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出版《日本第一》後的二十年發生了什麼?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1979年,致力於東亞研究的哈佛學者傅高義出版了《日本第一》一書,在日本、其母國美國及世界多地引起了巨大反響,一時成為西方政經界炙手可熱的必讀書。彼時正逢戰後日本經濟即將起飛之時,隨後到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全盛時期,準確印證了傅高義的預測。然而九十年代以後,日本泡沫經濟破裂,銀行和金融業出現危機,經濟開始持續衰退,數年中總有人會問傅高義:「您現在後悔寫下《日本第一》了嗎?您哪裡出錯了嗎?」

2000年,傅高義又出版了一本《日本還是第一嗎》,作為對這些問題的回應,其中文版最近也在國內推出。他在書中糾正說,「日本第一」的意思並非是說日本就是已經超越美國的世界最大經濟體,而是指出日本人在很多領域都做得不錯,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就,比如,有世界最好的基礎教育水平、犯罪率世界最低、企業擁有高水平忠誠度、官僚機構廣納賢才、工業製造是品質保證……這些因素一度推動了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騰飛,時至今日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基於種種後續的觀察,他認為,自己當初對日本的觀察、描述和預測並不為錯。此外,人們特別是美國人過於被「日本第一」這四個字抓住眼球,以至於忽略了一個可能更為重要的副標題「對美國的啟示」——傅高義寫這本書,完全是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出發的,希望當時剛結束越戰、元氣大傷的美國能夠從中汲取日本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某個角度說,也是為了「美國第一」。

與前作一樣,《日本還是第一嗎》是一部面向大眾的通俗讀物,與其說是傅高義對自己東亞社會學研究的賡續,不如說是一次對他自身日本研究經歷的回顧,充滿了不乏溫情色彩的個人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還是哈佛博士生的傅高義在做關於家庭與心理衛生的課題,導師建議他開放學術視野,不妨去一個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做研究,這樣才能更客觀看待美國社會。於是,傅高義和當時的妻子蘇珊娜選擇舉家來到日本,進行了兩年的田野調查,這促成了他第一本關於日本的著作《日本新中產階級》的誕生。此後,傅高義每年都至少訪問一次日本,長久、持續地觀察這個東方社會。他初到日本時,當時日本才剛剛清理乾淨戰爭的瓦礫,生活各方面和美國相比落後不少,人們經濟大都比較拮据,日美關係也一度緊張,從表面上看,沒有任何跡象能顯示這裡不久後會崛起成為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但到了六十年代尤其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後,他發現這個國家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速度比美國快得多。

《日本第一》成書後,不出意外反響巨大,對日本人而言,是對自信心的一次重要建設(不少日本人表示,連哈佛教授都認為我們做得很好,我們肯定做了一些正確的事),對美國人來說,卻成了一個頗有冒犯性的爭論,傅高義被認為是「帶著玫瑰色的眼鏡打量日本」。不過,很快日本就令世界瞠目結舌,特別是1985年《廣場協議》籤訂之後,日元短期內大規模升值,從普通老百姓到日本企業,都在海外開啟了肆無忌憚的「買買買」模式。日本車也橫掃美國市場,老牌的福特、通用等品牌都敵不過豐田,美國人覺得日本貨大量在美傾銷。他們終於將目光投向這股「遠東神秘力量」,不少公司開始像日本當初學習西方那樣,反過來向日本學習,譬如質量管控、分包系統等等。傅高義認為,這些都是日本可以向美國提供的經驗,「日本的競爭力會為美國經濟復甦鋪平道路」。此外,他建議美國政府也可以學習日本政府模式,加強宏觀調控,增強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

