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香港都發生過全港性的大罷工,如1922年的海員大罷工、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以及1967年六七暴動時左派工會發動的罷工等。
香港工運史研究者梁寶龍曾出版《香港與中國工運回顧》等書籍,研究香港工運的歷史。
對於反修例爭議而引發大批市民響應8月5日的罷工,梁寶龍分析,以往的全港大罷工,部分是勞資糾紛,部分是政治訴求,但此次並無工會組織,全靠市民自願參與,暫時也沒有持續罷工的計畫,較為倉促;而以往的罷工多數由工會和政黨發動,用長時間罷工來迫使資方或政府,以達到訴求。
不過,他直言,香港自六七暴動後,並無全港性的罷工,今日罷工的性質、原因及歷史時空,與昔日完全不同,以往的罷工難有參考性。
以往香港歷次罷工回顧:
1922年 海員大罷工持續56日
1920年代初,香港船塢工人要求加薪,到1922年1月22日,由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領導的大罷工開始,三萬多海員、碼頭、煤炭工人參與,令香港海運癱瘓,150多艘船滯留維港內。
之後,港府戒嚴,但局勢惡化,罷工海員封鎖香港,禁止廣東各地糧食運港,並得到中國大陸相呼應。
罷工期間,有大批工人離港回中國大陸,港府停運九廣鐵路,更在沙田開槍堵截工人,造成三死八傷的「沙田慘案」。
罷工最終持續56日,由英國駐廣州總領事調停,資方同意加薪15%至30%,港府解封工會,釋放被捕工人。
海員大罷工的成功,是中國工運史的一個標誌,影響之後中國大陸多次罷工。
是次,罷工亦被指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的名字,由孫中山命名,他亦藉罷工爭取更多人支持革命。
港府事後在報告中認定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為幕後組織者,又指廣州政府處於布爾什維克控制。
1925年 省港大罷工,歷時16個月
1925年上海工潮,學生示威聲援時,被租界內的英籍巡捕槍殺,13死數十人重傷,史稱「五卅慘案」。
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香港的工會由共產黨員控制,以國民黨的名義發起大罷工,大批工人返回廣州,之後廣州的工人也相呼應,省港大罷工開始。
廣東各界大遊行,但英軍在廣州英租界內向群眾開槍,50多人死亡,史稱「沙基慘案」。
罷工從1925年6月開始,至1926年10月,歷時16個月,十多萬香港工人返回廣州、佛山等地,香港經濟受封鎖出現蕭條。
港府態度最初強硬,但之後新任港督上臺,國民政府對共產黨的態度亦轉變,國民政府解除對香港封鎖,罷工結束。
梁寶龍認為,省港大罷工是失敗的,大批回到廣州的工人,無法返回香港復工。
1967年 六七暴動
1966年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浪潮亦在1967年來到香港。當年4月,新蒲崗人造花廠爆發勞資糾紛,之後左派工會介入,罷工和示威期間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
在北京的支持下,香港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鬥委會),主任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
鬥委會呼籲全港大罷工,各行各業、包括政府在內有不少左派工會參與,罷工演變成「反英抗暴」,左派在全港四處放真假炸彈,有不少香港人被炸死炸傷,商臺主持林彬駕車時更被人放火燒死。
港英政府將事件定性為暴動,根據統計,六七暴動造成最少52人死亡,當中包括11名警務人員,一名駐港英軍拆彈專家及一名消防員,幾十名工人死難。包括200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02人受傷,1936人被檢控。暴動期間共發現8074個懷疑炸彈,以及1167個真炸彈。
回歸後,香港的多次罷工,主要是特定行業的爭取薪酬福利行動,如2013年貨櫃碼頭工潮,以及2018年的九巴車長罷工。
2013年 碼頭工潮歷時40天
2013年,數百名葵湧貨櫃碼頭的派遣工人,不滿過去15年來,一直被減薪凍薪,工資未能追回1997年的水平,工作量有增無減,當年3月月28日上演一出碼頭風雲,罷工癱瘓貨櫃碼頭。
罷工期間,職工盟更成立罷工基金,向罷工的工人發放生活津貼。
這次工潮除了職工盟的屬會協助工人外,學聯、左翼21、中大左翼等學生和社會組織也有聲援,令工潮引起社會關注。
工人一度在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母公司長江中心外駐紮,更發起「包圍逼爆長江中心行動」晚會,邀政黨、工會及外國勞工團體到場支援,喊出「全香港每個角落,都有市民遭大財團欺壓」的口號。
工潮歷時40日,令資方元氣大傷,「一口價」提出加薪9.8%,工人無奈接受,工會領袖稱之「半杯水的勝利」。
抗爭到底,各方「埋單計數」,航運業折損嚴重,工人亦損失千萬工資。
推薦也閱
1998年香港如何「救市」?
《4D肉蒲團》:拯救香港三級片的最後稻草?
裸露、暴力、粗口!香港三級片: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靚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