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享樂派美學生活家葉怡蘭的二十年私廚秘笈
在家吃飯,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
1. 在臺灣上市後,四個月加印七次,蟬聯臺灣誠品書店健康生活類雙周暢銷榜首!
2. 繼《家的模樣》之後,享樂派美學生活家又一力作,20年私廚日記|臺灣美學生活家、美食暢銷書作者葉怡蘭的20年私廚秘笈。以飲食日記的形式展現享樂派美學家的生活態度和精緻的日常。書中用心記錄了600多道家常美食、佐餐配料,以及飽含濃濃人情味的多年廚事心得。從認真打理三餐開始,感受有滋有味的居家生活美學,開啟自己的享樂之旅。
3. 全民外賣的時代,在家吃飯讓我們重新找回生活節奏|本書為毫從無頭緒的主人梳理出清晰易學的廚事邏輯,如按人數和主題備菜攻略,根據現有食材的選搭、調味、剩菜妙用,一人食快手麵點、燴飯等。小到獨食,大至家宴,找到自己的備餐步驟,就能一人吃飯不將就,多人家宴不麻煩,隨時隨刻享用美食。速食時代,享受在家做飯的舒適節奏。
4. 打敗全球美食的日常料理秘笈,越吃越有型的四季餐桌|書中介紹了豐富的家常菜料理方法,如有黏性的蔬菜烹飪之法,健康不無聊的海鮮做法,清粥好吃的絕招,搭配時令鮮蔬的食譜等健康有趣的實用妙招。讓三餐一年四季不重樣、不複雜,即便吃遍全世界,還是家裡的飯*營養好吃。
5. 四兩撥千斤的佐餐配料|書中分享了作者長年鑽研各國佐餐酒、茶飲、甜品的獨家風味和搭配訣竅,讓日日簡餐不簡單。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葉怡蘭20餘年來自家三餐的廚房日誌。全書以日記的形式收錄了600多道主餐、佐菜、小點、飲品、餐酒、烘焙……本書的靈感素材來源於作者每日貼在抽油煙機上的料理備忘錄和餐桌隨筆,以及6000多個日夜積累而成的家庭食譜,大到名廚料理法門,小至隨手混煮,作者將自己長年鑽研餐酒、茶飲、食材的獨家風味搭配訣竅,家常材料的成菜概念,季節食材的料理方式,按人均主題準備家宴,廚事經驗和獨門訣竅全都用心記錄在冊。
作者簡介
葉怡蘭,出生於臺灣臺南。
很早就決定以「享樂」為終身職志,並堅持相信,真正的「享樂」,不是短暫的炫惑聲色之娛,也不是一味金錢或地位的堆積;而是需得認真地涉獵、深度地累積,需得花些時間花些功夫,方能從心靈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官,都真真切切長長久久地感到喜悅與歡愉。
著有《紅茶經》《家的模樣》《好日好旅行》《終於嘗到真滋味》《隱居•在旅館》《極致之味》《享樂•旅館》《尋味•紅茶》《享樂,旅行的完成式》《玩味》《Yilan’s 幸福雜貨鋪》等書。
文字與攝影作品散見各大華文媒體。
前 言
在家裡吃,舒服多了!
坦白說,煮婦生涯二十幾載,我從不曾認為自己「很會做菜」。所以,每有人如是誇獎,我都必然反射回答:「不不不,我不算會做菜,只是『喜歡做菜』而已。」……到最近,即連自己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喜歡做菜,竟也漸漸開始動搖……
畢竟,長期從事飲食研究與寫作工作,身歷眼見口嘗名廚身手絕頂華餚無數,加之身邊太多備受讚譽廚藝高手朋友,太知曉「很會做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絕不是我這既非名門自小養成薰陶,更無代代相承家廚鍛鍊,純粹自行摸索半路出家之三腳貓功夫能攀配的。
至於「喜歡做菜」,說真的,也差得遠了。一來工作太忙無暇他顧,二來生性不愛煩瑣,一站上廚臺,滿腦子全是如何躲懶省力偷工,從不耐煩細細修習、琢磨、精進廚藝刀工技法,更遑論菜式鑽研。
