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穿越者
穿越君:乾貨系列又來了,此前穿越君分享了關於美國以及韓國的電影產業發展概況,細心的同學大概就發現穿越君這批乾貨的特徵啦!沒錯,我們搜集了各地近年來電影產業發展的概況。
這麼做的原因是希望幫助廣大的電影愛好者們也就是你們更專業地了解電影產業。赤裸裸地福利啊!
在此,也提醒,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1990年代以來,臺制電影市場景氣一片低迷,1998年,臺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11部,至2006年,臺灣電影於臺灣市佔率則僅1.62%。
近幾年,新秀導演以不同方式拍攝出臺灣人的故事,使國片市場重新燃起新希望高。2008年是低迷已久的臺灣電影出現戲劇性發展的一年,臺制電影總觀影人次卻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
就票房方面,以臺北市首輪票房為例,臺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臺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臺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
因為臺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
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臺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
《雙瞳》劇照
2000年後,臺灣的國產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聖石傳說》、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臺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國片持續處於弱勢。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臺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臺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
《海角七號》劇照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臺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
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臺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臺灣破億影片;
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
2008年臺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
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
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臺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臺北市首輪院線映演臺灣影片、港陸影片暨其它外片之票房歷史統計(單位:新臺幣)
(臺灣市戲院公會所公布的只是臺北市首輪電影院的票房數字,臺灣全省並沒有統一的票房統計,但根據臺灣電影產業學者盧非易的經驗,將臺北的票房再加一倍大約就是臺灣全省的票房。這是一個平均的說法,但不同的片種又有區別,比方說功夫片會增加1.2倍來計算,文藝片除了瓊瑤之外的大概是0.8倍,因為中南部的觀眾口味差異。臺灣的學者就是根據這樣的做法來推斷大部分電影的票房數字的。)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臺灣影片數量依然稀少。
以2006 年為例,臺北市電影票房總計約26.78億新臺幣,其中臺灣電影有18部,外國影片269部;
臺灣本土片票房佔有率僅為1.62%,而94.68% 的票房份額由外國影片囊括。
由於臺灣缺乏全臺票房統計機制,只能以臺北市首輪院線票房推算,全臺票房約為臺北市的兩倍,即53.5億元。
2006年的數字只是新世紀以來臺灣電影業低迷態勢的縮影,除2008、2010年以外,外國影片的票房都達到了90% 以上,反觀臺灣電影票房,除2008 年外均低於8%。
近10年來,臺灣電影的數量和票房佔有率都遠遠低於外國影片,甚至不足外國影片的十分之一。
商業性是電影產業的基本屬性,商業利潤是衡量影片的十分之一。一個地區電影產業的發展狀況,由以上數據可見臺灣甚至難以支撐起自己的電影產業,但奇怪的是臺灣是好萊塢頗為重視的海外市場,每年都躋身好萊塢前15大輸出地。
韓國電影產業發展對臺灣電影的啟示
從1990年代起,為了救亡圖存,臺灣文化評論界連續地鼓吹"新新電影"、"新新浪潮"、"電影新勢力"等運動,企望能複製1980年代"新電影"的聲勢;"新聞局"發放的電影輔導金也每年持續加碼,到現今為止投注的現金總共超過十億元臺幣。
這一連串的救亡措施下來,結果是臺灣電影眼前的困境依舊,臺產影片的平均年產量一直約20部左右,票房佔有率平均不足百分之二。
這個現實並沒有因為什麼臺灣重大計劃的宣示而有巨大的起伏。臺灣電影振興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光影幻象"。
韓國與臺灣相仿,兩者的電影在過去均受到威權體系的管控與好萊塢的傾銷,發展根基並不紮實。在1980年代韓國電影的發展甚至遠不如臺灣。
