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日本史上最兇殘無差別殺人案的真兇居然是名女護士
7月6日,日本政府大開殺戒,解決了被稱為日本史上最兇殘的無差別殺人案的罪魁禍首麻原彰晃。
-
南昌無差別殺人案,讓我想再推一次這部劇
南昌紅谷灘案件背後的森羅萬象攤開來看,一點一點地對應著《與惡》裡的點點滴滴:案件消息被傳出之後,大眾的第一反應是情緒;恐懼、無助和痛恨,很快就衍生出像片中那種憤怒。因為在這張截圖的聊天信息背後,隱藏了太多太多當代網際網路G點:「精神病」 「找不到老婆」 「厭女」 「好漂亮」
-
「無差別殺人」犯罪
24號下午5時18分許,南昌市紅谷灘發生一起街頭殺人案。據現場視頻顯示,當時行兇者從背後衝向並排行走的三個女生,持刀向其中一名女子砍去,在該女子受傷倒地後,行兇者還繼續補了幾刀,120急救車第一時間將傷者送往醫院,經全力搶救仍無效死亡。據有關報導,其實兇手曾想殺的是「個子高」的另一名女子,但在行兇過程中發現中間這位更漂亮,於是臨時改變想法砍向了中間這一名。
-
揭秘日本著名奇案——秋葉原「無差別」殺人案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案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實例! 秋葉原殺人事件(東京警方依案發地點稱之為"外神田一丁目先路上における無差別殺人事件",直譯即為"發生於外神田一丁目路上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日本在當地時間2008年(平成20
-
無差別殺人,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無差別殺人」也因其使每一個人都成了潛在的受害者,開始惶恐著人們。 「無差別殺人」的九個特徵 「日本無差別殺人概念強調無差別殺傷事件的無差別性對象與報復社會動機,而引入到中國後的概念,強調無差別殺人的事先沒有計劃與作案目標隨機。」張小虎說。 張小虎是我國較早全面研究「無差別殺人」犯罪的專家之一。
-
書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兇手究竟是誰?
該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作為敘事的起點,將施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律師、媒體、民眾等緊密聯繫起來。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詮釋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對於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看法。善良和罪惡,正義與妥協,一起殺人案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相串聯,拼湊起完整的社會形態,又將這些人割裂開來,毫無保留地向觀眾展示現實存在的問題:死刑的意義、輿論的威力,痛恨和原諒、死亡與救贖。
-
《我們與惡的距離》激烈的矛盾,從無差別殺人案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不得不說是一個很新穎的角度。所謂濫殺,是指沒有目的、隨意殺人。
-
42年前日本無差別殺人案,1瓶可樂引發4起命案,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提到「無差別殺人」這個詞,相信不少讀者一定相當陌生。字面意思看起來是不分對象,沒有任何差別的亂殺人。其實際意思確實是如此,系統地說,無差別殺人就是指罪犯有預謀,但作案的對象卻是隨機的殺人事件。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一頭霧水,誰會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殺人呢?
-
媒體:無差別殺人 死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就在四天前,5月24日,南昌市紅谷灘也發生了一起殺人案,三名女子好好走著路,行兇者突然從背後襲擊,在砍倒一名女子後,繼續補刀,當街將對方砍死。網上有消息稱,兇手並不認識被害人,只是想隨便殺一個漂亮女人做「鬼夫妻」。
-
無差別殺人者,半數有自殺或自傷行為
延吉25歲男子商廈砍人、龍口56歲老人公交縱火、廣州男子當街追砍街坊……上周,多地爆出「無差別殺人」案件。據統計,今年已發生至少10起類似案件。 「無差別殺人」,通俗而言,即在公共場合無特定對象隨意殺傷無辜,作案者多出於報復某個人、某個群體或社會的動機而實施犯罪。
-
日本上世紀的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
你聽說過無差別殺人這個詞麼?所謂無差別殺人,就是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無怨無仇,甚至不曾相識,是一種隨機性殺人行為,也是對社會危害最大,最難防範的一種犯罪方式。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就曾發生了一起利用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俗稱日本「毒可樂」連環殺人案,也是日本歷史上始終未破的三大懸案之一。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
」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這個事件在全球範圍引發了恐慌,日本媒體將之稱為「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
日本毒可樂連環殺人案,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日本歷史著名懸案
這些案件主要發生在日本東京,是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所謂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無冤無仇,見人殺人的一種隨機殺人方式,這種殺人方式的社會危害極大,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因此很難防範。那麼,這幾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把時間退回到1977年的1月4日。
-
「無差別殺人」:無法預料、莫名其妙的禍事
「無差別殺人」 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中國公安大學教授張小虎認為,無差別殺人犯罪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事實上,自2006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起,人們就開始給這類罪犯貼上了一定的標籤,如「御宅族」(或「宅男」)、「loser」、「失業者」、「癮君子」等等,試圖在階級、性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將這些人與我們區隔開來,並從中建構一種安全感。
-
1977年日本可樂投毒案,無差別隨機殺人?因貪小便宜引來殺身之禍
不過在以前人們沒有這麼高的警惕性,面對路邊出現的一些東西不會去思考太多,更何況是一個看起來並沒有被打開的可樂呢,這件事就是影響整個日本的毒可樂事件,因這個事件的發生讓整個日本在那段時間對於可樂都心生恐懼,誰都不敢再喝可樂,那這個無差別的毒可樂殺人事件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
-
兩集9.4,無差別殺人犯到底在想什麼
但這次事件是無差別殺人案。不認識受害人、沒有衝突和理由,僅僅出於反社會人格就尋找隨機目標動手。這種赤裸裸的邪惡,自然更引起大眾的憤怒。我們在同一個社會裡生存著,誰會希望身邊有這樣一個不可理解的不定時炸彈呢。
-
突發天津67歲老人攻擊女性,無差別犯罪有多可怕?
一個67歲的老頭,走路都不穩,居然還要殺人,而且並不是和自己有仇怨的人,無差別攻擊路過的行人,這樣瘋狂的舉動讓人懷疑他的動機,除了製造事端,真想不出他還有什麼可以狡辯的。 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往往和殺人者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但依然遭到了傷害,可以說是十分無辜。只因為殺人者扭曲的心理,報復社會、仇視社會的態度,就導致無辜的路人受到牽連。無差別殺人事件造成的影響也十分惡劣,會一定程度傷引起社會民眾的恐慌。 2008年6月,日本東京秋葉原發生血案。
-
無差別殺人:我殺你沒有理由
汽車廠的同事表示加藤人老實,不大說話但工作態度良好 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即是受害者,也是兇手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無差別犯罪 在我國還有很多起「無差別殺人事件」諸如:2005年福州公交車爆炸案2012年山東榮成鎮政府爆炸案2013年廈門BRT公交車縱火案……
-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案件經過)
i↑↑↑關注叔叔,在感情裡實話實說2008年6月8日,日本東京秋葉原步行區,發生了震驚日本的無差別殺傷事件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打破了日本「完美社會」的形象,給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的震動。什麼是無差別殺人?就是行兇者沒有明確的殺人目標,而是隨意挑選目標,宣洩憤恨。最近幾天中國江西的入室殺人案可能有此特徵。社會壓力增大,貧富差距加深,這樣的宣洩和衝突會越來越多,中國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