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四個價值」開展三線建設遺產保護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要針對三線建設遺產的特殊性,建立以產權單位為責任主體、以遺產所在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職能部門為技術服務責任主體的保護利用機制。三線建設遺產的形態、屬性、主體等,都具有不同於文物和非遺的獨特性,須在這種獨特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保護利用。

三線建設,是我國從備戰出發,以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大後方建設,主要在西部地區實施。這是一段對西部地區工業體系建立和一批工業城市興起具有「格式化」意義的國力建設史;是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具有積極作用的中華民族奮鬥史;是彌足珍貴的國家記憶。保護好、利用好這份遺產,客觀要求較為迫切,應以價值共識、價值保全、價值再生、價值聯動為理論遵循與實踐方法,進行科學謀劃和務實推動。

價值共識

要用「事件鎖定」的理論方法,作為三線建設遺產價值認知的理性基樁。三線建設,作為中國當代史的重要一頁,對於推動我國西部地區的主體功能從戰時大後方,發展成為能源資源大基地、航空航天技術集成和裝備製造的大基地,具有「事件鎖定」的作用。三線建設遺產,是因非常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與實施,而形成的現代工業遺產。三線建設,有助於西部地區蓄積發展能量,形成有效的整合與累加,使其工業等相關事業和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可能性。這是西部地區在新時代實現「彎道取直」和後發趕超的重要條件。

要跳出「現價生意」的思維模式,用「綜合效應有效累積」的思維方式,作為衡量三線建設遺產價值尺度的基準。當前,評價三線建設的效益,不能單看經濟效益,更不能糾結於當時的「不經濟」,應以它對西部地區長期發展的綜合效應和長遠影響來列式核算,即須把工業發展成就、城鎮發展成就、交通發展成就、人的全面發展成就、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成就等,列入綜合效應累積的算法之中。當前,通行的市場經濟活動合理性的元邏輯,產生於以「利己性」為公理的「現價生意」思維模式。用這種思維模式來衡量三線建設的成效,會有失公正、客觀和科學。從當今西部地區的高速度、高質量發展態勢來看,當年的三線建設無疑發揮了「前平衡」「前啟動」的關鍵作用。

三線建設遺產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資源。在三線建設開展以前,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多是偏僻荒蕪之地,文化底蘊不足。如今,這些地區,如貴州的六盤水市、四川的攀枝花市等,都變成了「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區域。三線建設遺產,是這些地區的精神力量所在、文化根脈所在。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三線建設遺產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牢固基礎;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提高其在國家戰略中的權重,爭取更多更大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清晰工業化、城鎮化的目標路徑,奮力後發趕超的可靠基礎;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的根本基礎。

 價值保全

要針對三線建設遺產的特殊性,建立以產權單位為責任主體、以遺產所在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職能部門為技術服務責任主體的保護利用機制。三線建設遺產的形態、屬性、主體等,都具有不同於文物和非遺的獨特性,須在這種獨特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保護利用。例如,三線建設遺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空間的獨特性與空間組織的知識性、資源利用的科學性與應對戰爭不利的針對性、運籌謀劃的系統性和獨立單元運作的整體性、技術設備的先進性與生產組織的嚴密性、崇高精神與純潔感情的可貴性等方面。這些都註定了不可能按照可移動或不可移動的文物保護方式來分類處理,也不可能採用傳統工藝、民間文學等缺乏法定主體主張權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來分類處理。

要開展三線建設遺產專項盤點。通過系統記述、深入研究、全面闡釋,為「三線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必要條件。三線建設遺產是一個十分龐大的以工業遺產為主的遺產群。它包含空間和空間組織方式,建造和建造的故事,技術、設備、人員和生產組織方式,研發、管理、成果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運用,人的精神意志和生活情感故事等。這些內容如果沒有進行系統記述、深入研究、全面闡釋,蘊含其中的大量信息,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價值就不可能最大化地釋放出來,高質量的利用就較難實現,三線建設遺產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也較難實現。因此,須開展多學科同步進行的系統記述、研究和闡釋,來保全三線建設遺產的形態、形式,保全三線建設遺產本原存在的品質、品位、品相。

