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典案
4古詩三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徑、斜」等10個生字, 讀準多音字「挑」,會寫「寒、徑」等1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山行》。
3.能藉助注釋,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朋友、對親人的珍惜之情。
【教學重點】
1.能藉助注釋,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通過藉助注釋、藉助插圖、聯繫生活等方式,想像畫面,從而大致理解詩意,體會詩中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山行》
【課時目標】
1.認識「徑、斜」2個生字,會寫「寒、徑」等4個字。
2.能從古詩中描寫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
3.能通過藉助注釋、藉助插圖、聯繫生活等方式,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山行》。
【教學重點】
1.能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
2.結合注釋、插圖,聯繫生活,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結合注釋、插圖,聯繫生活,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交流古詩,體驗情趣。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積累的描寫四季景色的古詩。(學生自由交流)
2.出示課件1:描寫四季的古詩,自由朗讀。
設計意圖:
交流四季古詩引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景。
3.交流秋天:用積累的四字詞語說說這個季節的景色或感受。出示課件2:秋景圖。
4.導入課題:在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眼中,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深秋的一天,詩人杜牧駕著馬車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他流連忘返,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
5.出示課件3:古詩《山行》。學生自由朗讀。
二、誦讀古詩,初步探究。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自由朗讀,鼓勵交流。
2.閱讀與交流的要求。出示課件4:
(1)自己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3.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4.檢查交流情況。出示課件5: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
出示課件6: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③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④斜:這裡指山間小路彎彎曲曲。
⑤生:產生,生出。
⑥車:轎子。
⑦坐:因為。
⑧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⑨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⑩紅於:比……更紅。
(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出示課件7(會寫字):寒 徑 斜 霜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會寫字的?
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
3.教師示範,提示重點筆畫。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計意圖:
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體現部編版教材多元識字的理念,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對重難點生字的書寫進行指導,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三)學生熟讀課文。
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初解詩意。
1.談話激趣:杜牧在這首詩中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異常美麗的秋景圖。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們來細細地品味這首詩。
2.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詩中哪些地方表明了季節呢?(寒、霜葉)作者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什麼?(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3.這些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麼?(霜葉)
4.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麼?(霜葉紅於二月花)
5.正是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之情,作者的哪些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驚喜?(停車)
6.讓作者「停車」的原因是什麼?(霜葉紅於二月花)
在作者眼裡,深秋的霜葉有什麼特點?(霜葉紅得鮮豔,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甚至勝過春天的花,絲毫看不出秋天衰敗的痕跡)
7.詩人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裡有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這些景物構成了和諧統一的畫面。
(二)深入體會。
1.教師導言:深秋時節,天氣已經轉冷。遠處山林中,駕著馬車的杜牧正慢慢走來,首先映入詩人眼帘的是什麼?(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2.出示課件8:
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並說說看到的景物。小組結合圖片交流景物的特點。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1)「遠上」一詞寫出了「山」的深遠。
(2)「寒」字刻畫了「山」的悽清寒冷。
(3)「斜」字讓我們體會到石徑的彎彎曲曲。在虛無縹緲,白雲升騰的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幾戶人家。
4.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5.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出示課件9:(圖片)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6.學生邊觀察圖片,邊誦讀前兩句詩。
7.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描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簡筆畫。
8.教師導言:正當車子緩緩前進時,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9.出示課件10:(圖片)
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並說說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10.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11.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出示課件11:
停下馬車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霜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12.學生邊觀察圖片,邊誦讀後兩句詩。
13.鼓勵學生認真體會、感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繼續完善自己的簡筆畫。
14.引導體會:「停車坐愛楓林晚」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設計意圖:
抓住重點字詞,結合課文插圖,理解詩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鍛鍊了學生理解古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積累古詩的能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出示課件12: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板書帶朗讀節奏的古詩《山行》)
2.教師引導:詩中的斜線是朗讀節奏的劃分符號。
3.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4.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
5.教師範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
6.自由讀,練習背誦。
(四)檢查背誦,體會感情。
1.隨機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2.教師引導,體會感情:詩人用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前兩句寫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後兩句寫近景,表達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學生自選作業。出示課件13:
1.畫:畫一幅秋天的美景圖,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寫:寫一首小詩或一篇日記,用親眼所見和親身所感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板書設計】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第二課時
《贈劉景文》
【課時目標】
1.認識「贈、劉」等8個生字,會寫「贈、劉」等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
4.能藉助注釋、插圖,聯繫生活,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藉助注釋、插圖,聯繫生活,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藉助注釋、插圖,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詩句意思,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山行》一詩,體會到作者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古人喜歡秋天,他們常常吟詩作詞來讚美秋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贈劉景文》。
出示課件14:(出示詩人、題目)
想想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認讀生字:「贈、劉」等,讀準平舌音「贈」,邊音「劉」。
2.了解詩題及寫詩的背景,出示課件15: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劉景文,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當時他已經50多歲了,卻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悶悶不樂。他的好朋友蘇軾就邀劉景文到家裡做客,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蘇軾很想幫劉景文樹立信心。於是,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希望劉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這首詩就是《贈劉景文》。(板書:贈劉景文)
二、圖文結合,畫中會意。
(一)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出示課件16:
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共同正音:「贈、殘」是平舌音,「橙」是翹舌音。
設計意圖:
按照「隨文識字」的做法去落實,使識字與學文相結合。
(二)學習前兩句詩。
1.指名朗讀古詩《贈劉景文》。
出示課件17: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2.指名說說「荷、菊」這兩個字的意思。
(板書:荷 菊)
3.這首古詩前兩句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4.理解「荷盡已無擎雨蓋」。
(1)出示課件18:夏季荷花荷葉圖(板書:荷花荷葉圖)
師:同學們,圖上畫了什麼?
