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在家吃什麼?──讀葉怡蘭 《日日三餐,早午晚》

2021-02-07 DJ鄧蔓

本期歌單

1. Mondialito---Voile de Larmes

2. Zazie&Philippe Rombi---La Vie En Rose

3. Celine Dion--Us

  

 

  安徒生有篇童話,叫「牧豬人」,講一個貧國王子易容喬裝,混入富國的皇宮當牧豬人,他手巧,做了一隻奇妙的小鍋,用十個吻賣給公主。這鍋子有多妙呢?第一,煮開了會奏樂;第二,把手指伸進鍋裡冒出的蒸氣,就能聞到城裡各個爐灶的味道,知道每戶人家在吃什麼。

 

  於是公主和侍女煮著鍋子,玩得不亦樂乎,「我們現在全知道誰家在喝甜湯和吃煎餅,誰家在吃稀飯和肉排啦。這多有趣啊!」(葉君健譯本)

 

  故事的結局是,牧豬人原來是「男性的復仇」,經他設計陷害,不愛夜鶯愛玩具,膚淺拜物的公主,最後被國王怒逐出宮。教訓先別管了,重點是那隻鍋子,我小時候讀到那段,百思不得其解,非常納悶:這有什麼好玩的?幹嘛知道別人在吃什麼啊?

 

  幾十年後,我終於懂了,不是因為成長,是因為網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臉書IG,微博推特,每時每刻,嘈嘈切切絮絮叨叨,都在講吃的。這是個大「食」代,流涎四濺,口沫橫飛,自己吃什麼,別人吃什麼,是最重要、最有感、最熱烈的議題。

 

  安徒生寫這篇,本來在譏諷公主耽溺於物,庸俗虛榮,卻也預言了一百七十年後的現象,這鍋子不就是味覺的臉書,另加iTune?不過Hold住先,別立刻跳入慣性的大敘事(grand narrative),挑起高眉往下俯看,批評這是淺薄無聊,瑣碎物化;拜託,我們好歹來到21世紀,觀念起碼要像手機,不時就得下載更新,別跟古人一般見識好嗎?

 

我們這個時代,權力解體,意識豹變,論述開枝分岔,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  消長位移,歷史透視點傾斜逆轉,由宏觀而微觀,由單一而多元,文化不只是歌劇芭蕾,生活不僅是勞動異化,吃食更不是無聊的瑣碎小事,開始成為有自覺、有意義的行動,個體和社群不斷切磋,由點而面,如水成川匯聚推進,正在建構食物的認知體系,形成存在的新思維。

 

  好了扯這麼多,其實是要講葉怡蘭的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我覺得唯有拉長時間軸線,跳出美食界,放入更大的脈絡來看,才能讀出這書的多層滋味。

 

  這位食界女神,除了吃/喝遍天下,也在社群網絡紀錄自炊飯菜,兩岸三地的數百萬粉絲,嗷嗷待哺,舉筷敲碗多年,終於盼來結集成書,想必見獵心喜,雀躍萬分。不是愛吃界的路人,大概也會探頭探腦,好奇關注,湊過來看看,女神在家都吃什麼呢?

 

   答案:跟你家差不多,都是米飯面,兩三個菜一道湯。但重點不在「吃什麼」,在於「怎麼吃」。


  從操作面來看,這是一本好食譜,菜式眾多,繽然紛呈,內容澎湃有料,文字簡潔爽利,親切有溫度,而且要點明確,眉角提示夠到位,很好用。米粉怎麼拌,炊飯怎麼煲,玉子燒怎麼煎,披薩潤餅怎麼做,葉怡蘭都不吝分享心法,慷慨輸送功力,像我這種愛煮的人,讀了覺得很補,不愛煮的人,看了也會動心,被葉怡蘭一說,做飯好像很簡單嘛。

 

  讀這書,彷彿鑼鼓點紛紛四濺,有快版的節奏感,看她開火熱鍋,手起刀落,連炒帶拌,頃刻間已做好一頓飯,噴香滾熱上桌。為了求快,必須簡單,吃完了繼續去幹活。我們的女神,其實是個女戰士,白手創業,身兼多職,要寫稿要管理要開會,繁忙緊湊,每天都很拚搏。(順便說一下,「美食生活玩家」並不像外人想的那樣,每天就是快樂玩耍、悠哉吃飯,其實要花錢花時間花功夫,不斷見識磨練,燒錢又燒腦。)

 

