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她長大的,現在比我都高了!」
「這驚人的腿肉線條,真真真太美了啊。」
「天啦,這還是當年那個愛哭鼻子的小姑娘嗎?」
這兩天,田亮在網上曬出一段女兒的運動視頻,瞬間登上熱搜第一,引無數網友感慨:距離「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7年過去了,當年的小不點嘉賓恍惚間一夜長大成人。回溯到2013年,誰也沒料到,這檔親子節目一播即火,更是創下全國第一的收視紀錄。這個梳著可愛羊角辮的小姑娘,起初經常一連哭三四個小時,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後面幾期,森碟逐漸適應農村生活,展露女漢子的一面,飛奔起來連男生都追不上,被網友戲稱為「風一樣的女子」。很多人都大呼羨慕:以後要生女兒,就應該是森碟的模樣。轉眼2014年,第2季依舊持續霸屏,另一個焦點人物黃多多闖入全國人民的視野。雖然才8歲,但在一群四五歲的孩子面前,她當之無愧充當了大姐姐的角色。卻也正因為這份與年齡不相稱的懂事,多多被噴上熱搜,冠上心機、成熟、大小姐等稱號。難以想像,當年數百萬網友在線謾罵:「黃多多滾出《爸爸去哪兒》」、「黃多多去死」。最後,這件事以五位爸爸聯名發聲抗議終止:《微博靜默——五位爸爸的態度:以沉默之名守護愛》。一晃7年過去了,網絡上關於這兩個小姑娘的熱議,卻從未終止過。兩個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在各自有天賦的領域裡拿到了不錯的成績,更相似的是,兩個家庭都特別重視孩子運動能力的培養。森碟自不必說,奧運冠軍的女兒,好基因是天生的。小小年紀就是「風一樣的女子」。
如今的森碟,身高直逼1米7,更是完美繼承了爸爸田亮的運動基因。
第一次參加世界比賽,就拿到了標槍、跑步銅牌的好成績。
最近,更有網友爆料森碟現身職業網球選手的俱樂部,已開啟職業網球之路。
今年澳網賽中,森碟還有幸和澳洲傳奇巨星休伊特切磋球技。
在田亮曬出的照片中,森碟手部肌肉發達,網友驚呼:專業範十足。
明明有一個跳水冠軍爸爸,但運動達人森碟所涉獵的,卻都和跳水不搭界。
滑板、衝浪、攀巖、遊泳.
黃多多也是個運動達人,做起健身動作來,也是行雲流水,一看就知道平時經常鍛鍊。
其實不止是多多和森碟,有體育特長,正在越來越多的成為「優秀孩子」的標配。在同等文化成績下,體育好的孩子,被名校錄取的機會更大。而且不光是世界名校,近年來,咱們國家在升學領域,也有相關的政策和規定。未來孩子的運動能力,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升學衡量標準。
當然,即使不看升學,運動對孩子帶來的好處,也是無可取代的。
之前,清華大學就有規定,從2017年本科新生開始,遊泳將與畢業綁定。也就是說,如果到畢業,學生還學不會遊泳,學校將不給他畢業證!而早在2008年,清華也曾規定長跑為學生必修課程,達不到要求,一樣不準畢業。一時輿論譁然,有點讚的,畢竟遊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也是極好的鍛鍊身體的運動,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可理喻」,有人嘲諷「高校把學問教好就行」,有人哀嚎「何必讓旱鴨子們去吃這個苦」……無論是哪種聲音,都有一句潛臺詞——「運動可沒有其他事情重要啊。」網絡段子曾說,「要讓中國足球在十年內趕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門足球。」由此也能看出,家長更願意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具體好處」的事情上,至於身體嘛,以後「成功」了,再慢慢鍛鍊吧。但養成運動的習慣,從來都不只為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更為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這種培養,越早越好。不論男孩女孩——只要一在運動場上奔跑起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這種運動的感覺棒極了!許多孩子甚至想真正學體育,成為專業隊裡的正式一員。為什麼堅持體育運動是個好想法呢?因為運動不僅讓孩子們快樂,而且也讓他們更健康,更易融入社會。美國芝加哥曾有一所中學,要求孩子們早上七點到校跑步、做有氧運動。並規定:運動中,孩子們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之後才能上文化課。無論家庭是怎樣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運動能力,都是必然要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這項名為「零時體育計劃」的試驗,讓所有人都驚訝了:孩子們不但沒有因運動勞累在課堂上打瞌睡,反而更清醒了。上課的氣氛也比以前好太多,孩子們的記憶力、專注力也都增強了。一學期下來,被試驗的這組孩子,閱讀、理解能力都比正規上體育課的孩子高了10%。在人腦中,專管決策、專注力、注意力的部位叫前額葉皮質。當我們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時,血液會從大腦前額葉皮層分流出去,一旦停止運動,血液就會快速回流。想讓孩子專注力、注意力更加集中,最有效的辦法,居然不是讓他們坐在書桌前練習「專注」,而是應該讓他們站起來,走出去,運動起來。孩子們運動時,身體還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快樂物質」,能讓孩子的整體狀態更好。孩子運動量不足,最顯性傷害是會「發胖」,容易造成近視眼。