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拓視野;讀書可以明辨是非、堅持真理;讀書還可以怡情悅性、完善人格。在浩瀚的書海中,每個人閱讀的書籍可能只是滄海一粟,但卻總有那麼一兩本經典珍藏於心。古華創作的小說《芙蓉鎮》便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是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也很好地詮釋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芙蓉鎮,原本叫王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境內,與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峒鎮並稱為湘西四大名鎮。1986年,因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上映反響強烈,後變改稱為「芙蓉鎮」。
小說《芙蓉鎮》是一部將湘西民俗風情寓於特殊歷史環境中的作品,描寫的是1963年到1979年我國南方農村的風土人情,給我們講述的是特殊歷史時期小人物命運不堪回首的人生故事。正如作者自自序中所說「這是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
一個時代的尾音
筆者對整篇小說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結尾的這句話:」他們是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意味深長,發人深思。細細挖掘作品,筆者對這句話有這樣兩層意義的解讀:即昭示了政治革命的結束,又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生。
(一)運動時代的結束
小說《芙蓉鎮》一開始就交代了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選取的是當代中國最特殊的歷史歲月,通過湘西小鎮的人物命運沉浮來展示整個社會狀態,這就使得作品染上很強的批判主義色彩。
首先,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其特殊標籤。如正面人物胡玉音的富農身份,秦書田的右派分子,都是這場政治運動中的鮮明印記;反面人物「運動根子」王秋赦、權威與秩序的維護者李國香,也都在這場特殊運動中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其次,芙蓉鎮瀰漫著濃烈的批判氛圍。在這場特殊運動到來之後,芙蓉鎮從原來的農貿繁盛、欣欣向榮的景象變成了「一條紅遍場鎮的「語錄街」、「標語街」、「對聯街」,運動根子王秋赦帶領他的民兵小方隊四處警戒,「檢舉揭發箱」赫然在目。在這樣的嚴苛環境下,不要說「資本主義的浮魚們」不敢在圩場露面,就是雞、鴨、兔、狗、等小動物也在「四不養」標語下銷聲匿跡了。「死懶亂跳,政府依靠,努力生產,政府不管,有餘有賺,政府批判」,就很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當時整個芙蓉鎮的社會秩序狀況。
再次,人性的醜惡也在運動中得到展現。原先淳樸的「互贈互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鄉風民情,變成了如今的互不串門、「階級陣線分明」。就連「只有十幾歲的娃娃……在經過幾回鼻青臉腫的教訓之後「,也學會了屈從於運動殺威棒的淫威,不再逾越那根紅線。
(二)改革開放的新生
在那段動蕩的歲月,人的命運註定會被刻上深深的烙印,註定成為每一個人不可回首的記憶,雖然這種烙印或記憶有苦有甜,但將是他們人生中一輩子難以抹去的人生胎記。作者在用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講述這場特殊運動中的人物苦難經歷,也安排了百分之十的空間承載烏雲驅散的陽光明媚,再痛苦、再煎熬的日子都將會過去,陽光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小說的基調。
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之時,冬日的陰霾也隨之煙消雲散。胡玉音的平冤昭雪、秦書田的刑滿出獄、谷燕山的平步青雲,都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新生。當然,這種新生也有反面教材,曾經的運動根子王秋赦成了在時代的尾音中沉寂,變成了一個令人恥笑的政治瘋子;李國香也遠嫁,消失在古鎮群眾的視野裡,成為了小說中一種另類的新生。
不管那個曾經是有多長,不管那個曾經是有多痛苦,芙蓉鎮的烏雲永遠遮不住陽……就像古華說的,時間,像一位生活的醫生,它能使心靈的傷口癒合,使絕望的痛楚消減。
兩種不同的人生
(一)特殊運動把人逼成了鬼
豆腐西施胡玉音是小說中勤勞致富的人物典型,她一開始過著幸福、和諧的生活,靠著自己的勤勞,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一場特殊的運動讓這一切都變了模樣,新房被沒收,劃為富農,男人自殺,最後還被施以慘無人道的身體刑罰,仿佛世間最黑暗、最悲慘的事情都落在了這個弱女人身上得到了體現,赤裸裸而又鮮血淋漓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小說中,我們可能會認為是像王秋赦、李國香這類人物把胡玉音折磨得不成人樣,而實際上卻是那場特殊運動背景下的扭曲社會把她逼成了鬼一樣的人生。
(二)改革開放把鬼變成了人
秦書田是《芙蓉鎮》的男主人公,小說中他多才多藝,因收集湘西民間歌舞《喜滿堂》而被劃為「右派分子」,又因創作《五類分子之歌》被人戴上「秦癲子」外號。但「秦癲子」表面上瘋瘋癲癲,卻時刻保持著」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智者形象。他熱愛生活,嚮往愛情,面對極左勢力的摧殘,他把內心的痛苦埋藏起來,以戲謔調侃的甚至癲狂變態的方式緩解苦悶,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目的就是為了迎接把鬼變成人的新時代。所以,他對胡玉音發出了」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的……「的吶喊,他可以忍受各種迫害,甚至是被貼上」兩個狗男女,一對黑夫妻「的惡毒標籤,十年有期徒刑的懲罰,讓他鬼樣的人生達到了頂峰。但這一切都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被終結,胡玉音、秦書田的鬼樣人生命運最終被糾正,又恢復到了原初的生活軌跡。
結語
古華的《芙蓉鎮》以湘西小鎮---芙蓉鎮的社會歷史變遷,去折射當時整個中國社會在特殊時期的種種不堪,通過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表現人物命運沉浮與沉重歷史的雙重演繹,引發人們深刻地反思。不得不說,它的確是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它讓我們在追憶那段沉重歷史的同時,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