進入21世紀,面對全球化競爭的衝擊,兩者皆把電影納入重點計劃的文化產業項目中,但如今呈現的局面是,臺灣電影持續困頓,而韓國則在亞洲市場掀起"韓流",其產出的作品不僅在國際影壇普獲肯定,而在國內市場的票房紀錄更是屢創新高,市場佔有率超過五成,竟然超越好萊塢,成為各國稱頌的"漢江奇蹟"。
探究這一起一落的現實原由,即是促使本研究開展的初始動機。
電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即是經營一條環環緊扣的產業結構鏈。這在產業內部需要具有相當實力的"領導企業"(Leading firms)去統整作運。
臺灣電影現狀分析
縱觀臺灣電影發展歷史,從武俠功夫片到鄉土電影,從「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到瓊瑤愛情片,從新電影的崛起到沒落,再到現在的後新電影時代,新新導演的異軍突起,我們不難發現,臺灣電影始終經歷著沉浮,繁華到沉寂的過程。
那麼如今的後新電影時代,能否成就一番臺灣電影的輝煌盛景,想必是所有臺灣電影人內心存在的疑問。臺灣電影如何擺脫困境,重新創造一個完美的時代,成為目前臺灣電影人共同努力的目標。
2009年初臺灣電影《海角七號》的熱映,使臺灣電影突然出現了一個短暫性的回暖,使臺灣影人看到了臺灣電影復興的希望,但這卻又是一個不可複製的例子,這樣的尷尬境地使臺灣影人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但卻為臺灣影人提供了一個反思的空間,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創作方向,回歸現實生活題材成為許多導演的共識。
臺灣新電影的發展
臺灣的新電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間作為一個整體貢獻出了52部電影,隨後他們的電影逐漸成為一種個人化的寫作。
這個期間,侯孝賢對於臺灣自己的"根性"和臺灣自己的歷史的追問,在鄉土這個起點開始發力,他的作品是"臺灣意識"強烈外現的重要歷史標尺。
而楊德昌一直關注的是一個極為"知性"的問題,也是1950-1960年代歐洲電影大師在歐洲戰後經濟奇蹟時代的一個重要"話題"--現代都市裡的人的處境。
1992年蔡明亮以導演自己的處女作亮相,從一個更為寓言和尖銳的視角開掘著臺灣都市一代的困境。
這三個人勾勒了臺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的基本風貌,構築了臺灣非主流商業電影的話語空間。
臺灣的新電影運動是在臺灣意識形態領域逐步走向解凍,臺灣的電影市場還沒有完全向外國(主要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徹底開放前,臺灣本土電影業的一次自我革新的救亡運動。
臺灣新電影運動最主要的貢獻是讓臺灣極具才華的一批電影人找到了發洩自己才華的空間,這個契機來自於對臺灣史的重寫欲望,或者說是來自臺灣自身的複雜性。
這種傾訴欲望對於各種背景的年輕創作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刺激,而後又獲得臺灣當局的"輔導金"政策的保駕護航。臺灣的鄉土和都市於是生動而且日益深邃地展現在銀幕上。
臺灣新電影運動在國際上的成功還對臺灣當局的電影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了臺灣新新電影的出現。臺灣這批電影人,在當局和電影業的雙敗中成為惟一的贏家。
臺灣的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在臺灣的電影工業結構中影響甚微,而新電影人們所自創的獨立製版公司在飄搖中也偃旗息鼓,比如最早的由侯孝賢成立的"萬年青公司"幾乎是曇華一現。
侯孝賢、楊協昌這些導演現在的拍片資金完全依賴於國外,不是日本就是法國。
他們的作品在臺灣大眾甚至是小眾的視野裡逐步消失,成為暗盒裡的拷貝,即使還有一些渴望的眼光也沒有機會使得這些膠片上的影像得以乍現,這已經成為臺灣電影發生機制的一大問題。
其實一個國家(地區)的電影政策在無力保護這個區域的電影工業體系的時侯,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支持電影作為一種民族話語權利的價值。臺灣的輔導金政策所扶持的商業電影在資金回收上還不及藝術電影可能是一個生動有趣的例證。
目前臺灣輔導金政策被要求有很大的變革,就是從只資助電影生產轉變為資助電影生產、發生和放映的全過程,讓本土電影贏得自己的空間。
臺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就是這樣存在在一個非獨立非商業的環境中,一旦電影作為話語權利受到保護成為臺灣政策的核心後,也許還會產生更為新的電影人,也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光柱把暗盒裡拷貝上的影像投向銀幕,投向一直存在的眼睛,即使眼睛的數量永遠像晨星一樣寥落。
臺灣電影的未來
臺灣電影有一個限制就是它本身的市場不夠大,表示內需不足,跟香港一樣。香港電影10年前失掉臺灣市場就開始一直往下掉,到現在還沒有起來,雖然還有內地市場,但那是另外一塊,他們還摸不著。有幾個香港片子能在內地大賣的?不多。
這其中的區隔,比如城市文明的累積還沒有辦法同步,所以沒有辦法在那邊賣。唯一的一個是周星馳,算厲害的,兩岸三地通吃。還有周杰倫,目前是兩周的天下。
不過周星馳這種導演也是少數中的少數,他有自己的特色,別人無法取代。周杰倫是酷,他的歌酷酷的,又夠聰明,有人願意投資,這個起點非常高,因為他的製片人好像做過《臥虎藏龍》,腦子是很清醒的。
臺灣電影的出路在其最好的時候沒有好好把握,現在就無法繼續。其實臺灣電影表達的內容最適合內地的,比臺灣還要適合,所以在臺灣的華人區裡面,你要扮演什麼角色,政府是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