師:看到這麼美的荷花,我想起了兩句詩(出示課件1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老師一邊描述一邊出示課件20:荷葉乾枯圖。(重疊在荷花荷葉圖上)
師: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秋天來了,你們看荷花變得怎樣了?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荷盡已無擎雨蓋)
引導理解——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
擎:舉,向上託。
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3)反覆讀「荷盡已無擎雨蓋」。
5.理解「菊殘猶有傲霜枝」。
(1)出示課件21:菊花圖。(板書:菊花圖)
師:秋天來了,菊花開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早上還看得見霜呢。
(2)出示課件22:菊殘圖(重疊在菊花圖上)
你們看這菊花怎樣?
引導理解——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
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師:當我們感覺到天氣冷的時候,身體會怎樣?
師:那你們看看,菊花的花枝,在寒冷的環境中依然挺立著,這是一株怎樣的菊花呀?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菊殘猶有傲霜枝)
(3)反覆讀「菊殘猶有傲霜枝」。
(三)藉助圖片,聯繫生活實際,教學後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師:我們再跟著詩人一路走一路看,你會發現秋天還有更美的景色。
1.聯繫生活實際,知道古詩描寫的正是秋季,出示課件23:橙黃橘綠圖。(板書:橙黃橘綠圖)
師:除了橙子、橘子,在秋天成熟的還有哪些果實?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書:橙 橘 秋之美)
因此詩人蘇軾怎樣寫的?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2.齊讀詩句。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藉助注釋和插圖、聯繫生活、想像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在理解詩意、感受畫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幫助學生感受詩歌描繪的情景和表達的情感。
三、讀中悟情,多元吟誦。
(一)談話過渡。
同學們雖然理解了詩意,可還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味。下面老師教大家一個讀古詩的方法。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體會讀。
3.男女生比賽讀。
4.指導背誦。
(二)同學們,劉景文受到了蘇軾的鼓勵,終於嶄露頭角,後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指名背誦)
(三)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同學們,老師用課餘的時間為這首古詩配上了音樂,讓這首詩變成了一首歌曲,下面請欣賞「古詩新唱」——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設計意圖:
誦讀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同時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四、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1.出示會寫字田字格課件24:
贈 劉 蓋 菊 殘 君 橙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3.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
4.教師示範,提示重點筆畫。提醒學生注意:
(1)「殘」是左右結構,右邊是兩橫一撇,不是一橫兩撇。
(2)「橙」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橫撇,第七、八筆是小撇。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計意圖:
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於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避免囉唆無重點地「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
【板書設計】
贈劉景文
第三課時
《夜書所見》
【課時目標】
1.讀準多音字「挑」,會寫「送、挑」2個字。
2.藉助注釋、插圖,聯繫生活,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藉助注釋、插圖,聯繫生活,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出示課件25:出示《夜書所見》插圖,請學生說說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後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編一個小故事。
2.讓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來欣賞這首詩吧。(板書:夜書所見)
二、認識生字,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引導解題。
(書:書寫下來 所見:所看到的)
2.齊讀題目。
3.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出示課件26:
tiǎo
挑
(1)「挑」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讀「tiǎo」,還有一個讀音是「tiāo」,組詞為「挑擔、挑糧」。
(2)出示會寫字田字格課件27:送 挑
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
(3)教師示範,提示重點筆畫。提醒學生注意:
「送」是半包圍結構,先寫「關」,後寫「辶」;「辶」共三筆,第二筆是橫折折撇;「挑」第三筆是提,第七筆是豎彎鉤。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老師範讀,畫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出示課件28: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猜一猜詩人在想什麼。
設計意圖: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並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二是為了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一)找出詩人所見。
師:這首詩是詩人在夜晚寫下的所看到的情景,那麼,詩人究竟看到了什麼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你發現了什麼?(板書:梧葉、籬落、一燈明)
(二)藉助注釋,聯繫生活,學習第三、四句詩。
1.師生交流。
(1)出示課件29:知有兒童挑促織。(圖文)
(2)指導學生藉助注釋理解詩句。
師:注釋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師:我們藉助注釋知道了「挑促織」的意思,那麼這個「知」是什麼意思?(料想)
(4)詩人在漆黑的夜晚是怎麼知道有兒童在撥弄蟋蟀的?
出示課件30: 夜深籬落一燈明。(圖文)
2.朗讀指導。
3.齊讀。
(三)聯繫生活,理解第一、二句詩,感悟詩中的秋意。
談話過渡: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節。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最好聽。到草叢中找一找,你一定能找到。
1.讀一讀。出示課件31: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2.理解詞語,初知大意。
3.出示課件32:
(1)蕭蕭:這裡形容風吹梧桐葉發出的聲音。
(2)梧:梧桐樹。
(3)客情:旅客的思鄉之情。
4.齊讀、師範讀、齊讀。
5.出示課件33:介紹作者背景資料。師引導交流: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葉紹翁。說起葉紹翁,還有關於他的一個故事。
出示課件34:
葉紹翁是福建人,小時候被送給浙江的葉氏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家業中衰,他的父母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6.理解「客」,出示課件35: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
7.讀詩。
談話過渡:了解了關於葉紹翁的故事,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牽動著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之情。讓我們帶著這思鄉之情再讀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機械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四)指導朗讀全詩。
1.齊讀。
師:當詩人想到有兒童在撥弄蟋蟀時,詩人還會想到什麼?(學生答)是呀,也許詩人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夥伴,也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到這裡,他的思鄉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詩人,多麼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的家人團聚啊!