價值再生

要構建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的平臺體系與相應主體,使遺產資源能夠通過作品化、展品化、產品化、服務化等方式,進入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渠道之內、規程之中。其中,三線建設博物館、陳列館、體驗館,是三線建設遺產保護的主要平臺;三線文化產業園、三線旅遊景區景點、三線文化創意空間等,是三線建設遺產利用的主要平臺。創辦和運作這些平臺的主體,就是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的主體。平臺建設與運作、主體培育與壯大,是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是否進入實操和是否具有實效的重要標誌,必須納入文化旅遊產業等規劃框架,切實興辦起來。

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事業和產業是共生關係,須進行整體化和同步性的規劃與實施。一方面,包括三線建設遺產在內的大多數工業遺產,是不同於文化語境中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線建設遺產中的「物遺」與「非遺」,須保持如初的「合一」才能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的事業與產業,都需要由產品、服務、渠道、品牌來實現價值的生成與倍增,生產、供給、消費每個環節都需要保證方向正確、社會認可、市場接受。因此,只保不用、只用不保和保用分開的做法,都難以實現高質量、高效益和可持續性保護利用的合理預期。

 價值聯動

要按照遺產就地、就近、就勢集群保護利用的總體原則,創新思路方法,把孤立的遺產和單一的遺產有機聯結起來,使之發揮出整體效應。要形成一批「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示範區」、一批「三線建設文化街區」、一批「三線建設遺產美麗廠區」,通過這些「關鍵節點」構建「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產業帶」,促進三線建設遺產資源富集地高質量發展。

要構建三線建設遺產文化旅遊產業同相關產業聯動、互助、簇擁發展的生態系統。要通過文態、形態、業態的組織形式優化,提升三線建設遺產地同近地旅遊景區、經濟新區、美麗鄉村的經濟聯動性。要通過三線建設遺產地同近地的道路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的升級,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社會文化聯動性,形成通暢無差別、美麗無差別、舒適無差別、活力無差別的共生發展區域。

