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安徽凌家灘遺址:玉石文化獨樹一幟 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

2020-12-22 中國小康網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縣城向南約40公裡處的一個幾公裡崗地上,5000多年前孕育了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的凌家灘文化。

11日,記者跟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來到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探秘長江中下遊巢湖流域迄今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凌家灘遺址。

1985年秋天,含山縣長崗村村民在崗地上挖坑葬墳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玉器,便報告給當地文物部門。經過試發掘和專家論證,1987年,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大幕正式開啟,凌家灘遺址的神秘面紗被逐步揭開。

經過30多年的發掘,總面積超220萬平方米的凌家灘遺址,發掘面積共4780平方米,發現祭壇1處、墓葬68座、環壕2處、大型紅燒土塊遺蹟1處;出土文物22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貴文物1100多件。

截至目前,安徽已完成凌家灘遺址區域系統調查面積300餘平方公裡,勘探面積100萬平方米,發現田王、李崗、單王橋等遺蹟點,進一步明確凌家灘遺址整個聚落的結構、社會組織、經濟形態和人地關係。

其中,有許多發現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專家無法給予解答。

安徽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授吳衛紅舉例說到,在凌家灘出土的玉人身上發現了直徑比髮絲還細的微孔,而且所有鑽孔的摩擦痕都十分規整、平行,這在當時是怎麼做到的,現在還不得而知。「有的玉人不僅穿衣戴帽,而且佩戴首飾,這顛覆了我們對遠古人茹毛飲血、光膀打獵的傳統認知。」

吳衛紅說,凌家灘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地位,在玉器的多元材料、磨製與切割技術、肖生玉的複雜類型、陰刻線琢磨工藝、原始宗教信仰和「天地四方」的概念等許多方面獨樹一幟,成為東亞遠古文明手工業技藝的標竿和驕傲,同時對當時氏族社會的組織結構與國家形態的出現,產生了重大影響。

走進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裡面有凌家灘墓葬祭祀區、研學旅遊基地、文物陳列館、文物修復中心等,全面展示了凌家灘遺址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中國各級文物部門斥巨資打造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吳衛紅認為,「30多年發掘4000多平方米,揭秘凌家灘遺址還需要幾代考古人的繼續努力。」

近日,安徽凌家灘遺址發掘工作再次啟動,主要發掘地點位於崗地南端的紅燒土密集分布區。記者在紅燒土考古發掘現場看到,數十名身穿紅色馬甲的考古工作人員在對紅燒土層進行清淤。不遠處是三三兩兩的民居。

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現任領隊張小雷介紹,本次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採取分段揭露的方式,即每隔10米左右布一條長30-40米、寬2米的長探溝,以了解宏觀布局。同時按照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審批意見,揭露至紅燒土層面即停止下挖,組織相關領域專家論證後研究提後續工作思路。

該項發掘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到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

張小雷說,有專家猜測凌家灘遺址是一座古城,這次發掘的紅燒土區域,可能是一處大型的公共建築。「這些說法都需要對凌家灘遺址整體布局的摸底和進一步發掘,這也是下一步我們的工作重點。」

