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不再按時間流來推送,我寫的不少有趣的微信你們很可能就錯過了!請大家記得給「魔法童書會」加「星標」,每次看完都點個「在看」,有了這個魔法,我們就不會走散啦!你們喲~ ——魔法Auntie張弘
8歲的瑪雅問法國《哲學》雜誌:
為什麼我們只有一條生命?「小不點兒,
我們先是擁有孩子的生命,然後是少年的生命,再後來是成人的生命,最後還有老年的生命。可以說,84歲的我,經歷過很多生命,因為我的生命被分為很多不同的時期。但是,
在同一時期內,我們是否只有一條生命呢?夜晚做夢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在一條平行的生命裡?所謂的現實,是不是我們的白日夢?」
這組回答,是我在2020年讀到的「最治癒」之一,也說服了我:再糟糕的一年都應該擁有一份年度小結。沒錯,我們度過了極其糟糕的一年。可是這一年裡又有一些人事物,一些小小的瞬間,讓2020變得溫存、感動、閃亮甚至震撼。這麼想來,因為這些改變,2020,我們過了許多的"一年"。
這些改變自然也包括我們打開童書,打開心靈的瞬間。沒想到,在湯米·溫格爾辭世一年多後,我們竟讀到了他的重要作品——法國《哲學》雜誌邀請湯米與孩子們的對話集。96個來自孩子的「幼稚」問題,讓我挑燈夜戰一口氣讀完。合上書頁關上燈,那些關於生命、關於獨立思想的思考,依然在黑夜裡次第閃亮。此書刷新了我等凡人對這位國際安徒生獎得主的認識。在躬身回答孩子的提問時,這位「繪本巨人」不再是那個充滿譏誚諷刺、荒誕不經的「憤青」,而是與向他提問的孩子一樣,始終保留著一定程度的「天真、稚氣和童趣」,在聆聽問題和尋找答案中「總能感受到探索和發現的樂趣」。但這些溫暖、風趣、智慧的回答,又一望即知來自湯米。他說,「在荒誕中,我也堅持現實主義。就像一棵橡樹,
在寒冬將至時長出針葉,以抵抗嚴寒。生活也是一場考驗,要求我們去戰勝這個世界上的不公和暴力。這一點,應該
如實地告訴孩子。」
湯米幼時生活在納粹統治下德法交界的阿爾薩斯地區,那時只有一個簡單的思考辦法:不要思考。而湯米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他從未放棄獨立思考的權利和能力。他說:「而我呢,則一直堅持獨立思考的自由。有時,為了尋找一個既簡單又實用的答案,不管是從自己還是別人的角度,我仍然喜歡深入地思考。我的腦子不僅是長著腿的,還經常像蜈蚣一樣自由而快速地爬行。」
所以不要被書名「誤導」,這本書裡的96個問題一點不「怪」,雖然大人們早已忘記了這些重要的問題,但是孩子們代替我們問了,接下來,就看我們的大腦願不願意「自由爬行」了。註:讓我笑噴的一組問答在第83-86頁,你一定要看。看完我們討論討論,如果在中國,湯米老爹會不會因此「吃耳光」呢。適讀年齡:4歲+(親子共讀), 8歲+(獨立閱讀)著名學者劉緒源老師生前讚美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時,常常會說:把它放在世界經典文學之林也毫不遜色。這既是對某部兒童文學作品最高的評價,其實不也委婉道出了兒童文學普遍與「真正的文學」的差距?