美國一項研究證明:運動,能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讓孩子真得變「聰明」。這項研究,是美國紐約大學的神經學教授Suzuki博士得出的。她曾在TED演講中,詳細講述了運動是怎樣讓大腦產生變化的。持久的運動,能製造出全新的腦細胞,並能讓海馬回中的新腦細胞容積增加!而且像肌肉一樣,運動得越多,海馬回和前額葉皮質就會更大、更強壯。我們都知道,控制學習和記憶活動的,是大腦中的海馬回,它負責長期記憶。運動刺激,帶來的腦細胞的「生長」和「擴容」,會讓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靈敏力,反應力都會越來越好。而且,孩子運動越多,對大腦的刺激和保護就越明顯,孩子的腦結構改變就越大,也就變得越來越聰明。每周三到四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可以改變大腦結構。3-6歲的孩子,每天根據體質和實際情況,運動2-3個小時,比較合適。6歲以上的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要進行1個小時以上的有強度的體能活動。我們國家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3-6的孩子,主要是通過各項器材、活動,發展孩子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鍛鍊孩子的力量和耐力。平時,父母們可以在隨機創設一些小遊戲,跟孩子一起進行跑一跑、跳一跳、鑽一鑽、爬一爬。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60分鐘的運動中,包括三方面的活動:其次是肌肉加強的訓練:比如,體操類,伏地挺身、遊泳等;這裡還有個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看這項運動,是不是能提升孩子這五方面的能力——
柔韌、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只要滿足其中的一條,就可以了。12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漸加強訓練難度或適當提高運動時間。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那麼,就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運動上吧。
今天,隨著家長眼界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多孩子從小發展自己的運動項目,但也容易走一些誤區,下面給大家一些建議:我的一個朋友,送女兒去學擊劍,報班前,俱樂部的教練和管理者反覆問了她女兒兩次:「你是不是真的有興趣?而不是你媽媽感興趣。」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如果孩子只是為了滿足爸媽對某些體育項目的「嚮往」而接受訓練,訓練的質量不會高到哪裡去。對於青少年業餘運動愛好者而言,自己感興趣才是保證「堅持」的主要因素。畢竟,在進入青少年時期,體育運動開始有了「殘酷性」,不是玩玩就可以持續下來的。但孩子的「三分鐘熱度」還是需要呵護的。關於訓練的強度,教練有自己的看法:為了讓孩子們維持住興趣,訓練的量和頻率都要科學安排,不要每天都訓練。更不要每周都抽出一大段時間集中訓練,如果訓練太多,會使得小運動員到20歲左右就停止發展,等於是提前發掘了潛力,導致未來的枯竭。她女兒在過去兩年參加了許多擊劍比賽,期間既拿過全英青少年銀牌,也在小組裡就以1:5被淘汰,有過自己背包隨隊去歐洲參加比賽的無助,也面臨過比賽中傷到對手的內疚,就這樣堅持下來了。不少父母是「設備控」——孩子一旦表示對某項運動的興趣,二話不說,趕緊買最好的設備,找最好的老師,結果因為花了錢,對孩子的要求也高了,腦子裡有了一種「你不學出點成績來,我這錢不是白花了嗎」的想法,反而被綁架了。其實,運動這種小習慣,從家裡開始培養,就是極好的。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是個資深足球迷,有了孩子之後,把家裡一間10平方米的房間騰了出來,劃出一個小小的球門區間,他跪坐在地上充當守門員,教孩子射點球。等到孩子大了一點,他就帶孩子到院子裡去踢球,設備還是很湊合——用一條長椅的椅腿,就當球門,這時的訓練是傳接球……這樣的遊戲充滿樂趣,父子倆也創造了很多回憶。現在,他的兒子和他一樣,是個超級大球迷。父子倆周末有空就結伴去踢球。室內運動誠然好,但戶外運動往往更能給孩子陌生環境的挑戰。英國民間機構「國民信託」2012年曾整理1700多名12歲左右孩子的「最喜歡的戶外活動」,跑步、長途騎行、登山、山洞探險、野外夜行、在大海裡遊泳、攀巖、騎馬等運動,都在清單上。這份清單給我們的提醒是,運動給孩子健康體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根源的,是加深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所以,萬不可讓「比賽成績」成為運動的第一目的,不然,運動就不再是運動,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培養出的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機器。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 兒童心理研究 | 免費成長資料
鹿媽微信號:18565645022 QQ:212516544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長頸鹿媽媽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