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針對三線建設遺產的特殊性,建立以產權單位為責任主體、以遺產所在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職能部門為技術服務責任主體的保護利用機制。三線建設遺產的形態、屬性、主體等,都具有不同於文物和非遺的獨特性,須在這種獨特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保護利用。
三線建設,是我國從備戰出發,以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大後方建設,主要在西部地區實施。這是一段對西部地區工業體系建立和一批工業城市興起具有「格式化」意義的國力建設史;是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具有積極作用的中華民族奮鬥史;是彌足珍貴的國家記憶。保護好、利用好這份遺產,客觀要求較為迫切,應以價值共識、價值保全、價值再生、價值聯動為理論遵循與實踐方法,進行科學謀劃和務實推動。
價值共識
要用「事件鎖定」的理論方法,作為三線建設遺產價值認知的理性基樁。三線建設,作為中國當代史的重要一頁,對於推動我國西部地區的主體功能從戰時大後方,發展成為能源資源大基地、航空航天技術集成和裝備製造的大基地,具有「事件鎖定」的作用。三線建設遺產,是因非常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與實施,而形成的現代工業遺產。三線建設,有助於西部地區蓄積發展能量,形成有效的整合與累加,使其工業等相關事業和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可能性。這是西部地區在新時代實現「彎道取直」和後發趕超的重要條件。
要跳出「現價生意」的思維模式,用「綜合效應有效累積」的思維方式,作為衡量三線建設遺產價值尺度的基準。當前,評價三線建設的效益,不能單看經濟效益,更不能糾結於當時的「不經濟」,應以它對西部地區長期發展的綜合效應和長遠影響來列式核算,即須把工業發展成就、城鎮發展成就、交通發展成就、人的全面發展成就、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成就等,列入綜合效應累積的算法之中。當前,通行的市場經濟活動合理性的元邏輯,產生於以「利己性」為公理的「現價生意」思維模式。用這種思維模式來衡量三線建設的成效,會有失公正、客觀和科學。從當今西部地區的高速度、高質量發展態勢來看,當年的三線建設無疑發揮了「前平衡」「前啟動」的關鍵作用。
三線建設遺產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資源。在三線建設開展以前,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多是偏僻荒蕪之地,文化底蘊不足。如今,這些地區,如貴州的六盤水市、四川的攀枝花市等,都變成了「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區域。三線建設遺產,是這些地區的精神力量所在、文化根脈所在。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三線建設遺產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牢固基礎;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提高其在國家戰略中的權重,爭取更多更大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清晰工業化、城鎮化的目標路徑,奮力後發趕超的可靠基礎;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的根本基礎。
價值保全
要針對三線建設遺產的特殊性,建立以產權單位為責任主體、以遺產所在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職能部門為技術服務責任主體的保護利用機制。三線建設遺產的形態、屬性、主體等,都具有不同於文物和非遺的獨特性,須在這種獨特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保護利用。例如,三線建設遺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空間的獨特性與空間組織的知識性、資源利用的科學性與應對戰爭不利的針對性、運籌謀劃的系統性和獨立單元運作的整體性、技術設備的先進性與生產組織的嚴密性、崇高精神與純潔感情的可貴性等方面。這些都註定了不可能按照可移動或不可移動的文物保護方式來分類處理,也不可能採用傳統工藝、民間文學等缺乏法定主體主張權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來分類處理。
要開展三線建設遺產專項盤點。通過系統記述、深入研究、全面闡釋,為「三線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必要條件。三線建設遺產是一個十分龐大的以工業遺產為主的遺產群。它包含空間和空間組織方式,建造和建造的故事,技術、設備、人員和生產組織方式,研發、管理、成果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運用,人的精神意志和生活情感故事等。這些內容如果沒有進行系統記述、深入研究、全面闡釋,蘊含其中的大量信息,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價值就不可能最大化地釋放出來,高質量的利用就較難實現,三線建設遺產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也較難實現。因此,須開展多學科同步進行的系統記述、研究和闡釋,來保全三線建設遺產的形態、形式,保全三線建設遺產本原存在的品質、品位、品相。
價值再生
要構建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的平臺體系與相應主體,使遺產資源能夠通過作品化、展品化、產品化、服務化等方式,進入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渠道之內、規程之中。其中,三線建設博物館、陳列館、體驗館,是三線建設遺產保護的主要平臺;三線文化產業園、三線旅遊景區景點、三線文化創意空間等,是三線建設遺產利用的主要平臺。創辦和運作這些平臺的主體,就是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的主體。平臺建設與運作、主體培育與壯大,是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是否進入實操和是否具有實效的重要標誌,必須納入文化旅遊產業等規劃框架,切實興辦起來。
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事業和產業是共生關係,須進行整體化和同步性的規劃與實施。一方面,包括三線建設遺產在內的大多數工業遺產,是不同於文化語境中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線建設遺產中的「物遺」與「非遺」,須保持如初的「合一」才能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的事業與產業,都需要由產品、服務、渠道、品牌來實現價值的生成與倍增,生產、供給、消費每個環節都需要保證方向正確、社會認可、市場接受。因此,只保不用、只用不保和保用分開的做法,都難以實現高質量、高效益和可持續性保護利用的合理預期。
價值聯動
要按照遺產就地、就近、就勢集群保護利用的總體原則,創新思路方法,把孤立的遺產和單一的遺產有機聯結起來,使之發揮出整體效應。要形成一批「三線建設遺產保護利用示範區」、一批「三線建設文化街區」、一批「三線建設遺產美麗廠區」,通過這些「關鍵節點」構建「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產業帶」,促進三線建設遺產資源富集地高質量發展。
要構建三線建設遺產文化旅遊產業同相關產業聯動、互助、簇擁發展的生態系統。要通過文態、形態、業態的組織形式優化,提升三線建設遺產地同近地旅遊景區、經濟新區、美麗鄉村的經濟聯動性。要通過三線建設遺產地同近地的道路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的升級,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社會文化聯動性,形成通暢無差別、美麗無差別、舒適無差別、活力無差別的共生發展區域。
(作者系貴州省三線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首席專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麻勇斌 吳大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