而《捉貓故事集》是一部真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這麼說,並非是因為它的作者是法國20世紀很著名的一位小說家和劇作家馬塞爾·埃梅(要知道很多中國讀者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更何況國內國外不少大作家一旦進入兒童文學創作領域,一不小心就嚴重翻車)。《捉貓故事集》的優秀,來自它本身。會求雨的貓,改邪歸正的狼,一心苦讀的牛,17個短篇故事,每一個都是精心謀篇布局,充滿戲劇張力的小品。「異想天開,妙趣橫生」,這些詞彙都不足以概括這本書的特質。它最吸引我的是每一個出場角色的活靈活現,獨一無二的個性。搜索你所有關於童書閱讀的記憶,找不出如此生動的一群動物和孩子來。在速讀的時代,很多書閱後會很快從記憶中褪色。但是這本《捉貓故事集》帶給我的深刻印象,就像小時候第一次讀到《不萊梅的音樂家》那樣。《捉貓故事集》還證明了優秀的兒童文學不是把小貓小狗擬人化那麼簡單粗暴,它的過人之處是構建了一個充滿人間煙火的童心世界,這個世界的行為處事原則,皆來自孩子的思維邏輯。
17個故事中,小姐妹自然是孩子,是在大人面前噤若寒蟬,大人一走就瘋玩停不下來的孩子(然而你會吃驚地發現,不少兒童文學作品能把孩子寫成不像孩子);小動物是孩子,是被主人罵蠢驢呆鵝傻狗,依然從不懷疑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能力的自信又善良(當然也確實有點傻乎乎)的孩子;小姐妹的父母也是孩子呀!這兩個大人是孩子理解的「大孩子」,有自私、有狡詐、有負氣,還有孩子認為的長大以後才有的「愚蠢」。讀到他們在做完蠢事後的懊惱不已,孩子肯定樂不可支,大人不也品出了人生的荒誕?這本書最好留到小年夜開始讀,17個故事一天一個,讀完正好元宵節。節日裡有它,有盼望了!
作者朱贏椿反覆和我說:這本書不是繪本啊!我說,當然知道!而且你也不是作者,作者是12位詩蟲。這本書難以歸類,但是魔法童書會樂意介紹,因為我覺得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讀得懂它。
這12位詩蟲是:女貞瓢跳甲、橫紋金蛛、桑天牛、條華蝸牛、斑潛蠅、美洲大蠊、茄二十八星瓢蟲、蚯蚓、衣魚、玉米象、松墨天牛、木蜂.書中還附有蟲文- 英文字母對照表和創作現場的照片。朱贏椿說:蝸牛用整個身體寫下的長長的透明痕跡,就像一首讚美慢生活的詩。雨後的小水窪裡,沉澱的沙土上會有像手指划過的痕跡,那是蚯蚓連夜創作出來的,像中國的篆書。當然,也有不適合閱讀此書的成熟人士很憤怒地和我說:「寫的是什麼?讀得懂嗎?皇帝的新裝嗎?」如果這12位詩蟲在他面前,感覺他會發起決鬥。
這本書怎麼讀?就是讀呀!大聲朗讀這30首蟲詩,讀出你所感受到的蟲跡的表達,讀出你記憶深處自然的韻律和節奏。
用什麼語言呢?隨便什麼語言!就像回到嬰兒時期,在你還沒有學習大人強教給你的語言之前,難道你就不發出自己的聲音了嗎?
