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歲到6、7歲這一時期,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之前的發展時期。兒童出生3年後,已從一個軟弱無能的個體發展到能夠直立行走,廣泛操縱物體,進行初步的言語交際,並且能從事一些最初步的遊戲活動。(本文共560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建議收藏)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說明7歲前的教育對個人一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人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前,是感知覺、認知、智力、語言及溝通技能、社會性、人格形成發展的關鍵期。7歲之後各個方面尤其是個性傾向性基本定型,重新塑造較難。
學前期兒童教育的重點是訓練膽量,建立性別認同,培養自主性、意志力(尤其是延遲滿足)和耐挫折能力。這些都是構成個體全面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埃裡克森認為3-6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主動性。這時兒童的好奇心更強,如果成人對兒童主動探索行為和創造性想像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表現為喪失主動性,變得無所適從。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基於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國人自主性培養的關鍵:一是個體成為能夠自主選擇、自主行動的個體,同時適度依戀他人,即有正常的情感能力,是自主性與依戀性的辯證統一。二是做人做事皆有度,既不過分自大,也不過懦弱;三是既能主動應對,也能被動應對。主動應對是能積極主動處理個人遇到的事情,被動應對是指對於被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能自如應對。例如,被同伴欺侮時,明白每個人都會有被欺侮的經歷,是個人成長的必然。同時尋找對策積極應對。0-3歲自主性培養重點在於培養建立了安全感基礎上的正常依戀與「第一反抗期」自主行為的保護與支持。3歲以後則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與社會適應的要求,全方位培養個人自主性。
學前期兒童自主性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培養自信心
Coopersmith(1976)認為,自信心是指是個體做出並經常保持的對自己的評價,說明個體在何種程度上認為自己能幹、重要和有價值,表達了一種讚許或不讚許自己的態度,顯現了對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價值的信心。兒童自信心的發展是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和發展的標誌。
「自信」,作為人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品質之一,無法通過他人告誡、簡單訓練便能短期養成。建立自信的過程於無形之中。一件小事的成功,一句簡單的認可與稱讚,一次探求的大膽嘗試都在創建自我的信心,這一切都是人之健康成長的必備因素。培養兒童自信心,主要有以下幾點:
(1)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限制。給予孩子無私的愛不僅意味著接受、體貼和肯定孩子,不將孩子的行為與別人比較,還意味著將人和事分開對待。批評孩子時對事不對人,鼓勵孩子時重在鼓勵具體行為如果走向極端——對子女過於溺愛,孩子什麼都不能嘗試,其自信心會不足,變得畏首畏尾。正確的做法是在給予子女無私的愛的基礎上,讓他們成為一個敢於正視自己的生活和勇於承擔責任的人,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在以後勇敢地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接受生活的種種考驗和挑戰。
(2)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自信心發展的動力。成就感的獲得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需要。它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驅使其主動行動,克服困難並堅持不懈。幼兒自我知覺意識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強,對道德和規則的敏感性增強,開始出現一些自我評價性的情緒(如自豪、內疚和羞恥)。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成就感,可以促使幼兒獲得積極愉快的、良好的自我情感體驗,發展積極的自我評價性情緒,從而形成肯定的自我評價,增強其自我效能感,促進幼兒自信心的形成和發展。幼兒自信心與成就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會形成良性循環。
(3)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特別是對於某些方面確實不如別人的孩子,培養自信心尤其重要。其一,對於生理方面明顯有缺點的孩子,如認為自己丑、身體有缺陷、身體有殘疾的孩子,要引導其正視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並且敢於面對。其二,對於那些社會自我方面不自信的孩子,如認為自己不被別人喜歡,不討人愛,要創造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並且幫助其在某一事情上獲得成功來提高其自信心。其三,對於心理自我不自信的孩子,如認為自己特別笨,就要從鼓勵、正向看待自我、創造成功事件、積極暗示等方面提高其自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但也十分脆弱。兒童的自我就如那小小的露珠,需要成人倍加呵護,要是再經過成人的「放大」,就成為積極向上的無窮動力。