看似蒸蒸日上的日本經濟,隨著九十年代的到來出現停滯,在黃金歲月中從自信變得自負的日本人,在遭遇泡沫經濟破裂後的低谷時感到無所適從。問題出在哪裡?這也是傅高義在這本回應之書中所反思的問題。他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世界變了,而日本沒有趕上這個變化的新局勢。在經濟發展期、行業初創期,日本的政府官僚體系、基礎教育水平、普遍的企業忠誠度等等優點為日本飛速迎頭趕上提供了便利,但當進入發展平穩期,同時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全球化階段時,就需要對這些進行修正,以能夠針對快速變化的全球市場做出更有彈性的回應,而在這一點上,日本遲遲未能做到。譬如在教育上,日本學生學習很努力,盡力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分數,國際比賽也表現突出,但另一方面,大學過於官僚化,企業招聘時過於看重學校,學生規矩有餘而創造力不足,缺乏能面對國際社會的人才。工商業、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首先考慮的是本國市場,國際化程度不夠,沒能積極融入全球化市場。

不過,傅高義強調說,儘管日本不是「第一」,但它仍比許多外國人想像得強大,並非如很多人想像的那樣陷於危機與蕭條中。即使泡沫經濟破滅,社會卻並沒有崩潰,依然在有序地運行,經濟上還能在長達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2010年才被中國超越。本書譯者沙青青長期關注日本社會,他也提出要客觀看待日本所謂的「不景氣」,這是相對1980年代而論的,並不意味著整個國家、社會管理陷入失敗。他認為,從社會學或者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日本可被視為進入超穩定狀態的後現代國家,政治結構穩定,通脹幾乎為零,基本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和波瀾。「這種狀態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整個社會非常安穩,老百姓過日子非常太平;壞的方面是整個社會在中國人看來很無聊,死氣沉沉的。」

