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逍遙遊》中,惠施和莊子這對著名的好辯友有這樣一段對話:
惠施說我有一棵大,樹幹臃腫,樹枝蜷曲,工匠路過看都不看,實在是大而無用,這就像你的言論呀。莊子回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被後世尊為南華真人,他所提倡的達生忘我,萬物齊同的思想,影響深遠,沾溉後人非只一代。哲學或藝術,最終都是服務於人的,作為藝術之一的中國山水畫,其作用正如莊子所言,就像一棵大樹是給人們的心靈提供一處庇蔭之所,棲息之地。雖飢不能食,寒不能衣,看似無用,實有大用。
《創世之柱》未裝裱版
大愚在《創世之柱》中表現出的正是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去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道家思想認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體之外去認識把握客觀規律,而是需要儘可能地融入客體之內去體會、理解,使主客體完全融合,真正的美是順應自然、不受外界束縛而進入自由的一種精神境界。
《創世之柱》細節
《創世之柱》採用了以水墨為主的藝術表達方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水墨之淡雅符合道家崇尚虛靜恬淡,推崇「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境界。在《創世之柱》中,人、景、內心融為一體,自然逍遙,「遊乎四海之外」,使人沉浸在天地的美妙之中,從中領會超越自然與人生的妙道,從而得到精神的大超脫、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