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萬聖節,人們在那一天喜歡裝扮成鬼怪慶祝,相當於是西方的鬼節,但在我國,卻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鬼節,那就是中元節,民間俗稱七月半,傳說是地府開門放鬼魂出來活動的日子,一年僅此一次,每到這一日,家家戶戶都閉門不出,唯恐被鬼纏身,小時候家裡的老人們就經常用這樣的故事來嚇唬不懂事的小孩,因此在許多人心中,鬼是很可怕的,所以中元節這天通常會有許多講究。
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候,那時人們對於神秘的事物都有一種敬畏之情,就像鬼神之說一樣,所以最初的中元節就是與祭祀有關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元節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與形式。最初的中元節並非鬼節,而是民間的祭祖節,七月半的時候正趕上農作物即將成熟,百姓盼望著收穫時節風調雨順,所以常常祈求神靈的庇佑,於是就在這一天舉行獻祭的儀式。
東漢末年,隨著道教的普及,出現了「三元說」,即上元、中元、下元,傳說是道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大帝」,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的名字也就這樣來了。後來佛教在中國普及,就又將七月半稱為「盂蘭盆節」,隨著歷史的不斷沉澱,這一天也成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古人中元祭祀多在農曆七月十四這天,因為「七」是一個很神秘的數字,《易經》說:「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所以說,「七」這個數字有很多意味,它不僅體現在傳統民俗之間,在道家、佛家文化上也都有體現,而十四是「二七」,所以祭祖也大都選在七月十四這天。我國的七月半其實是傳統民俗、道家、佛家多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所以人們都說這天其實是「三俗合一」的日子,而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發展,其習俗也在這種交融中混為一體,難以分清。
雖然說中元節的習俗很多,但最主要的依然是祭祀。例如擺供品舉辦祭祀活動,隆重點就請僧道誦經做法超度亡魂,還有請出祖宗牌位放在供桌上,上香供飯,不過這些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已經不多見了,現代人在這天往往就是給祖先燒燒紙錢,或者在路邊燒紙錢給過路的野鬼,這樣就不會有無家可歸的野鬼去搶祖先的錢財了。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在這天祭祀土地祈禱豐收,廣西一帶會在這天跳天燈,古代人最常見的活動是在夜晚放荷花燈,助鬼託生。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蕭紅《呼蘭河傳》
中元節既然有鬼節這麼一個敏感的稱呼,自然而然就少不了禁忌的事情,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就有說床頭不可掛風鈴,因為風鈴容易招致孤魂,睡覺時容易被鬼入侵;還有說八字輕的人在這天晚上不可出行等等,反正都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畢竟在最初的時候,七月半僅僅就只是一個單純的祭祖的節日。
其實中元節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節日,因為它不但祭祀先祖,表達對祖先的尊重與懷念,還會給孤魂野鬼燒紙錢,更是體現了一種樂善好施的精神,信佛的人在這天,還會誦經超度亡靈,展現著一種慈悲情懷。而作為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更像是一種文化信仰,它告訴國人不可忘本,告訴國人什麼是孝道,而這種節日其實更能形成一種凝聚力,讓無數的華夏子孫產生一種歸宿感,讓海外僑胞產生一種故國情懷!
古人敬畏鬼神,所以有了逐漸發展起來的「鬼節」,但與其說敬畏的是鬼神,不如說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中元節的出現,最初還是與人類生存必備的農耕文化有關,祈福,盼豐收,後來多種文化交融,卻始終都離不開祭祀,祭祀本身就帶有敬畏感了,而從中延伸出的意義也多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紀念,無論是祭奠先祖還是超度亡靈,哪怕人們懼怕鬼魂,卻還是願意為鬼魂託生施食,佛曰普渡眾生,而眾生未嘗不是在普渡他人。
中元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能夠流傳千年必定有它自己存在的價值,敬祖盡孝,敬畏生命,祈禱豐收,追求世間和諧,這或許就是它存在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