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張長壽逝世。張長壽195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1952年9月分配到清華大學附屬工農連成中學任教。1956年7月調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長期從事田野發掘和商周考古研究。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1979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86年升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12月被授予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1989年5月退休。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推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主要學術成果有《張家坡西周墓地》(主編,1999年)、《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合著,1999年)《商周考古論集》(2007年)等。
魯才全(1938-2020)2020年1月30日,中國中古史專家魯才全逝世。魯才全先後在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湖北省五七幹校、武漢市教師進修學院等單位工作,後就任武漢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其一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尤其專注於北朝史和墓誌研究,發表《唐代前期西州寧戎驛及其有關問題——吐魯番所出館驛文書研究之一》、《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資絹》、《北朝的徭役制度》等。
吳懷祺
吳懷祺(1938-2020)2020年2月4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懷祺逝世。吳懷祺長期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曾出版《宋代史學思想史》《中國史學思想史》、《鄭樵評傳》《易學與史學》《20世紀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等專著,主編10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史》、6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論》等,在學術界影響深遠。
孫立群
孫立群(1950-2020)2020年2月10日,中國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逝世。孫立群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生前在南開大學所開設「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士人史」等課程,廣受學子好評。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擔任多期主講,先後主講「呂不韋」「李斯」「範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等題目。著有《中國古代士人生活》《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中華文化通志·社會階層制度志》等。
滿志敏
滿志敏(1952-2020)2020年2月27日,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滿志敏逝世。滿志敏於1983年進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工作,在職先後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地理系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作訪問學者。曾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氣候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地名學會理事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中國歷史時期土地利用、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作4部(包括合著)。
劉志琴
劉志琴(1935-2020)2020年4月8日,中國歷史學家劉志琴逝世。劉志琴於196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其主攻明史和史學理論,著有《中國文化史概論》《晚明文化與社會》《禮俗文化研究》《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晚明史論》《張居正評傳》等。
袁廣泉
袁廣泉(1963-2020)2020年5月22日,知名翻譯家、江蘇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袁廣泉先生逝世。袁先生翻譯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中國抗日軍事史(1937~1945)》、《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等諸多日本中國史研究著作,翻譯之功備受作者認可、讀者推崇,在學界享有盛譽。
亞諾什·鮑克
亞諾什·鮑克(1929-2020)2020年6月18日,著名中世紀學家亞諾什·鮑克(János M. Bak,1929-2020)逝世。
鄒逸麟
鄒逸麟(1935-2020)2020年6月19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逝世。鄒逸麟於1988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此外還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歷史地理學會、中國水利史學會、上海史學會等學術團體任專業委員。其在中國歷史地理、歷史經濟地理、運河史、黃河史等領域卓有建樹,培養了大批歷史地理人才。曾任《歷史地理》主編。其主編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於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於1995年獲首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還出版有《千古黃河》、《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中國歷史人文地理》、《椿廬史地論稿》、《椿廬史地論稿續編》、《中國歷史地理十講》等學術著作。
王家範
王家範(1938-2020)2020年7月7日,中國古代史學家王家範逝世。王家範於195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其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以明清江南為重點,對史學理念和史學方法領域也有所涉獵。代表作有《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叢稿》和《明清江南社會史散論》等。
何清谷(1931-2020)2020年7月9日,中國先秦史研究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清谷逝世。曾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著有《秦始皇評傳》《三輔黃圖校釋》等。
伯納德·貝利恩
伯納德·貝利恩(1922-2020)當地時間2020年8月7日,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德·貝利恩(Bernard Bailyn)逝世。伯納德曾任哈佛大學教授,主要研究美國殖民和革命史。其著作《美國革命的意識形態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和《向西的航海者》(Voyagers to the West)分別獲得普立茲獎。2010年他獲得了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評價其「點亮了美國早期歷史階段,是開拓大西洋歷史的先鋒」。