  簡單快速,不是草率粗飽,但求療飢醫肚,你看葉怡蘭的「快餐」多考究,飲饌相搭,物料參伍,主輔配佐,滋味相互串連呼應,又有營養和季節感,食器盤皿也清簡悅目,素雅和諧,看來就可口怡人。這位食材全方位,油鹽醬醋茶酒水果無一不精,品味優雅卓絕的高手,以私房的日常實踐,為我們演繹家常飯菜的立體感,示範一個「又忙又懶又饞又挑嘴」的職業煮婦,如何爭分奪秒,在時間的碾壓下巧妙閃身,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守護家居生活的質地(quality life)。

 

  三色蛋直接蒸,咖哩快手做,冰沙用冷凍水果現打,好吃未必搞剛,這書有不少「懶人菜」,馭繁(煩)為簡,出奇制勝。更多的是順手拈來、隨興混搭的創意菜,蕃茄蛋花湯可以加柚子和魚露,烏龍麵可以做綠咖哩然後配義大利白酒,看似天馬行空,奔放不羈,卻自有理路章法。乾拌麵三元素的比例,土鍋煮飯的數學題,都是多年操練,歸納提煉的訣竅心得,熟諳食材食性,才能揮灑自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過也別管章法了,葉怡蘭不是一直說嗎,「喜歡就好,好吃就好」,這正是家常菜的魅力,每一家每一餐都不同,相同的是自在舒服,快意窩心。

 

  近年的飲食文類中,料理手記異軍崛起,傳統食譜受到挑戰,那種條列材料做法,工序性的枯燥說明,遠不如食記的敘述生動可讀,個人的觀點與經驗,也更貼心實用(喏,這就是感覺結構的改變啦)。在人妻、主婦、單身、便當、甜點、減肥等各種主題的手記中,葉怡蘭這本「二十年的廚事手記」,當然是重量級之作,跨度大,涵蓋面積廣,而且除了食記,在我看來,更是一個社會文本,裡面五光十色,縱橫著文化交融的動線,品味養成的軌跡。

 

  這二十年,是臺灣高度成長的年代,體制相對穩定,物質堪稱豐饒,本土意識勃興,世界觀與全球化並進,在小日子與小確幸裡,Foodie世代開始浮現,葉怡蘭正是領頭的先行者之一,至今仍孜孜不懈,致力吾島的賞味教養,生活美學知識。

 

  安徒生那個玩鍋的公主,知道大臣他家今晚吃肉排,但她不知道肉排產地,熟成幾天,要怎麼燉,下什麼鹽,吃時又要配什麼酒,聽什麼音樂。吃飯,要有知識與技藝,需要時光淬鍊養成,也需要態度,一飲一啄,可以簡,不能陋,敬慎認真,雅潔講究,我們不必做公主,但都能吃得像女神。要不今晚就開始? 

 

蔡珠兒

作家,作品多以飲食散文為主,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作品《紅燜廚娘》曾同時獲得《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獎。2012年再度以《種地書》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


 


蔓蔓配音

錄製電臺/電視臺廣告/節目解說、

婚禮生日趴驚喜、

任何有溫度的聲音禮物

.

30秒內200元/條

聯絡方式:dengman92@qq.com(請註明「配音」)

湖北電臺頻率

FM103.8每周五晚12:30


網易雲音樂/QQ音樂

音樂搜索DJ鄧蔓/蔓的香頌

每周四上午10:00更新


| 如果你願意和本節目的數萬名聽友分享你的成長心路,請將文稿發到我的QQ郵箱:790201249@qq.com,請註明「蔓的香頌投稿」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文章連結