同時,我們應注意把握培養兒童自信心的「度」,防止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把兒童從一個極端推到另一個極端。如果培養出來的孩子由於過度自信而變得自負、自傲,也一樣背離了我們育人的宗旨。
2
培養獨立性
孩子3-7歲是自我形成的重要階段,是一生中培養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孩子努力想要脫離父母,自己做主。即使孩子的想法做法很幼稚,也應該鼓勵支持。在臨床實踐中,經常發現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從小就為了吸引成人注意、獲得關注而不斷努力奮鬥。這樣的人沒有真正的自我,長大成人以後社會化程度低。這是惟患精神與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要培養有自我、人格獨立的人。要做到以下幾點:
(1)減少孩子的依戀心理與行為。孩子在成長中有一個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事件――分床。孩子與父母分床分房睡的時年齡與孩子獨立性關係密切。建議3歲之後與孩子分房睡,這樣可以減少孩子依戀的心理,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促進孩子的人際關係向外發展。
(2)鼓勵、支持孩子獨立自主地做事。
首先,當孩子想做事,盡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要壓制孩子自己想要做事的意願。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在說到母親尊重他的好奇心並給他提供支持時說:「我記得我3歲的時候,突然對恐龍產生了興趣。每天我的房間都會換個風格,侏羅紀、三疊紀、白堊紀這些風格都嘗試過。牆上都是恐龍的圖片、貼紙和海報。地板和沙發上到處都是關於恐龍的書籍。媽媽還為我貼心準備『恐龍食品』,並用恐龍的聲音對話,彼此都覺得好笑。突然有一天,我的興趣又變了。受朋友們的影響,我愛上了空間站、火箭和星系。很快,我的房間就換了風格,從大恐龍變成了大爆炸。爬行動物的海報被撤掉,取而代之的是,幾乎佔領了我家所有牆面的星球們。
我甚至在浴室裡也能發現一張衛星的小照片。我媽買土豆片幫我收集一種叫作『空間硬幣』的小贈品,為此她還準備了一個收藏冊來收集它們。」美國一個小女孩立下志願,要做飛越北美洲的最年輕的飛行員。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以後,在7歲這一年,她實現了這次飛行。然而飛機失事了,與她一起遇難的還有她的父親和教練。事後,她的母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她並不因此後悔,因為那是女兒的願望,是一個勇敢而偉大的嘗試。如果一切還可重新選擇,她仍然會尊重女兒的意願。家長這種從小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做事,積極鼓勵和支持的精神值得我們思考。
其次是不培養聽話、依賴的孩子。一個聽話的孩子是沒有真正的自我的,他非常在意別人的想法,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比如,做事是為了讓別人表揚和肯定的孩子。
一個主持人在一次採訪中問劍橋大學校長:「你們希望劍橋培養出怎樣的學生?」劍橋大學校長說:「理想的學生,應該擁有極高的學術天分,刻苦學習的潛質,同時他必須有獨立人格,並在學術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去不遺餘力地驅動自己,同時擁有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一個人格獨立的人,是能夠擁有各種情感又不為情感所累的人,是在離開任何人、處在任何環境、面臨任何條件、經歷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夠快樂生活、幸福生活而不覺孤獨的人。
3
培養膽量
膽量是個人自主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膽量,也稱膽氣,《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曰:「諸將既經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 汪衛東教授認為,膽量是個體對外界事物進行判斷、作出反應等方面能力的總稱。是指個體建立在遺傳基礎之上、又與個體在應對自然與社會刺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相應能力,表現為適應力、決斷力和行動力。
中國有句古訓「才、學、膽、識,膽為先」。據美國企業家協會的調查統計,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都是精明人,但卻一定都是有膽量的人。做一個有膽量的人,比做一個有能力的精明人更難。所謂的膽量,說的是失與舍,以及對未知事物的甘心承受。這種膽量,往往是特指承受失敗的膽量和勇氣。有意思的是,英國心理學家在調查中發現,許多能人、精明人,為了成就他們所面臨的事業,長年學習和掌握的,原來都是圍繞著如何提高自己膽量的問題。
孩子膽小,長大以後的事業成就會受到影響,嚴重者可能會一事無成。膽量是可以後天培養和鍛鍊的。所以對孩子的「膽量教育」要從小抓起。
(1)創造孩子與自然和社會接觸。
要創造孩子與自然(各種動物、植物、自然現象)和社會接觸的機會。
首先,讓孩子接觸各種動物、生物、植物,充分了解各種自然現象,對於打雷下雨有正確了解。一家人出遊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當「先鋒官」。「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遇到危險地段,家長讓孩子自己判斷危險程度,然後讓他們想出化險為夷的辦法。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涉險、冒險精神不無益處。
其次,要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與人打交道。讓孩子跟各種各樣的小朋友玩,使孩子在與陌生夥伴的玩耍中鍛鍊膽量。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可以有意識地帶領孩子接觸各種人,面相和善的(或不和善的),長得比較醜(好看的或不好看)的人都要接觸,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有信心與各種人打交道。
