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才計劃特別企劃
張琳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尹派小生
國家一級演員
2017國家戲曲梅花獎得主
上世紀八十年代,浙江省大力培養戲曲新人,從全省2000多名戲曲學員中選拔400名參加全省戲曲「小百花」會演,之後又從中精選28位苗子,組成浙江省越劇小百花演出團巡演,並取得了一系列佳績,出現了浙江獨有的越劇小百花現象。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就誕生於那個春風拂面、百花爭豔的年代。
張琳
「我還在媽媽的懷抱裡時就開始唱越劇了;」來自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的梅花獎得主、著名尹派小生張琳笑著告訴記者,「我小時候最喜歡唱的就是我家有個小九妹,還有桑園訪妻。」張琳出生于越劇發源地浙江嵊州,在那裡,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唱越劇,就是在這樣濃鬱的越劇氛圍中,張琳開啟了自己人生的越劇之路。
張琳
1991年,當時才十一歲的張琳考入了紹興縣藝術學校,老師覺得她相貌清秀、個頭又小就安排她演花旦行當,然而張琳自己卻更喜歡小生的爽朗和帥氣,所以常常自己在課外用功練習小生的唱腔和身段,終於她用自己的表現打動了老師,如願轉行成為小生專業戶。她說她很享受並且自豪能在舞臺上演繹各種各樣的男性角色,與他們一起為理想努力,為家國擔當,為愛情斷腸這也是作為一名女性演員所獨有的經歷。
張琳劇照
1994年,張琳畢業後進入紹興縣小百花越劇團。當時的紹百正處於一個積極攀登藝術高峰的上升階段,以吳鳳花、吳素英、陳飛為代表的前輩們,以文武兼備的藝術特色逐漸名聲鵲起。剛進團的張琳即便是跑龍套,總是默默地學習、充實、豐富自己。2000年浙江省青年越劇演員大獎賽則給了她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年方二十的張琳以一折《逼侄赴試》成功晉級總決賽二十強,雖然那屆總決賽中,張琳因為一個失誤失去了晉級十佳的機會,但也是那一次比賽,讓很多戲迷記住了紹興小百花有一位年輕的尹派小生。此後的張琳對更加苛刻,為了能追求完美,她逼著自己下苦功。團裡的練功房就成為張琳的最熟悉的地方,她練起功來完全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也正是這份勤奮刻苦,張琳在舞臺上也更加從容、更自信。
張琳工作照
2006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越女爭鋒」電視挑戰賽,江浙滬閩所有越劇院團都參與了這次比賽。通過海選、初賽、複賽一道道程序,最終只有二十位演員進入決賽,可謂百裡挑一。張琳在經歷初賽複賽的過關斬將後,以一段自己原創的《憶十八》亮相決賽舞臺,在之后角逐更加激烈的排位賽中,張琳以一曲古箏彈唱《春江花月夜》和自彈自唱《將進酒》驚豔全場,青春瀟灑的梁哥哥轉眼成了白裙古箏的江南女子,而這位江南女子既唱得出《將進酒》的豪邁,又唱得出《春江花月夜》的幽遠,更何況又是現場自彈自唱。張琳眾望所歸榮獲越女爭鋒的金獎榜首。張琳說:參加越女爭鋒真的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人生經歷,比賽過程真的太艱辛了,我不記得跑了多少遍圓場,汗水浸溼了多少件戲服.但是當主持人宣布金獎得主的時候,過去無以言喻的過程之苦變成了當下那刻酣暢淋漓的成功之甘,我只覺得:所有的傷痛和壓力都是值得的。
《越女爭鋒》總決賽現場
