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電視劇《安家》,老嚴夫婦從農村來到上海,賣了幾十年包子,每天起早貪黑,拼盡全力攢了三百多萬。
老嚴有個兒子,談了女友,想結婚,於是老嚴夫妻拿出全部存款買房。
到籤約的時候,兒子提出要加女朋友的名字。
結果房子到手,當他們滿心歡喜的準備去新家時,才發現兒子的丈母娘搬進了新家。
丈母娘擺出一副主人的姿態,邀請他們下次來「做客」。
兒媳婦看到二老,連句問候都沒有,還甩臉子摔門回了屋。
兒子呢,面對被拒之門外的父母,只來了句:「你們先回去,我有空去看你們」。
莎士比亞曾說:「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噬痛人心。」
有人說,老嚴夫婦的遭遇是因為遇到了不孝順的兒子。但是兒子的不孝,老嚴夫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讓兒子學會獨立,對兒子只是一味的寵溺。
尤其老嚴夫婦,對孩子溺愛到毫無保留的地步,準備買房時,徐姑姑體恤老嚴夫婦用一輩子的積蓄買房,建議部分貸款,之後讓兒子兒媳還貸。
可是,二老卻心疼兒子,怕兒子壓力太大,一定要全款買房。
老嚴夫婦還有一個錯誤的思想觀念:「咱們攢錢不就為了給兒子兒媳用。」
攢錢全給了兒子兒媳,你倒是對他們無私了,他們會對你無私嗎?
得到的太容易,便不會懂感恩。公婆都把房子給準備好了,房貸也沒有,小兩口無債一身輕,生活很安逸卻未必能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怎會懂得你們的不易?年輕時太輕鬆不是一件好事,忘記了努力,也錯過了最好的升值時機。
大多數父母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能省則省,把所有好東西都留給孩子。父母想儘量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想給孩子更多的愛,這本沒錯。
但是,這種毫無底線和原則的溺愛,往往會把孩子養成一個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作家劉墉說過:
孩子不懂珍惜,是因為他變成了籠子裡的鳥,天天等著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餵他。
父母對子女,可以幫扶,可以盡心,但是也要量力而行。溺愛下的教育,培育不出懂感恩、孝順的孩子。
02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父母的縱容,一味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只會養出一個只知道索取,卻不懂感恩和付出的孩子。
老家親戚家的兒子,小時候父母溺愛,捨不得讓兒子做重活,總是說「他還是個孩子」,結果孩子長大了,不體諒父母的艱辛,工作不順心,嫌棄父母沒本事;結婚後又嫌棄父母給買不起房子了,父母四處借錢給兒子湊首付,又嫌棄買的房子小,地段不好等等,反正就是父母的問題,從不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
無獨有偶,南京的王先生十幾年前耗資百萬送兒子去留學,學成歸國後的兒子卻在家啃老。
甚至因為父親賣了他的車把家裡都砸了,還揚言要砍父親。
父母溺愛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邊界。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用錯了方式,就會適得其反,尤其犧牲自己富養孩子的家庭。
在重慶 一個20多歲的小夥,要求家裡購買轎車,父親因經濟問題一時沒答應。
他竟然用滅火器,把父親跑工地用的麵包車給砸了,砸完以後,還躺在馬路上賴著不肯起來。
有知情人表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他曾經為了讓家裡人買筆記本電腦,也躺在馬路上脅迫父親,而那次,他的父親妥協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千依百順。
就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許多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捨不得孩子餓,不是飯點,也不辭辛苦為孩子準備食物, 一有好吃的也全都留給孩子。
這種情況多了,孩子當然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好吃好喝的,當然都是我先!」
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有這種「自私」的傾向很正常。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如果大人不去引導,最容易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私自利。
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用無私的愛,給了他們理所當然、坐享其成的錯覺。
03
《少有人走的路》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
一個家庭裡,父母就是因,孩子則像是父母結的「果」。
豪門夫婦郭晶晶和霍啟剛,並沒有因為家境富裕而溺愛孩子。
在兒子4歲時,帶他去地鐵站,幫婦聯義賣籌款。
讓孩子洗車賺零花錢感受賺錢不易,只見女兒挽著袖管,兩隻手用力地抓著一塊抹布,認真擦車,而兒子則端著一盆水。
周末一家子去農場插秧,領悟農民勞作的辛苦,讓孩子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生活的苦。
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學會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
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時,趙薇飾演的媽媽曾對孩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除了家裡人,沒有人會縱容你,不會因為你可憐,不會因為你長得漂亮就遷就你。
這個世界很殘酷,你必須有真本事,不然誰也幫不了你。」
慣子如殺子,孩子的根,終究在家庭,在父母。
董卿錄製節目時,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成為這樣的人。
想要孩子不自私,需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教孩子懂得感恩。前提是,家長要以身作則,才能耳濡目染給孩子。
飯桌上,你先給父母夾菜,而不是孩子。
出去玩,讓父母兩手空空而不是孩子一身輕鬆。
買東西首先想到父母,而不是孩子。
你耳濡目染給孩子的是感恩和孝順。養育孩子,不是砸錢,不是傾其所有換取孩子的安逸享受,最後養出一個自私的孩子。
而是通過我們的行為和引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堅毅的意志品質,教他們學會愛和感恩,不一味索取。
一個人,只有看見過的生活的苦,才能更懂得感恩。因為知道一切都來之不易,才會加倍珍惜擁有的一切。
04
梁曉聲曾說: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有太多父母總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犧牲自己的所有成全孩子,他們以為這就是最好的「愛」。
卻沒想過,這種無私的愛,會把孩子養成只懂索取,不知回報的人。
相比單方面無條件的愛,教會孩子愛父母,愛他人,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每個懂得感恩的人,上天都會帶給他更多的幸福。因為他們在感恩的同時,也是在感受幸福的真諦。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會讓孩子更容易感知幸福,傳遞愛。
如果覺得有道理,分享轉發,願所有孩子都可以心懷感恩!願天下父母都可以被孩子溫柔以待!
-end-
我是@悅媽育兒經 期待你能關注我,每天分享和善而堅定的育兒理念,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