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8)

2021-03-01 塞伯坦600號


超時空要塞

1982年10月,繼永井豪、富野由悠季之後,以河森正治、美樹本晴彥、大野木寬、板野一郎、平野俊弘為代表的第三代機器人動畫製作者們,帶著他們的第一部作品《超時空要塞 Macross》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這部可謂登場即巔峰的作品,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機器人動畫黃金年代。這期我們就詳細講一講這部作品和它關聯的一些人們。

 

Studio NUE的第二代成員和《高達世紀》

從1973年動畫史上第一次接外包《英勇無敵號》的機械設計工作開始,Studio NUE由於自己的才能和沼本清海前輩的照應,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科幻界和動畫界小有名氣。他們組織的每月粉絲座談會 Crystal Convention也逐漸熱鬧起來。後來在業界大有名氣的人物比如天野喜孝、出渕裕也曾露面過的這個小小聚會上。有一個小團體因為其對科幻作品的見解和才華逐漸開始受到當時NUE成員重視。這些來自慶應大學附屬高中的學生愛好小組中,有後來成為插畫家的美樹本晴彥、成為漫畫家的細野不二彥、成為動畫劇本家的大野木寬和森田繁,以及成為跨界神棍的河森正治。自然而然地,這些人在高中畢業後就掛名在Studio NUE打工,其中有不少就直接成了NUE的第二代成員。

<河森,森田和一代成員宮武一貴在和2019年的一次展會上>

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各類動畫機設或包括戴亞克隆在內的玩具機設,這些第二代成員們製作的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高達的設定集《高達世紀》(Gundam Century)。這部發表在同人誌《Gun Site》的同人設定集,經過NUE社長松崎健一的補充和安排後,成為了高達以及機器人動畫史上第一部有著詳細考證的設定集作品。

《高達世紀》可以說對整個高達,特別是UC宇宙,做了非常全面和基礎的設定,包括米諾夫斯基物理學之類的作品中的科學也作為科學體系做了非常詳細解說,現今高達續作製作時必定會參考此書。舉兩個小例子。

1990年河森正治參與《機動戰士高達0083》機設的時候,在企劃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嶄新的點子,結果日升的製作人員捧著《高達世紀》查了查,告訴河森說:「這個想法有違《世紀》的設定。」河森回憶道:「沒想到10年前的自己給我挖了坑。」

森田繁在參與99年《倒A高達》機設和考證會議的時候,與會人員提起米諾夫斯基物理學在劇中的展開。森田聽得津津有味:「這個設定好複雜好講究,誰想出來的?」答:「20年前的你啊。」

兩個劇本

1980年,這些在NUE打工了兩年大學生們,參與了由企劃公司With Corporation發過來的一個製作動畫劇本的活。如果成功,這將是NUE主編的第一部電視動畫。成員們花了2年時間慢慢打造了一部叫做《屠殺者們》(Genocides) 的作品。

 <《屠殺者們》的早期設定稿,可以看出當時並未打算設計成真實戰機>

這是一部非常具有寫實風格的作品。劇中主角們操作有腳戰鬥機GERWALK被捲入核戰後國家之間紛爭中,整體類似同期山浦栄二的硬派動畫。不過當時山浦作品尚未流行,金主玩具商高德並不買帳。在作品被勒令修改後,河森他們想了一個特洛伊木馬的辦法,瞎編一本能過的劇本等過了以後在製作前再慢慢改回《屠殺者們》。於是幾個人趕了幾晚,就編了一本叫做《Mega Lord》的雜燴劇本,基本上玩具商喜歡什麼就往劇本裡塞。想要《宇宙戰艦大和號》是吧,來個星際母艦;想要《高達》是吧,GERWALK以外再加個機器人Battroid模式;長浜三部曲打外星人,沒問題,我們也打外星人,還打特別大隻的;再不濟母艦裡搞個城市,還會變個巨大機器人;女主角?來個當時流行的偶像歌手人設,最好還是中華料理屋的看板娘…

結果如河森們所願,高德的企劃們對這個劇本非常滿意(後來高德還因為少壯派主推機器人玩具、管理層主推母艦玩具發生了公司內部鬥爭)。這部動畫差點完全按照《Mega Lord》原汁原味的拍出來,河森等人急忙阻止並將《屠殺者們》的寫實元素重新加回劇本中。經過反覆折騰,最終這部定名為《超弩級要塞》(這時候還不叫「超時空要塞」)的作品敲定了製作。