相關焦點

  • 高古玉這篇就夠了:龍山、卑南、大溪、凌家灘文化玉器的鑑定特徵
    ,其重要的意義同樣不可低估,可憑此在中國古代玉器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從出土玉質禮器的墓葬數量之多來看,神木石峁遺址在龍山文化時期曾有一個巫覡集團居住。 這為研究史前各文化間玉器風格的影響、長江中下遊地區玉器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及大溪文化玉器的淵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四)凌家灘文化玉器
  • 【臨夏文物春秋】 中國三大玉系之一:齊家文化玉器賞析
    以下文章來源於民族日報 ,作者新媒體編輯部 民族日報主流媒體 權威聲音 關注熱點 服務群眾中國三大玉系之一:齊家文化玉器賞析 ——以積石山縣新莊坪遺址出土玉器為例中國的玉石文化源遠流長
  • 揭秘安徽凌家灘玉龜卜問吉兇的神器
    現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在中國,烏龜這種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兩棲動物,被賦予了太多的文化內涵。在考古學上,最著名的要數殷墟刻在龜甲上的文字——甲骨文。而距今約5600~5300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也很著名。 這件玉龜是第四號墓出土的,發現在墓主人的腹部。
  • 凌家灘玉版玉龜告訴你
    圖為凌家灘出土玉版2018年初,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在央視開播,其中一集講述故宮收藏的凌家灘出土的玉龜和玉版。究竟它們是如何發現的,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作為曾經在凌家灘遺址工作22年、5次主持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的領隊,我很願意和大家講講考古發掘背後的故事。凌家灘遺址是1985年發現的,1987年5月進行第一次試掘。
  •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內含宇宙之謎,考古家:至今無人參透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1985年,安徽含山縣某一個村莊中,一個村民的母親去世了,他的心情十分的悲傷,但逝去的人是再也無法回來了。村民帶著鋤頭,到村子北部的土崗上挖掘墓穴,沒想到一挖,第一鏟子就帶上來一些石器,再挖竟然帶上來玉器。村民也顧不上悲痛,回家就聯繫了當地的文物局,說自己可能挖到古代的東西了,叫考古人員來看看。
  • 從古玉看史前文明,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開幕
    △韓昌晟會長介紹展覽情況本屆收藏文化月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指導,中國收藏家協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全國民辦博物館聯合會主辦,中國收藏家協會事業發展部、深圳市收藏協會和深圳市國學文化研究會承辦。
  • 安徽一座5000年古墓,出土一隻「玉龜」,專家:這是最早的八卦圖
    導讀: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村的村民在一處高崗上修墳時,意外挖出了很多石器,當地考古部門經過勘探後發現這是一處古代遺址。但由於經費有限,一直到1987年夏天,考古隊才進駐對遺址展開發掘工作。考古隊首先在被村民破壞的地方開始發掘,結果很快就發現了一座大型墓葬。
  • 南陽黃山遺址又有新發現:這塊獨山玉料,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
    繼上個月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平臺驚豔亮相後,該遺址又有了新發現!  12月14日,在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山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馬俊才「及時快報」了一個重要信息:在該遺址漢墓下發現了仰韶文化早期的玉石工匠墓,一同發現的還有獨山玉玉石原料。這一重要發現可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
  • 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動之「玉成中華系列展」開展
    你好臺灣網12月15日消息(記者 慧清 特約通訊員 陳健)作為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動內容之一的「玉成中華系列展」近日在深圳龍崗文博展覽館開展。開幕式現場(你好臺灣網 圖)「玉成中華系列展」共分「玉成中華——史前文化玉石器綜合展」、「主要文化地域古玉器所用玉材標本展」、「史前文化古玉器琢治工藝推演展」三部分,從選材、製作到成品,以倒序的形式向大家完整展示史前古玉石器的成器過程,展示與展演相結合,以玉石器為原型,探索發現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使大家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是由各個民族文化互相交流
  • 安徽發現神秘「玉人」,專家鑑定後不可思議,直言這是微雕技術
    每一次的考古都能為我們揭開許多未知的歷史謎團,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歷史文化,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現代的科技如此發達,何必再去和古人較勁呢?的確我們現在的科技愈加的發達,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古人就比我們現代人要笨。
