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曲種戲曲大合集,45首經典戲曲收藏起來慢慢聽!

2021-02-19 聽歌369

 0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

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05 

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06 

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07 

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08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09 

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10 

秦腔

秦腔《三擊掌》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遊龜山》、《三滴血》等。

 11 

二人臺

二人臺,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鬱,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鬆幽默,曲詞通俗。

 14 

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6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7 

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8 

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

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

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2 

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

 23 

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4 

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5 

徽劇

徽劇《告御狀》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6 

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7 

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8 

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遊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29 

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0 

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1 

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2 

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3 

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4 

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嶽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臺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樸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7 

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8 

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39 

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0 

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1 

壯劇

壯劇《搶花轎》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2 

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鬱。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5 

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歡迎點讚分享~

2000首經典好歌(珍藏版)

經典輕音樂50首

30首薩克斯金曲合集

降央卓瑪經典歌曲合集

宋祖英經典歌曲60首

雲飛經典歌曲合集

張也經典歌曲合集

黑鴨子經典歌曲合集

龔玥經典歌曲合集

閻維文經典歌曲合集

一人一首成名曲合集

歌聲飄過30年合集

中國經典民歌100首合集

更多經典音樂,請關注:聽歌369

微信號:tingge2019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經典好歌1000首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 令人驚豔的60對戲曲對聯,句句古風悲情,收藏念給孩子聽
    對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富有特色的一部分,當對聯遇上國粹戲曲,於是意境便悄然生了些許味道。現在的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國學文化,這期,園助專門整理60對經典戲曲文化對聯,可以說是每句每詞都讓人驚嘆不已,趕緊收藏回去念給孩子聽,從小培養他們的國學文化素養,懂得在詞句中解讀意境,文學儲備更上一層樓!1、上聯:戲猶是夢耳!歷覽邯鄲覺夢,蝴蝶幻夢,牡丹豔夢,南柯驚夢,百世即須臾,只是一場春夢;下聯:事生於情也!
  • 1000篇經典歌曲,首首精彩,曲曲動聽,聽醉了!
    173.中國京劇第一美女,恰似仙女下凡間,驚 豔 了 世 界!174.她唱的《九兒》《山歌好比春江水》《映山紅》,另一種味道!175.壎簫名曲60首,收藏起來慢慢聽,太美了!176.一襲白裙,一手好古箏,女子一曲《枉凝眉》醉倒全場!177.15首養心音樂:靜下來,聽一聽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
  • ...的祖國》曲大衛改編 指揮:葛亞南 樂隊:中國戲曲學院民族管弦樂團
    宋飛也是唯一一位能夠演奏和錄製中國一百年來所有二胡經典作品,並獲得音樂評論界高度評價的二胡表演藝術家。她曾經在《弦索十三弄》演奏會上,分別演奏各種類型的胡琴以及琵琶、古琴等13種樂器,展示出博學、貫通、出類拔萃的藝術才能。她的 「中國音畫《清明上河圖》——宋飛胡琴多媒體音樂會」和「無伴奏套曲《如來夢》——宋飛胡琴情景音樂會」,將現代多媒體舞臺藝術與二胡的獨奏相結合,引領了中國弓弦藝術新的探索方向。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別稱】這種戲曲的音樂基礎是北曲,故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雜劇。它流行於整個元代,是元代北方舞臺上的主流戲曲,故又名「元雜劇」。
