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堂.民國十一年.張氏宗譜

2021-03-05 金瀚予

【清河堂。張氏宗譜。民國十二年。修建】
【清河堂。張氏宗譜。序】

【清河堂。張氏宗譜。脈派】
【清河堂。張氏宗譜。脈派】

我祖籍乃河北清河望族,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裔,唐代張文瓘為祖先。據記載,瓘公幼年喪父,公事母親,長兄,以孝友聞。唐貞觀進入仕途,深受英國公李珏賞識。瓘出任大理卿〈全國最高司法長官〉他執法平正,以理服人。後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侍中。高宗識公為近臣。由於清河張氏在政壇上的巨大影響力,唐朝皇室遂把清河張氏設為「十柱之國」。
瓘公之胞兄張文琮亦官至戶部尚書,堂弟張文收曉音律。太宗召他入宮參與制定雅樂。張氏三兄弟都位至顯職,各在門前樹裡一戟以示身份。時人譽為「三戟張家」。張文蹤的兒子張錫又先後相武后、韋後,封平原邵公,成為清河張氏又一位宰相。
瓘有四子,潛。沛。洽。涉。分別任魏州刺史、同州刺史、衛尉卿、殿中監,官階都是三品,年俸二千石。加上張文瓘位居宰相,全家年俸超過萬石,故此,人們稱張家為「萬石之家」。後代諸多譜書亦把清河看作張氏郡望之首,甚至認為清河是張氏的發源地是張姓的始封地。 我張氏一脈一世祖玉端公,唐代同州刺史沛公之後,生於陝西同州府〈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清康熙初年〈1662〉遷徒陝南安康、紫陽居住,經商貿易,於今已逾13代,凡390年。
圖片為民國十二年〈1923〉我曾祖父張世遠公,號吉堂建修。此家譜現傳於我處珍藏。 張氏脈派--: 玉洪大學久,隆聞世第昌,忠良家道盛[我是忠字派],永遠福瑞祥

