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的電影,對港片再生有很大地意義。
其他類型片,成龍的功夫喜劇過於千篇一律,徐克的新武俠已是日薄西山,杜琪峯的銀河映像本非票房寵兒,王家衛的文藝片不賠本已屬燒高香。
在無釐頭喜劇方面,王晶的爛片層出不窮,僅餘周星馳一人作為「遮羞布」,可就連他自己都難現《少林足球》的輝煌。
《少林足球》當年因為內容和暗諷等原因未能在內地上映。
但這並沒有妨礙這部電影在全球取得4000多萬美元的票房,讓周星馳的事業東山再起。
唯一可惜的是,《少林足球》成了周星馳和吳孟達的最後一次合作,讓這部經典之作有了些許遺憾。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年勇奪七項金像獎的《少林足球》,可謂處處透露著不可超越。
一是無以復加的配角群像,就連僅露面一兩分的角色都能被人記住。
如開篇踩到香蕉皮,露出猙獰面目的靚女,最後學會了少林功夫,順利化解危機。
還有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雄哥、夢想成為偉大音樂家的醬爆、渴望成為偉大舞蹈家的豬肉佬、中年危機的鐵頭功大師兄。
以及長得奇形怪狀群毆周星馳的混混、見人就認好大哥的鬼影擒拿手四師兄、分分鐘幾十萬上下的金鐘罩、鐵布衫三師兄。
吃貨屬性的輕功水上漂六師弟、長得帥卻掉頭髮的旋風地堂腿、帶著扳手踢球的四眼汽車維修員。
這些配角中,最出彩的還得是吳孟達。
正如他在《喜劇之王》中說的那樣:「我才應該拿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其實吳孟達的演技變化很大,而且都很細緻。
如果換一個人演他的角色,出來的效果完全不如吳孟達自然、鬆弛,反而是尷尬溢滿屏幕。
《少林足球》中彎腰跪在地下給強雄(謝賢飾演)擦鞋的鏡頭最能體現吳孟達精湛的演技。
黃金右腳明鋒(吳孟達飾演)名譽掃地後,成了強雄身邊的一名小打雜,看見風頭正盛的雄哥走進來,立馬滿臉堆笑迎上去,要給他擦鞋。
但是雄哥並未理會他的好意,而是讓他趴下,腳踩在明鋒的頭上,報當年的一跪之辱,對明鋒自然就沒有什麼尊重可言。
看到雄哥復刻了當年那一幕後,吳孟達的表情由奉承轉為震驚,還帶有一絲不敢相信。
起身後,為了帶球隊的承諾,又成了社會笑,其中夾雜著不知所措,可是深知人在屋簷下的他還是忍住了怒火。
直至聽到雄哥說當年打斷他的腿是他一手安排的後,他的情緒分別是驚訝、苦笑、憤怒、悲傷和無奈,短短幾秒鐘,吳孟達把喜怒哀樂演繹的相當自然。
這樣的演技,不得不讓人把手掌拍爛。
二是流傳至今的梗與臺詞。
如阿星(周星馳飾演)和大師兄的厭世版《少林功夫好》。
單用語言敘述可能無法詮釋這首歌的好笑之處,貼一段歌詞也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少林功夫好啊,真滴好。少林功夫棒啊,真滴棒。我是鐵頭功,無敵鐵頭功;你是金剛腿,我是金剛腿。少林功夫夠勁,頂呱呱呀。「
除此之外,還有當年風靡一時的臺詞。
如周星馳急忙跑來告訴大師兄,他想到了將少林功夫發揚光大的方法。
如果把少林功夫與唱歌跳舞結合在一起,絕對有搞頭,大師兄訓斥他假大空,好言相勸他腳踏實地。
阿星聽後,說出了那句勵志經典語錄:「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諸如此類的還有「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又到時候講拜拜」。
還有「我打你應該,不打你悲哀」、「那些只是虛名而已,就好像浮雲一樣」、「你快點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滴」。
三是不易發現的細節與致敬。
如卑微的三師兄田雞,與魔鬼隊的生死決戰,三師兄在四師兄倒下後充當守門員。
在前路未卜的情況下,三師兄撥通了阿珍電話,準備訴說心腸,於是便有了以下對話。
「阿珍,有句話憋在我心裡二十年了,其實我愛你」,在正片裡,田雞說完這句話就掛斷了電話,走上了戰場。
但是在片尾的花絮中,還有田雞單獨打電話的鏡頭,交代了田雞的愛情是一場沒有開始就結束的風花雪月。
後半部分的對話是這樣的,「我不是阿珍,我是阿強,是阿珍的老公」、「阿強啊,那麻煩把這句話轉告你老婆,多謝。」(根據口語推測)