<上映前的海報,仔細看左上角還是保留著舊題目《超弩級要塞》>

然而就在快定稿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負責整體組織的企劃公司With Corporation因為內部重組退出了,結果這部作品就成為了Studio NUE主導製作的第一部動畫。之後在廣告商Bigwest和高德的協助下,NUE找來了常年合作的石黒升和他的班底,再加上龍之子的外包作畫人員,七拼八湊的動畫項目就開始啟動了。

Bigwest當時的社長叫做大西良昌,這人做了幾件不明智的事,其中一件就是將這部作品的海外發行權賣給了龍之子,龍之子又將和其他幾部動畫一起一股腦賣斷給了一個在美國開高檔電影院的生意人。另外大西提了兩個意見:一是因為他喜歡莎士比亞,固執地要把《麥克白》(Macbeth)加入劇名,不過因為這個名稱已經被註冊,只好改一個發音成Macross;另一個是「超弩級」的「弩」字小朋友念不來。於是劇名就被改成了《超時空要塞Macross》(Mega Lord的名稱後來作為艦名出現在Macross的OVA中)。

 <初期的拼裝系列玩具是由今井科學和有井製作所共同開發銷售的>

作畫、縮編和加長

相對於其對科幻界和動畫界的影響力,Studio NUE主導製作的動畫較少。這主要因為其對機設的繁瑣設計和沿用到動畫中絕不妥協修改的態度。這體現在Macross中主要就是戰鬥機的狗鬥(Dogfight)和人物的更衣畫面。以狗鬥為例,當時機器人動畫的戰鬥場景多類似超級機器人大戰遊戲的戰鬥畫面,一邊機器人做個動作,鏡頭一切另一邊機器人做個反應。但Macross的戰鬥場景不僅同時出現多架敵我戰機,而且戰鬥還是在立體空間中遠程發生的。這給作畫人員帶來的負擔很大,前期的劇集經常碰到作畫趕不上進度的情況——實際上第1話就沒趕上放送日期。

人手不夠,也是作畫趕不及的一大原因。和其他成員一樣,做人設主擔的美樹本之前並未接觸過動畫製作,造成部分製作人員不滿退出。結果NUE找到了當時還是學生團體的DAICON FILM來湊人手,其中就包括了山賀博之、庵野秀明、前田真宏、貞本義行這些後來GAINAX的核心成員。

不過對作畫的考究也造就了例如諸如「板野馬戲團」的優秀畫面。另外庵野秀明用3個月時間Destroid Monster這個巨大機器人的一個行走分鏡,也成為了Macross的作畫代表。

<讓巨大的東西緩緩動起來,這一繪圖手法一直跟隨庵野秀明到後來的巨神兵和EVA>

作畫進度慢,製作進度趕不上放送進度,《超時空要塞 Marcross》最後只能從預定的39集縮短到27集。導致的結果是本來在後期出場影響戰局的另一波外星人監察軍無法登場。這也最終導致了林明美一首歌讓天頂星人喪失戰役的劇情。

然而由於收視率和口碑在放映途中好的爆棚,在贊助商高德的強力要求下,又增加了9集(戰後篇),雖然補了很多設定,但劇情卻圍繞著戰後修修補補和各種會議,有很強的硬拖痕跡。

 

後續作品和衍生作品

對作畫上的不滿最終在劇場版爆發出來。在有了充足的預算和人員之後,1984年的劇場版《超時空要塞:可曾記得愛》誕生了。這部作品可謂20世紀80年代日本動畫作畫的巔峰。其跟隨著當時的盜版VCD進入國內,讓國內觀眾第一次知道《太空堡壘》以外原汁原味的Macross世界。

<曾經索尼娛樂等企劃拍Macross好萊塢真人電影版,河森也為此赴美,之後因為版權糾葛沒有實現>

Macross的後續作品和衍生作品有很多,而且關係錯綜複雜,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超時空系列:超時空要塞以後,由Studio NUE策劃和劇本的另兩部作品:1983年的《超時空世紀》與1984年的《超時空騎團》是冠名「超時空系列」的後續作品。但這三部作品不在同一時間線和世界觀,且除了美樹本晴彥做了第二部人設,超時空要塞成員鮮有參與製作。除了「三段變形與美少女」這個概念互通外,沒有多大的聯繫。