2.教師範讀。
3.學生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曲》)
5.指導讀古詩:讀這首詩時,要讀出詩人「想家」的感情,聲調要緩慢些。最後兩句牽動著詩人的思鄉之情,要讀出詩人的孤寂無奈。(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範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設計意圖:
朗讀古詩,配樂讀詩,是為了抒發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為了更好地把握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四、 趣味活動,強化記憶。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小組比賽背誦。
五、 拓展閱讀,增加興趣。
1.你們還讀過哪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
2.讀一讀,背一背。出示課件36:
泊 船 瓜 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板書設計】
夜 書 所 見
梧葉、籬落、一燈明
5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窪、印」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等13個字。會寫「水泥、放晴」等15個詞語。
2.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明朗、凌亂」等詞語的意思,並與同學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3.能仿照課文或「閱讀連結」,用幾句話寫出自己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
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對文中的詞、句、思想內容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了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重點】
1.通過朗讀想像畫面,感受「我」所觀察到的別樣的秋景。
2.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找近義詞等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想像課文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1.學習課文及「閱讀連結」的表達方法,用幾句話寫出自己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
2.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體會細緻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窪、印」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等13個字。會寫「水泥、放晴」等15個詞語。
2.能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找近義詞等方法,理解「明朗、凌亂」等詞語的意思,並與同學交流理解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1:法國梧桐樹(圖片)
同學們,你們見過這種植物嗎?對,它就是法國梧桐樹。
2.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出示課件2:
法國梧桐樹,大喬木,高可達20—30米,樹冠闊鐘形;幹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狀剝落。幼枝、幼葉密生褐色星狀毛。葉掌狀,花黃綠色。多數堅果聚全葉呈球形,3—6個球成一串,呈刺毛狀,果柄長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適應性強,又耐修剪整形,對多種有毒氣體抗性較強,並能吸收有害氣體,廣泛應用於城市綠化,是世界著名的優良庭蔭樹和行道樹。
設計意圖:
從形象直觀的圖片入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介紹和課題質疑,提高學生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3.談話導題。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與法國梧桐樹有著密切的聯繫。(板書課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預設:巴掌為什麼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
(2)聯繫對法國梧桐樹的介紹,請你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說一句話。
預設: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樹葉從梧桐樹上紛紛落下。
二、學習生字,認讀新詞。
1.讀準生字字音,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再讀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詞義。
2.檢查字詞。
(1)出示會寫字。出示課件3:
指名領讀,正音。「則、棕」是平舌音,「遲」是翹舌音。「緊、院、印、亂」是前鼻音,「晶、棕」是後鼻音。
(2)出示會認字組成的詞語。出示課件4:
自由讀,指名讀,正音。「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增、棕」是後鼻音。
3.自由練讀,開火車讀。
4.去掉拼音,誰能讀好?試試看。指名讀,齊讀。
5.出示課件5:你是用什麼方法理解下面加點的詞語的?交流一下。
(1)啊!多麼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
學生1:我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明朗」,「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
學生2:雨過天晴後的天空是很藍很亮的,就像洗過一樣。
老師隨即點撥:這就是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老師:這幾個自然段中哪些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明朗」的意思?
學生3:「一個亮晶晶的水窪」「一角小小的藍天」說明天空湛藍清亮。
教師隨即點撥:這就是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有時候,當通過一種方法理解不了詞語的時候,可以試著用另外的方法;有時候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方法,把難懂的詞語理解得更加透徹。
預設1:「熨帖」就是「緊貼」的意思。我是通過查字典理解的。
預設2:我用聯繫上文的方法理解「凌亂」,「凌亂」有「雜亂、無條理」的意思。
總結:我們可以使用以下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
①聯繫上下文。 ②結合生活實際。
③想像畫面。 ④找近義詞。
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標自然段,思考每一個自然段講了什麼內容。
2.給課文分段,理清層次。出示課件6:
全文共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經過一夜秋風秋雨,天放晴了,「我」背著書包去上學。
第二部分(第3至9自然段):寫「我」在上學路上看到的情景——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部分(第10至11自然段):寫門前的水泥道真美。
3.熟讀課文。
設計意圖:
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脈絡,避免機械分析,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四、識記生字,寫字指導。
1.出示田字格課件7:
鋪 泥 晶 院 牆 印 排 列 規 則 亂 棕 遲
2.仔細觀察,分析字形,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
(1)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識記。如:「鋪、泥、院、列、棕、遲」。如「鋪」,「釒」是形旁,表義,「甫」是聲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如:「排:非+扌」「規:夫+見」「則:貝+刂」。
(3)組詞鞏固的方法。如:「鋪滿、水泥、水晶、院牆、牆壁、列印、規則、排列、凌亂、棕紅色、遲到」等。
3.怎樣才能把字寫好?
引導學生觀察田字格課件,弄清每個生字的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交流:
(1)「規、鋪、泥、院、牆、排、棕」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2)「列、則 」左右結構,左寬右窄。
(3)「遲」半包圍結構,「尺」的最後一捺變成點。
師重點指導「規、印、泥」。
(4)「規」左右結構,左邊的「夫」的末捺變成點,右邊是「見」,不是「貝」。注意筆畫的穿插和避讓。
(5)「印」左右結構,第二筆是豎提,右邊是單耳旁,不是雙耳旁。
(6)「泥」左右結構,第七筆是撇,最後一筆是豎彎鉤。
4.學生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
在教學本課生字時,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漢字,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五、反饋檢查,比賽認讀。
1.師生合作,老師抽讀生字卡片,學生比賽讀,看誰讀得又對又快。
2.小組合作,給生字找朋友,看哪個組找得多。
六、交流並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1.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2.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結合圖文,展開想像,體會並描述「我」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能仿照課文或「閱讀連結」,用幾句話寫出自己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
3.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了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8: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畫面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很美)
3.(板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印在腦海裡,與同學們交流。
設計意圖:
圖文結合,導入課文,詮釋課題,感受水泥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1.指名讀,評讀。
2.出示課件9:秋風秋雨圖。讓學生談感受。
(板書:一夜秋風 一夜秋雨)
(二)學習第3至9自然段,體會「我」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談話過渡:一夜秋風,一夜秋雨之後,大自然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有了什麼新發現呢?
1.自由讀第3至9自然段,思考:「我」有什麼新發現?
