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皇后胡蝶。1908年3月23日出生於上海市,乳名寶娟。當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駕崩」,末代皇帝宣統即位。後來胡蝶的母親還常說:「這丫頭就是老佛爺和皇上駕崩那年生的。」中國早期著名女演員。
胡蝶是獲得榮譽最多,並且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的一位世紀演員!
她主演了《秋扇怨》、《梁祝痛史》和《鐵扇公主》等古裝片。1928年,她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白雲塔》、《火燒紅蓮寺》和《啼笑因緣》等影片。
1931年,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1933年,她主演了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1959年,她拍攝了《街童》、《兩個女性》和《後門》等影片。
同年夏天,中國第一部片上發聲的影片《自由之花》攝製成功。該片演的是京華名妓小鳳仙與蔡鍔將軍的愛情故事,胡蝶在片中扮演小鳳仙一角,好評如潮,影響極大。從此之後,各影片公司都開始製作有聲片,中國電影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胡蝶在明星公司拍片30多部,其中值得一提的還有1932年根據「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同名小說拍制的《啼笑姻緣》,它是中國的第一部彩色片。胡蝶在片中一人兼演沈鳳喜和何麗娜兩角。她的表演得到張的讚賞。
對於胡蝶,文學大師張恨水如是評之:「胡蝶為人落落大方,一洗兒女之態,與客周旋,言語不著邊際,海上社會,奇幻百出……胡真精明練達之人哉,言其性格則深沉、機警、爽利兼而有之,如與紅樓人物相比擬,則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也許正是因為胡蝶善於觀察生活和具有練達的處事之風,演起角色來才出神入化,遊刃有餘。
在在六集影片《啼笑姻緣》中,她一人出演雙角兒,既扮善良淳樸的藝人沈鳳喜,又飾浪漫摩登的何麗娜,將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活脫、生動,凸顯了高超的表演功力。
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辦者特別邀請胡蝶作為代表赴會。
電影節上,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空谷蘭》兩部影片,胡蝶一亮相,便吸引了國際影壇驚奇的目光。她身穿立領、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開衩、下擺垂地的掃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儀態端莊大方,美豔驚人,讓世人為之折服,被譽為「中國的葛利泰·嘉寶」。
胡蝶當之無愧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女神,也是明星公司的頭牌代表。胡蝶人生彪悍的不需要解釋。胡蝶的絕技是一口軟糯清甜的江蘇國語,姐姐一開口,聽的人骨頭都酥了。
正當胡蝶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東北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41年12月25日,香港政府、駐港英軍向日本華南派遣軍總司令酒井隆中將投降。為了表達自己對殘暴日軍的反抗,她把香港投降日稱之為又一個「蝶恥日」。日方曾重金邀請胡蝶出演《胡蝶遊東京》,但被她以自己已經息影,而且有了身孕,短期內無法再現銀幕為由,嚴正拒絕。
有天賦,有顏值,胡蝶擁有最多的是勤奮。觀眾們認為胡蝶戲路多變,善於刻畫人物性格,演妓女、教師、闊小姐、農婦、賣糖果的姑娘、慈母等角色都不成問題,一人分飾兩角亦不在話下。殊不知,熒幕背後都是她傾注的心血。每天開工,她總是最早到的演員,導演編劇說戲時,她聽得尤其認真。
1960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她憑藉《後門》獲得最佳女主角獎。1986年,她獲得臺灣金馬獎殊
1989年病逝於溫哥華,享年81歲。1995年,紀念電影百年華誕暨中國電影90華誕時,她榮膺中國電影世紀獎和女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