  • 玉文化
    一、玉的審美探析 1、《說文解字》玉文化審美探析起始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對中國文學以及其他文化領域都有深刻影響,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心理中一個重要組成。而這些美學要素結合起來,不禁會使人感嘆玉石乃天地之精華,進而在崇敬、景仰之餘產生神秘的美感,這種神秘的美感與宗教等相互聯繫,更加深了人們對玉的既愛又敬、不平凡中又蘊涵神秘的獨特審美趨向。「玉器時代」的玉器是中華民族自己的藝術,是由遠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歷史、社會風貌最為全面和深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藝術的奇葩。
  • 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八)古玉
    295、玉神像。泛龍山文化,高5㎝,陝西長安張家坡17號西周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這些在西周遺址出土的神像,雖然被定為龍山的作品,但仍不能排除是西周時期的仿製。石家河文化。巴爾先生舊藏。之所以定為石家河文化,是因為這隻神像冠部另外雕有虎頭的造型,所以這是「虎方」的標誌。當然虎頭在整個造型當中處於從屬的地位,它只是作為主神的守護神之一。
  • 考古中國:論史前及夏時期的硃砂葬——兼論帝堯與丹朱傳說墨香中華
    [16]與之相似的例子也見於安徽含山凌家灘墓葬,該遺址87M4填土中夾裹有紅色顏料,經拉曼光譜測試分析確定為硃砂。[17]該墓葬屬於凌家灘遺址第二期,絕對年代下限為距今5300年左右。[18]墓葬填土夾裹硃砂的類似例子也見於湖北荊門龍王山墓地M10,屬於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19]這幾例墓葬的年代均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目前所知硃砂用於下葬填土最早的例子。
  • 萌芽小記者通訊社採秣小學支社小記者走進凌家灘、褒禪山開展研學...
    步入凌家灘研學旅行基地,小記者們紛紛被一棟棟具有年代感的建築所吸引。在導遊和帶隊教師帶領下,小記者們陸續走進凌家灘文明探源展示館、凌家灘農耕文化體驗館、4D影院、凌家灘學術報告廳和林家灘書局。遊覽參觀,觀看宣傳片,閱讀書籍,聆聽導遊員介紹,使用儀器體驗……小記者們對凌家灘文明起源、發現和考古發掘歷程有了具體直觀的了解,也充分感受中華文明的絢麗燦爛。 小記者們還走進林家灘遺址現場,探尋這座千年遺址的秘密,遺址的部落祭祀區、生活工作區、墓葬區等再現,引起小記者們極大地興趣,小記者們一邊遊覽,一邊與工作人員互動交流。
  • 雲林最新景點"湖山水庫" 還可參觀史前文化遺址
    ▲湖山水庫在開發時,發現了兩處史前遺址。(圖/取自雲林縣政府水利處官網)雲林縣政府當初在開發水庫時,發現了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將其取名「古坑‧大坪頂遺址」,更規劃了遺址與生態教育的園區,想來參訪湖山水庫也不需事先預約,但還須謹記及遵守參觀事宜和路線,另外還可到湖管中心的展覽室,會有志工導覽並由專人詳細解說。
  • 溧陽市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玉石類文物鑑賞
    新石器時代·玉圭(一級文物)  新石器時代·帶柄石錛(一級文物)  新石器時代·玉璜(三級文物)   ■江蘇溧陽 黃誠  江蘇省溧陽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幾何中心地帶,境內自然地理環境優越,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地域
  • 中國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斷髮紋身」的先民就在古越大地上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史前文明。從跨湖橋文化到良渚文化,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高峰。它們是蒙昧與文明的最初分野,是古老東方文明的前奏和第一道曙光。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把這個文化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
  • 中國玉石文化的歷史淵源 玉器的寓意是什麼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浙江餘姚的良渚文化更是一種典型的玉石文明。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幹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 已成功舉辦兩屆的深圳收藏文化盛宴再次開鑼
    「玉成中華——史前文化玉石器綜合展」「主要文化地域古玉器所用玉材標本展」、「史前文化古玉器琢治工藝推演展」三部分,從選材、製作到成品,以倒序的形式向大家完整展示史前古玉石器的成器過程,展示與展演相結合,以玉石器為原型,探索發現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使大家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是由各個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不是某一個民族獨自創造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們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化,各民族應該團結起來,齊心協力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