Macross II:Bigwest主導製作的同一世界觀的第一部續作,但由於河森正治和Studio NUE的未參加,雖然銷量尚可,但口碑一般。

<由於沒有河森正治的參與,Macross II的機設風格獨具一格。上圖為萬代推出的Hi-Metal R系列的VF-2SS>

Macross Plus/Macross 7/Macross Zero/Macross Frontier/Macross Δ等:河森正治和Studio NUE參與的正統續作。

<目前的主要Macross系列劇作。除了右上角的Macross II之外,其他均有河森正治的參與>

<Macross的眾多劇作也帶來了大量的可變戰機機體,而這些機體大多也都被玩具化。上圖依次為初代Macross中的VF-1J、Macross Plus中的YF-19、Macross7中的VF-19S、Macross Zero中的SV-51γ、Macross Frontier中的VF-25F、Macross Δ中的VF-31J>

Robotech(太空堡壘):龍之子以版權買斷方式,將Macross賣給金和聲後、又相繼賣了《超時空騎團》和《機甲創世紀》這兩部作品。金和聲將其剪輯改編後推出的3部曲系列(一說是當時美國各地有線電視臺要求動畫播放劇集必須65集以上,所以不得已而縫合)。至於為什麼金和聲不按照原來的超時空三部曲的順序來改編呢?那是因為《超時空世紀》不是龍之子而是「東京Movie「製作的。

 

對之後機器人動畫的三個影響 

偶像聲優的產生和發展:林明美的聲優飯島真理被稱為元祖偶像聲優。在Macross之前並沒有聲優像她一樣作為偶像被捧紅並出碟、出道成為歌手。之後的聲優特別是女性聲優的偶像化越來越廣泛,甚至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被固定下來。這些都是從Macross開始的。

 <飯島真理的出道專輯,當時還未流行聲優cos劇中角色>

機設的真實性:關於河森正治的考證資料很多,特別是對於劇中主要戰機VF的設計過程,有著多部本人的訪談和記錄資料。但翻譯君個人來講還是有兩點需要強調一下。

第一,VF-1並非是一開始以F-14大雄貓為標的而設計的。河森本身是從慶應大學工學部機械工學科出身(退學)的,因此他對於飛機形態外形是否合理有很高的要求(曾經因此大改過MP-03紅蜘蛛玩具的設計)。相應地,對於變形成飛機時的機器人各部位收納是否合理也有很高的要求,VF-1最終被設計成類似F-14大雄貓的飛機,是因為河森發現F-14底部的雙引擎中間分的比較開,有足夠的空間收納機器人的手臂。所以將飛機形態向F14貼近。這種對變形的徹底的合理性追求影響了後面所有的變形機器人動畫,甚至連高達系列(Z高達)也不例外。

<實際的F14飛機底盤>

第二,除了VF-1以外,初代Macross中幾乎所有機體都是宮武一貴設計的。包括Macross母艦本身,和幾乎所有的天頂星人飛船和戰鬥囊等。他也參與了之後每一部Macross續作的機設。

<宮武一貴的風格是仿生化和穿戴化,稍後上映的他的主要作品《聖戰士登霸》的機甲就讓人回想起天頂星人>

 

對戀愛和主人公的描繪:提到Macross就想到三角戀和修羅場。不過當時這麼設定是有一定原因的。動畫放映時已經到了20世紀80年代,河森他們和富野、山浦差了十歲左右,其對動畫主人公的描述更加有血有肉和社會化。男主人公在富野、山浦的筆下是彷徨、自我中心和高攻擊性,像卡繆(Z高達)克林(太陽之牙)那樣衝動暴躁、害人喪命、不負責任的,都能以年輕之過(若さゆえの過ち)一句話來收拾。但一條輝卻是嘻嘻哈哈的享受在母艦城市中的生活,為了泡妞偷開飛機帶出去看風景。這也可看作主流思潮從20世紀6、70年代(鬥爭的年輕人)到80年代(物質的年輕人)的一種轉變。

同樣地,女主人公如林明美,經常感情用事、容易衝動和發小脾氣;早賴未莎也常在感情和理性之間衝突,並在一些不適時的時候表現出女性的一面。這些女性真實而又可愛,並不像某些男性作者臆想出的完美化身。(相反地上一代動畫人描繪的女性就非常完美、性徵特化或充滿母性,比如宮崎駿的早期作品)。所以隨著這些描繪的改變,男女主人公之間自然會產生複雜的感情糾葛,而並不是在劇設時開會定下來三角關係那麼簡單。