相關焦點

  • 《清河堂張氏宗譜》前言與舊序
    前言清河堂張氏宗譜創修於民國七年,共刊四十三部,每部十三卷,記載自明洪武二年至民國七年近五百五十餘年的清河世系。宗譜分別由六個房族均數領藏,距今達九十個年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破除「四舊」,宗譜慘遭厄運,幾乎毀於一旦,續譜更是不可言及。族無譜牒猶如國無史冊。面臨清河堂張氏宗系的斷層趨勢,續修譜牒時不我待。2005年冬,張義金和張明傑發出續譜倡議,得到張節楨、張家田、張家林、張在芹、張明主、張顯斌等各房族的鼎力支持,自發成立了清河堂張氏宗譜續修理事會,醞釀修譜事宜,拉開了搶修宗譜的帷幕。
  • 張氏清河堂
    上古時代,軒轅部落與未全進化的蚩尤部落爭戰,八戰不勝,節節敗退。軒轅的第五子揮,夜觀天象,發現流星飛渡弧矢星,頓生靈感。 據歷史典籍記載,張氏的根在清河。翻閱張氏譜書,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如清河張、始興張(廣東曲江)、犍為張(四川宜賓)、吳郡張(江蘇吳縣)、馮翊張(陝西大荔)、東河張(江西貴溪)、中山張(河北省北部)等等。據張氏譜牒記載,清河在周代就有張氏祠堂及古墓;臺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查閱《清河縣誌》及一些史志,清河先民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的向外遷徙。
  • 清河堂張氏原派——張氏文化
    清河堂張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義禮智信,恭從明聰睿,肅又哲謀聖。三修續派:明孝友作則,存忠厚為良,裕德才宏顯,培基澤遠長。
  • 家譜研究-浙江省張氏家譜藏地分布
    張烈重修清嘉慶(序)鈔本 三冊   浙江紹興·張氏宗譜十六卷 藏地:日本美國(清)張國本輯錄 餘柯合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序敘慎堂寫本十 六冊   浙江紹興·金魚填張氏宗譜五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清)張大綱等修清光緒八年(1882年)百忍堂木活字本 五冊   浙江紹興·金魚(土奧)張氏宗譜六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民國)張大昂修 張悌寶纂
  • 全國張氏字輩總匯
    陝西西安鄠邑區定舟村張氏字輩:從景世之文(升)永(樹)明士,始祖道盛,祖籍浙江紹興,後居安徽鳳陽,由鳳陽從軍。明洪武十一年,隨秦王朱樉就藩,任指揮吏。四川省四川省廣安縣桂興張家灣張氏:遠祖族籍湖北省高竿埝〔湖廣省長沙府麻城縣高竿埝蔡家山苦竹林〕,入川始祖時超:乃原籍帥輩五世祖之子,稱入川一始祖。
  • 百年歷史張氏帥府
    1/張氏帥府簡介 【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 張氏帥府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總佔地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76萬平方米。
  • 張紹江匯總全國張氏字輩! 您上榜了嗎?
    湖南益陽金鑲堂張氏字輩:大寶時國日,萬正仕祈芳,和世家聲遠,千秋學業長,承宗敦孝友,應題啟文光,基植先培本,源開永發祥。金鑑堂張氏老派:景遠榮華起,金玉滿堂興,國正天心順,官清民德純。新派:喜慶昇平世,洪恩合大開,從修家道盛,紹澤顯英才。惠和堂張氏五修派語:萬世傳宗譜,聞鐸思紹先,正文學聖訓,祿享沐君恩。
  • 國家圖書館館藏全國呂氏族譜(宗譜、家譜)目錄,趕快收藏!
    1.旌德呂氏續印宗譜[14卷首1卷]14冊┊堂號不詳┊著者不詳┊1917┊安徽旌德2.旌德呂氏續印宗譜十四卷首一卷┊堂號不詳┊(民國)呂朝熙┊民國六年(1917)┊安徽旌德3.呂氏宗譜存1冊(42頁)┊堂號不詳
  • 我的張氏祖譜與家族,懷念您!——一份張氏族人的手抄檔案
    經親友提議,各地我們家族萊州張氏後人贊同並商定,舉辦一次「萊州踏青祭祖思根活動」(2017.4.8)!       藉此,將先父張錫祚(1929.1~2005.4)曾經依據爺爺張齊(字企賢;1896.6~1965.10.07)遺留的宗譜,親筆整理了十頁"張氏宗譜"和手筆製作"張氏祖譜圖"一頁,及:天津張錫祉叔父與我們上世紀九十年代通信,也很多關於家譜和祖產等等先祖事宜搶救整理出圖文。
  • 張氏族譜
    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的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範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族文化內容。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思想束縛?
  • 撰寫徐氏宗譜簡介範例
    宗譜與國史、方志並稱三大傳統文獻,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蕭山民間編修宗譜歷史久遠,尤其明清朝及民國時期,聚族而居的宗姓大村,每隔二三十年便有一修。蕭山各姓宗譜是個巨大數字,由於歷史原因多被毀壞或散佚。據不完全統計,民間及國內外圖書館收藏的蕭山宗譜400多部。近年,民間收藏、研究者新發掘了若干部。多年來幸蒙藏家垂愛,筆者得以拜讀不少蕭山宗譜。偶有心得,訴諸筆端。
  • 探究《尚氏宗譜》(五修)編纂的背後
    因此,民國建立伊始,就大力提倡用新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民國政府於民國三年(1914年)設立了國史館,由趙爾巽主持修訂國史,後來完成了著名的《清史稿》。民國十三年(1924年),時任海城縣知事廷瑞開始主持修訂《海城縣誌》,當時擔任海城縣三區區長的尚其善(1931年-1937年曾經擔任家族會長)參與了《海城縣誌》的修訂和資料收集工作。
  • 杞縣張氏家族歷史簡略
    張氏,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中國大陸第3大姓。居杞張氏亦杞之大姓,僅介紹江陵崗、青龍石口、李莊張氏三支。 官莊鄉江陵崗村張氏:宋末其始祖張秉中自山東高唐州恩縣(今平原縣)軍營棗園村遷於杞縣西南江陵崗村。郡望為平原郡。已900餘年、30餘世。 官莊鄉江陵崗村張氏分布於杞縣、通許縣、扶溝縣、太康縣、永城縣和安徽省阜南縣;河北省大名縣;四川省瀘州市等地。
  • 愛新覺羅宗譜
    《愛新覺羅宗譜》是清朝產生的一部大型統譜。1915年,遜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覺羅呈報戶口,準備再次續修家族宗譜,沒有了江山,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陰曆6月,到次年的閏5月完成。1935年,宗室熙洽在東北上書滿洲國皇帝溥儀,請求續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一道「聖旨」,修譜所需的費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這次修譜由樸厚、鍾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責。
  • 姓張的快看,最新張氏族譜匯總!
    及其堂兄張瀚、張綞共七人返居湖南益陽七裡江、大竹山、水莽衝,寧鄉龜山衝、北風坪、大塘衝、龍潭橋,龍陽(今漢壽)軍山鋪等地,傳至第62世張正湘,於民國五年(1916)修有寧鄉、益陽、龍陽《張氏三修族譜》,其後代繁衍至今。張焯不同於父親張木[式],不僅長於斯,也生於斯,所以張氏後裔都讓他做寧鄉龍塘始祖。他有三子:明義、明羲、文吉。
  • 吳氏宗譜舊序——吳氏文化
    櫝貴良馬不以御名君家譜在文子文孫修德而崇以事功自可長世而垂裕何藉餘言為輕重然得初生以志不朽壽亦不然一日相與雲皇明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季秋月重九日賜進士及第內閣中書武昌彭祖壽書   吳氏宗譜舊序(摘自吳氏宗譜卷首 譜序二頁)人道大在親匕親親故尊祖尊祖敬宗敬宗故收譜而收譜之道在於修譜上有以治祖禰下有以治子姓旁有以治昆弟雍睦之風以敦治平之義以寓譜之修也不綦重哉有
  • 嚴莊孫氏宗譜世系
    一部是現存丹陽民間的《嚴莊孫氏宗譜》(下稱《宗譜》),另一部是上海圖書館藏《孫氏家乘》(下稱《家乘》)。所幸的是孫怡先生拜訪了《宗譜》的藏主,拍攝了100多幅照片,包括宗譜中的200多頁;孫曉燕女士從上海圖書館購買了兩個光碟,含《家乘》中的10冊18卷1600餘頁。兩位都為挖掘整理族譜做出了重大貢獻。
  • 紫金張氏的源流、遷徙與宗譜世系
    點上面「天下張家人「 加入張氏家族!
  • 今日張氏祭祖,場面震撼!
    廣東省普寧市燎原泥溝鄉張氏一族,在每年的重陽節期間,都要舉行公祭始祖翠峰公媽、二世鳳梧、鳳雛、鳳居公媽之活動。在這段時間,海內外裔孫皆多返鄉,與居鄉族人團聚,另也有閩漳下潮七峰兄弟後裔的老親人來到泥溝,同或提前或擇吉日,祭於始祖祠報本堂,謁於祖公山祭拜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