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熟悉?
是不是滿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樣子?
這是茄叔,在看到南昌紅谷灘案件後,第一時間想要講這部劇的原因。
它太現實、太靠譜,儼然是個醒世恆言。
南昌紅谷灘案件背後的森羅萬象攤開來看,一點一點地對應著《與惡》裡的點點滴滴:
案件消息被傳出之後,大眾的第一反應是情緒;
恐懼、無助和痛恨,很快就衍生出像片中那種憤怒。
接著,謠言開始流傳、陰謀論開始興起。
這張截圖無論在微博還是各種平臺都流傳甚廣,在來源及真實性都沒有任何保證之下,卻儼然成為真相的「代言人」。
因為在這張截圖的聊天信息背後,隱藏了太多太多當代網際網路G點:
「精神病」 「找不到老婆」 「厭女」 「好漂亮」
然後,在很多吃著「人血饅頭」的營銷號帶動下,
地域、性別對立的問題開始浮現,甚至超過案件本身,成為這次社會討論的重點。
事情的發展似乎開始發生變化,偏離了原本的軌道。
《與惡》劇集裡的橋段,儼然映照出,此次案件中人來人往的森羅萬象。
但同樣就像劇裡一般,認知案件背後真相本身,才是最應該、最正確的方式。
茄叔理解很多女性,在面對南昌紅谷灘殺人案的恐懼與憤怒;
這種純粹的惡意難以提防,甚至找不到預防的方式。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像《與惡》一般的獨立於冷靜;
在官方帳號@平安北京的微博中,對於案件本身的定義更多偏向「無差別殺人」犯罪。
在這類案件中,兇手通常會選擇比自己更弱小的目標下手,以達到報復社會的效果。
包括老人、小孩,而不只是女性。
性別對立、還有隨意的標籤定義,事實上更多是無良媒體為了博人眼球、吃人血饅頭而挑起的。
在這樣的案件中不僅沒有任何推動作用,甚至還會造成二次傷害。
我們應該清醒地面對,然後拒絕。
那面對這樣的案件,真正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與惡》中的律師王赦,試著在輿論、司法上給出其中之一的答案:
他想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對於普通人的我們來說,能做的不多,但很重要;
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輕信謠言、不陷入陰謀論,等待警方的通告,祈禱自己不要碰上這種事情,也希望法律最後的判決能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包含兩種意思。
我們既要警惕隱藏在生活中的各種惡,也要警惕我們身上、我們內心底的各種惡。
每一件情緒與態度看起來似乎無足輕重,有些還情有可原,在動機跟行為間存在某種邏輯關係。
但實際上,這些就是人性中的「惡」。
不是直接給予傷害的惡行,而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那個危險念頭。
我們需要學會克制、也要學會理智。
在這個世界裡,保護好自己,也別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