 

最後,雖然發稿晚了一天,還是要祝河森正治生日快樂,請在今年把說好的新作吐出來。

下期預告:機器人動畫黃金期和其帶來的深淵

相關焦點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1)
    無論是小學門口有賣的百獸王貼紙,或是課間和小夥伴玩的變形金剛香菸牌子,亦或是路邊小攤上賣的SD高達橡皮擦,雖然買不起什麼貴重的玩具,但翻譯君小時候依然接觸了大量的日本機器人動畫產品。不過除了業內人士,很少人會系統的了解多如繁星的日本機器人動畫,事實上國內正式引進的動畫也只是整個龐大陳雜作品群中的一隅。很多人比如翻譯君較全面的接觸整個日本機器人動畫還是通過《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2)
    為了對之後的巨大機器人的根源進行比較清晰的闡述,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鐵人28號」這臺機器人是舊日軍的實驗兵器(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惡人是戰後日本動畫的常套手段,宇宙戰艦大和號也是同樣的思路),由於開發途中受到事故被掩埋以後,在當代被發掘。而當時離二戰結束不過10年(56年連載開始),對作為兵器描寫的機器人依然是非常真實的。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3)
    漫畫的蓋塔更加成人向,流龍馬是個空手道瘋子,經常把人打的半死,而神隼人更是一個密謀刺殺日本首相的恐怖分子,這些設定在動畫的時候都被淡化了,畢竟動畫依然停留在兒童的簡單是非觀基礎上。而突破這一步的,正是接下來要講的長浜羅曼羅卜系列。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7)
    本期從特佳麗的歷史和幾個關鍵人物著眼,講述日本機器人動畫的另一個故事。女孩的特佳麗1954年東京葛飾區一個叫寶木塚町的地方,31歲的佐藤安太創立了一家「佐藤塑料製作所」的小工坊。兢兢業業做了5年的塑料雨披等小生意後,他看中了充氣塑料膜的前景,打算開發一些充氣坐墊之類的小產品。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6)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機器人動畫的主要贊助商(包括已經關門或被合併的)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5)
    左上那個手拿草稿的禿頭就是當時的富野>這份企劃對標的並不是當時任何一部機器人動畫,而是同樣由日升參與製作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目的是想和大和號一樣走進電影院。據此,整個企劃是對當時以魔神Z系列為代表的主流機器人動畫的反襯。包括長浜三部曲在內的當時主流機器人動畫都已經非常刻板模式化,基本每一集單獨完結,片尾出現一個「被幹掉的敵方機體」然後再推進到下一集。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4)
    他們承接製作了的由東映企劃,長浜忠夫執導的3部(準確來說是3部半)的機器人動畫:即《超力電磁俠孔巴特拉V》、《超電磁機器人波魯吉斯V》、《鬥將戴莫斯》讓人耳目一新,讓機器人動畫能夠續命到1979年的下一次革新。
  • 日本科幻動漫簡史
    日本科幻動漫簡史文/Sharalyn Orbaugh
  • 日本「機器人動畫」陪你度過了多少歲月?
    日本的「 機器人動畫」 已有數十年歷史,數十年間它們以擋不住的勢頭席捲全球,甚至成為日本獨特文化的關鍵詞之一,這一切,想必就是因為它們不單單是動畫,更是日本人對人類、宇宙、未來等的看法,是他們無窮想像力的化身。   20 世紀60 年代   20 世紀60 年代時,日本的機器人動畫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的類別。
  • 淺談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的發展史
    最近日本知名IP遊戲超級機器人大戰X登錄了知名遊戲平臺Steam,雖然可能有的人會對這款遊戲感到陌生,但「合體、變形、機器人…」,這樣的詞對我們來說應該並不陌生。而在acg文化中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特殊且具有魅力的一種分支,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去簡單了解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發展史吧!
  • 淺談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的發展史