2.總結。出示課件10:
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牆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書:彩色的地毯 金色的小巴掌)
(1)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圍繞「印著落葉圖案」「閃閃發光」等詞語想像水泥道的美景,作者把水泥道上鋪滿的落葉比作彩色的、閃閃發光的地毯,使普通的水泥道增添了美感。
(2)指導學生朗讀,提示語速可以稍慢些,突出「印著落葉圖案」「閃閃發光」「很遠很遠」等詞語。
(3)引導學生想像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3.這個發現令「我」非常高興,大家再來讀讀這部分課文。
4.有了新發現後,「我」是怎麼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
再讀讀第3至9自然段,讀出「我」的喜悅之情。
(三)學習最後兩個自然段。
此時此刻,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我」第一回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書:水泥道真美)用讚嘆的語氣讀讀這兩個自然段。
設計意圖:
結合圖文,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水泥道的美,培養學生感受美、鑑別美的能力。
三、拓展讀文,閱讀連結。
1.出示課件11:
從我家到小學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我放學回家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手工作坊、布店、醬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裡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zàn)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pá)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百看不厭。
2.學生自由閱讀,指名讀,教師範讀。
3.互相交流,說說「我」上學經過什麼樣的路?(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在上學路上「我」都看到了什麼?(看看那些手工作坊、布店、醬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裡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我」有什麼感受?(百看不厭)
設計意圖:
通過對閱讀連結的閱讀,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更全面地理解課文,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1)教師啟發:生活中,美麗的風景無處不在。你關注過上學、放學路上的風景嗎?
(2)學生交流,教師啟發學生拓寬思路。比如:可以寫路邊的動植物或行人,可以寫來往的車輛,可以寫裝修獨特的店面等。
(3)學生用幾句話寫寫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
(4)評議反饋,關注書寫格式。要求不宜過高,學生只要能用幾句話把景色寫清楚即可。
設計意圖:
給學生鋪設學習的臺階:一是解決寫什麼的問題,通過互動交流及教師的點撥拓寬學生的思路;二是解決怎麼寫的問題,將「閱讀連結」融入其中,為學生提供幫助。
【板書設計】
5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風 一夜秋雨
彩色的地毯 金色的小巴掌
水泥道真美
6秋天的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鑰、匙」等10個生字,會寫「盒、顏」等13個字,會寫「清涼、留意」等14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2自然段。
3.能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秋天的雨,能說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
4.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五彩繽紛」等詞語的意思。能發揮想像,仿照例句寫句子。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交流討論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秋雨的喜愛之情,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對秋雨的喜愛。
【教學重點】
1.知道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秋天的雨,能說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
2.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五彩繽紛」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課文中描寫的秋天美景,體會作者對秋雨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鑰、匙」等10個生字,會寫「盒、顏」等13個字,會寫「清涼、留意」等14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3.知道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了秋天的雨。
【教學過程】
一、欣賞秋色,激趣導學。
1.教師引述:這裡有幾個畫面,同學們欣賞一下,並說說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
2.出示課件1:
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教師一一出示有關秋天景象的圖片。
3.引導交流,喚起情感:你們喜歡秋天嗎?為什麼?
4.學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像導學:
(1)請發揮你們的想像力,說說是誰把美好的秋色帶到我們眼前的。
(2)有位朋友覺得是那清涼而又溫柔的雨把秋天帶給了我們。(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在他的眼裡,那細細的雨猶如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想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嗎?
設計意圖:
運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結合音樂感知秋天的畫面形象,化抽象為具象,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讀通課文,認識字詞。
1.出示課件2:
提出自學要求:
(1)在生字框中給生字注音。
(2)標出段落,讀通句子。把理解的字詞、句子標上記號,以備討論交流。
(3)把你喜歡的語句用「 」畫出來,並說說喜歡的原因。
(4)說說這篇文章介紹了秋雨的哪些方面。
2.學生按要求自學,批註問題或利用學習工具解惑,師巡視,了解學情。
3.學生的自學情況反饋。
(1)檢查字詞的認讀。出示課件3:
鑰匙 繽紛 一枚 勾住
喇叭 厚重 歌曲 豐收
自由讀,小組比賽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注意讀好翹舌音「匙」,「匙」在「鑰匙」中讀輕聲。「曲」在「歌曲」中讀三聲。「繽」是前鼻音,「豐」是後鼻音。
(2)鼓勵學生說說識字的方法,師適時點撥。
①熟字帶生字:「是—匙」「賓—繽」。
②形近字比較識字:「枝—枚」「句—勾」。
三、抓總起句,理清脈絡。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認真傾聽。再自主讀文,畫出自己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學生逐段讀課文,教師再指導讀得不好的地方並範讀。
讀第1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輕輕地,輕輕地」讀出秋雨的潤物細無聲,抓住「趁你沒留意」讀出秋雨的調皮可愛。為全文的朗讀奠定情感基礎。
3.學生快速讀課文第2—4自然段,說出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教師巡視指導,交流後出示課件4: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4.讓學生讀一讀,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第一句話,這樣的句子叫總起句。這種概括段意的方法叫「摘錄法」。
5.同學們,請自由朗讀這三句話,思考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秋天的雨。(學生討論,教師適時總結:顏色、氣味、動植物)
設計意圖:
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脈絡,避免機械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四、規範寫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田字格課件5:
盒 顏 料 票 爭 仙 聞 勾 油 緊 洞 曲 豐
學生自讀會寫字,觀察字形結構。
2.教師範寫,講解寫字要領。
「票」是上下結構,上半部是「西」的變形,下半部「示」的第一筆稍短。「盒、緊」是上下結構。
設計意圖:
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部編版教材多元識字,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
五、小結。
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給我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下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細細品味秋雨的美好!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說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
2.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五彩繽紛」等詞語的意思。能發揮想像,仿照例句寫句子。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秋雨的喜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導入新課。
1.聽寫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聽寫後,出示課件6:
一盒 顏料 郵票 爭著 仙子 好聞
勾住 綠油油 緊張 山洞 一曲 豐收
2.指名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導入下文的學習。
設計意圖:
對字詞和課文的複習,起到過渡的作用,為下面的理解分析作好準備。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談話導入: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麗,下面請再讀讀課文,看看秋天的雨裡還藏著什麼。
2.學生自讀: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讀通句子。
3.採用指名讀、比賽讀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三、品讀課文,感受神奇。
1.品讀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讀:有感情地把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
(2)指名多人多次朗讀第1自然段。
(3)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體悟情感:你覺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處?