甚至,年少時初初學廚之際的三分鐘熱度一過,連時間都錙銖必較不願多耗,午餐超過十分鐘、晚餐三四十分鐘便嫌太久太費事,對想方設法如何同步多工、倍增效率的興趣反而大得多。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對美味的執著追求、沉迷耽溺,卻絕對一往無前地火般熾熱,年年月月日日時時刻刻少有懈怠。
是的。我之所以心甘情願日日親手操持三餐,且還縱情樂於此中,原因無他,挑嘴而已。
「在家裡吃,舒服多了!」 ——咱家另一半常常掛在嘴上的話,也是我的長年心情寫照。
這「舒服」,可不只環境與氛圍,更關鍵是「合味」。
天生愛吃重吃,加之工作上的多年陶冶涵泳,對於飲食一年年越來越難敷衍遷就,執著堅持每一頓、每一口都必須吃得合心合意,合乎此刻味蕾心靈生理渴望欲求。
偶爾上美食級餐廳小館小吃打牙祭兼觀察取材除外,常日三餐對我而言,絕不單單只是果腹生存之必要,更是滔滔人世奔忙生活裡的安頓依歸與喜樂源泉,非得認認真真、全心全意全念面對不可。
所以,食材必得當令優質上選,調味儘可能天然無添加無負擔,烹法清簡但必得實實在在有滋有味,菜色——這是最棘手的部分,從來吃飯最是怕膩,一道菜吃過後別說隔餐、幾個月都不想再相見,遂非得日日頓頓都有多端變化、一點不重複才好……
刁鑽若此,尋常外食哪有可能因應對付,遂早早覺悟,只能自立自強、執刀持鏟起灶自己來。
而也全因貪饞挑吃,而非廚藝熱情所驅動,我的入廚歷程與路數,似乎有那麼點不一樣。
首先一如前述,全無任何家傳家承脈絡。原因在於,我的母親是成功職業女性,極少有空進廚房。
所以自小到大總是很難言說什麼叫「媽媽的味道」,只因記憶中母親的挑燈忙碌背影總是出現在辦公桌後,非在廚房中。而那樣的堅強自主女性形象似乎也悄悄影響了我,讓我不知不覺跟隨了她的腳步,為自己的事業與人生奮勇拼搏、全力以赴,從不依賴退卻。
耳濡目染下,成長階段幾乎與廚事完全絕緣;直到北上求學,遠離家鄉味,南北兩地口味的巨大差異,不僅讓思鄉愁緒越發深濃,更激起強烈念頭與動力,開始學著自己為自己做飯。
學生賃居處窄小,只容得一隻小小爐子、一口迷你電鍋。試著從現有食譜入手,卻覺普遍以一道道菜色為核心的一般食譜書,一來現有設備難以施展,二來也與我熟悉的家常味有些差異……
好在從母親書架上翻出來的一本已然陳舊泛黃的薄薄小書,以食材分章節,菜式只是舉例,也沒有明確的步驟分量,最重要的是,雜談食材特性與各種可能做法與變化。結果意外合用,對從小就是臺南古城裡最樸實庶民食物養大的我來說,極是對味且一點就通。
就這麼摸索著一點一點逐步演練,直至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有了稍微像樣的廚房;這會兒,勉強有些底子,眼界也開了,置身繁華臺北都會,瞬即被眾多時髦洋玩意兒吸引;遂而,義大利麵、法國鄉村菜、歐風甜點……書店裡一本一本食譜買了來,什麼新奇菜餚都想玩玩看。
尤其後來走上餐飲寫作之路,也開始到處旅行到處走,眼界更遼闊寬廣,家常餐桌,越發流溢著形色異國味道。
然而有趣的是,這樣的熱鬧紛呈景況卻不曾持續太久。隨年歲增長,心境轉為沉澱靜定;加上專業投注領域漸偏飲食文化與食材本身,對素材之本來面目本來滋味越發喜愛鍾情……
於是,我的家常菜就這麼一年年漸漸簡化,精挑細選食材、點到為止烹調,三兩下快手輕鬆就可開飯。
然後,就在這過程裡,另一驚奇發現是,菜色形貌竟也跟著越來越「臺」。
明明身在臺南時從未親手操練過,然而曾經熟悉的家鄉味、自家菜,卻不自覺歷歷浮現腦海:炒米粉、米粉湯、面線湯、鹹粥、鹹粿湯、幹煎或滷煮蝨目魚、燒豆腐、菜脯蛋、蒜味莧菜湯……就這麼自然而然地出現在餐桌上。
其實留在心中的大多不是菜餚,而是烹調概念、工序:滷、煎、煮、炒、爆香、涮燙、蘸拌、下湯……非常臺菜本色、率直單純對待食材、處理食材的態度和方法。
「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每當有人問起我的烹飪原則,我總愛這麼回答。而說真的,一旦抓到訣竅、化繁入簡成習,快手輕鬆三兩下就已經很美味,哪還肯再回歸複雜?