這本書可以啟發全家在新年裡開一場賽詩會,每個大人小孩都可以選擇一位你喜歡的詩蟲,大聲地,用自己喜歡的語言朗讀出它的作品,這才是浪漫的跨年呢!記得可以把詩會音頻發給我們「魔法童書會」,魔法Auntie會請朱贏椿先生轉交給尚健在的詩蟲作者或它們的後代。《小王子》不是新書,但2020年作者誕辰120周年時,終於出了一個特別純粹純正的中文譯本。
沒有blingbling的裝飾,沒有彈眼落睛的腰封,沒有「最」「最」的誇耀。如果把它和80多年前的法語原版放在一起,你會感覺到它的原汁原味。出品方奇想國的編輯說:「《小王子》在國內有很多版本,不同的封面設計為這部作品注入了很多新鮮感。而這次,我們選擇
回歸經典,希望在視覺上能夠為國內讀者呈現一部
最初也最經典的《小王子》。這是經典中的經典。」光看顏值選書自然不行,經典外國童書,
最重要的考量還是譯文。那就先聽一段朗讀!不是專業演員的演繹,而是來自本書譯者張彤,她用
中文和法文雙語朗讀書中的第19章。這是我聽到過的最動人的小王子的聲音——這本書的譯者張彤老師
,是法國語言文學博士。我們很多人讀到的第一篇「小淘氣尼古拉」的故事,就是她翻譯的。當大多數國人對《小王子》和作者聖埃克蘇佩裡的名字還相當陌生時,她已經在做相關的文學研究了。以我對她幾十年的了解,可以鄭重地說,將《小王子》託付給這麼一位中西學養深厚的譯者,是令人欣慰的!當「奇想國」邀請張彤博士為聖埃克蘇佩裡誕辰120周年翻譯《小王子》紀念版時,她說她將給大家帶來一個適合朗讀的版本,因為在她心中,「
《小王子》不僅是以文字和插畫的形式存在的,更是以聲音。這是作者講給我們的一個故事。故事可以被無數人轉述,所以,其生命也更久遠。」
其它書可以不放購買連結,這本一定要放,實在是《小王子》版本太多太多。所以,記得上「京東」,而且要找「《小王子》」,「奇想國」這兩個關鍵詞👇
有一個清晨我4點多突然就醒了,怎麼也睡不著,就從囤的書裡抽了一本最輕巧,也是看著最甜蜜的,它叫《雨滴項鍊》。
讀了第一個故事就驚奇不已,心說這麼好的書為什麼我現在才讀到。它瑰麗,它浪漫,每一個故事就像在天上詩意地飄啊飄的雲,你伸手摘下,扯開裡面還有陽光孕育的驚喜。作者瓊·艾肯17歲就開始發表小說,是那種天生就會講故事的人,尤以兒童文學和歷史小說而聞名。她的童話自有遠古神話那種渾然天成的氣息,讓人一下身臨其境,全然未察覺這是一個「編」出來的故事。女性作家的身份,又令其童話採擷了生活中各種詩意的想像,單單是「雨滴串起項鍊」的意象,就足以讓人驚嘆生命之美。這本書裡8個故事,距離我們都有半個多世紀了吧,可是在想像的時空裡,它們似乎總是走在讀者的前頭,成為我們追逐的夢。這夢將指引我們往何方呢?就像主人公的善良總是讓故事有出其不意的歡喜結局,瓊·艾肯故事裡蘊含的愛的力量,也會改變讀者觀察與思考的方式。至少,從此以後我們走在陰冷的雨中,心裡總會升起一個光明的故事。這本書我已經正式介紹過兩次,每當有人問我2020年有哪些好童書時,我脫口而出的還是它:《溪邊的孩子》。數了數,我還前前後後買了6本送人,算是這本書的真愛了吧!只有「真愛」才知道,光讀《溪邊的孩子》還不夠,書中夾著的那本20頁的《創作手記》小冊子你讀了嗎?就是你拿到書往往要先抽出來放一邊的《創作手記》?還很有可能,你從繪本館借到的這本《溪邊的孩子》,壓根兒就沒夾《創作手記》,那損失真太大了!一旦錯過彭懿的《創作手記》,我們至少錯失了兩大寶藏——一是優秀的圖畫書時如何創作出來的:靈感哪裡來,故事哪裡找,畫面藏在哪裡。還有全中國最認真的圖畫書創作者彭懿如何跋山涉水,才發現了這條寶藏般的童年的長河。這是和故事本身一樣好看的「番外」。二是當年的「溪邊的孩子」一個個怎樣水靈靈地長大,長成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被什麼「內卷」「普通孩子」「凡爾賽文學」所累。幸福的源泉就在這溪邊「散養」的童年裡呀!讀完,會更佩服創作者彭懿,想把他所有書的「創作手記」都找來研讀一遍,自學成才!歐美繪本有一個永恆的主題:26個字母A-Z的創意表達。許多著名的繪本創作者都以此問題比拼想像力,但老實說,這些畫面到了中國讀者這裡,都要腦筋拐個彎才能理解——因為這些字母構建的,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什麼時候,中國的繪本也能以漢字為母題,玩出許多花樣呢?這是我一直盼望的,終於在2020年看到了!「小象漢字」的創始人大鵬老師劉良鵬,以「