  • 佛教與中國戲曲
    中國古代的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學的色彩。隨著小說的發展,另一種具有市民性質的文藝形式——戲曲也跟著產生和發展起來。其次,佛教中的許多故事,常常被引入戲劇,豐富了戲劇的題材。第三,佛教對於戲曲的影響,還表現在佛曲對於戲曲音樂的影響。佛曲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歌詠的曲調,這種曲凋自曹魏時期的陳思王曹植在東阿縣製成魚山唄後,歷代均有所發展,到唐代已有幾十種之多。
  • 十堰:開設中國戲曲課程 吸收傳統文化養分
    12月15日,在十堰市五堰小學四年級的每間教室裡,學生在本校音樂教師擔任的戲曲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習戲曲知識,跟著老師的示範和指導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學習戲曲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使學生在戲曲中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戲曲藝術,15日,市五堰小學開啟中國戲曲課程,首節課在四年級開展
  • 黃仕忠:日本江戶時代對中國戲曲之接受
    其所藏漢籍,有一千餘部兩萬餘冊,由其後人在明治初獻給皇室,其中不乏戲曲之收藏。今見於日本宮內廳《圖書寮漢籍善本書目》的,有以下幾種:《容與堂六種曲》八冊,明萬曆間容與堂刊本;《傳奇四十種》八十四卷,八十冊,其中三十三種系汲古閣六十種曲本,另外七種中,《西遊記》《橘浦記》為世間孤本;萬曆刊本《元曲選》四十冊。毛利元次剩下所藏,仍藏於其後人手中。
  •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
    大咖票友同亮相,南腔北調齊登場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二級巡視員馬文,豐臺區委書記徐賤雲,豐臺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初軍威,豐臺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巨明,豐臺區副區長張婕,豐臺區政協副主席段德珍,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佳琛和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珏等相關單位領導以及本屆戲曲周藝委會專家和參演單位代表出席開幕式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在東方戲劇文化中間,中國戲曲有其極大的特色。東方戲劇一般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為本國的傳統戲劇,另一為近現代由西方傳入的話劇和歌劇、舞劇等。中國近現當代的戲劇文化也如此。作家的民族成分也豐富起來,除漢族外,契丹等少數民族作家也加入戲曲創作隊伍,有的還成為名家。至明代,以崑山腔為主體的傳奇,融合南北曲,成為戲曲中南北交融的典範。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音樂會成功舉行
    2020年11月10日晚,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系列展演——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戲韻管弦》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隆重上演。  此次音樂會由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領導班子謝振強、沈鵬飛、牛長虹擔任策劃,由音樂系主任謝振強教授擔任藝術總監,音樂系副主任牛長虹教授擔任音樂總監,青年指揮家張鳴擔任此次音樂會指揮。
  • 戲曲49種戲曲類型
    1、崑曲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 吳敢:中國古代戲曲專題研討會
    》劉輝《雜談戲曲選本與小說》楊海中《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的價值取向》趙興勤《<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補正》麼書儀《談古典戲曲選本問題》顧玲森《談古代的戲曲理論批評》馬衍《六十種曲與明傳奇流派》蔡敦勇《《「亂彈」》卜鍵《中國社戲史研究與戲曲選本》趙天為《從戲曲選本看元雜劇理論的發展
  • 中國戲曲與戲曲中國
    這麼說來,中國鄉村舞臺所表現的戲曲美學,跟好萊塢的表達是沒多大區別的。按輩分論,好萊塢美學應該叫中國戲曲「畢姥爺」。是的,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感嘆:「人生如戲」。這其中的含義,除了有虛無飄渺、跌宕詭異、無法自控的意思之外,還有「不得不表演」的成分在裡面。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十首經典歌曲,一次聽個夠!(收藏)
    這首歌既有哈薩克民歌的特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風格,是王洛賓最珍視的歌,也是王洛賓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贊為「藝術裡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這首歌不僅描繪了草原夜空的遼闊、明朗,同時也訴說著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故事。歷經半個多世紀,依舊傳唱不衰。
  • 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場地——戲曲中心正式開幕
    香港戲曲中心。
  • 2020年必聽30首歌,收藏起來慢慢聽
    2020年必聽30首歌,收藏起來慢慢聽 每天分享最經典的天籟
  • 戲曲發展的出路——從地方戲曲劇種面臨的困境談起
    各地多數戲曲劇種劇團面臨的主要困境戲曲院團大多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改革開放後,原先的政府財政全額撥款改為差額撥款,許多院團經費緊張,難以改善藝術生產和演職人員生活條件,創排新戲更是力不從心。於是,經營差的院團紛紛解散,能維持下去的也是困難重重。
  • 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淺談小劇場戲曲
    編者按 李卓群,生於1985年,北京京劇院編劇、導演、製作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戲劇家協會會員。本科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研究生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2011年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為中國首位跨戲曲文學、戲曲導演專業的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