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順德的一段婚禮現場視頻火了,婚禮主辦人在收到紅包後,將紅包折個角代表已經收下,然後馬上還給客人。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相信很多朋友去參加了婚宴,網上甚至有人爆出8天長假參加了十多場婚禮,並出數千元份子錢。相比之下,視頻中的婚宴主人折角以示收下的舉動,則顯得溫馨更多,難怪有不少網友直呼:好喜歡這樣的風俗。
相信每一個接到婚宴邀請的人,不光要考慮出不出「人情」,更要考量出多大的「人情」。尤其是在國慶、五一等特殊日子,收到的請柬則更多。作為被邀請人,不到場送紅包不夠人情,每一場都去現場送紅包又分身乏術,有的人家甚至出現了一家幾口分頭行動以應對多場宴請的窘況。
而發出邀請的主人,同樣會為紅包犯難。收下紅包,需要精心記帳匯總,方便日後「償還」,一旦出現償還對象或數額的差錯,甚至會傷了親友間的和氣。
其實,更多的婚宴邀請人及受邀請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相互「兩免」,即:我不用為是否接受你的紅包而煩惱,你也不用為是否送紅包、送多大的紅包而煩心。但事實上無論是民俗還是禮節角度,紅包「兩免」又很難通行。順德這場婚宴主人的舉動,有禮有節,值得給其頒發「最佳收紅包創意獎」。
一方面,此舉打破了收與不收的尷尬。折角意味著收下,實則為當場退還,擺脫了日後主人退還或償還的諸多麻煩,還讓現場「收禮」多了溫情。
另一方面,也擺脫了送多送少的糾結。現在的紅包頗有越送越大的趨勢,讓許多人「不寒而慄」,即便明知會被退回,但紅包也不能包小了,擔心被主人視為「不重情誼」或「不給面子」。而當面不打開紅包,只是折角以示接受,則完全打消了種種擔憂與煩惱,送紅包者也能「放下包袱」。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折角接受方式」,據說已成為順德一帶的「風俗」,甚至「廣東很多地方都這樣」,這就是可喜可佩可鑑之處。試想,如果更多地方都能這樣巧妙而溫情地拒收紅包,那類似「人情債」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邀請者可以輕輕鬆鬆地辦喜事,被邀請者更可以毫無壓力地參加活動,彼此都不用再為紅包的收與送和紅包的大與小而犯愁,整個社會風氣都會因此而改變,人情的真正內涵也可以更好顯現。
紅包不攀比,能來就是最大的禮;即使有事不能到場,也會為這樣的不收紅包而減輕「負疚感」,反而淨化了婚宴環境,主家與客人的都輕鬆,還原了民俗的本來面目,淨化了社會環境,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