豕——逐、家」這三個字為主思路,用36個漢字,講了一個頗有民間傳說風的故事:野豬常常偷吃田裡的莊稼,村民們著急。一個男人立志要成為獵人,帶上他的狗,去抓野豬.故事簡單嗎?可是你睜大眼睛看,它每一頁的畫面幾乎全都是用字畫出來的。這種特別的漢字叫「甲骨文」。孩子能理解這些字的意思嗎?放心,它們特別好猜,因為它們就是照著事物的樣子畫下來的。這本《獵人與狗》放在一堆花花綠綠的圖畫書裡,沒有被掩埋,反而一眼就跳出來了!——全因它是用鉛筆素色畫出來的。這本書的插畫師阿鹹,曾用鉛筆在幾百個瓦楞紙箱子上創作出一幅作品。在電腦繪圖時代,她對手繪的堅持,十分難得。她用細膩密緻的筆觸,營造出天地混沌,先民創造世界的感覺。又在這綿密紙上,用鏡頭語言和富有層次感的手繪,讓36個甲骨文主角在紙舞臺上立體了起來。最後說說為什麼全書選了36個甲骨文?這是創作者向阿達先生的經典動畫片《三十六個字》致敬。所以,這本書還有特別的文化傳承的意義在裡面。這是一本大氣的繪本,也是一本可以看很久,玩很久的繪本。
一本為中國孩子定製的我們自己的「字母書」。但是從灰色裡我們看到了本土創作者駕馭圖畫敘事的飛躍,後來/紐扣成了最勇敢的兵/蹚過河打仗/俘虜過軍師/生擒過大將這本書有許多技巧純熟、可圈可點的圖畫細節。但是最最打動我的,是九兒細膩筆觸擦出的記憶的溫度。她說:我有一枚外婆留下的紐扣。它像一個神奇的按鈕,拿起它,就能回到曾經和外婆在一起的溫暖時光。
作者開啟靈感,讀者找到共鳴,也許,每個人都需要一枚這樣的紐扣。比如,書裡的線框根本框不住顏色:奶奶裙子的鮮亮紅色,新出爐的煎餅的誘人金黃,這些色塊都會「跑」到線條外面去。創作者伊莉娜得意地說:「這是我故意的,我不想讓線條束縛了色彩的揮灑,更不想我創作的人物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再比如,每一頁的圖畫,都是對文字的「反駁」:文字記錄下世人對老者的印象——笨拙、木訥、衰老、無趣;畫面卻捕捉到孩子眼中的老人的真相——在過山車上,在爵士樂池裡,在浪漫星空下,在生命的歡騰中。這本書對中國家庭特別有意義。要知道許多中國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陪伴下度過的。在孩子的眼裡,「長大」和「變老」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老人就是大人,就是很久很久以後的自己。如果看到很久很久以後的自己無精打採,那該多讓孩子喪氣。只有看到未來的每一天都蓬勃向上,孩子才會像我們這本書結尾畫的那樣,興衝衝地去追趕生活!適合全年齡段的繪本,適合送給孩子,也適合送給老人。因為「老人的真相」,就是生命的真相。小林豐先生的繪本,總能在壯闊風景中捕捉柔美的光影,在恢弘的歷史地理長卷背後,總有那麼一雙興味盎然打量世界的孩子的眼睛。他的旅行繪本,出一本我收一本。
這一次,孩子問:風是從哪兒吹來的呢?於是,在暖風的引領下,爸爸帶著「我」踏上了追風之旅。
一路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風的源頭秘境,卻見到了熟悉又久違的小鎮的清晨,見到播種、漁獲、祭天、嬉戲,見到「人們在地面上刨坑、翻土,呼呼地揮動鎬頭,沙沙地揚起土壤,把溫暖的風埋進大地之中。」
我們見到風把人與自然連接,把摧毀與重生連接,最後,就像作者說的:「山的那一邊是大海,大海的另一邊是遼闊的大陸,世界是連在一起的。」在久久回味這句
「世界是連在一起的」中,旅行抵達了心靈。經歷了這一年,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許多平淡無奇的時光,細細回味真是無比珍貴美好。比如每晚哄孩子入睡,是只屬於你和ta的親密時刻。《誰要上床去睡覺》裡朗朗上口的童謠,由你讀來,帶著愛的溫度,給孩子一份特別的安心,是百聽不厭,百看不厭,長大以後還縈繞心頭的親情記憶。那個敲著小鼓出去狂歡的小搗蛋,經歷了乘風破浪的遊戲,最終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給再大一點的娃玩的《今天我是一粒黃豆》,則是特別揮灑想像的親子遊戲。遊戲由想像中的一粒黃豆開始,黃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神奇變身為與各種中華美食:豆芽、豆腐皮、香乾、腐竹……沒想到這本書最後還會有一個大彩蛋:黃豆美食之旅飛行棋譜。哈哈,我對這本書唯一的擔心就是:孩子讀了興奮得無論如何睡不著,這可怎麼辦呢?
