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節:中國的鬼節,「三俗合一」的日子

2021-01-12 扁擔圈讀書

西方有萬聖節,人們在那一天喜歡裝扮成鬼怪慶祝,相當於是西方的鬼節,但在我國,卻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鬼節,那就是中元節,民間俗稱七月半,傳說是地府開門放鬼魂出來活動的日子,一年僅此一次,每到這一日,家家戶戶都閉門不出,唯恐被鬼纏身,小時候家裡的老人們就經常用這樣的故事來嚇唬不懂事的小孩,因此在許多人心中,鬼是很可怕的,所以中元節這天通常會有許多講究。

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候,那時人們對於神秘的事物都有一種敬畏之情,就像鬼神之說一樣,所以最初的中元節就是與祭祀有關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元節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與形式。最初的中元節並非鬼節,而是民間的祭祖節,七月半的時候正趕上農作物即將成熟,百姓盼望著收穫時節風調雨順,所以常常祈求神靈的庇佑,於是就在這一天舉行獻祭的儀式。

東漢末年,隨著道教的普及,出現了「三元說」,即上元、中元、下元,傳說是道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大帝」,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的名字也就這樣來了。後來佛教在中國普及,就又將七月半稱為「盂蘭盆節」,隨著歷史的不斷沉澱,這一天也成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古人中元祭祀多在農曆七月十四這天,因為「七」是一個很神秘的數字,《易經》說:「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所以說,「七」這個數字有很多意味,它不僅體現在傳統民俗之間,在道家、佛家文化上也都有體現,而十四是「二七」,所以祭祖也大都選在七月十四這天。我國的七月半其實是傳統民俗、道家、佛家多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所以人們都說這天其實是「三俗合一」的日子,而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發展,其習俗也在這種交融中混為一體,難以分清。

雖然說中元節的習俗很多,但最主要的依然是祭祀。例如擺供品舉辦祭祀活動,隆重點就請僧道誦經做法超度亡魂,還有請出祖宗牌位放在供桌上,上香供飯,不過這些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已經不多見了,現代人在這天往往就是給祖先燒燒紙錢,或者在路邊燒紙錢給過路的野鬼,這樣就不會有無家可歸的野鬼去搶祖先的錢財了。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在這天祭祀土地祈禱豐收,廣西一帶會在這天跳天燈,古代人最常見的活動是在夜晚放荷花燈,助鬼託生。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蕭紅《呼蘭河傳》

中元節既然有鬼節這麼一個敏感的稱呼,自然而然就少不了禁忌的事情,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就有說床頭不可掛風鈴,因為風鈴容易招致孤魂,睡覺時容易被鬼入侵;還有說八字輕的人在這天晚上不可出行等等,反正都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畢竟在最初的時候,七月半僅僅就只是一個單純的祭祖的節日。

其實中元節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節日,因為它不但祭祀先祖,表達對祖先的尊重與懷念,還會給孤魂野鬼燒紙錢,更是體現了一種樂善好施的精神,信佛的人在這天,還會誦經超度亡靈,展現著一種慈悲情懷。而作為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更像是一種文化信仰,它告訴國人不可忘本,告訴國人什麼是孝道,而這種節日其實更能形成一種凝聚力,讓無數的華夏子孫產生一種歸宿感,讓海外僑胞產生一種故國情懷!

古人敬畏鬼神,所以有了逐漸發展起來的「鬼節」,但與其說敬畏的是鬼神,不如說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中元節的出現,最初還是與人類生存必備的農耕文化有關,祈福,盼豐收,後來多種文化交融,卻始終都離不開祭祀,祭祀本身就帶有敬畏感了,而從中延伸出的意義也多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紀念,無論是祭奠先祖還是超度亡靈,哪怕人們懼怕鬼魂,卻還是願意為鬼魂託生施食,佛曰普渡眾生,而眾生未嘗不是在普渡他人。

中元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能夠流傳千年必定有它自己存在的價值,敬祖盡孝,敬畏生命,祈禱豐收,追求世間和諧,這或許就是它存在的意義吧!

