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部名為《上陽賦》的電視劇開播。作為有「國際章」之稱的章子怡的第一部小屏幕作品,這部劇卻以一種彆扭的形式廣為人所知。
《上陽賦》中的女主角王儇出場時僅15歲,但章子怡扮演這一角色時已38歲。章子怡到底是「少女感滿滿」還是「強行裝嫩」成了被熱烈討論的話題。沒多久,章子怡本人在社交平臺發聲,大意是要求片方和平臺別再消費她營銷「少女感」,並表示很清醒地知道「少女」與即將年滿42歲的自己無關。
沒想到,這樣一來該話題的熱度更高了,既然演員本人有清醒的認識,為什麼當初不能找年齡小的演員來飾演「少年王儇」呢?
章子怡不是第一個遭遇「少女感」困擾的大牌演員。2018年《如懿傳》播出,當時44歲的周迅就被吐槽飾演少女時期的如懿太勉強、分分鐘讓人出戲。2020年末,已55歲的劉嘉玲因在新版《半生緣》中飾演顧曼璐,更被指「辣眼睛」。
內地女演員楊蓉因為外表顯小,出道後飾演了不少青春少女角色。即便如此,幾年前,年過35歲的她因在某部電視劇中出演20出頭的小姑娘同樣被詬病「裝嫩」。當時楊蓉的一段回應很值得尋味,「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影視環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
這絕對不是託詞。從2019年海清在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發言希望給中生代女演員更多演戲機會,到2020年《乘風破浪的姐姐》引起熱議,35歲以上女藝人的困境已呈現得非常清楚明白了。
有玩笑話說,在我國,女演員要麼演少女,要麼演少女的媽。
或許有人會說文娛行業吃的就是「青春飯」,此話不假,可隨著行業專業化水平提高,不同人群對不同文娛產品需求劃分越來越細緻,為什麼有演技有唱功又夠努力的中生代女藝人還是這麼難?要知道,就連曾經排在「青春飯」TOP3以內的空乘行業都早已有了空嫂的位置。
要找罪魁禍首,要提到的一定是市場的短視和對流量的過分推崇。「年輕漂亮=價值」「粉絲群體龐大=價值」「話題眾多=價值」……至於演員本身演技如何,努力程度如何,這些因素都可以往後排。
由此導致的下一個問題是內容創作的本末倒置。以電影為例,按理說,無論是小眾的藝術片還是大眾的商業片,相同之處都是由專業的人以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為基礎,給觀眾提供內容精良的作品。可一旦流量為王,觀眾想看女主角美就把濾鏡開到最大,想看男主角帥就甩出一堆慢鏡頭,想看男女主角談戀愛就讓情節甜到齁或虐到痛。
這樣一來,題材更廣泛、更有深度、更能挖掘刻畫人性的劇本少了,考驗演技的劇本少了,需要中生代女演員的劇本自然就少了。以當代生活題材的電視劇為例,沒結婚的少女角色忙戀愛,結了婚的婦女角色忙孩子、忙婆媳、忙維持婚姻。這樣的劃分當然簡單粗暴,卻足以概括大多數情況。仿佛除此以外,女性再也沒有別的故事可講。
反觀歐美影視圈,早早成名的查理茲·塞隆可以在28歲時飾演《女魔頭》中的性感尤物,也可以40歲時在《瘋狂的麥克斯4》裡帥到幾乎模糊性別。一直默默無聞的傑西卡·查斯坦36歲時憑藉《獵殺賓·拉登》中的女探員角色獲得金球獎,此後事業一路上升。更不用提經典影片《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當時57歲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全方位碾壓正處於「少女鼎盛期」的安妮·海瑟薇。
2019年,已到中年的詠梅奪得柏林電影節影后,可那竟然是她首次出演女主角。有媒體在報導此事時發問,這次獲獎是否會讓中年女演員更「有戲」?目前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讓「少女」的歸「少女」,讓演技的歸演技,這不是一次獲獎一次發言就可以實現的。只有以更多的發聲更多的事實,讓全行業都主動或被動有了共識,女演員不敢老的困境才有解決的可能。
【來源:工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