(4)指名交流並讀出神奇之處。出示課件7: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
(5)激發情趣:秋天的大門被打開以後,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
2.品讀第2自然段。
(1)引導學生朗讀:秋天的大門打開後,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麼?
(2)指名朗讀後並回答。
設計意圖:
本環節巧妙地設計問題,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文中找信息的能力,為探究性學習推波助瀾。同時採用課件展示的方法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
出示課件8: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3)品讀詞語「五彩繽紛」。
①圈出課文中描寫顏色的詞語,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體會「五彩繽紛」表示顏色很多、很豐富。
②採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五彩繽紛」。
③採用想像畫面、結合課文插圖的方法理解「五彩繽紛」。
④啟發:你覺得「五彩繽紛」僅僅指顏色很多嗎?它還包含了什麼意思?引導學生明確:「五彩繽紛」不僅指顏色很多,而且表示絢麗多彩,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
(4)採取賽讀的方式讓學生欣賞性地朗讀課文,喜歡哪一句就讀哪一句,並把所描繪的景物圖片貼到黑板上。談談自己對句子的理解。
出示課件9—13:
①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把黃黃的銀杏葉比作小扇子)
②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把紅紅的楓葉比作一枚枚郵票)
③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
④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把橘子、柿子當成人來寫)
⑤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裡頻頻點頭。(把菊花當成人來寫)
(板書:給顏色)
(5)品讀文字,你覺得第2自然段中哪一句話說得格外有趣?
(6)聯繫生活,展開想像,你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寫家鄉秋天的某一景物的特色嗎?
3.品悟、想像第3自然段的內容。
(1)教師引導:誰能說說從第3自然段裡看到了秋天的雨裡還藏著什麼?
(2)學生交流。出示課件14: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裡呢!
(3)鼓勵學生圍繞「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讓學生想像秋天的雨裡還藏著哪些香甜的氣味。(板書:藏氣味)
(4)出示課件15:
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
讓學生說說小朋友的腳為什麼會被香味勾住。
(5)轉換角色,讓學生進一步想像,交流感受:假如你當時在果樹下、花叢中,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6)讓學生帶著這種美好的情感再讀第3自然段,可讓學生評賞誰讀得好,以評促讀。
4.品悟、想像第4自然段的內容。
(1)談話過渡:秋天的雨帶來了色彩和香味,它還會做些什麼呢?指名讀第4自然段。
(2)多人多次指名讀後,可讓學生說說,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會傳來什麼信息?它會對好朋友說些什麼?
(板書:傳信息)
(3)引導學生通過想像,結合自己的經驗積累,說說其他動植物是怎樣過冬的。
(4)語言訓練。出示課件16:
它告訴大家, 。小松鼠 ,小青蛙 。松柏 ,楊樹、柳樹的葉子 。它們都在準備過冬了。
先讓學生說說其他動植物是怎樣過冬的,然後討論交流放在文中什麼位置最合適。
四、總結感受,拓展活動。
1.指名朗讀第5自然段,用以評促讀的方式讓學生讀好這一自然段。
2.聯繫全文內容,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什麼說「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板書:豐收 歡樂)
3.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然後集體交流。
4.引導學生拓展活動:美麗而又豐收的秋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學了這篇課文後,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為語文園地的教學活動作鋪墊)
設計意圖:
傳授方法,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水到渠成。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板書設計】
秋天的雨
7*聽聽,秋的聲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抖、蟋」等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展開想像,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體會秋景的美,和同學交流讀後的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課文中濃濃的秋意,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再和同學交流,體會秋景的美,感受秋天的活力。
2.能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仿照詩歌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展開想像。
1.遊戲導入。
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同學們,你們想欣賞一下嗎?
下面我們做一個聽錄音猜聲音的遊戲。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然後說一說你們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錄音課件)
2.展開想像。
聽著這些美妙的聲音,你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再次播放課件錄音,引導學生想像並交流。
3.有一位詩人在秋天裡聽到了許多美妙的聲音,然後寫下了一首詩,你想聽聽嗎?
(板書課文題目:聽聽,秋的聲音)
設計意圖:
通過猜聲音的遊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音頻,配樂範讀課文。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多讀幾遍。出示課件1:
(1)讀準字音。
自由讀,指名讀。糾正讀音:注意讀準翹舌音「蟀、振」,前鼻音「振、韻、吟」,邊音「遼、掠」。
(2)識記生字。
形聲字:抖、蟋、蟀、振、韻、吟、遼、闊。
形近字比較:驚—掠
3.整體感知課文。
出示課件2:
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詩中介紹了哪些事物的聲音?