微信名稱:鄧蔓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生活大師20年私廚秘籍公開,一日三餐吃什麼再也不發愁!
    現在就連方便快捷的外賣也讓人隱隱擔憂——你可能完全不了解你吃下的是什麼東西,食材是否新鮮,又是如何製作的,再加上新冠蔓延…真是細思極恐。 最安心的還是給自己做頓飯。關心自己每天吃了什麼,不僅是對自己胃的關照,更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態度。
  • 日日三餐,早·午·晚
    編輯推薦 享樂派美學生活家葉怡蘭的二十年私廚秘笈在家吃飯,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
  • 颱風天福利 | 被困在家的我,想吃一碗涼麵
    不宜出行的颱風天,我被葉怡蘭老師的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中的涼麵,真實地饞到了!佐餐飲料:冰蜂蜜醋飲餐後甜點:黑珍珠蓮霧切盤 又忙又熱,決定簡單吃頓冷麵線打發一餐,本來只想偷懶配梅幹和蔥花就好,拿蔥時看到春菊(山茼蒿),覺得和面線一起燙熟搭著吃也不錯。
  • 葉怡蘭:學會留白與呼吸
    念及此,葉怡蘭開始放慢腳步,用她的話說,叫做「學會留白與呼吸」。意謂,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沒有非吃不可的餐廳,沒有非住不可的旅館……    有關旅館態度的改變,恐怕最關鍵。葉怡蘭的「旅館旅行」是出了名的,瘋狂時,曾把Amanresorts散布於全球的酒店住了個遍。她形容那時的心態好比累積戰利品,「拼了老命一天換一家」。
  • 葉怡蘭:學會留白與呼吸丨方式
    就這樣一年接一年旅行,她卻漸漸發現,人還是會累的。「其實我那是對體驗、對完美的過度貪婪。追求得太急切,怎麼能不累呢?」更遺憾的是,由於急著完成「此生必去的國度」,難免忽略路途上的動人好風景。念及此,葉怡蘭開始放慢腳步,用她的話說,叫做「學會留白與呼吸」。意謂,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沒有非吃不可的餐廳,沒有非住不可的旅館……
  • 周末愉快 ▏葉怡蘭:學會留白與呼吸
    有關旅館態度的改變,恐怕最關鍵。對葉怡蘭有深重意義的,則首推喜餅店「舊永瑞珍」。照臺南習俗,文定(訂婚)之日男方要做喜餅饋贈女方親友,而從葉怡蘭的外祖母起,已連續三代指定舊永瑞珍的喜餅。代代相傳既牢固了情誼,也奠定了人們的飲食原則。「臺南人對飲食有見地、有主張,食物就該這麼吃才是美味,茶該這麼那么喝才喝得出回甘餘韻。」
  • 葉怡蘭:「享樂」真的可以成為一生的職業嗎?丨初見知旅 · 知
    初見知旅012號知人——葉怡蘭,就和這位以「享樂」為終身職業的「生活家」,探索一段不可知的人生旅程。—深度長文丨8-9分鐘閱讀安靜地讀下去吧,認識一下飲食旅遊作家的生活日常。初見知旅:您報導過世界上眾多美食,吃過那麼多的佳餚,您最愛的食物是什麼?葉怡蘭:我喜歡最簡單、最單純、新鮮現取的當地的食材,這是我在追求的食物原點,不管我做菜、或者吃過很多美食。
  • 葉怡蘭:很早就決定,以'享樂'為終身職志
    葉怡蘭:很早就決定,以『享樂』為終身職志今天是米茶的第140篇《初學》。‧開設「PEKOE食品雜貨鋪」(www.pekoe.com.tw),並於PEKOE講堂不定期舉辦各種飲食、旅遊、生活美學課程。‧曾獲《講義》雜誌「二○○四年度最佳旅遊作家」。二○○五年九月推出個人設計茶具「讀飲」,併入圍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二○○六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
  • 讀書 臺灣美食家葉怡蘭
    臺北的PEKOE是我2013年臺灣之行中最喜歡的一家小店,是臺灣美食家葉怡蘭女士開設的一家食品雜貨鋪(上圖)。
  • 作家推薦 臺南必吃老字號美食
    作家舒國治觀察臺南的飲食文化時曾提到:「臺南人只吃他認可的老字號。」那麼,來看看臺南人的推薦吧。我們邀請三位各有專業的臺南人:美食生活家葉怡蘭、民居謝宅主人謝文侃、人氣部落客鄭兆翔(肉魯),告訴我們:「身為臺南人,他們都去哪裡吃。」
  • 主角 葉怡蘭:一個以「享樂」為終生職業的人