(作者系貴州省三線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首席專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麻勇斌 吳大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推進鄉村遺產價值重塑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延續中華歷史根脈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開展,特別是鄉村遺產保護與發展備受重視。
  •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仙遊縣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
    ▲延續城市文脈  12月13日,仙遊縣風貌辦發出關於在全縣公開徵集歷史文化遺產線索的通告,面向社會徵求仙遊縣域內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建築藝術價值、科學技術價值或其他價值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線索、信息。
  • 一代人的青春之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唐寧講述三線建設的故事
    從1964年至1980年,三線建設共投入2052億元,佔全國基本建設投資40%。在交通閉塞的內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城市30個,建成了軍民品重大科研生產基地45個,通車了成昆、川黔、貴昆、湘渝鐵路等10條鐵路幹線,修建公路25萬公裡。
  • 圍繞「三個美起來」建設農村精神文明
    原標題:圍繞「三個美起來」建設農村精神文明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美麗鄉村建設的安排部署,我們緊緊圍繞「三個美起來」的目標,堅持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高水平管理,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顯著提升。   一、聚焦美的目標,用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堅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1、開展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2、建立非遺四級名錄體系;3、制定過非遺傳承人登記制度;4、建立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5、收藏展示非遺保護成果;6、建立非遺資料庫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
  • 影視「川軍」集結「英雄攀枝花」大型工業史詩電視劇《大三線》開機
    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貫穿3個五年計劃、涉及13個省(自治區)的三線建設,是鞏固國防大後方、改變生產力布局的國家戰略和偉大實踐,不僅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孕育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成為民族精神、奮鬥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 杭州打好世界遺產保護「組合拳」 讓千年古運河「經典永流傳」
    據悉,《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空間專題研究》立足於落實《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及國家、省、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確定的總體要求,更加注重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杭州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總長約110公裡,有5個遺產河段和6個遺產點,河道沿線遍布各類歷史文化遺蹟,遺產區面積達7.73平方公裡。
  • 【今日三線】王尚義--銅川地區的三線建設
    在銅川的三線建設項目主要有兩類:國防工業和國防物資儲備單位。國防工業主要是銅川的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和六號。銅川的七號、八號和耀縣的七號、十二號都是省物資儲備局管理的國防物資儲備單位。後來還有一個九號,廠子建起來了但未生產就搬走了。耀縣的二號是搞飛機破壞性實驗的,是個研究所。銅川信箱編號沒有一號,這是因為銅川石油庫(今為銅川石油公司)被視同為一號。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從「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到使命與擔當
    經過90多年建設與探索,2019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個故宮」(「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建設體系。作為明清兩代的政治中心和封建權力中樞所在地,紫禁城建築和存藏其間的186萬餘件文物是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信息含量最豐富的重大文化遺產之一,共同構成了其世界遺產價值,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具有突出的、重大的、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從文化角度而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蘇州文化遺產活態保護高度契合。首先是主題特徵高度契合,即運河文化與蘇州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據統計,蘇州水文化遺產多達2224處,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大運河有著密切聯繫。在大運河主幹水流的供給下,蘇州城區內才會出現古城河道上密匝的古橋,河岸人家汲水的古井,等等。
  • 英國遺產彩票——政府撥款之外的遺產保護之道
    這七個項目是從百餘項遺產保護項目中競爭而出,其中的優勝項目將會經過觀眾投票選出,從而獲得由英國遺產彩票基金所給予的獎金支持,用於遺產保護。在競賽過程當中,七個項目代表將分別闡述他們的項目應該獲得遺產彩票基金支持的理由,包括遺產項目對於英國國家、地方與居民社區而言的重要文化、歷史與自然等意義。
  • 良渚遺址管理區:提升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能力 全面推進遺址保護傳承...
    自「三服務」活動開展以來,浙江良渚遺址管理區主動作為、積極行動,努力在提升遺產保護管理、增強遺產活態展示、傳承利用文化價值三方面尋求新突破,將良渚文化價值與社會共享,不斷提升良渚文化影響力、世界遺產輻射力、遺址保護凝聚力。
  • 河北紅色軍工遺址保護現狀調查
    科學合理地保護好、利用好這些遺產,不僅能夠為所在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直接貢獻,而且能夠在今後更長的時間裡,為當地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發揮重要作用。2019年,國家國防科工局軍工文化建設管理部門以遴選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契機,與國務院參事室、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等機構開展聯合調研,探索總結出「三重一大」的保護利用模式,即對重要產品、重要人物、重要精神、特大事件的深入發掘和保護性開發。「三重一大」的保護利用模式為河北省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導和借鑑。
  • 淮軍圩堡唐五房圩保護規劃及工程開展情況「出爐」
    圩堡的整體規劃設計,要在深入探究圩堡文化和地域文化基礎上,了解其文化內涵,保持原有的建築風格和布局,將歷史的文化元素滲透到規劃設計中,在圩堡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內的建築和植被都要與圩堡的空間布局相協調,要充分做到對淮軍圩堡群的有效保護和適度合理利用。對正在修繕中的圩堡壕溝整治建設工程,他指出要參照周邊淮軍圩堡建築的壕溝護岸砌築工藝,做到修舊如舊,確保工程質量。
  • 電視劇《大三線》開機 再現三線建設激情歲月
    講述我國三線建設歷史的電視連續劇《大三線》6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開機。該劇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四川廣播電視臺、峨眉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天音奇林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廣安「三線」記憶之代市永光廠,日漸遺忘失落的故鄉
    1964至1978年,中國中西部的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建設,稱為「三線建設」。「三線」,指的是由沿海、邊疆地區自外而內劃分為三條線:沿海和邊疆地區為一線,川、貴、陝、甘、湘、鄂等內陸地區為三線,二線則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部地區。
  • 情牽滇越鐵路丨周洪:保護文化遺產,講述百年米軌新故
    2013年後,周洪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中,有了更多接觸和深入研究滇越鐵路的機會。「開遠市賦能米軌遺存,開設南北軌道交通列車,將文旅融合與城市公交體系建設有機結合;人字橋附近村寨發揮獨有優勢發展旅遊業,在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關於滇越鐵路的事兒,周洪樣樣關注。
  • 國家文創實驗區「創意點亮通惠河」大運河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
    近日,「創意點亮通惠河」大運河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評審會在北京設計之都大廈舉辦,圍繞通惠河沿線與運河有關的文化遺產,11個參賽設計團隊分享了平面創意設計、文創產品及包裝設計產品。活動將評選出成系列的、有針對性的、可實施、可量化生產的設計方案,對設計作品進行實物打樣,並進行展出。
  •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四個路徑
    按照部署,「十四五」時期應集中力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無疑需要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同時也必須重視和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所謂價值實現,就是企業生產的產品能夠賣出去,通過市場交換收回成本,而且能獲得一定的利潤,使生產能夠持續下去。如果產品賣不出去,產品的價值不能得以實現,再生產過程就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