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接觸視域下的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語言接觸視域下的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

2019年07月02日 08: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曹曉燕

字號

內容摘要:活的應用和語言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了任何語言都處於發展變化中。普通話也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系統,一經推廣,必然會與各地方言產生接觸。

關鍵詞:方言;普通話;語言接觸;頻率

作者簡介:

  活的應用和語言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了任何語言都處於發展變化中。普通話也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系統,一經推廣,必然會與各地方言產生接觸。在方言與普通話的接觸關係中,方言一般處於弱勢地位,受普通話的影響更大。而實際上,從方言口音普通話的形成和擴散來看,弱勢語言也會對強勢語言產生影響,那些容易被遷移的成分往往是方言中的強勢成分,是方言區人習得普通話時不易放棄的。至於方言中哪些成分容易被遷移、怎樣遷移,原因是複雜的,且涉及語言接觸的深層機制。

  其中,相似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人們在判斷相似度時常帶有主觀性:對於說者而言,方言和普通話的相似度越高,方言成分越難放棄,而對於聽者而言,卻不一定是相同的結果。這是由於不同的相似度引起的聽覺上的差異是不同的,而且這裡涉及聽者的心理因素、認知能力、語言背景等方面。根據不同程度的差別,人們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比如,邢福義提到過「有沒有+VP(動)」原本在普通話中使用受限,只「在對事物作靜態的斷定,表示『是不是有所VP』的意思才用」。對人物行為作動態的敘述,只是到20世紀80年代後,才隨閩粵方言的傳播逐漸進入普通話。雖然答話「有VP」還是刺耳,但問話「有沒有VP」已經普遍被北方人接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普通話裡「有沒有」後面本來就可以出現四種語言成分,即NP(名)、AP(形)、VP(動)和NV(名動:主謂)。這使後件「VP」獲得了良好的結構發展空間,為敘述性「有沒有」進入普通話產生類化作用。結構上的相似性使得方言句式進入普通話變得合情合理。

  語義的空缺也是重要影響因素。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兩種語言之間總有找不到對等成分而形成語義空缺之處。基於語義不對稱的原因,為準確生動地表達同時考慮到經濟省力的原則,自然就會選擇最確切最熟悉的表達方式,而不會「遷就」普通話。如吳語拷貝式話題結構「NP1(麼)NP1VP1,NP2(麼)NP2VP2」在表達話題功能時就比普通話更直接,如,「我工作麼工作弗來賽;屋裡麼屋裡也弄弗好,娘亦生病哉」。如果用普通話表達,得變成「我工作又不行,家又弄不好,媽又得了病」,但往往不能完全體現該話語功能,若要儘可能體現話題的功能,必須用更囉嗦的形式,如,「我論工作吧,工作不行,論家務吧,家務又弄不好……」因此放棄該方言句式的難度比較大。

  出於交際策略需要的因素也不應忽視。如「動疊+補語」結構在北方話中受到壓制並最終消失,而在南方方言中卻持續存在,並有滲透進普通話的趨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吳語等南部方言中,「動疊+補語」並不一定都是表達委婉含蓄和禮貌的語氣。比如聽到「想想清爽」並不覺得比聽到「想清爽」心理上更舒服,甚至感覺語氣更嚴厲、更生硬。而普通話裡動詞重疊末音節改讀輕聲,語義上表示「動量小」或者「時量短」。朱德熙就指出,「用在祈使句裡, 可以使口氣顯得緩和些」。那麼採納「動疊+補語」後,就可以表達出委婉、含蓄的語氣。比如,原來普通話的動補結構「擦乾淨」就比「動疊+補語」的「擦擦乾淨」顯得生硬多了。因此,也許正是因為普通話在相應的語境中缺乏委婉表達的方式,出於語言交際策略上的需要才接納吳語等南方方言中的「動疊+補語」結構並「容許」其不斷擴散。

