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備與亮非舊),沒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裡,只當作一般士人接待(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座談完了,眾人散去,只有諸葛亮留了下來。劉備也不問他想說什麼,順手拿起一根犛牛尾巴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便說,將軍的雄心難道就是編犛牛尾巴嗎?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尋常人等了,就說這是什麼話!我不過是「聊以忘憂」罷了。——《品三國(上)》第一百四十九頁
在上面這段話之中,有一句話(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尋常人等了)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要問一句:那時,劉備知道諸葛亮不尋常嗎?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諸葛亮,劇照,陸毅(飾)
我們先來看一看史書記載。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魏略》記載,劉備在樊城屯駐。這時候,曹操剛剛平定河北,諸葛亮知道荊州將是曹操下一個進攻的目標,而劉表性格「緩和」,不懂軍事。諸葛亮於是向北拜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劉備因為諸葛亮年輕,便把他當作一般士人來對待。宴會結束後,眾位賓客都離開了,只有諸葛亮留了下來。劉備也不問諸葛亮想說什麼。劉備喜歡用犛牛尾巴編工藝品,便順手編起來。諸葛亮於是對劉備說:「將軍應該有遠大的志向,難道只是喜歡用犛牛尾巴編工藝品嗎?」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一般人(備知亮非常人也),於是放下犛牛尾巴回答說:「這是什麼話!我只不過是用它來忘記憂愁罷了。」諸葛亮問道:「以將軍看來,劉表與曹操相比,那一個更厲害呢?」劉備說:「劉表趕不上曹操。」諸葛亮又問:「將軍您自己與曹操相比,又怎麼樣呢?」劉備又說道:「我不如曹操。」諸葛亮說:「現在兩人(指劉備、劉表)都趕不上曹操,將軍手中只有士兵幾千人。用這些人來抵擋強大的曹操軍隊,是一個好辦法嗎?現在荊州的人很多,但是擁有本地戶籍的人很少。因為如此,政府徵調,他們內心非常怨恨。將軍您可以告訴劉表,去做一件事:給那些流民都上本地戶籍。這樣,荊州才可以富強起來。通過這件事,劉備知道諸葛亮是一個人才,便用上客的禮節來對待他。
上面的譯文只是讓大家了解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為了不影響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我將原文摘在下面。
原文如下: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對於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稱之為「登門自薦」。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在本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那時,劉備知道諸葛亮不尋常嗎?)。在一般人看來,我此舉是無事找事。不論是《魏略》,還是《九州春秋》,這兩本史書之中都有明確記載。其中,我一度懷疑的部分(「備知亮非常人也」)也寫得明明白白。
我想問一問自己:難道我的看法真的錯了嗎?我現在仍然是半信半疑。我懷疑這句話是假,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有較為充分的理由。下面,我就詳細的來說一說我的個人看法。我們來看一看我究竟是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
(圖)《三國》劇照
第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是由人來寫的。犯錯誤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既然這樣,那麼人在寫書過程之中就不可避免的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下面,我們就來舉一個例子論證一下。我們現在是在探討三國,就來說一說與其密切相關的史書《三國志》。《三國志》是晉代人陳壽所著。陳壽出生於蜀漢的巴西安漢。他年少之時,曾經拜譙周(「譙周誤國」說的就是他)為老師。公元280年,晉朝滅掉東吳,全國實現統一。陳壽參考相關史書記載,精心整理,用十年的時間寫成《三國志》。陳壽是一位良士。他治學嚴謹、秉筆直書。雖然是這樣,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史書《三國志》之中出現錯誤也在所難免。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問題。據《三國志·武帝紀傳》記載,曹操是「漢相國參之後(漢代初期相國曹參的後代)。查閱相關史書,我們知道曹操的「祖父」曹騰是西漢初年曹參的後代。這與曹操何幹呢?曹操的父親曹嵩只是曹騰的養子,不是其的親兒子。兩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由此看來,曹操不是「漢相國參之後」。「漢相國參之後」一處記載應為詐語。這是《三國志》中的硬傷!
對於讀書,我們並不要「隨波逐流」、「聽之信之」,而是要具有大膽的懷疑精神。我們在讀書時,應該多問一個為什麼。
第二點,記載未出正史。關於諸葛亮「登門自薦」一說並不是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正文,而是裴注所引的《魏略》。這一段記載在《魏略》、《九州春秋》之中都有記載。對於史書,我們有相關分類。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屬於正史,而《魏略》、《九州春秋》這兩本書屬於野史。正史與野史是有很大區別的。說白了就是一點:正史所記載的史實可信度較高,而野史的可信度較低。正史好比是市場上的正宗品牌,而野史就是那些「山寨貨」。我們知道陳壽治學是十分嚴謹的。他在整理史書材料,只選用可信度較高的,對於那些「水貨」直接淘汰。在這其中,諸葛亮的「空城計」被淘汰就是一個有力的代表。陳壽喜歡與看好諸葛亮,但不並等於什麼亂七八糟的材料都要用上。在選取時,陳壽是十分謹慎小心的。正因為如此,其所著的《三國志》才會如此精短。
第三點,一句話不能代表什麼。在諸葛亮「登門自薦」一說之中,記載可謂清清楚楚。在諸葛亮登門自薦以前,其與劉備是互不相知的(即「備與亮非舊」)。此時,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在宴會之後,諸葛亮主動留了下來。劉備不問諸葛亮為什麼要留下,便開始編起工藝品。這時,諸葛亮說:「將軍應該有遠大的志向,難道只是喜歡用犛牛尾巴編工藝品嗎?(即『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在這以後,史書上的記載就是「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一般人(即『備知亮非常人也』)」。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不可能。大家現在就把自己當作那時的劉備。大家自己想一下,劉備在諸葛亮說完那句話後就知道其不是平凡人嗎?這是不可能的。從這裡看來,這段史書記載之中作者硬生生的將自己的個人理解加入其中了。理解可以加入,但也要符合邏輯。這樣以來,就引出了我的第四個理由。
第四點,史書有文學。首開史書之中有文學的人是大家所熟知的司馬遷。在其所著的《史記》之中,司馬遷用文學筆法寫歷史。正因為如此,史記之中的很多文章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之中。司馬遷開創了用文學寫歷史的時代。後代許多人紛紛效仿。記載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魏略》(或者說《九州春秋》)都多多少少受到《史記》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備知亮非常人也」這句話就被記載在了史書之中。
劉備在那時不可能知道諸葛亮「非常人」。再說,劉備也不是神,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陳壽說曹操「漢相國參之後」是《三國志》中的硬傷。你只要細讀與揣摩《三國志》,就會發現許多硬傷。這次我就不在這裡提了,以後有時間定會細說。
原標題:《三國志》硬傷和劉備不是神!
*作者:李玉廣,90後歷史作家,已出版圖書《皇帝的微博》、《微信民國》。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