朱寰(1926-2020)2020年8月9日,中國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家朱寰逝世。朱寰在世界通史、世界中古史、史學理論、史學比較研究、俄羅斯史等各個領域均有涉獵。曾先後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社科重大項目10餘項,撰寫、主編了《世界通史-中古分冊》、《世界史·古代編·下卷》《亞歐封建經濟形態比較研究》《世界中古史》《歐羅巴文明》《工業文明興起的新視野》和《世界古代史》(上下卷)等著作。
馬克·曼科爾
馬克·曼科爾(1933-2020)當地時間2020年8月18日,美國歷史學家馬克·曼科爾(Mark Mancall)逝世。馬克是史丹福大學名譽歷史教授、結構化博雅教育創始人,主要研究中亞和東南亞歷史、宗教、語言和文化。著有《俄羅斯和中國:1728年之前的外交關係》(Russia and China: Their Diplomatic Relations to 1728)和《處於中心的中國:三百年的外交政策》(China at the Center: Three Hundred Years of Foreign Policy)等。
潘吉星
潘吉星(1931-2020)2020年8月23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潘吉星逝世。著有《中國造紙史》《中國火藥史》《天工開物譯註》等。
樊洪業
樊洪業(1942-2020)2020年8月29日,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家樊洪業去世。他一生致力於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
大衛·羅斯曼
大衛·羅斯曼(1937-2020)當地時間2020年8月30日,美國著名社會史家、醫學史家大衛·羅斯曼(David J.Rothman)逝世。羅斯曼於1964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歷史博士學位,1971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他的早期研究主要關注美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政策問題,出版了《政治與權力:美國參議院1869-1901》(Politics and Power: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869-1901)、《發現避難所》(The Discovery of the Asylum),以及《良心與便利:發展中的美國庇護所和其替代方案》(Conscience and Convenience: The Asylum and Its Alternatives in Progressive America)等。之後則聚焦於社會醫學史領域,著有《開始算計:美國衛生保健體系的技術至上》(Beginnings Count: The Technological Imperative in American Health Care)、《枕邊的陌生人:法律和生物倫理如何改變醫療決策的歷史》(Strangers at the Bedside: A History of How Law and Bioethics Transformed Medical Decision-making)、《追求完美:醫療進步的願景與危機》(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Medical Enhancement)(與夫人合著)等。
司佳
司佳(1978-2020)2020年10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司佳逝世。司佳於2006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2016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著有《近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文化交涉》《英語在中國的傳播:使用者、歷史文本及語言景觀》,後者在中國近代語言的社會文化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大衛·施尼爾
大衛·施尼爾(1972-2020)當地時間2020年11月4日,美國猶太史學家大衛·施尼爾(David Shneer)逝世。施尼爾是柯羅多大學歷史學教授、猶太研究項目主任,其所著《蘇聯猶太人所見:照片、戰爭和大屠殺》(Through Soviet Jewish Eyes: Photography, War, and the Holocaust)和《意第緒語和蘇聯猶太文化的創造》(Yiddish and the Creation of Soviet Jewish Culture)入圍全國猶太圖書獎。
大衛·哈克特
大衛·哈克特(1940-2020)當地時間2020年11月15日,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哈克特(David Andrew Hackett)逝世。大衛曾在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歷史系執教40多年,教授「魏瑪共和國歷史」和「納粹黨的崛起」等課程。主攻德國史和20世紀歐洲史。在1995年完成了《布痕瓦爾德報告》的整理、翻譯和編輯,此書隨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而原稿被捐贈給美國大屠殺紀念館。
佐佐木力(1947-2020)2020年12月4日,科學史家佐佐木力逝世。其主要著作有:《科學革命的歷史結構》《近代學問理念的誕生》《笛卡兒的數學思想》《二十世紀的數學思想》《21世紀的馬克斯主義》
《數學史》。
泰倫斯·科爾
泰倫斯·科爾(1974-2020)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2日,美國歷史學家泰倫斯·科爾(Terrence Cole)逝世。泰倫斯曾任UAF教授和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公共歷史辦公室主任,專注於阿拉斯加州歷史的研究,著有《E.T.巴奈特:費爾班克斯創始人的奇怪故事》(E. T. Barnette : 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Man Who Founded Fairbanks)、《扭曲的過去:一個邊疆採礦營地的歷史-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Crooked Past : The History of a Frontier Mining Camp - Fairbanks, Alaska)等。
楊碧芳
楊碧芳(1946-2020)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4日,美籍華人歷史學家楊碧芳(Judy Yung)逝世。楊碧芳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美國研究榮譽教授,專門研究口述史、女性史和亞裔美國人史。其曾任美國中國歷史社會、天使島移民站基金會和一些歷史電影的歷史顧問。著有《天使島:移民通往美國的門戶》(Angel Island:Immigrant Gateway to America)(合著)、《解放纏足:舊金山華裔婦女社會史》(Unbound Feet:A Social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in San Francisco)以及《自由的聲音:舊金山華裔女性紀實史》(Unbound Voices: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in San Francisco)等。
傅高義
傅高義(1930-2020)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逝世。傅高義是著名的中國和日本問題專家,被稱為哈佛「中國先生」。他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學習中文,研究中國,於1989年出版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中記錄了1978-1988年十年間在改革前沿廣東所發生和開創的重大事件,是外國學者全面研究和報導中國改革的第一本專著。此外,他對亞洲問題也頗有研究,曾兩度擔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一系列研究中國、日本、亞洲問題的著作,如《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亞洲四小龍》《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鄧小平時代》等。其中,《鄧小平時代》被譽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備著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