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後臺有人給我留言說,生活沒有動力,總感覺不是為自己而活。
這個問題也不算罕見,在職場、家庭、情感生活中,總會一不小心就失去自我。很多時候,反覆為一個事情糾結,到頭來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
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困惑。
01奴性思維
儘管現在已經打破了剝削,但奴性思維依然潛藏在多數人的潛意識裡。
奴性,源自於奴隸制度下的被剝削者。如今奴性指的是,打破剝削後,留下的心理或生理的被剝削階級的思維或行為模式。
奴性思維便於管理環境不允許特立獨行,保持沉默,逆來順受才能穩妥地生活。社會環境包容不了特立獨行,時間長了你應該擁有的權力都被剝奪,而你甚至會習慣這種狀態,開始自我審查。這種環境下,領導者便於管理。
這在很多公司都很常見,所謂的「狼性」,實際上不是包裝精美的「奴性」嗎?
老闆自己創造了一個「森林」,然後跟你說「叢林法則」,實際上一切的規則都是他制定的,你只是按照他的玩法去做的「奴」。而你樂在其中,以為自己是在拼搏人生,實際上是為他賣命。
奴性思維使人輕鬆腦力勞動其實比體力勞動更耗費元神。
有一種人是不喜歡思考的,喜歡別人告訴他該做什麼,然後自己就按照指令去做事。這樣的好處就是會很輕鬆,不需要想太多,考慮太多。但壞處也有很多,很多時候就會被當「韭菜」。
中國人的奴性思維總是與廉價勞動力掛鈎的。有些人不願意抗爭,潛意識裡總認為自己是比別人弱小的,領導是不可違抗的,但心中又有很多不滿。在領導面前點頭哈腰,背後又說領導壞話。這是不是很像讀書時,學生和老師的關係?
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領導與員工的關係早就不同於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了。
親密關係中的「奴性思維」很多人對自己的愛人、子女,總是一味地付出,甚至到了失去自我的地步。
把自己的自我實現建立在他人的人生上,不僅會導致自己失去自我掌控,而且也會讓他人不堪重負。這是一種奴役,也是一種被奴役。過分的精神寄託會讓孩子感覺崩潰,在家長失去自我的同時,孩子也被迫失去了自我,看似是「為了家長而活」。
這種不健康的親密關係,會導致孩子的個人發展失衡,極端情況下會出現輕生的念頭。
02打破奴性思維
奴性思維的養成其實很簡單。
就是讓你接受不平等,習以為常,慢慢地你就開始讚美這種不平等,然後你就開始享受不平等,最後甚至指責別人反抗不平等。
這些在生活中、職場裡,都很常見。
要打破這種思維習慣,時刻保持警惕,才能免受他人控制。每當你要為一件事奮鬥時,想清楚自己是為什麼而做,確認自我實現的價值,再為之付出努力。這會比悶頭衝讓你感覺更有動力。
作為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還談什麼人生呢?
#心理#
精彩推薦:
喜歡的人總是抗拒我,來看看有沒有這些心理
什麼樣的媽媽容易養出「媽寶男」?快來看看這些心理特徵
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什麼心理因素導致孩子變「壞」?
什麼樣的人會虐貓?來看看你有沒有這些心理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