相關焦點

  • 普通話和方言的相互影響
    方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言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普通話是在方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我國推廣的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全國通用語言,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語言標誌和寶貴財富。方言與普通話即有所區別,又相互聯繫。
  • 【專訪】漢語言研究者鄭子寧:未來新方言,可能是不同口音的普通話
    可能大多數沒有接觸過語言學的人會覺得,和漢語最親近的是日語、朝鮮語或越南語,因為這些語言在歷史上受到中原的影響比較深,甚至日語的書寫會用一部分漢字。但實際上近100年的研究發現,上述這些語言中的漢語成分只不過是從漢語中借用了一些詞彙,和漢語並無同源關係。這是中國大眾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
  • 「專訪」漢語言研究者鄭子寧:未來新方言,可能是不同口音的普通話
    可能大多數沒有接觸過語言學的人會覺得,和漢語最親近的是日語、朝鮮語或越南語,因為這些語言在歷史上受到中原的影響比較深,甚至日語的書寫會用一部分漢字。但實際上近100年的研究發現,上述這些語言中的漢語成分只不過是從漢語中借用了一些詞彙,和漢語並無同源關係。這是中國大眾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
  • 【歷史】福建方言源於唐朝的普通話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異變,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當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話並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語。而福建其他地區方言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都是因為交通阻隔,受到外界影響較小,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亡,現在只有在方言中才能聽到。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二、普通話環境下漢語方言的存在與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對普通話的大力推廣, 普通話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逐漸成為各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過程中的主要應用語言。有些崗位基於工作需要甚至還需要就業人員考取一定的普通話等級資格證書, 如教師、播音員、主持等等。
  • 普通話的演變歷史:從地方方言到官方語言的逆襲之路
    語言中潛藏的,是一部曲折的中國史。
  • 點解廣東人講唔好普通話
    上述案例其實已經說明了「廣東人究竟為什麼說不好普通話」這一江湖懸案,城畫君再來幫大家總結一下就是:1.方言母語的「幹擾」。廣東人在說普通話的時候會習慣性套用方言母語(白話、客家話、潮汕話)的模式或規則,比如專有詞彙和獨特語法等。
  • 北京方言是如何成為普通話的?
    [摘要]聊到方言不得不說北京方言與普通話的故事。其實,在古代的中國,一直也有所謂的官話或雅言。今天我們就聊聊普通話的發展歷程。近日,汪涵準備砸重金保護方言的行為而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聊到方言不得不說北京方言與普通話的故事。
  • 【創建文明城市】@博山人,方言不好懂,請講普通話!
    【創建文明城市】@博山人,方言不好懂,請講普通話!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座陌生城市,首先接觸的就是城市語言。開口的第一聲問候,恰如隔空「握手」。一個人的語言既是對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像一面雙向透視的鏡子,更是人人持有的第二張「名片」,能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是一座城市開放包容的魅力體現,更是一座城市時尚與氣質的重要標誌。
  • 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
    守山大叔除了嗓音條件迷人,普通話說得如此純正也讓網友紛紛點讚。你知道嗎?守山大叔所在的河北承德,曾是普通話的採集地。你學的普通話其實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灤平,與北京一山之隔,被稱為「普通話之鄉」。有網友說:「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 語言|粵語和普通話:香港的語言政治化
    即便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憤恨不滿不斷加深,卻也不得不咬牙承認一個事實:全世界說普通話的人數接近10億。在香港,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許是通往財富和成功之路的關鍵。在香港,最受歡迎的學校不是用英語教學,就是用普通話教學,沒有一所學校用粵語教學。可是,粵語幾乎是所有香港人的第一語言。
  • 家裡老人說方言,會影響孩子學說話嗎?
    >請老一輩幫忙帶孩子時勢必會遇到各種磨合,就拿語言來說,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焦慮:自己跟孩子說普通話,老人只會說方言,一會普通話,一會方言,會不會把孩子說暈了呢?會不會影響孩子說話呢?圖片來源於123rf.com.cn關於這個說法,網絡上眾說紛紜,今天,小編分享:老人說方言會不會影響寶寶學說話?一、說方言會影響寶寶說話?
  • 國外最有影響力的三種中國方言,影響甚至超普通話,最多有1.2億
    方言是一種地方語言,每個地區幾乎都有自己的方言,每個方言都有著它的特點,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對於遠離家鄉在外打拼我們來說,能在大街上聽到一句家鄉方言是多麼親切的事情,而中國土地遼闊,人口也比較多,導致語言文化比較複雜,無法對所有的方言進行劃分,所以就把方言分為了七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
  • 【微廣播】你們不懂,我大"胡建"方言是源於唐朝的普通話!
    【相關資料】福建方言源於唐朝官方語言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如果說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麼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方言VS普通話:不一定是你進我退全國九大方言區,除了福建以外,沒有一個方言區的次方言是不能通話的,只有福建是個例外。而且,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很多地方會出現『一村一調』的現象,想到鄰村串門聊天都難。」也許正是由於福建省內方言差異過大的原因,經常可以看見福建人之間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 語言背後的中國史:普通話,到底是怎樣誕生的?
    語言中潛藏的,是一部曲折的中國史。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
  • 三國有普通話嗎?諸葛亮舌戰群儒用的是什麼方言?
    我指的不是學識和邏輯,而是語言。在相對閉塞的三國時代,如何實現語言的實時溝通,真是個大問題。諸葛亮是琅琊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臨沂人。諸葛亮8歲的時候,隨叔叔到豫章郡任職,到了湖北一帶。諸葛亮在湖北長大成人,並娶妻生子。
  • 我國沒有方言的城市,自古就開始使用普通話,培養眾多播音主持人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地域遼闊,自然也帶給我們許多民族特色,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方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大家生在他鄉,就會說同一種方言,兩個人很快就會成為朋友。如今,我有了統一的官方語言,但方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組成部分,還是捨不得丟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保護方言,但是,中國有一個小縣城承德,普通話很標準,從古到今都在用普通話,這令人驚訝,這個縣城也因言語而生氣。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知道哪裡嗎?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僅有58萬人會說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所已在我國範圍中有很多省份的劃分,卻又由於每個省之間擁有自己不同的發展特色,所以方言就成了這些文化特色當中最為顯著的一個,雖然說普通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說普通話,在很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的言語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
    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換句話說,憑什麼學過英語的廣東人就可以聲稱自己會三種語言——「英語、漢語、粵語」,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說會英語、漢語兩種語言?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小編有個廣東的朋友外號叫「菠蘿」,是潮汕人,他的塑料普通話就比較典型,屬於比較「燙嘴」的那種。把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是什麼樣?最燙嘴的普通話當然要從「雨你無瓜」說起,2008年一部《巴啦啦小魔仙》橫空出世,以一口「燙嘴」的塑料普通話,低配版5毛特效,成為回憶中的一股泥石流。首當其衝代表人物就是「遊樂王子」的普通話。「為什麼你老是戴著面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