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凍哭了的 四象工作室
往年呢,「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凍成狗,我在北方的暖氣裡吃冰棍」。今年的冬天,似乎一視同仁,寒潮由北向南,降溫幅度之大,直接送「全國凍哭預警地圖」上了熱搜,讓人重新樹立起對冬天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北京或有望創下21世紀最低氣溫記錄。
原本相約一起「要風度不要溫度」,有人卻悄悄裹起了厚厚的羽絨服、還偷偷穿上了加絨打底(qiū)褲(kù)。不少人將這種「屈服」歸咎於「冬天越來越冷了」,事實真的如此嗎?數據告訴我們,不管是全球、北半球、中國、國內部分城市,冬天都在變暖,只是偶爾冷一下,比如說今年。
文 | Seni Laura 圖 | 高高興興 SL
1傳統意義上,我們通常把「立冬」到「立春」之間的這段時間稱為「冬天」,大致對應11月至次年1月。美國環境信息國家中心顯示,自1881年以來,全球「冬三月」的陸地溫度在逐漸升高,平均每10年升高0.12℃,100年約升高1.23℃,尤其是1980年之後,全球陸地溫度從基準溫度附近,一路「飆升」,2020年已高過基準溫度1.72℃。(註:此處「基準溫度」是指1910-2000年的平均溫度)
就北半球的陸地而言,亦是如此,只不過升溫更快更明顯,陸地溫度平均每10年升高0.14℃。可不要小看這1、2度的升溫,大氣環流、降水、冰川、海平面等等,都會受到影響,繼而影響人類生活和生存的方方面面。
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國自然也逃不脫全球冬季變暖的影響。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冰凍圈消融加速。
2根據監測數據,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冬季氣溫便開啟了一輪「加溫」模式。在全國1月平均溫度變化趨勢中可以明顯看出,1986年後1月均溫經常徘徊在平均線以上,呈震蕩上升趨勢。藍皮書也顯示,1951年至2018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這樣的加溫模式也造就了多個冬季均溫歷史高峰,1961年以來溫度最高的暖冬前五分別是2016-2017、1998-1999、2006-2007、2008-2009和2019-2020。2016-2017年的冬季全國平均氣溫達到了創紀錄的-1.4℃,相比常年同期的-3.4℃足足高了2℃。
不僅如此,就不同城市的溫度監測記錄來看,呈現出了明顯的「南北差異」,即:雖然近年來全國的冬天都在變暖,但北方城市的變暖速度明顯快於南方城市。
我們對比了全國34個省會/直轄市/特區1880-2020年的溫度監測數據,發現哈爾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的冬天「不對勁」。
就1881-2020年之間的溫度監測數據來看,烏魯木齊平均每10年溫度升高0.34℃,為34個城市之最,而呼和浩特、哈爾濱平均每10年溫度升高0.23℃,並列為Top 2,並且哈爾濱2019年的溫度高於基準溫度3.02℃,為1883年以來最高值。北京、石家莊、太原、銀川則以0.21℃的升溫其後。(註:34個城市的「基準溫度」為1981-2010年的平均溫度)
相對北方城市而言,南方城市的冬天溫度變化沒有這麼明顯。廣西南寧的升溫速度最慢,平均每10年升高0.06℃,其後是貴陽和臺北,平均每10年升溫0.08℃,廣州、香港、澳門、海口均為0.1℃。
3升溫的同時,極端低溫事件也在減少。雖然我們總覺得冬天就是在一個寒潮緊接著另一個寒潮、絨褲牛仔褲循環上陣中度過的,不過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顯示,1961年至2019年極端低溫事件發生頻次每10年減少239站日,2019年全國極端低溫事件共39站日,較常年值偏少228站日。而另一邊,極端高溫事件近20年來明顯增多。
全球氣候變化中還有重要的一環就是降水。與溫度變化類似,降水變化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地域特徵。研究者發現,作為冬季降水的主要區域,南方大多數地區冬季降水在近50餘年間有上升趨勢,且從西向東趨勢逐漸增大。而我們從全國1月份降水異常狀況可看出,近年「異常幹」的區域則多集中在北方。
雖然今年格外冷,但百餘年的數據確實顯示,冬天總體上還是在變熱,儘管是在我們不易察覺地悄悄變熱。專家認為,就人體感知而言,在變暖背景下,一次極端冷事件將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不論是氣候模式還是觀測結果都能清楚看到極端暖事件的增加、冷事件的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冷事件不會出現,只是它的發生強度和頻率有所減少。
不僅冬天如此,其實140年來全球四季的平均溫度也在升高,這背後與「全球變暖」這件事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聽著窗外呼嘯不停的大風,感覺今日份的下班異常艱難,編輯果斷再下單兩條秋褲。
原標題:《寒潮凍哭全國 140年來冬天實際在悄悄變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