相關焦點

  • 七月十五鬼節的由來
    ,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
  • 中國傳統節日一個都不能少——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鬼節、地官節,日期為夏曆七月十五(北方七月十五日,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一、起源之說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 七月半中元節民間祭祖活動,燃香燒紙錢放鞭炮,大家是這樣過的嗎
    農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 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 今年七月半鬼節,注意了,嚴禁路邊江邊燒香燒紙,否則嚴肅查處
    農曆七月半,日曆上說叫中元節。老百姓的稱呼直接又通俗,就叫它「鬼節」。據說這一天陰間的鬼們,都要出來遊蕩,向陽間的人們討要錢財。於是大街小巷都擠滿了給鬼燒紙錢的人,他們是生怕自己家的先人在陰間沒錢用,受苦受難。
  • 中元節:三流合一,慎終追遠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但中元節所祭祀的「鬼」,不單純指祖先親人,還包括孤魂野鬼。·中文名:中元節·別名:七月半、吉祥月、盂蘭盆節、鬼節、施孤、齋孤·農曆時間:北方地區七月十五,華南地區七月十四·節日起源:祖先信仰、秋嘗祭祖
  • 七月半為什麼會被稱為「鬼節」,「鬼節」的歷史由來
    清明節、重陽節、七月半,是我國三個傳統的節日,同其他節假日不一樣,這三個節是我們用來緬懷先人的,其中又以七月半最為特殊。為什麼要說七月半特殊呢,因為傳說在七月半的時候,逝去的先人會回到家鄉看望自己的家人。七月半也被稱為中元節,道教中稱它為「鬼節」。為什麼要稱它為「鬼節」?難道真的有鬼?
  • 又到七月半 各遊戲「鬼節」玩法一覽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
  • 猛鬼學堂之十七——鬼節
    北方的鬼節多指七月半,而南方的鬼節一般是指七月十四,尤其是華南、嶺南一帶,香港電影有一個七月十四系列,說的全是鬼節的鬼故事。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
  • 在吳川,七月十四「鬼節」是這樣過的...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中國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 《七月半2:前世今生》終極海報 前世冤魂索命
    共5張     由著名製片人劉鴻再度製片,李紅建執導的鬼節系列校園恐怖電影《七月半2:前世今生》即將於8月19日全國公映,該片由陳美行、翟子陌、羅翔、王良、趙吉、苗青、夏星翎、常奕然、付曼、張力飛、曾漪蓮等青春偶像聯袂主演。
  • 《七月半2:前世今生》將映 「見鬼十法」登銀幕
    《七月半2:前世今生》8月19日將映「見鬼十法」登大銀幕  搜狐娛樂訊 由著名製片人劉鴻再度製片,導演李紅建執導,陳美行、翟子陌、羅翔、王良、夏星翎、苗青、趙吉、常奕然、曾漪蓮、付曼等主演的恐怖電影《七月半2:前世今生》即將於8月19日全國公映。
  • 【民俗文化】農曆七月的「鬼節」——中元節即將到來,這些風俗禁忌...
    此刻,我們進入農曆七月——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鬼月」已接近半月,農曆七月七月中,最引人注意被稱為的「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 重慶市渝中區關嶽廟道觀舉行開光祈福法會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
  • 羅翔主演電影《七月半2:前世今生》「見鬼十法」8月19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銀幕
    由羅翔領銜主演,李紅健執導,劉鴻製片的恐怖電影《七月半2:前世今生》即將於8月19日全國公映,該片為「七月半」鬼節系列校園恐怖三部曲的第二部,
  • 《七月半3》發終極預告 女巫靈魂出竅蠱惑人心
    共3張 1905電影網訊 由施景子、羅翔、苗青、趙吉、曾漪蓮、唐翊源、宋睿、王良等青春偶像聯袂主演,著名製片人劉鴻再度製片的鬼節恐怖系列電影
  • 7月14鬼節的一些禁忌,看看無妨
    農曆七月十五是所謂的「鬼節」。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七月十五鬼節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 為什麼廣西過中元節要提前一天,還把鬼節叫「七月十四」呢
    《沾福七月半》·桂臨塞上中元八桂景勝春,七月十四度亡魂。若問何處尋美食,不妨杯酒呡嘴唇~~今天中元節!想好吃啥喝啥了沒?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中元節。這個稱謂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而在中元時則普渡孤魂野鬼。所以,這天又俗稱「鬼節」,在佛教裡稱為盂蘭盆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期。相傳它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也是民間祭祖的日子。這一天地宮將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的親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間煙火。
  • 《七月半之恐怖宿舍》主海報 鬼節燒紙女鬼現身
    」系列校園恐怖電影《七月半之恐怖宿舍》,即將於8月14日全國公映。11日,影片的最後一款物料「鬼節」主題海報曝光,四位女生竟然窩在宿舍中燒起冥幣,而紅衣女鬼則從燃燒的火焰中現身。「鬼節」主題海報曝光 女寢燒紙怨猛鬼現身  電影《七月半之恐怖宿舍》的故事改編自紅極網絡的「女生宿舍鬧鬼」真實事件,大一新生安瀾(餘心恬飾)等入住一間塵封多年、鬧過鬼且死過人的宿舍,在七月半的那天晚上接連出現各種詭異的事情。
  • 中國鬼節是幾月幾號 鬼節的傳說及鬼節的禁忌
    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 農曆7月15日為什麼被稱為鬼節,有哪些禁忌?
    農曆七月十五是所謂的「鬼節」。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七月十五鬼節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 《七月半之恐怖宿舍》 鬼節燒紙紅衣女鬼現身
    《七月半之恐怖宿舍》,即將於8月14日全國公映。今日,影片的最後一款物料「鬼節」主題海報曝光,四位女生竟然窩在宿舍中燒起冥幣,而紅衣女鬼則從燃燒的火焰中現身。「鬼節」主題海報曝光 女寢燒紙怨猛鬼現身電影《七月半之恐怖宿舍》的故事改編自紅極網絡的「女生宿舍鬧鬼」真實事件,大一新生安瀾(餘心恬飾)等入住一間塵封多年、鬧過鬼且死過人的宿舍,在七月半的那天晚上接連出現各種詭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