在這部小書中,傅高義也將目光更多投向迅速崛起的中國,對比了中日的現狀和未來發展。事實上,他自己在學術選擇上也是如此,70多歲刻苦學習中文,還於八旬高齡時出版了《鄧小平時代》。對於普通中國讀者來說,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或許也在於將日本作為一面觀照中國的鏡子,現在的中國和曾經的日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這個發展的時間差,使得日本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來說都相當珍貴,認真領會前車之鑑,中國才會在面臨歧路時做出正確的決策。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看傅高義:深懷熱愛的日本研究者與「偉大的普通人」
    而從《日本新中產階級》(1963)到《日本第一》(1979),從《日本還是第一嗎》(2000)到《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傅高義的研究促進了外國民眾對日本的了解,使他們認識到日本的發展與突破,同時也給予了奔赴海外的日本留學生和創業者「走出去」的信心。
  •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國通」傅高義?
    傅高義和家人在鄧小平雕像前合影。圖片由傅高義的兒子提供 「我父親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傅高義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95-1999年)和亞洲中心首任主任(1997-1999年)。2000年退休後,其研究方向轉向歷史學。
  • 36年過去了,為何還要讀傅高義先生的《日本第一》
    張柯同志今年已年過8旬。我們翻譯的這本書出版後,國內又出了《日本獨佔鰲頭》等新版本。我們翻譯的版本這次被蜚聲國際的上海譯文出版社選用,有金榜題名的感覺,深感榮幸。 《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美]傅高義著,谷英、張柯、丹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傅高義(英文名為埃茲拉·沃格爾,Ezra F.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率先向日本《朝日新聞》透露了這一消息。戴維斯說,傅高義是在接受外科手術後因為恢復不佳而突然離世。 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 傅高義曾在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等機構任職。1993至1995年,他曾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擔任負責東亞事務的情報官。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的二三事:解讀他眼中的東亞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法學教授季衛東曾在1990年至2008年於日本神戶大學任教期間,數次參加傅高義的演講會和座談會。他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傅高義能流利地使用日語和漢語,雖然語速頗慢,但表達的意思很準確,頗有平衡感和智慧。」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逝世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布的推文稱: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外交部:傅高義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傅高義逝世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哀悼傅高義。  崔天凱說:「知道傅高義逝世的消息後,我很悲痛。
  • 廣安老友追憶傅高義:曾在飯桌上脫口而出廣安方言
    傅高義曾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數十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2013年年初,《鄧小平時代》在中國出版發行,受到極大關注。廣安作為鄧小平同志的故裡,和傅高義也有一段緣分,他先後在2006年和2014年來到廣安。對於傅高義去世,傅高義的廣安老友們心情沉痛,紛紛追憶傅高義。
  •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關於中美日,他曾這樣判斷
    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即將從哈佛畢業時,他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留在學校做美國社會研究。「我的一位教授對我說: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較研究,應該去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去非洲的話,情況差距太大,而歐洲文化又太接近,最好的選擇是去日本。」 1958年,傅高義去了日本。
  •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曾為寫《鄧小平時代》傾十年之力
    多年來,傅高義教授有多部關於日本、中國和亞洲研究的社會學著作,1963年發表《日本新中產階級》,奠定了此後日本研究的基石;1979年發表《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在西方和日本暢銷多年,對學界和政商界產生重要影響;2000年出版《日本還是第一嗎》,回應《日本第一》在美國、日本及東亞社會和學界引發的反響,包括致敬和質疑;此後陸續出版《中日美關係的黃金時代》(2002
  • 人物|傅高義:研究東亞數十載,去世前仍心繫中美關係未來
    傅高義視覺中國 資料圖從日本研究到中國研究傅高義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精通漢語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日本和亞洲研究的著作,如《鄧小平時代》《領先一步:改革開放的廣東》《日本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等。
  • 「融媒特稿」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胡若愚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20日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
  • 逝者紀念 | 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曾談中美關係40年
    傅高義(Ezra Vogel)生於1930年7月,生前是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韋斯利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傅高義1961年開始在哈佛學習中文和中古歷史,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在哈佛校園有「中國先生」的稱號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中國先生」精通中日兩國事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我們將真誠地懷念他」。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 對這件事關臺灣前途大事,傅高義為何如此提醒蔡英文
    當地時間2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逝世。傅高義生前多次對兩岸關係、臺灣局勢發表觀點。他提出,2021年無論誰當美國總統,都會以美國的利益為前提,重新調整所謂的美臺關係。
  • 日本還是第一嗎?
    引出這個話題的是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他在1979年出版《日本第一》的書,硬是將美國人的興趣和視野轉向了遠東島國的昔日對手。天下老子第一的美國人,在傅高義意圖性的點化下,也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得天不厚的日本,怎麼能把美國人都束手無策的一大堆問題,處理得這樣頭頭是道呢?」(引自初版序言)實用主義哲學深入骨髓的美國人,怎不被這樣的設問所迷倒所電擊?
  • 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傅老師的成就和名聲這裡無須我多言,我和傅老師夫婦以及我們兩家人之間發生的許多故事,這裡也很難一一細表。我這裡只想簡單說明兩點:一、傅高義老師幾乎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其實是決定了、也改變了我人生走向的第一位關鍵人物。他在上述短序裡回溯的1980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伊始、百廢待興也枯木逢春的年代。那樣乍暖還寒的早春季節,大學校園裡陸續出現了一些到訪的外國教授的身影。
  • 先生高義
    2010年,這部傾10年之力完成的鄧小平傳記英文版出版。10年裡,他去過太行山區、鄧小平的老家廣安及江西瑞金;訪問了很多與鄧小平接觸過的政要,受訪者達300多人,單單是注釋,就有100多頁。」7年前,《三聯生活周刊》在刊載對傅高義的專訪稿件時,在開頭這樣寫道。稿件的作者曾感嘆,「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我們暢談了4個多小時。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他的巨著《鄧小平時代》讓中國讀者感念
    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993—1995年,曾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擔任負責東亞事務的情報官。他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稱號的傅高義,被中國人所熟知,是緣於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在中國的出版。
  • 傅高義:我是旁觀者,我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
    《南方周末》曾在2017年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現推出專訪舊稿,以供閱讀。(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南方周末記者 朱又可/圖)「日本人寫書,中國人不相信;中國人寫書,日本人不相信。有時候旁觀者更清。我的目標就是寫比較客觀的書。」——傅高義下午,街區安靜,太陽照著哈佛校園裡的一排排教授們住的別墅,但波士頓四月的風有點冷。傅高義家的門鈴按鈕有點老化了。傅高義開門,笑著,藍色的襯衫塞進褲子裡,白襪子,棉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