集,享譽臺灣傳媒界!其公司核心團隊均具有多年電視傳媒界經驗,具有不斷策劃、製作和髮型電視節目的媒體企業經營能力以及豐富的行業資源。
  • 臺灣籤訂的涉外「經濟協定」概況(上)
    在臺灣的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臺灣已經成長為全球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域內市場非常有限,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更好地參與到國際貿易就對其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重要在臺灣擴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推動籤訂「自由貿易協議」是重要的一環。
  • 正經話:HK電影產業發展困境
    在完全自由的香港電影市場,1992年,電影總票房達到15億港幣,其中80%來自香港本地電影,而出口全球的美國好萊塢電影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只有香港本土電影的四分之一。不僅如此,香港電影在本地以外的票房收入也很可觀,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韓國等東亞經濟體中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 洪馨蘭 | 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特色與挑戰
    事實上,這不僅是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問題,恐怕也是目前臺灣整體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都要面臨的窒礙與困境{13}。也有學者提出方案,文化產業應有國際市場視野,文化強烈的地域性在國際市場上恐怕是一種障礙,溫馨的鄉土感有時只能是一種自我滿足,必須嘗試放棄過多的鄉愁,透過研究的投入來尋覓本土文化產業的國際優勢[11]。
  • 「文創」視野下的臺灣工藝產業:政策推動和發展經驗
    、產業品牌的塑造和營銷,打造出我國臺灣地區工藝產業發展的立體網絡,並通過創意與技術、形式與人文的結合,樹立了我國臺灣工藝產業的國際化形象,也推動臺灣工藝的品牌化、國際化道路。觀照我國臺灣工藝產業這一段「涅�」的歷史,梳理其脈絡、整理其經驗,對我們臺灣工藝產業的未來發展以及大陸工藝產業的發展,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 韓國漫畫產業概況
    近年來韓國漫畫產業飛速發展,就作品總體質量和行業發達程度來說,已經把中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現代韓漫早期的發展軌跡與中國類似,在上世紀末,韓國的漫畫市場仍舊處於日漫的統治之下。而近20年來,韓國漫畫以網絡作品為核心,飛速崛起,成為了能夠在美日制霸的動漫市場中分一杯羹的存在。為什麼韓漫產業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年內突飛猛進,而其中又有什麼可以為國漫借鑑的地方,我們在這裡簡單的分析一下。
  • 臺灣 | 用體驗感發展文創產業
    結果一夜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臺灣的商業業態已經風靡。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我們應該學習什麼?——臺灣文創產業的代表作品解讀以華山文創園和松山文創園為代表的特色園區,集合了臺灣多種文創業態為一體,成為臺灣目前最重要的文創產業孵化器。
  • 2015音樂產業發展報告總報告
    在深化改革、結構調整的背景下,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進一步走向成熟,核心層、關聯層、拓展層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商業模式和業務形態不斷創新,政策環境和版權保護進一步完善,更多體現主流價值觀的原創內容受到市場和消費者認可,產業發展整體走入集約化、內涵式、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軌道。
  • 金屬加工潤滑劑行業發展概況與全球領先企業分析(附報告目錄)
    金屬加工潤滑劑行業發展概況與全球領先企業分析(附報告目錄)1、行業發展概況金屬加工潤滑劑屬於潤滑劑行業的細分行業,其廣泛應用於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製造等領域。第三節金屬加工潤滑劑行業相關政策一、行業相關發展規劃二、行業相關產業政策第四章2015-2019年中國金屬加工潤滑劑產業市場競爭現狀分析第一節2015-2019年中國金屬加工潤滑劑產業競爭現狀分析
  • 臺灣新電影毀了臺灣的電影產業?
    談及上世紀80年代發生在臺灣的電影新電影運動,這一觀點常會被提及,這也是很多臺灣人,甚至電影界人士的看法(如學者孫慰川老師)。那麼這種觀點到底有沒有道理? 先來簡短了解一下臺灣的新電影運動。所謂臺灣新電影,指1982到1987年發生在臺灣的一次電影現代化運動。1982年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合導的集錦片《光陰的故事》為其開山作。
  • 電影產業為何發展較快
        國慶小長假臨近,筆者了解到,不少在校大學生朋友們並沒有回家,而是排練節目,歌曲、小品、舞蹈等,電影產業發展已悄悄進入校園,越來越多在校大學生參與表演與拍攝,或者各類文藝表演活動、後期剪輯與製作、配音與美術製作中。
  • 【號外】臺灣機車快遞產業 發展現況與契機
    而北投機車載客服務方式的轉變,除形成了北投地區特有的機車快遞文化與觀光特色,更是讓北投成為了臺灣機車快遞行業的發源地。然而從臺灣整體快遞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臺灣早期經濟活動並不活躍,真正有快遞需求的物品,還是以區域性商業文件及小包為主。
  • 新時期下電影產業發展之路何去何從?他這樣說→
    新時期下電影產業發展之路何去何從?12月6日,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海南自貿港電影促進高峰論壇舉行,中國電影集團副董事長、中國電影股份公司總經理傅若清以《我和我的祖國》創作為例,分析當前電影創作和發展方向,引起行業人士共鳴。「電影要拍得好看,絕對不能光有事件沒有人物,光有歷史沒有溫度,要尊重觀眾,尊重市場搞好創作。」
  • 遊族牽手臺灣影一 推動華人電影文創產業
    9月9日,遊族網絡、遊族影業創始人及董事長林奇現身臺北,與臺灣第一家登錄興櫃的電影製作公司影一製作所的董事長董俊仁籤署合作備忘錄,宣布遊族影業與影一製作所將展開全面性的戰略合作,彼此共同分享優質資源,一起拓展大中華及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在發布會上林奇提出,華人在未來10年,一定會在全球影業佔有一席之地。
  • 臺灣地理概況
    從今天起,原來的「寶島之濱」的板塊中,子版塊「初識」正式更名為「地域」,子版塊「初識」內容變更為臺灣各領域概況。「地域」、「初識」、「雜談」三大子版塊同步更新,期待大家的支持。----吐寶寶要說正經事兒的分割線----臺灣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美麗島嶼。臺灣另一個著名的名稱又叫福爾摩沙,是從葡萄牙語的Formosa音譯而來,意思是「美麗(之島)」。
  • 臺灣數位音樂發展趨勢
    原先只存在於音樂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供輸臍帶,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數位運營商成功的在這個供輸產業鏈中獲得一席之地,預期在未來亦將取得更重要的角色扮演。然而面對新的音樂商務發展,版權規則、產業制度的更新建立並非一蹴可及,數位業者與音樂圈的合作默契,更需仰賴實質的互惠關係以長遠維繫,面對不斷革新的科技產業,臺灣數位音樂發展概況為何,所面臨的是哪些難題,未來運營的契機與可能性為何,將作以下分析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