    ——數十年前,葉怡蘭的好友歐陽應霽去她家做客,在他的書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而描述的,還只是葉怡蘭未經改造過的家,倘若如今讓他再去探訪,不知會描述出怎樣一番人間仙境般的美。圖片選自葉怡蘭新書《家的模樣》以「享樂」為終生職業葉怡蘭出生臺灣南部,是一個受自然教育影響較深的「野」孩子,這份野心體現在她從未放棄過對田園的嚮往,不自覺地迷戀自然的天光、食物的香料、高原上的茶莊,和遠方的旅行……深入到內心感官,她一早就決心以「享樂」為終生職業。
  • 葉怡蘭的9個自問自答:家與生活的風格與美.
    她始終相信:「空間,是生活的容器。」將這容器塑造得合乎作息方式與實際需求,以最佳狀態為人的存在服務,生活才能真正安定舒心、有味自在。到現在,家中的日常作息幾乎全圍繞著廚房轉:我們在廚房煮食、備菜、泡茶、吃喝,甚至將中島直接當做工作檯,一些臨時瑣碎零星家事工作都就近在這兒解決,怡然而樂。
  • 葉怡蘭:一位瘦瘦的美食玩家
    葉怡蘭是臺南人,建築專業出身,從建築設計轉為雜誌編輯,又轉為生活家、美食家、旅行家、作家。在微博,她會認真貼出自己的午餐和晚餐。
  • 【茶屋薦書】《紅茶經:葉怡蘭的20年尋味之旅》| 茶迷非懂不可的紅茶知識之旅與品鑑指南
    精彩書評葉怡蘭:只要有心,人人都是生活家!日用之道,亦是生活之道,那些充滿魅力、散發活力的生活家總是讓人羨慕不已。其實,只要有心,人人都是生活家。從大聲對自己說「我能」開始吧……尋找鮮活的體驗用日本的柳宗理杯子,喝印度的大吉嶺紅茶、用哥本哈根古董鋪的濾茶勺去茶渣、用下北澤的八角MOKA咖啡壺煮咖啡、用Tokyu Hand的白陶模子烤普洱茶布丁、在產自澳洲的五色繽紛手繪瓷盤上吃Scone……這是葉怡蘭的日常生活,在別人看來或許精緻得令人抓狂。
  • 臺灣生活美食名家葉怡蘭,公開紅茶私藏心得,邀你共享生活之美|人生大不同·回顧 No.208
    葉怡蘭@大不同冬日的午後,來一杯芬芳濃鬱的奶茶,那是再幸福不過的了。那天的會館被大不同的粉絲擠得滿滿當當,100多個小夥伴一同喝著由葉怡蘭女士獨家配方的鍋煮奶茶,聽著葉怡蘭女士分享的紅茶經,以一盞茶,踏上通向內心與美的日常小徑。葉怡蘭女士系臺灣飲食生活作家,更是一個以「享樂」作為終身職業的人。
  • 給女神發信息總是已讀不回,戀愛有技巧,舔狗如何逆襲?
    相信很多哥們都遇到這樣一個困境:給女神發信息,為什麼她總是不回?要麼很久不回復,要麼回復只有嗯、哦幾個字。想跟女神聊天,對方總是很忙的樣子,對自己愛理不理,以上的情景你有遇到過嗎?首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本人男,年齡30+,已婚,育有一名女兒,不敢說自己是戀愛達人或是什麼泡妞高手,我也經歷了幾段失敗的感情,什麼舔狗,備胎,被甩,被欺騙,被劈腿傷心欲絕的都曾經歷過,關於男女相處之道,我想我還是有那麼點發言權。我希望用我的經歷和經驗,幫助解決眾多兄弟哥們跟女性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常犯的錯誤,避免重蹈覆轍,收穫真正的愛情!
  • 安靜情歌 ──憑著愛,情懷不老
    或者,發現這種吃不了苦的「溫室小花小草」只吃了兩天即食麵,就暗裡做了些見不得光的勾當,她忍不住去電向這些人針砭勵言:  「你知道大哥小時候在大馬窮鄉僻壤怎麼念中文書的?」  「?」  「他是一本一本的抄,一個字一個字的抄,幾十萬字抄下來一次一次的讀。你知道大哥念大學半工讀時吃什麼的?」  「……?」
  • 法式酪梨烘蛋等3種美食……早午晚的高蛋白低脂酪梨餐做法教你做
    酪梨的好處不再贅述,不過由於酪梨果肉本身濃稠無味,有些人不太吃得下口,今天倩狐介紹3道酪梨料理,不僅美味,還健康滿滿喔!早午晚的高蛋白低脂酪梨餐法式酪梨烘蛋/食材清單/半顆酪梨、雞蛋兩顆、洋蔥四分之一顆、小西紅柿三顆、蟹肉棒1.烤箱200度提前預熱。
  • 2020年的女神節不一樣,宅在家裡照樣可以做女神
    「到底什麼節日呀?」腦袋有點迷糊,好像離六一兒童節還早著呢,翻開手機一看,原來是三八節呀!這日子過的像做夢一樣,都3月8日了,宅在家裡的時間過得可真快呀!像乘坐飛艇一樣。宅在家裡的日子大多數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看看電視,玩玩手機,聽聽新聞,陪陪孩子。什麼夢想什麼追求全部暫且拋諸腦後,只想在這有限的生命裡多陪陪家人孩子。然後等著公司通知我去上班就去上班,早已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一天天仿佛在夢遊,直到今天老公一句「節日快樂」我才大夢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