詩從兩方面寫了秋的聲音,一種是具體可感的聲音:大樹的唰唰聲、蟋蟀的
聲、大雁的叮嚀和秋風的歌吟。另一種是需要心領神會的聲音,其實是秋景給人的感受,體現在第5小節。
(板書:可感的 無聲的)
4.指名讓學生朗讀,喜歡哪一節就讀哪一節。
營造閱讀氛圍,鼓勵學生多人多次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流利。
設計意圖:
從整體入手,把握文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品讀想像,體會交流。
1.品讀第1—4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邊讀邊展開想像,說說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提示:可以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方面來想像)
2.指名讓學生進行描述,把自己想像的畫面描述得美一些。
3.感知內容:你從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哪種聲音?(可以小組合作學習,朗讀、想像、說話結合)
(1)「唰唰」,是黃葉道別的話音。
出示課件3:(相關圖片)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說:「 。」你能用文字表現出它們的飄飄灑灑嗎?啊,多美的黃葉!(板書:黃葉——道別)
(2)蟋蟀振動翅膀,「
」,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蟋蟀要到哪兒去呀?出示課件4:(相關圖片)
蟋蟀在唱著:「 。」(板書:蟋蟀——告別)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想一想它們在說什麼,出示課件5:(相關圖片)
大雁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板書:大雁——叮嚀)
理解「叮嚀」:
①找近義詞法。「叮嚀」的近義詞是「叮囑」,所以是「反覆地囑咐」的意思。
②聯繫生活實際。如:上學前,媽媽會叮嚀,要我好好聽課;生病時,媽媽會叮嚀,要我多喝水。從而理解「叮嚀」就是「反覆地囑咐」的意思。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
出示課件6:(相關圖片)
這是秋風送來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裡、果園裡……(板書:秋風——歌吟)
理解「歌吟」:可以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或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即「歌唱、歌詠」。
(5)配樂朗讀第1—3節。
5.學生評議並補充畫面,把畫面說生動,說形象。
6.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小節。
設計意圖:
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補充空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拓展想像思維的能力。四、仿寫詩歌,積澱語言。
1.教師有感情地配樂朗讀第4—6節。
(板書:聲音美妙)
2.讀後引述:聽聽,秋的聲音還有許多許多,讓我們一起聆聽每一片葉、每一朵花的聲音吧!(板書:葉子 小花 汗水 穀粒 秋天美好)仿照課文第1、2節或第3節,我們也來作一節詩吧!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展示出自己的情感。
3.播放錄音課件,說一說你聽到的哪種聲音最美。
4.學生自由作詩,在小組內交流,幾個小夥伴可以合作一首詩。
5.選代表誦讀,為學生寫的詩配上音樂。
【板書設計】
聽聽,秋的聲音
習作:寫日記
【教學目標】
1.能藉助例文並結合生活經驗,了解寫日記的好處、日記可寫的內容及日記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例文知道日記的格式及寫日記的好處。
2.了解日記可寫的內容。
【教學難點】
1.抓特點仔細觀察,具體描述。
2.能用通順完整的語句寫日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藉助例文並結合生活經驗,了解寫日記的好處、日記可寫的內容及日記的基本格式。
2.嘗試獨立完成日記。
【教學過程】
一、閱讀示例日記,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捉過魚嗎?
2.好!今天我們就來讀一篇和你們一樣大的小朋友寫的一篇日記,看一看他是怎麼捉魚的。
3.教師範讀日記,學生看課件。
4.出示課件1:
7月25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吃完午飯後,爸爸和舅舅帶我去捉魚。我們帶好捉魚的工具,來到稻田旁的河溝邊。我學著爸爸和舅舅的樣子挽起褲腿、光著腳丫,小心翼翼地下了水。剛開始我很害怕,不敢彎腰摸魚,怕摔倒被水衝走,舅舅告訴我這裡的水很淺,不用怕,我這才發現水只到膝蓋。我哈哈大笑起來,大膽地跟在他們後面開始捉魚。爸爸告訴我不要著急。我靜下心來,仔細地向前摸著,突然感覺手邊一動,就使勁兒一抓,果然抓到了一條魚。我高興地大喊:「我抓到了,我抓到了!」
時間過得真快,不一會兒,爸爸和舅舅就把小水桶裝滿了魚。我戀戀不捨地和他們回家了。
今天真是高興的一天。
5.交流:文中的小朋友捉到魚了嗎?你覺得這件事情有趣嗎?
(1)你覺得這篇日記還可以加入哪些內容?
(2)其實我們還可以加入「魚在水中遊的樣子」,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前,仔細觀察某些事物的特點,抓住特點去寫,這樣內容會更具體,場面會更真實。
6.學生發言,教師評議並總結寫日記的好處:寫日記可以幫助我們養成留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習慣,是積累習作素材的一種很好的形式。
寫日記是很有意義的事,也是很有趣的事。我們用寫日記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不管過去多久,這段記憶仍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把當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就是寫日記。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寫日記。
設計意圖:
出示範文,以談話的形式認識日記的格式,使學生了解寫日記的好處。
二、讀懂例文,初學日記。
1.學生快速瀏覽課本上的例文,了解日記的格式,思考:日記與我們以前寫的作文有什麼區別?
(1)格式不一樣:日記的第一行要寫上日期、星期以及天氣情況,然後再寫正文。(用筆在書中畫出例文中的日期、星期、天氣)(板書:日期 星期 天氣)
(2)指導學生在作文紙和條紋紙上分別寫一寫。
在第一行居中位置寫「日期、星期、天氣」,每項之間空一格。
(3)正文每段開頭空兩格。(板書:每段開頭空兩格)
2.學生再讀例文,體會文中的趣味。
(1)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則日記,把你覺得特別有趣的地方畫出來多讀幾遍,想想為什麼這樣寫比較有趣。
(2)小組交流。
(3)指名說說為什麼這樣寫比較有趣。
出示課件2:
搖牙的動作:「左搖右搖、晃動」。
對牙的描寫:「鬆動、搖搖欲墜、終於掉了」。
搖牙時的心情:「唉!怎麼辦呢?」
設計意圖:
瀏覽和分析範文,了解日記的格式,為下面學寫日記打好基礎。
三、了解日記可寫的內容,仿寫日記。
1.引導學生回憶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感。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想今天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沒有你覺得特別有趣值得寫下來的事情?
2.提煉題材:今天上體育課。
師:每天都上課,但是每天都上體育課嗎?每次上的體育課都一樣嗎?
3.同桌討論:圍繞體育課可以寫什麼內容?
