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先看個真實的笑話。
我有個同學是豫東民權縣的,在外地上學。
在學校,同學來自不同的地方,再加上老師的要求,為了溝通方便,大家都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由於學校離家較遠,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是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
有一次,我那位民權縣的同學從學校回農村老家,門口一老大爺問他:你啥時候回來的呀?
我同學操著不標準的普通話,加上豫東口音,回答到:昨晚回來的。
老大爺一聽,馬上急眼了,說了一句:你坐碗回來的,你咋不坐飛機呀!出去幾天,變洋氣了!
說吧,哼了一聲,甩了一下袖子走開了。
我同學到學校把這事一說,搞得我們哄堂大笑。
其實,年輕人出去一段時間,由於接觸新的事物,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強,很快就學會普通話。不是說,說了家鄉話顯得土氣,而是在外接觸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不學會和使用普通,根本無法與人交流,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農民工由於歲數大了,家鄉話在心目中根深蒂固,即使所接觸的人都說普通話,一時半會也學不好,說不好普通話。不是農民工笨,而是他們長期在家鄉生活,長期使用家鄉話造成的。
本人認為,年輕人說普通話,是一種進步和時尚,大家沒必要嘲笑他們。
農民工口音沒有改變,說明他們非常依戀自己的家鄉。他們即使學不會,學不好,說不好普通話,同樣不能嘲笑他們。
(編輯:崔順宇,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