越女爭鋒後的張琳進入了一個舞臺成熟期,2008年紹百創排歷史劇《一錢太守》,是以東漢會稽太守劉寵的事跡為原型,提倡為官清正愛民的原創劇目,也是張琳首度擔綱主演原創大戲。在此之前,張琳一直演的都是巾生形象,她很擔心自己駕馭不了這樣的角色,於是她又開始沒日沒夜地全身心投入到人物世界裡去了。有時候為了練習好人物的笑聲,她常常深更半夜對著鏡子哈哈大笑,直到隔壁小演員來敲門為止。她還找來了許多歷史正劇,揣摩陳道明、張國立等老戲骨的表演,力圖找到與舞臺表演的契合點。張琳還虛心向嶽美緹老師、陳書君老師、楊小青導演等前輩老師請教,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劉寵這個嶄新的形象終於出現在越劇舞臺上。《一錢太守》的演出廣受好評,張琳突破了以往的角色類型,演出了一個傲骨冰心、剛正廉潔的官員形象,人們才發現,她那原本儒雅小生含情的眉目也可以變得英姿勃發,也可以凜凜生威。張琳在這部戲裡收穫了蛻變升華,她從談情說愛的少年書生,搖身變為肩擔道義、心憂家國的堂堂男兒,秉承著中國傳統的士大夫風骨氣度,以強大的激情和爆發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大官生的形象。《一錢太守》演出之後,榮獲文化部五個一工程獎,並拍攝成電視連續劇張琳的官生形象也為廣大觀眾所認可、喜愛。
《一錢太守》劇照
說到當年表演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劇目《屈原》,張琳記憶猶新,當天因為結石病發作,張琳在登臺前痛得無法正常站立,只能送往醫院輸液治療,而偏偏她演出的角色宋玉需要自彈自唱,劇團無人可以頂替,張琳便躺在病床上邊輸液邊讓化妝師為自己化妝。到了演出時,之前還躺在病床上昏昏沉沉的張琳,又成了臺上神採飛揚的翩翩公子宋玉。舞臺就是這樣神奇的地方,它褪去了塵俗的一切傷痛,生命仿佛得到了給養,這是有多麼深刻的愛才能如此啊。
《屈原》劇照
對於本次自己入選1111人才計劃,張琳深感榮幸卻深知責任重大。她說,人才計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提升自己的契機,唱戲對於我來說不光只是一個職業,也是一個使命擔當。做為當代越劇人,身上所需要具備的素養應該是全方位的。在戲曲界常以「技藝」二字形容表演,但技可學可練,而藝卻要靠養,與其相對應的兩個字便是「學養」。專業技術固然重要,但藝術修養也必不可少,我覺得戲曲演員也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這種專注的精神,撇去浮躁,沉潛下來,把精力放在打磨作品上。同時擔當好「傳播者」、「守書人」的角色,把越劇藝術這根接力棒傳給新一代的青年演員。
《蘇秦》劇照
舞臺上演出的傳奇很複雜,有著無數世間悲歡離合,但演員的世界又很單純,臺上臺下幕前幕後。張琳說:越劇是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唱戲讓我可以去感知已知和未知的美好,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成就感,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與寄託。陳彥的《主角》裡面有句話我覺得說得特別好:唱戲是一種修行,一種度人度己的修行,這是對戲曲人恰如其分的定義,既要修行又要布道。戲曲小舞臺,人生大智慧,舞臺神聖,責任重大,要在一方小小的舞臺上傳宗明義,這不僅是演員的責任,這也是越劇作為一種文化活體的時代屬性,聚焦真善美,傳遞正能量。
張琳喜獲戲曲梅花獎
張口贏得滿堂彩,琳漓盡致劉寵角,摘得蟾宮金桂枝,梅花清香苦寒來.這是某位戲迷在2017年張琳獲得第28屆中國戲曲梅花獎後送給她的藏頭詩。百花枝頭開,冰雪寒中見,願張琳這朵年輕的梅花繼續在風雪中吐露芬芳。
記者石磊和張琳合影
文 / 石磊
浙江省舞臺藝術「1111」人才計劃,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旨在培育當前舞臺藝術的優秀中青年人才,使其成為德藝雙馨的「名編、名導、名角、藝術名匠」,最終達到「一人提升一團、一人帶動一片、一人引領一行」的示範引領作用。
經過前期嚴格遴選,36名培育對象脫穎而出。「1111」人才計劃特別企劃,推出大型系列人物訪談「浙江舞臺新勢力」,走進培育對象的臺前幕後,分享他們的故事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