但理所當然的是,再無法如兒時那麼純粹了。過往經歷的潛移默化,讓我的菜固然臺魂為本,卻自然而然流露混血面貌:
特別是受日本料理的影響。
說來奇妙,可能是複雜交錯的歷史文化因緣,也可能是口味上原就偏愛清淡,年輕時乍一接觸日式烹調,立即便覺投合相契。
不僅藉此瞭然如何簡單煮原味吃的神髓,也因而一步銜接上臺灣家常料理其實隱隱然涵藏的和風,領會了二者間相互共通的樸素紮實、真淳本色,倍覺親切。
還有歐洲地中海料理的輕鬆率意不拘泥,泰印韓料理的濃亮辛香,都為我的三餐點染更多活潑風致。
更不用說這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地僕僕風塵,從歐亞名廚餐廳到鄉野市井庶民小館小攤,國外國內市場市集與食材食品店乃至農園牧場產地原鄉的身歷親訪,還有身兼食品雜貨鋪經營者身份十六年來的實戰操演、頻繁開闊涉獵品試實踐,以及書海裡案牘上的大量閱讀反覆探究撰寫……點滴融會手路裡心版上,讓我於廚臺上能隨時信手拈來、觸類旁通,直見本質本真,無入不自得。
而「食」之外,對「飲」與「器」同樣旺盛的熱愛好奇與求知慾:酒、茶、咖啡、鍋碗瓢盆杯盤皿……也都一樣廣兼博愛,使我的餐桌風景更加豐盈著無窮樂趣與可能性。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網絡各社群平臺的崛起而後發達,竟因而得了契機,從單純自家獨享,繼而與更多朋友共享,而後流傳、發酵。
一切故事,得從一張隨手貼說起:
在我的廚房抽油煙機上經常有著這樣一張隨手貼——維持好久的習慣了,特別是晚餐,一日裡最混亂的時段,每是忙到天都黑透了、腹飢如雷鳴之際,方才依依不捨起身,拉開冰箱抽屜檢視一下此刻現存材料,迅速構思組合出想吃的可做的菜。
回到書桌前,一面應付通信軟體視窗裡各方夥伴們還正輪流十萬火急叮咚不停催響信息,一面抽張隨手貼,把今晚菜單寫下……
沒錯,迷糊健忘如我,這一心多用亂如麻當口,若不這般白紙黑字提點,不僅一轉頭就把菜色全忘光。接下來,三四爐口齊開、兵荒馬亂開始做菜後,多半還得書房、廚房兩頭奔跑照看,更免不了切錯菜調錯味下錯鍋。
結果就此演化為一種固定記錄模式:每餐飯後,我會將隨手貼撕下來,把內容轉錄於筆記本上,並不時註記滿意的調味比例與配方;寫日記一樣,吃過什麼做過什麼菜都留下痕跡,也成為日日換口味變花樣的絕佳參考。
後來,有了噗浪、臉書、微博以至Instagram,便改為記在網絡上,還在眾網友的「沒圖沒真相」鼓動下有了照片,更加一目了然,不僅檢索查閱更方便,還多了交流對話。
所以,總有人驚異為何我能在網絡上分享三餐持續不輟……其實並非我特有毅力,純是忙中卻還想好好吃飯所逐步衍生的一種飲食生活方式罷了。
然後發現,這分享交流,至今已經十年!
這一路,所得所獲與樂趣太多,然而最大的收穫是,竟然催生出這本書。早從多年前就已被四方讀者、網友、出版社輪番敲碗催促,且一年年越趨懇切熱烈,讓原本只想安於純粹記錄的我,也隨而起心動念,開始著手整理結集。
沒料到,原本以為純然家常隨筆小品,工程龐大程度卻遠超乎想像,從架構——這全不具目的和主題性的汪洋靡蕪圖文之海,究竟如何去蕪存菁、歸納整合?到規格——漫漫十年歲月,浩瀚無可計數的圖文內容,該怎麼收容於一冊小書中?
尤其終究訂出綱目,決定以早午晚為經、菜式類型為緯,兼容四時節令與廚事之樂,並以二〇一三年末居家全面翻修至今,我的「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所收錄近兩千則「餐桌周記」為選取範圍,據此進行盤整後,卻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昔往回憶、長年心得感發歷歷湧現,一一書寫融入之餘,出乎留念心情,也酌情將更早期、最早可追溯到近二十年前,社群甚至博客時代來臨前曾寫下的廚記、食譜重點收錄其中。
在我的歷來十七本著作中,本書的前後積累橫跨年歲與艱辛程度足能與翻山越嶺走遍茶國茶區的《紅茶經》相提並論,頁數、字數與圖片數則遠遠凌駕其上,對我而言,是意義非凡之作。
我將此書定名為《日日三餐,早•午•晚》,晨昏日夕、春夏秋冬,就在這一餐又一餐的美味中,專注踏實,悠然流轉。
「在家裡吃,舒服多了!」每每奮戰整日後,終於落坐餐桌旁,卸下一身疲憊,持箸舉杯大快朵頤之際,心中總會油然萌生這樣的喟嘆。這是我的飲食日常,平凡而樂,自在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