若以現在流行的段子來分析,這個被刪減的橋段跟「把孩子生下來,我跟他姓」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雞愛上了阿珍,在一個有周星馳的球場。飛機沒從頭頂飛過,流星也沒有劃破那天空。雖然說人生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愛情確實讓生活單戀成蔭。」
還有無傷大雅的穿幫鏡頭。
如明鋒借用六師弟肥仔聰的雞蛋訓練阿星的腳力,第一顆蛋落到阿星鞋上時,蛋黃是碎的,可當肥仔聰飛撲過來時,蛋黃卻是完整的。
以及電影中的那些致敬的鏡頭。
致敬和抄襲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刪掉不影響劇情發展,另一個是刪掉就變得不順暢,如《少林足球》片頭致敬《2001:太空漫遊》。
三師兄掉頭髮的包袱,致敬了《大內密探零零發》中的西門吹雪,都是因為自己帥氣的容貌少了頭髮而傷心。
少林功夫隊第一次踢正式比賽,進場後只有一個掃地大媽,大師兄抱怨沒有觀眾,阿星說道:「掃地的不是觀眾啊。」
這段致敬了《喜劇之王》,周星馳主演的尹天仇在被他人輕視後,也說了一句類似的臺詞「臨時演員也是演員」。
四是割裂的情緒。
周星馳的電影很注重底層小人物的社會處境。
單以《少林足球》來論,裡面的小角色無一不是為生活掙扎,在人性之間遊走的「螻蟻」。
生活的壓力稍大一點就有可能將他們壓垮,但周星馳卻將這種苦難變成了笑料,因為沒有什麼比開心更難。
然而如果單純的認為周星馳的電影光有喜劇元素,那真是把他想膚淺了。
對人性與社會罪惡的深究,一直是他的黑色幽默,有貪婪、癲狂、憤懣和譴責。
他就像「鬼手裁縫」,把七零八落的現實在電影裡縫合起來,好似摻雜了悲涼的塵世笑談,每次看完都會心生一股惆悵。
如電影中,除了周星馳是純粹的熱愛功夫,一心想把少林功夫發揚光大,其他人都具有極強的功利心。
明鋒接近阿星是看重了他的大力金剛腿與那些會少林功夫的師兄弟,想藉助他的力量,搞少林足球,趁機擁有自己的球隊,一雪前恥。
但是換個角度看,又是另一種結果,這群處於底層的小人物,他們並沒有放棄奮鬥,他們都有夢想,他們都想出人頭地。
如此一來,觀眾的情緒便是割裂的,一會恨、一會憐、一會哭、一會笑。
周星馳的電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
一來是周星馳是個對自己的生命經歷有感悟的人,生活中的種種遭遇,都會點點滴滴地積澱在他的世界裡釀成創作的素材。
一旦靈感閃現,他就在銀幕上創造出了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臉譜化的概念衍生物,只有人設,沒有感情。
二來是他的電影從來不對現狀妥協,不論是小人物還是身份顯貴的大人物,他們處在不同的階層,但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去改變一成不變的環境。
而且身為嚴格的創作者,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不會輕易拿出來,電影只有苦就成了賣慘,只有樂便成了一味傻笑,他的電影講究的是苦中作樂。
三來是他將藝術性傾注在角色的靈魂之中,在商業片的外衣下令他們有血有肉。
所以他們都具有了市井眾相,不那麼偉光正,也不那么正能量,大都為了一己私慾活著。
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電影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但真正留下來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所以他的電影才能被反覆提及稱讚。
這也是周星馳的高明之處,將商業和藝術結合得恰到好處。
他的無釐頭風格立足於小人物的荒誕,啟發大時代的思索,在歡笑背後蘊藏著不淺顯的含義,有剖析、有諷刺、有屈服,也不缺堅持。
只是近十二年,周星馳的電影風評不佳,甚至《西遊伏妖篇》和《新喜劇之王》都被劃到了爛片的範疇。
周星馳還是那個周星馳,但電影已經不是原來的周星馳風格,過於強調商業,忽略了藝術。
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妥協。
對觀眾來說,更多的情緒應該是妥協,接受周星馳的老去、市場的變化與觀影人群的更迭。
他們這批人終將遠去,但有些人總在年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