出示課件3:
上課的心情 上課前的準備 上課的老師 上課的過程 上課的收穫……
提示:這麼多內容,自己多問幾個問題,再一個一個回答清楚,這則日記就有內容可寫了。寫好的日記可以帶回去給爸爸媽媽看一看,爸爸媽媽能從中了解你今天體育課的內容,這篇日記就可以說寫成功了。
4.指導寫:上課前、課堂上、下課後。(板書:上課前 課堂上 下課後)
(1)怎麼想怎麼寫;怎麼說怎麼寫;怎麼做怎麼寫。
(2)師生評議。
5.學生練寫。
同學們說得很精彩,讓我們趕緊把它寫下來吧。把剛才說的寫下來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記。(教師指導,可以用上課件出示的詞語,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出示課件4:
生龍活虎 歡聲笑語 你追我趕 遙遙領先
設計意圖:
「寫什麼」「怎麼寫」一直都是困擾學生習作的難題,日記的寫作也是如此。本環節的設計,遵循從說到寫的路徑,指導學生弄清一篇日記要寫哪些內容,按照怎樣的順序,給學生搭建習作的支架,減少學生對習作的畏懼感。
四、寫好草稿,指導互改。
1.學生練寫草稿,寫完指導學生檢查。第一遍檢查句子是否通順,自由讀;第二遍檢查錯別字;第三遍檢查標點符號。
2.同桌互評,互相幫助糾正補充。
3.學生互薦作品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4.學生修改,謄寫日記。
5.在班裡讀幾篇寫得好的日記,讓學生說說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
出示課件5:習作兒歌
多觀察能把文章寫真實;
多思考能把文章寫明白;
多修改能把文章寫通順;
多讀書能把文章寫精彩。
設計意圖:
交流內容,記住格式,先說後寫。寫後修改,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產生寫日記的興趣。
五、談談收穫,總結評價。
1.完成星級評價。
2.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把你的日記讀給家長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告訴我們要多讀書,多看看別人寫的,自己也能提高。睜大眼睛,豎起耳朵,開動腦筋,用心去感受,拿起筆記下令你感動的人和事。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寫日記的樂趣。
2.通過修改進一步掌握日記的格式。
3.逐步養成用日記記錄生活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回顧日記格式。
1.投影展示一位學生的日記,指名讓學生說說日記的格式。
2.在交流的基礎上,出示兒歌,引導學生朗讀。
出示課件6:寫日記
小小日記寫生活,正確格式要牢記;
先寫日期和天氣,再把正文寫完整。
段落開頭空兩格,標點符號用正確;
寫完以後再次讀,日記成為好朋友。
設計意圖:
將學生的日記和兒歌加以對照、回顧,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日記的格式。
二、組織交流,分享日記。
1.引導:寫日記是一件快樂的事。有時候,我們在日記中寫的內容很有趣,或者很快樂,我們可以選擇部分合適的內容與同學一起分享。
2.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願意和同學一起分享的日記。
3.每個小組推選一則同學的日記,準備與全班同學分享。
4.組織開展全班日記交流會。
(1)課件7出示要求:
①各小組推選一則日記與大家分享。
②日記的主人朗讀自己的日記,聲音要響亮。
③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了解日記的內容。
(2)各小組代表上臺朗讀日記,其餘同學認真傾聽。
(3)教師指名交流:同學的日記裡都寫到了哪些內容?
(4)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一步指導日記的選材:剛才同學們交流的日記,有的寫了發生在校園裡的事情,有的寫了發生在家裡的事情;有的同學和我們分享的是讓人感到溫暖的故事,有的同學分享了生活中的趣事……寫日記就需要多留意生活,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想法等。
(5)請同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一則日記,並說說喜歡的原因。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指導,如:有的日記寫的內容很有意思,讓人眼前一亮;有的日記用了有新鮮感的詞句,讓人聽了印象深刻。
設計意圖:
習作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養成分享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在分享中拓寬思路,交流想法,學會評價,從而感受習作的樂趣,提升習作的素養。
三、合作學習,修改日記。
1.選取一則日記,投影或課件展示,請學生閱讀,並互相討論這則日記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組織學生交流。
(1)請學生說說這則日記寫得好的地方。
(2)請學生說說這則日記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並提出修改建議。
根據學生的交流,明確:在日期和星期後面還應該加上天氣的情況,使信息更完整。
四、自主修改日記,謄寫日記。
1.引導學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日記,要求把格式寫正確,句子寫通順。
2.布置謄寫日記的任務。請學生將修改後的日記謄寫到作業本上,提醒書寫要規範,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學習評價和修改自己的日記,特別提醒修改日記格式中的明顯錯誤,使學生初步掌握修改習作的方法,樹立修改習作的意識。
五、課堂總結。
寫日記真的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準備一個精美的日記本,將每天發生的事情寫在日記本上,有空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如果你願意,可以將自己的日記和家人、同學進行交流、分享。我們還可以把自己的日記展示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定期舉行日記交流會,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板書設計】
習作:寫日記
日期 星期 天氣
每段開頭空兩格
上課前 課堂上 下課後
語文園地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
2.能寫出形容四季的詞語,並和同學交流;能說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這兩個詞語的方法。
3.能用鋼筆書寫「狂、排」等8個字,注意執筆姿勢,做到橫平豎直,把字寫規範、端正、整潔。
4.積累「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等9個與秋天有關的詞語。
【教學重點】
1.能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理解難懂的詞語,並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
2.感受秋天的特點,豐富詞語的積累。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各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
2.能寫出形容四季的詞語,並和同學交流。
3.能說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這兩個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板書:語文園地)
二、交流平臺。
出示課件1:「交流平臺」思維導圖
1.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語,你會怎麼做?
