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讓粉絲期待已久的《生化危機:終章》終於上映了,靠著「十五年生化情」的噱頭,《生化危機:終章》首日零點場票房突破1500萬,單日票房達2.08億元。來自「CBO實時票房榜」數據統計,截止2月27日14:00,《生化危機:終章》票房佔比57.52%,排片佔比45.68%,86小時攬獲6.6億票房,高居同期票房榜首。
從第一部的驚悚,到第二部的驚豔,以及後來的雞肋,這部由日本CAPCOM公司開發的喪屍遊戲改編的系列電影已經綿延15年,15年的時間,讓這部電影已經從玩家電影走向全粉絲電影,《生化危機:終章》以其強悍的票房數據證明著自己的號召力。
然而,票房表現良好的《生化危機:終章》口碑卻不咋地,爛番茄新鮮度33%,豆瓣評分6.9,口碑差、票房好,難道觀眾是人傻錢多閒得慌?還是遊戲改編電影的春天來了?
和絕大多數遊戲改編電影的口碑一樣,《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在爛番茄上的新鮮度均低於35%;在豆瓣評分上,《生化危機》系列電影評分基本處在逐年下滑的狀態,尤其可以看出粉絲對第四、第五部的失望程度。然而,口碑如此差的《生化危機》系列,卻能夠擁有如此高的票房,為什麼?文創資訊認為,情懷、好奇心及刺激感成為這部電影吸引觀眾的制勝法寶。
首先,看了15年的電影終於要完結了,為了情懷,最後再捧個錢場。就路笙本人來說,為了迎接完結篇的到來,不知把《生化危機》前三部(自動忽略不知為何的後兩部)溫習了多少遍。作為喪屍電影愛好者兼有始有終的懷舊觀眾,看了那麼多年的系列電影,尤其想要支持一下,想在大熒幕上看到我們的戰神愛麗絲及保護傘公司的結局如何?由人類造成的災難該如何收場?相信不少粉絲會有和路笙同樣的想法。不過,當這部挖了15年的坑終於填滿之後,最後的彩蛋「你們全都會死在這裡」,瞬間讓路笙不淡定了,難道還沒有結束?
其次,經過被前五部電影強制刷新世界觀,不禁讓人好奇,《生化危機:終章》將如何填上自己的坑?帶著好奇心,不少觀眾走進了影院。眾所周知,《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口碑一向不好,被不少忠實玩家一再吐槽,然而,15年的時間,《生化危機》儼然已經成為一部爆米花電影,除了玩家之外,還吸引了不少觀眾的喜愛。所以,就算電影系列的天雷滾滾,也不妨礙觀眾的好奇心:一再進化的威斯克能否善終?一眾配角該如何跑龍套?戰神愛麗絲是否還在唱獨角戲?這些糾纏不清的梗,無疑困擾著不少人。當看到一再跳票的《生化危機:終章》終於上映,懷著好奇心的觀眾,也願意去電影院把自己挖了這麼多年的坑給填上。
第三,尋求感官的刺激。作為一部遊影聯動的作品,《生化危機1》延續了遊戲的恐怖氛圍。然而,隨著遊戲系列增多了動作成分,電影系列也開始淪為打殭屍的動作片。今年,《生化危機7》遊戲上線,立志要回歸恐怖主題,這無疑讓人產生遐想,難道電影系列也要回歸恐怖?雖然被縮水到99分鐘的電影讓觀眾看的有些莫名其妙,畢竟少了那7分鐘的恐怖鏡頭無疑將這部電影的恐怖值拉低很多,但是,女主米拉•喬沃維奇英姿颯爽的動作戲碼、激流而下火海瀑布引燃喪失圍城、艾薩克斯博士的「作戰分析預判系統」的震撼演示等等這些最為直接的視覺刺激也讓電影成了一部合格的商業化的爆米花電影。
於是,帶著情懷、充滿好奇心、尋求刺激感的觀眾入場了,無論後期對電影的評價如何,《生化危機6》的票房賺到了。
當《生化危機6》賺到了,是否就意味著遊戲改編電影的春天來了呢?其實不然。作為一部遊戲改編電影,《生化危機》無疑是比較成功的系列,其電影系列堪稱殭屍片的高峰。但是,《生化危機》系列的成功,並不意味著遊戲改編電影找到了出路。從1993年的第一部遊戲改編電影《超級馬裡奧兄弟》的慘敗,到2016年《魔獸》、《憤怒的小鳥》電影捲土重來,到現如今《生化危機》、《刺客信條》等遊戲改編電影的連番上映,前赴後繼的電影不少,但是真正成功的並不多。