    而在acg文化中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特殊且具有魅力的一種分支,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去簡單了解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發展史吧!《鐵人28號》可能在現在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有些陌生,但是其經典程度不容小瞧,它是橫山光輝1958年出版的漫畫作品,後來於1959年製作廣播劇,1960年後又陸續拍攝了真人特攝版、動畫及真人版電影,是日本動畫史上首部巨大機器人動畫。
  • 日本動畫(電影)雜談:七、動畫?特攝?美少女?機器人?我全都要!
    說到日本最優秀的動畫監督,可能眾說紛紜,但超一流的動畫監督裡必然有「痞子」庵野秀明的名字。
  • 日本二次元動畫,當呆萌少女遇見了好色機器人
    》,講述了一個機器人在路上搭車,偶遇一個膚白貌美大胸圍的妹子,妹子好心讓機器人上了車,兩人在閒聊的過程中機器人自動分析了妹子的三圍,並且在確認妹子有Ecap的瞬間精神抖擻。果不其然,聊著聊著一人一機找了個景色優美的湖邊駐紮下來,妹子這豪華房車讓機器人興奮的夠嗆,東瞅瞅西看看,終於,在浴室前,一邊嚷嚷著自己頭暈一邊使勁兒拽人家的浴簾。在成功拽壞之後,機器人老司機的表示,我實在太累了要進入休眠模式了,你別管我,該幹嘛幹嘛。妹子真真是「胸大無腦」,隨即在機器人面前開始脫衣服,準備沐浴。
  • 日本動畫史記(十六)SUNRISE||真實系機器人動畫第一人高橋良輔
    在SUNRISE當中最擅長真實系機器人動畫的其實不是富野,而是高橋良輔。八十年代末期,少年戰鬥漫畫突然走紅,東映製作的JUMP系動畫都很受好評,機器人動畫也基本走到了一個瓶頸,無論怎麼製作都擺脫不了玩具廠商的幹涉,經常遭到腰斬,而且市場也越來越不好,日本泡沫危機影響越來越大,他們的重心逐漸轉向青少年。
  • 一人推薦一部機器人動畫
    我就斷言他想看神經刀機器人動畫(因為希德尼婭的騎士裡面有人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這一設定)。於是有了這次推送,本來真的想做神經病機器人動畫推薦,不過最後還是決定正經一點,無論熱門冷門,都可一推,順便看看大家的安利功力。就算讓大家推薦正常的機器人動畫,理由肯定也很不正常吧?本次收錄9位朋友的推薦,以後應該還會有(笑)。1.《全金屬狂潮》(系列)
  • 從《桃太郎》到《火影忍者》——日本動畫發展簡史
    從1917年日本第一部動畫片《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誕生開始,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這一階段是日本動畫發展最初的創始階段。1917年(大正6年),由下川凹夫製作的日本首部動畫《芋川掠三玄關·番之卷》完成,並於1月在東京淺草電影俱樂部公映。同年,幸內純一製作的《塙凹內名刀之卷》和北山清太郎製作的《猿蟹合戰》相繼公映,這三人被稱為日本動畫之父。
  • 日本1比1還原高達機器人 高約8米可真人進行駕駛操控
    日本1比1還原高達機器人 高約8米可真人進行駕駛操控時間:2020-09-26 22: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1比1還原高達機器人 高約8米可真人進行駕駛操控 高達可以說是日本動畫IP中影響力十分巨大的一個品牌,在全球範圍內都有著大量的粉絲群體。
  • 賽博朋克簡史:新世紀的復甦,為什麼說日本人功不可沒?
    賽博朋克簡史:新世紀的復甦,為什麼說日本人功不可沒?在上一篇賽博朋克簡史:從《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到《神經漫遊者》,【大象看戲】梳理了賽博朋克的前期發展,了解到賽博朋克的源頭,以及「賽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所創作的「賽博美學《聖經》」《神經漫遊者》。
  • 鋼鐵之魂不朽之軀 淺談日本巨大機器人動畫的發展史
    最近日本知名IP遊戲超級機器人大戰X登錄了知名遊戲平臺Steam,雖然可能有的人會對這款遊戲感到陌生,但「合體、變形、機器人…」,這樣的詞對我們來說應該並不陌生。
  • 日本奇幻動畫發展簡史
    於是,在日本動漫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中國元素,比如最常見的包子頭、旗袍、中國美食等,在「龍珠」系列中,甚至直接借用《西遊記》大背景與孫悟空形象。如今的日本動畫已經走向國際市場,並吸引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忠實粉絲,顯然單純的模仿不可能造就當下日本動畫的成績。那麼,為什麼這些動畫作品能同時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