真幸運,內德被邀參加驚喜派對!
只可惜,派對在佛羅裡達,內德卻在1600千米外的紐約。
真幸運,朋友借給內德一架飛機!
只可惜,發動機出了故障。
真幸運,飛機上有降落傘!
只可惜,降落傘破了個窟窿……
內德的故事出版45年了,黑白與彩色交替的畫頁,講述了內德充滿戲劇性的旅程,讓一代代小讀者一忽兒尖叫、一忽兒大笑:這多像我們的2020,不停充滿了各種反轉,不知道下一頁是驚還是喜在等待。
這本書還足以引發小讀者的討論: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按原計劃進行?為什麼生活和書中都會有那麼多意想不到?
嚴格地說,內德的故事不是新書,只是在2020年由愛心樹童書重新編輯出版了中譯本。但,我忽然由內德的重版想到,世界上我們尚未讀過,或沒有讀懂,或能在當下讀出新意來的,不都是新書嗎?每一個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書的殿堂,見到的都是簇新的書中世界。
關鍵不在我們一年給孩子寫了、畫了、出了、買了、讀了多少新書,而是它們中有多少是像內德這樣恆久流傳的經典,可以讓孩子每讀一遍都有新的快樂與領悟,更值得大人們尊敬、熱愛與推廣。
哪怕只有12本,我們就足夠幸運了!
新年快樂!
PS:發現自己在2020年還陸續介紹了不少年度新書,點以下書名可以直達
【給小學生】
J.K.羅琳的新作《伊卡狛格》
《尋找朱庇特》
《仙境之橋》
《我的媽媽是精靈2》
《不愛說話的十一歲》
繪本版《物種起源》
浪花朵朵驚豔版《叢林故事》《彼得·潘》
孩子們的詩集
【給學齡前孩子】
繪本《我的吉米》 (《是誰嗯嗯在我頭上》的作者寫給兒子)
吉竹伸介繪本
白希娜繪本
《給現代孩子的聲律啟蒙》
梁俊《唱!童謠》
駒形克己藝術繪本(給小寶寶)
大英博物館為孩子定製的「穿越書」(5-8歲皆可)
【魔法Auntie年度最愛繪本,適合4歲-120歲】
《河流的故事》 《侘寂之美》 《爸爸造的房子》
據說2020還有兩本書非常值得期待:
陳志勇的《內城故事》,湯湯的《綠珍珠》,但是因為還沒有讀到,所以無法推薦。你們看完了先告訴我哦~
請大家記得給「魔法童書會」加「星標」,每次看完都點個「在看」,有了這個魔法,我們就不會走散啦!你們喲~ ——魔法Auntie張弘
魔法童書會由兒童文學作家張弘主持,微信內容(含圖、文和音視頻)未經授權,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歡迎個人分享至朋友圈、媽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