2.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看看哪個小組總結的方法最多。
3.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教師評議,並小結。
出示課件2:
(1)通過查字典理解詞語。
(2)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
一個詞語,通常由幾個字或幾個詞構成,所以我們要先分開理解字義、詞義,再組合起來就好理解了。如「忠勇」,「忠」是忠誠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釋為忠誠勇敢。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時要注意分開解釋字義或詞義時,必須理解準確,否則在合起來時就會出差錯,如:「愛不釋手」中的「釋」應該是放下的意思,如果錯誤地理解為「解釋」,那麼合起來理解時就會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3)運用換詞法理解詞語。
漢語中的詞彙非常豐富,有些詞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詞語來代替;有些詞則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詞語來進行對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結構很複雜」中的「複雜」可以用「不簡單」來代替。
(4)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讀書時還要聯繫全文,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理解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
(5)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會有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要聯繫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如:他借到一本雜誌,貪婪地讀起來。「貪婪」的本義是貪得無厭,放到句子裡卻說不通。這時想一想句子講的內容,然後再思考「貪婪」的意思,就能領會貪婪是「不知滿足,專心入迷」的意思。
(6)同義詞法。
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時,可以找這個詞語的同義詞,如「美麗」,它的同義詞是「好看、漂亮」等。(板書:理解詞語 查字典 組合法 換詞法 聯繫上下文 同義詞法)
4.教師小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看課外書也是積累詞語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閱讀中隨時隨地積累,把讀書時發現的好詞語、句子、片段摘錄到讀書筆記本上。在造句、作文的時候,經常翻閱,適時運用,這對我們掌握詞語,提高運用詞語的能力很有幫助。
三、詞句段運用。
1.詞語積累。
(1)你會用哪些詞語形容不同的季節?
(2)小組交流,組長記錄。
(3)小組匯報交流。
(4)教師評議,推薦積累。
出示課件3:
形容春天的詞語:
春色滿園 春意盎然 花紅柳綠 鳥語花香
鶯歌燕舞 百花齊放 奼紫嫣紅 繁花似錦
出示課件4:
形容夏天的詞語:
綠樹成蔭 揮汗如雨 烈日當空 電閃雷鳴
酷暑難耐 烈日炎炎 驕陽似火 汗流浹背
出示課件5:
形容秋天的詞語:
秋高氣爽 金秋時節 層林盡染 五穀豐登
瓜果飄香 金風玉露 秋風蕭瑟 果實纍纍
出示課件6:
形容冬天的詞語:
冰天雪地 風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風刺骨
寒風呼嘯 滴水成冰 鵝毛大雪 白雪皚皚
(板書:形容春夏秋冬的詞語)
(5)指名讀,齊讀,男女比賽讀。
2.句子積累。
出示課件7:
(1)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理解下面加點詞語的。
◇聽了老師的這番話,我憧憬著即將到來的一天,期待著在活動中有出色的表現。
◇小明打碎了家裡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媽媽會責備他。
(2)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3)分小組合作交流,看看能用什麼方法理解加點的詞語。
(4)小組代表發言,互相交流,說說詞語的意思和理解詞語的方法,教師評議並小結。
出示課件8:
方法一:
查字典理解詞語。
①憧憬:嚮往。
②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方法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聽了老師的這番話,我憧憬著即將到來的一天,期待著在活動中有出色的表現。
想一想句子講了什麼,聯繫句中的「即將到來的一天」「期待」,領會「憧憬」是對某事物充滿了嚮往的意思。
方法三: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
小明打碎了家裡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媽媽會責備他。
「忐忑不安」,「忐忑」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裡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釋為「心裡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形容心神不定」。
設計意圖:
師生共同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為下面理解詞語作準備。
四、課堂小結。
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難懂的詞語時,能熟練運用今天所學習的方法。多積累有關四季的詞語,並能正確地運用於習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習作水平。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 能用鋼筆書寫「狂、排」等8個字,注意執筆姿勢,做到橫平豎直,把字寫規範、端正、整潔。
2.積累「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等9個與秋天有關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書寫提示。
1.情景導入。出示一封信,內容是一位三年級的學生訴說自己寫不好鋼筆字,向老師求助。
2.啟發:進入三年級,我們要嘗試學習使用鋼筆字。那麼,怎樣才能寫好鋼筆字呢?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很重要。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
3.播放視頻,介紹使用鋼筆寫字的相關知識。出示課件9:
(1)鋼筆筆尖通常有細、中、寬三種,選用的鋼筆筆尖不能太細,也不能過粗。
(2)書寫時要注意角度,要用筆尖的正面來書寫。落筆不要太重,否則就會出現筆尖縫槽分開的現象。
(3)保持鋼筆清潔,每次吸完墨水要擦拭乾淨,墨囊要經常用水清洗,以免堵塞。
(4)使用鋼筆時,按平時寫字的執筆姿勢將筆尖稍用力下壓,保持一至兩秒鐘即可。書寫時,可以在紙下墊一些稿紙,以增強筆尖的彈性,減少摩擦。
4.指導書寫。
出示課件10。(「書寫提示」田字格中的8個生字)
(1)觀察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筆畫筆順。
(2)學生按照提示「橫平豎直」書寫,教師巡視,強調執筆姿勢,個別指導。(板書:橫平豎直)
5.優秀作業,投影展示,師生評議:在書寫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兩點。(板書:規範 端正 整潔)
(1)筆畫要寫規範、端正、整潔。
(2)字的大小要適中。
設計意圖:
學生寫字時,要先觀察,接著跟老師範寫,再臨寫。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識字、寫字,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
二、日積月累。
1.出示課件11。(「日積月累」中的詞語)
2.師範讀,學生跟讀,自由朗讀。
3.以上詞語都是描寫什麼季節的成語?(秋天)(板書:描寫秋天的詞語)
4.它們的意思分別是什麼?
出示課件12、13:(詞語解釋)
秋高氣爽:形容天空晴朗明淨,氣候涼爽宜人。
一葉知秋: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的來臨,比喻發現一點兒預兆就料到事物發展的趨向。
五穀豐登: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天高雲淡:天氣晴朗,天空雲少而高、輕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飄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種,顏色是黃色,所以稱「金桂」。而桂花開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飄香的季節」代指秋季,「金桂飄香」就象徵著秋天。
果實纍纍:形容果實多。累累,連續成串。
秋風習習:和煦的秋風暖暖地,慢慢吹動的樣子。用於晚秋的景色。
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春華秋實:華,同「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文採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係。
5.自由朗讀,積累背誦。
【板書設計】
語 文 園 地
理解詞語:查字典 組合法 換詞法
聯繫上下文 同義詞法
形容春夏秋冬的詞語
書寫提示:橫平豎直 規範 端正 整潔
描寫秋天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