根據國外機構統計的全球最賺錢的遊戲改編電影Top10中,除了《魔獸》、《憤怒的小鳥》穩居前兩位之外,《生化危機》系列6部電影中就有4部上榜,由此可見,成功的終究在成功,而默默無聞成為探路者的電影還是居多。然而,遊戲改編電影真的就這麼扶不起來?文創資訊認為,只有當成功引起觀眾的注意時,遊戲改編電影才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生化危機:終章》風頭正勁,強勢壓制同期上映的《刺客信條》,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玩家電影。這部電影延續了15年,其觀眾範圍顯然已經跳出了原始的玩家範疇,開始吸引更多的粉絲觀眾。而《刺客信條》想要把最吸引人的歷史故事在短短的116分鐘裡展開,很難,其全新的世界觀讓不少觀眾很難一下接受,甚至是曾經出現在遊戲《刺客信條2:探索》中的15世紀西班牙的劇情,對玩家來說也不一定能夠接觸,這就相當於原創,這樣以來,玩家和普通觀眾都太過難以接受。而《生化危機》則不同,開篇的前情回顧已然讓觀眾了解故事原委。所以,《刺客信條》這種玩家向的遊戲改編電影仍然需要一定的基礎,而已經轉變為商業片的全粉絲向電影已然跳出了玩家的坑,開始吸引了更多觀眾。
其次,吸睛的關鍵點還有「情懷」和其他。現如今,對於有著十年時間的老IP來說,情懷牌雖然已經開始爛大街了,但是對於正處於懷舊年齡段的80後觀眾來說,正對胃口。《生化危機:終章》就是將電影的「情懷」發揮到了極致:手握「十五年生化情」這一不二法寶,宣傳海報、預告片無不透露著「終結」的感傷情緒,將普通觀眾轉變為影迷和借著《生化危機7》上線吸引的忠實玩家,肯定都希望共赴「最後之約」,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還電影票」。
當然,情懷玩的最轉的還有《魔獸》,在已經有了大量粉絲的基礎上,將遊戲改編成電影,順帶把粉絲轉化成觀眾,《魔獸》打著情懷牌,吸引著觀眾高呼「為了部落」、「為了聯盟」湧進影院,中國市場更是這部電影的主力市場。這就有了《魔獸》4.34億美元票房,一半來自中國市場;《生化危機:終章》在內地的首日票房便超過了在美國一個月的票房總和。
除了情懷之外,成功引起觀眾的注意力方式還有很多種,如好奇心、恐怖噱頭等。《憤怒的小鳥》、《寂靜嶺》、《古墓麗影》等發揮著各自的特色,把觀眾「騙」進了電影院,當然其口碑也還是不錯的。《憤怒的小鳥》打著合家歡的旗號創造了一個票房奇蹟,《寂靜嶺》延續原作的恐怖氛圍,將心理恐懼渲染到了極致;《古墓麗影》借著安吉麗娜朱莉的野性氣質,拍了一部又一部;《刺客信條》則是打著法鯊的美顏盛世吸引觀眾。
第三,尊重「電影」。對於遊戲改編電影來說,其觀眾無非遊戲死忠粉和普通觀影者。遊戲死忠粉看中遊戲的還原度,普通觀影者擔心沒玩過遊戲看不懂,這種左右為難的狀態,讓遊戲改編電影品質也是搖擺不定。文創資訊認為,無論後期宣傳是打著什麼樣的口號來吸引觀眾,最終能幫助電影拿下好口碑和好票房的還是在「電影」二字,故事是骨骼,其他元素是血肉。
這就要求電影能夠會講故事,「劇情」成為重中之重。畢竟對於許多遊戲改編電影來說,與常規的電影相比,其世界觀還是十分薄弱的,導致許多電影淪落為純粹的打鬥場面,就算是主人翁擁有再強大的技能,也只能是「能打」而已,並不能做到錦上添花。
其次,在講好故事的同時,發揮遊戲公司本身的製作能力,儘可能還原遊戲中的經典元素,如《刺客信條》的「信仰之躍」、《生化危機》的變種超能力、《波斯王子》的「時間控制」等,把這些充滿想像力的「超能力」搬到大銀幕上,與劇情產生獨特的互動。充滿想像力的劇情和特技,這才是藉助電影展現遊戲的魅力所在。畢竟很多遊戲宣傳片能夠到吸引玩家,為什麼遊戲改編電影就不能呢?
好文推薦
鄭爽放飛自我遭嘲諷 粉絲會為偶像的人設崩塌買單嗎?
耽美動畫《冰上的尤裡》:不過是我愛著的你恰好是男人而已
《歡樂喜劇人》第三季收視下降,認真搞笑不好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