最後,分房睡也是培養膽量的一個重要契機。孩子三歲後,可以考慮分房睡。分房睡的話,孩子最初是害怕的。家長可以在房間放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散孩子對黑夜的恐懼。在晚上睡覺前,父母會可以給孩子講個故事,或親親孩子,然後回自己臥室。也可讓孩子抱個布娃娃之類的玩具睡覺。
(2)教孩子勞動技能,學會使用工具。
「藝高人膽大」,孩子從小就學會了生存技能,長大了就不會怕這怕那。家長從小就要教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及電器。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應學會用這些工具,有什麼東西壞了,你就可以自己動手去修理。」工具包括鋸、刨子、銼刀、螺絲刀、鉗子等。父母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
在美國,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可教他們使用煤氣灶和洗衣機。家裡東西無論哪裡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孩子6、7歲時可以自己做飯,邀請小朋友來家中舉辦「PARTY」,孩子會親自下廚。
(3)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要注意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訓練。家長平時帶孩子上街時,可隨時隨地教給孩子交通規則並囑咐相關注意事項,說明怎樣走危險,怎樣走安全。家長還要告訴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辦公電話、報警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練膽並不是讓孩子從小就膽大妄為,無法無天,而是讓孩子從小就遠離懦弱性格,遇事敢闖敢為。所以,必要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也應同步進行。
總之,我們要培養有膽量的孩子,是迅速決斷、果斷行動,做事不畏縮,勇於承擔責任的人,而不是培養魯莽冒失、不計後果的衝動行事者。所以,鍛鍊孩子的膽量更是要讓孩子學會掌握做事的分寸,既不能凡事退縮,也不能膽大妄為,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
4
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自主性訓練
培養學前兒童的自主性,實踐是第一位的。家長和教師可以在與孩子接觸的點點滴滴中,有意識地進行自主性訓練,培養孩子主動應對與被動應對能力。我們要培養既能主動應對事件,也能被動應對各種事件的人。
主動應對是指導積極主動地處理個人遇到的事情,對於東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孩子尤其重要。因為中國孩子總是被強調要聽大人的話,不提倡孩子去影響成年人。可實際上,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很多需要主動應對的問題。如,孩子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就應該發揮自主性,積極主動影響父母,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有,有的孩子父母鬧離婚,並沒達到非離不可的程度,孩子就可以做父母溝通的紐帶和橋梁,緩解父母之間的矛盾。被動應對是指對於被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能自如應對。如,被老師冤枉時,應明白每個人都可能會有被別人冤枉的經歷,沒什麼大不了,同時積極尋找對策應對。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人際關係的應對訓練
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如何面對各種人際和社會情境,特別是比較複雜的人際關係情境。如,當父母吵架時,孩子如何有效應對?首先,告訴孩子父母吵架也是正常的,是他們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內容,並不可怕。其次,引導孩子主動在父母中間做解決問題的和平使者,通過向父母傳達一些他們不好直接說的話,促進父母儘快和解。
(2)非優越自然環境和生活情境應對訓練
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正確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非優越的社會情境。如孩子生長在身處環境惡劣的地方,或成長在貧窮的家庭中時,要培養孩子坦然面對,並將此作為磨練自己意志和增長閱歷的資源。這種教育思路可以延續到18歲乃至成年。
(3)提高被動應對能力
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被動應對的能力。如,孩子與小朋友玩時被欺負怎麼辦?這是每個孩子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事兒。要告訴孩子一生有各種各樣的經歷,被欺負也是這些經歷中的一種,每個人都會遇到。知道自己被欺負的感受,了解難過和委屈感也是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這樣會豐富孩子的各種感受,以後就不願欺負別人。同時,積極想辦法應對此事。
總之,在學前期,如果成人對孩子主動探索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並引導孩子發揮積極性和自主性,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孩子就會發展起主動性,將來可能成為一個敢擔責任、積極應對、富於創造的人。
來源|《發展教育學》(內容有修改)版權歸原創
作者|單志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